2024年新能源行业周观察:储能装机增长与风电发展机遇
1.周观点
1.1.新能源汽车
家品牌4月新能源汽车交付量/销量公布据各品牌官方披露,2024年4月:比亚迪:销量达313245辆,同环比分别增长49%、4%。蔚来:共交付15620辆,同环比分别增长135%、32%。小鹏:共交付9393辆,同环比分别增长33%、4%。理想:共交付25787辆,同环比分别增长0.4%、下降11%。哪吒:共交付9017辆,同环比分别下降19%、增长8%。零跑:共交付15005辆,同环比分别增长72%、3%。广汽埃安:销量达28113辆,同环比分别下降31%、14%。极氪:共交付16089辆,同环比分别增长99%、24%。2024年4月,国内多家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交付量同环比提升明显,蔚来、零跑、极氪4月销量/交付量同比增速均超70%,以上统计的品牌中6家品牌销量/交付量环比攀升。根据乘联会预测,4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销量72.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37.1%,环比持平,渗透率预计可达45.0%。我们认为,在新增优质供给增加和汽车旧换新政策等因素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有望持续增长,带动产业链稳定向好发展。核心观点:优质供给增加、新技术应用为主旋律,随着后续新车型的持续推出,以及电池、材料等推陈出新带来的性价比提升,新能源汽车有望进入加速渗透阶段;海外电动化决心明确,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共振。国内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渗透阶段,产业链发展不断完善优化,行业经历需求快速增加、供给大幅扩张再到供需自平衡下行业格局优化,培育出一批在成本、性能上具备优势的相关供应商,全球竞争优势持续夯实。
未来,我们重点看好以下投资逻辑:1)【量】汽车以旧换新政策鼓励下,叠加包括小米、tesla等在内的优质车型的持续推出,下游需求有望得到有效释放。短期看,关注排产需求改善带来稼动率提升。
2)【价】经历前期大幅调整后,产业链多环节价格进入底部区间,在下游需求持续恢复的推动下,关注价格企稳、短期或有望回升的负极材料等环节。3)【利】一方面,产业链Q1稼动率处全年低点,厂商产能投放进度趋缓,看好供需格局改善后,产业链稼动率提升对盈利能力的提振作用。另一方面,持续价格战的背景下,由于产品价格下跌以及高价库存拖累等因素,多数企业盈利能力出现下滑,部分环节厂商呈现较长时间亏损状态。关注产能逐步出清后,盈利水平触底或有望出现拐点环节,如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看好具备头部成本优势、以及产品结构优化下盈利能力率先行业回升的优质标的。
4)【新技术】技术革新为推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有望带来性能、成本、安全性等多方位的提高。新技术方向包括快充、(半)固态电池、硅基负极、复合集流体、磷酸锰铁锂等新技术应用。5)【新应用】关注锂电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1)关注人工智能、MR产品等对消费电子相关产业链带来提振;2)低空经济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eVTOL电池较车用电池性能要求提升明显,关注积极布局相关环节的厂商。6)【全球化】海外市场提供增量,看好锂电的全球化战略,具备国际化供应实力及率先布局海外产能的厂商有望受益于全球电动化发展。7)【补能】持续完善的充换电设施环节,充电模块、整桩、运营等。
8)【氢能、两轮车】在政策以及需求推动下,有望快速发展的氢能、两轮车等环节。受益标的:宁德时代、科达利、天赐材料、天奈科技、璞泰来、星源材质、亿纬锂能、欣旺达、蔚蓝锂芯、索通发展、黑猫股份、永贵电器、曼恩斯特、宝明科技、东威科技、珠海冠宇、当升科技、翔丰华、鑫宏业、鼎胜新材、恩捷股份、骄成超声、中科电气、尚太科技、万顺新材、胜利精密、容百科技、振华新材、中伟股份、诺德股份、湖南裕能、德方纳米、鹏辉能源、华友钴业、宏发股份、特锐德、斯莱克、炬华科技、盛弘股份、科士达、道通科技、绿能慧充、英杰电气、通合科技、万马股份、欧陆通、赣锋锂业、瑞泰新材、昇辉科技、华电重工、华光环能、亿利洁能、厚普股份、卧龙电驱等。
1.2.新能源
通威股份HJT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达762.79W,再次刷新记录根据通威股份官方微信公众号,4月29日,通威股份光伏技术中心宣布,经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TÜV南德测试,通威自主研发的高效异质结组件在2384*1303mm标准尺寸下,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达到762.79W,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4.56%,再次刷新异质结组件功率纪录:电池端以双面微晶电池技术为核,更进一步优化金属化接触与光学性能;组件端则采用通威自主研发的0BB互联技术,叠加超低传输损失及高密度封装等先进技术,最大化降低发电器件光学和电学损失,大幅提升组件功率。
我们认为,在产业链供应充分背景下,光伏行业延续高景气度,同时面对产业同质化竞争,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迭代,持续巩固自身竞争实力、夯实市场地位。塔筒企业陆续发布23年报及24年一季报近日,多家海风相关塔筒企业包括大金重工、海力风电、天顺风能、泰胜风能、天能重工公布了其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具体情况如下:大金重工:1)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3.25亿元,同比-15.30%,实现归母净利润4.25亿元,同比-5.58%;24Q1实现营业收入4.63亿元,同比-45.83%,实现归母净利润0.53亿元,同比-29.12%。
2)2024年,公司出口欧洲的发运量和项目范围进一步增加,将向法国、丹麦、英国、荷兰等地的多个海上风电场项目交付包括单桩、海塔、过渡段等多类型海工产品。公司正在参与的欧洲、日韩、美国等地多个海工项目的总需求量超过300万吨,涉及管桩、导管架、浮式基础等多系列海工产品,预计在2024-2027年度陆续拿到开标结果。
海力风电:1)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6.85亿元,同比+3.22%,实现归母净利润-0.88亿元,同比-143.00%;24Q1实现营业收入1.24亿元,同比-75.22%,实现归母净利润0.74亿元,同比-10.28%。2)公司拥有海力海上、海力装备、海恒设备等多个生产基地;海力风能基地、山东东营基地、威海乳山基地在2023年底已基本建设完成,预计2024年将投入生产;同时,江苏启东基地一期也有望在2024年度投产;此外,江苏滨海基地、浙江温州基地、广东湛江基地亦在规划建设当中。天顺风能:1)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7.27亿元,同比+14.67%,实现归母净利润7.95亿元,同比+26.53%;24Q1实现营业收入10.54亿元,同比-22.67%,实现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24.83%。2)目前,公司已基本完成全球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整体规划产能超过250万吨,覆盖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日韩、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全球主要市场。
公司风电海工业务已有四大基地陆续投产,包括江苏盐城射阳基地20万吨、江苏南通通州湾基地25万吨、广东揭阳惠来基地30万吨、广东汕尾基地20万吨的产能。同时,射阳二期30万吨、广东阳江基地30万吨和欧洲德国基地50万吨的产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福建漳州基地也处于前期规划准备阶段。泰胜风能:1)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8.13亿元,同比+53.93%,实现归母净利润2.92亿元,同比+6.37%。24Q1实现营业收入6.57亿元,同比-18.38%,实现归母净利润0.55亿元,同比-39.69%。2)公司多年来深耕主业,在全国布局了华东、华北、西北、东北、华南五个战略区域、十余个生产基地,公司攻出口产品的高端生产基地扬州泰胜风能装备有限公司已于2023年顺利投产,风电钢塔及海工最大年产能可达100万吨;同时,公司在河北张家口市、广西钦州市设有自有的混塔制造基地。
天能重工:1)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2.35亿元,同比+1.26%,实现归母净利润2.51亿元,同比+9.58%;24Q1实现营业收入5.20亿元,同比+2.36%,实现归母净利润0.43亿元,同比-19.77%。2)公司在全国共有14个风机塔架生产基地,合计产能约为91.35万吨,基本覆盖了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和五大海上风电基地。
当前位置,我们认为海风整体基本已进入一个相对底部区间,一季度相关企业业绩承压落地,国内海工未来有望陆续迎来开工,预计广东阳江青洲和帆石项目、江苏一批2.65GW竞配项目逐渐步入开工正轨,海风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长期看,2 4/2 5年海风有望实现10 /15 GW的装机量,叠加国内国管海域推动深远海发展、海外海风持续建设带来增量空间,持续看好弹性较大的管桩及海缆。
2024年1月9日,美国EIA发布的《SHORT-TERM ENERGY OUTLOOK》中指出,预计2024年美国光伏和储能新增装机量分别达到约44GW及13.8GW,同比分别增长约43%、65%;美国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具备高价与高盈利属性,美国光伏及储能装机快速增长,具备全球化销售布局,尤其是已经在美国等优质市场建立渠道优势的相关组件/储能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同时,行业发展趋势上我们认为,1)组件价格持续下探,关注成本下降推动收益率提升带来的下游装机需求释放;2)看好胶膜在需求刺激下的规模放量+盈利修复、关注支架等辅材环节需求提升机遇;3)看好有望率先走出底部区间的辅材相关环节,光伏玻璃产能相对刚性,伴随着下游排产快速提升,光伏玻璃或出现阶段性供应紧缺;4)红海事件下航运周期延长有望加速欧洲逆变器、组件库存去化;5)HJT产业化进程有望加速。受益标的:中信博、阳光电源、阿特斯、福莱特、德业股份、奥特维、威腾电气、宇邦新材、福斯特、仕净科技、协鑫科技、钧达股份、鑫铂股份、博威合金、固德威、通润装备、聚和材料、帝科股份、爱旭股份、琏升科技、帝尔激光、意华股份、隆基绿能、TCL中环、晶澳科技、通威股份、上能电气、晶科能源、东方日升、天合光能、双良节能、欧晶科技、锦浪科技、昱能科技、禾迈股份、正泰电器、中来股份、联泓新科、石英股份、通灵股份、赛伍技术、美畅股份、岱勒新材、芯能科技、林洋能源、京山轻机、捷佳伟创、曼恩斯特、奥来德、杰普特等。(2)风电价:根据风电头条风电项目数据库统计,2023年3月陆上风电含塔筒及不含塔筒主机中标均价分别为2130元/1596元/kW,2024年3月陆上风电含塔筒及不含塔筒主机中标均价分别为2072/1470元/kW,对应分别-2.72%/-7.89%;2023年1月、2024年1月海上风电含塔筒主机中标均价分别为3811/3388元/kW,对应下降11.10%。我们认为,伴随陆风机型基本平稳,持续的价格下行空间有限;海上风机机型仍在快速迭代过程中,预计仍具备助力行业平价上网和收益率提升空间的基础。
量:根据风电之音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3月31日,1-3月国有企业开发商共发布风电机组设备采购招标容量18.42GW(不含集采),其中陆上风电招标规模约17.32GW,海上风电招标规模约1.10GW。据风电之音去年同期数据,1-3月风电累计招标22.09GW,1-3月招标规模同比-16.6%。
需求释放,未来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原材料价格方面,中厚板/螺纹钢/废钢/铸造生铁2024年4月30日现货价格比2023年1月3日的年初价格分别下跌6.0%、8.9%、15.7%、8.0%,原材料价格相较2023年初仍下跌,利于行业整体盈利保持相对稳定。
行业需求上,24年1-3月新增装机量15.5GW,同比增长49.04%;伴随后续大基地项目推进、已招标项目以及海上风电陆续开工,风电行业有望迎来高景气度。中长期看,风电是实现“碳中和”的能源替代形式之一,平价时代风电行业将摆脱周期性波动特点,持续看好风电行业的装机需求及发展空间。优先看好塔筒环节:大型化驱动行业集中度提升。一方面,风电机组大型化趋势明确,塔筒行业对产品研发、工艺生产及检测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头部企业持续扩产以满足市场要求,提升自身竞争力。海上产品价值量更高,具备广阔发展空间。除塔筒外,海上风电需桩基、导管架等基础支撑结构将风机固定于海床地基中。根据大金重工披露,陆风塔筒基础支持重量约为9万吨/GW,海风基础约为27万吨/GW,是陆上重量的3倍,海上风电将为塔筒企业开辟增量空间。
技术壁垒+码头资源,构筑海工核心壁垒。海工产品的设计、材料、工艺要求更高,目前仅有少数头部厂商具备高品质大功率海工产品的制造技术;码头资源稀缺,且利于确保企业实现产品及时发运和拓展海外市场。塔筒具备价格优势,海外市场有望突破。根据欧盟委员会披露,近年欧洲塔筒企业利润率持续下滑,2019年已经变为负值,相较之下,即便加征反倾销税,国内塔筒企业仍保持一定价格优势,叠加欧洲海上风电装机规划持续增长,预计塔筒环节将率先受益。
海缆环节有望持续受益:高压&直流产品价值量增加,海缆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目前海上风电场海缆方案通常为35kV阵列海缆+220kV送出海缆,伴随着风机大型化、风场开发规模化以及选址深远海化,阵列海缆将由35kV提升至66kV,送出海缆由220kV提升至330kV/500kV或采用直流海缆。高压/直流海缆制造技术难度大,市场玩家有限,产品附加值更高。产能、码头、经验构筑三大竞争壁垒,龙头企业优势显著。①产能:海缆属于重资产行业,资金壁垒较高,且扩产周期通常需2-3年,短期内新进入者难以进入;②码头:海缆产品长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重达几千吨,龙头企业拥有自有码头可以保障海缆产品顺利生产及发运;③经验:一旦海缆发生故障,不仅抢修较为困难,也会对风电场的收益将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业主更关注海缆企业过往项目经验以保证海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关注铸件及主轴环节:大兆瓦趋势下铸件难度不断攀升,头部企业地位有望持续巩固。一方面,主机大型化对铸件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水平以及产能带来更高的要求。大尺寸铸件对企业技术要求较为苛刻,以风电轮毂为例,若处理不当会对力学性能、延伸率、塑性及低温性等指标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产品良率;另一方面,铸件行业为重资产行业,资金壁垒较高。大兆瓦风机的部分零部件体积变大,需要新产能进行适配。我们认为伴随风电大型化趋势,头部铸件企业兼具技术以及资金优势,市场份额有望持续增长。铸造主轴替代锻造主轴趋势有望加速,头部企业已实现批量出货。锻造工艺在生产8MW以上大型风电主轴时需要更大的生产设备,生产效率低,而铸造主轴采用铸造成型工艺,材料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尽管铸造主轴力学性能相对弱于锻造主轴,但仍可以满足风电整机长期稳定运行的要求,在风机大型化趋势下,铸造主轴优势逐渐显现,根据金雷股份公告,公司铸造主轴已陆续通过部分主机认证并实现出货,我们预计2023年铸造主轴替代趋势或将加速。短期看:随着广东、江苏后续项目进程推进,近期有望迎来开工旺季,从开工到出货,再加之预期未来招标,有望助推行业景气度上行;长期看:24年/25年海风有望保持10/15GW的装机量,叠加国内推动深远海、海外海风持续建设带来增量空间。
我们重点看好三条主线,1)海外海风装机需求提升,单桩、海缆招标需求前置,具备出海能力的优质供应商将有望受益于海外需求释放带来盈利弹性,如中天科技、东方电缆等;2)受益于结构性改善,单位盈利具备提升空间的导管架、单位盈利有优势的海外单桩供应商,如天顺风能、大金重工等; 3)大兆瓦风电零部件相关机会,如风电轴承以滑代滚相关机遇的崇德科技、铸锻件竞争格局有望改善的日月股份、金雷股份等;同时关注以下环节的投资机遇:海上风电持续降本,加之广东、山东出台地方补贴政策,需求有望持续提升,海风细分赛道增速更快,壁垒更高。未来深远海发展趋势明确,看好海工产品(包括管桩出海、国内导管架盈利优势等)、海缆等相关环节,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区域相关产能有望显著受益于区位优势,同时关注海缆订单旺盛带来的外溢二线厂商机会;
另外,塔筒成本加成的定价方式利于原材料成本顺价,且行业需求向上下利于加工费改善,陆海产能布局完善有望受益行业需求共振;看好国产部件在大型化趋势下及格局变化下的机会,如主轴、铸件、叶片等环节;看好主轴轴承等精密部件的国产替代机会;看好新技术变革下的机会,风电机组大兆瓦+海风应用背景下,风电轴承以滑代滚,国产替代和新技术应用如机器人减速器轴承环节;看好整机环节格局变化及技术变化下的机会;看好高压电缆料的国产替代机会;受益标的:东方电缆、中天科技、大金重工、天顺风能、海力风电、天能重工、泰胜风能、振江股份、日月股份、东方电气、中际联合、金雷股份、通裕重工、崇德科技、三一重能、五洲新春、起帆电缆、盘古智能、亚星锚链、亨通光电、广大特材、宝胜股份、汉缆股份、新强联、长盛轴承、双飞股份、万马股份、明阳智能、运达股份、金风科技、中材科技等。
(3)储能全球视角下,应重点关注:①国内大储方面,在政策强制配储以及独立共享储能商业模式逐渐明晰的背景下,国内大储装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据储能头条统计,2024年3月新增储能招标2.8GW/13.9GWh,同比增长5.16%/137.59%, 环 比 增 长50.71%/237.97%,招标量高增。②美国大储方面,随着电芯等供应端成本下降以及资金成本预期下行,在IRA政策逐步明晰以及相关政策流程简化的助力下,并考虑前期项目储备,美国大储装机规模有望释放、行业景气度向上;积极布局海外、技术领先且有机会切入美国大储供应链的企业有望受益。③欧 洲 大 储 方面,根据欧洲光伏行业协会(EASE)和LCP Delta发布的《Europe's Energy Storage Ambition: Charging Towards 2030 Targets》,2023年欧洲表前储能装机2.8GW,2024年表前储能装机有望超过6GW;④户储方面,关注库存优化及订单等边际变化。受益标的:阿特斯、盛弘股份、阳光电源、金盘科技、海兴电力、德业股份、上能电气、固德威、禾望电气、科士达、锦浪科技、科华数据、科陆电子。
1.3.电力设备&工控
24年国网特高压设备1批&24年国网输变电设备2批中标结果公示24年国网特高压设备1批中标结果公示:据Data电力公众号,近期24年国网特高压设备1批中标公示,金额为9.89亿元,本批次需求主要来自青藏直流工程,具体情况如下:①分设备来看,金额占比前5大设备分别为换流阀、换流站二次系统、二次设备、特高压站内材料以及组合电器,分标金额为3.37亿元、1.14亿元、1.06亿元、0.96亿元以及0.51亿元;②分中标企业来看,中标前5大上市公司分别为国电南瑞、中国西电、许继电气、平高电气、白云电器,金额为2.24亿元、2.10亿元、2.05亿元、0.50亿元以及0.23亿元。
24年国网输变电设备2批中标结果公示:据Data电力公众号,近期24年国网输变电设备第二批中标公示,金额为156.49亿元,环比增长26.8%,同比下降1.9%,具体情况如下:①分设备来看,变压器42.22亿元,组合电器30.94亿元,电力电缆16.10亿元,开关柜13.72亿元,通信设备12.09,继电保护和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10.41亿元;②分中标企业来看,中国西电中标12.65亿元、思源电气中标7.99亿元、平高电气中标7.60亿元、特变电工中标7.37亿元、国网信通中标4.65亿元、国电南瑞中标4.50亿元、保变电气中标3.52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