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汽车行业报告:智能化与全球化驱动自主车企崛起
1、电动车由春秋到战国
1.1电动车将从春秋时代走向战国时代
历史上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大变革、封建土地制度形成、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百家争鸣。对应电动车时代的发展,过去10年同样经历了大变革、格局初定、技术快速进步、以及各品牌百家争鸣等阶段。历史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初期格局动荡、诸侯歼灭战开启、后期逐步统一的特点;我们认为这一格局特点有望在电动车行业未来10年发展路径上重现。
电动车春秋时代特征①行业大变革:政策引导下电动化快速发展,渗透率持续提升。2008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不足1%,2016-2019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缓慢提升至5%,2020年新能源迎来重要分水岭,国务院进一步完善新能源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相关部门制定了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的目标,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来快速增长,同时特斯拉入华,新势力品牌层出不穷,传统自主品牌加速转型,供给端全面打开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2021年、2022年、2023年快速提升至13.4%、25.6%、31.4%。
电动车春秋时代特征②技术大发展:电动化技术快速提升,为电动车产业发展提供“生产力”基础。经过近1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电动车在以“三电”为代表的各项技术指标 上 取 得 明 显提 升 。1)能量密度:电 池 能 量 密 度 从磷 酸 铁 锂 、 三 元 锂 电 池的100Wh/kg~180Wh/kg、150Wh/kg~250Wh/kg提升到了固态电池的400Wh/kg 以上,电池组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减小,提高了车辆续航能力。2)续航: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和美国能源部的数据,电动汽车的平均续航里程在过去11年中翻了一番多。3)电机技术:永磁同步电机(PMSM)已经逐渐成为电动汽车的主流驱动解决方案;油冷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扁线绕组进一步替代圆线绕组提升电机性能。4)充电效率:以近期新推出的智己L6为例,基于“准900V平台”,充电15分钟续航最高可增加610km。
电动车春秋时代特征③电动车品牌百家争鸣:国内外传统品牌、新势力、科技型企业纷纷入局。诸多品牌入局新能源汽车市场,结合传统认知及近几年来传统品牌逐步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行业发展趋势,我们通常将新能源品牌分为以下几类:豪华品牌、合资品牌、国产新势力品牌、国外新势力品牌、传统自主品牌以及传统自主品牌推出的具备区分度的中高端新能源品牌。
电动车春秋时代特征④格局初定、诸侯争霸:比亚迪&特斯拉占据前两强。在诸多参与者的激烈竞争中,2023年取得新能源车销量top10的品牌包括比亚迪、特斯拉、五菱、广汽埃安、理想、长安、MG、大众、蔚来、零跑等。其中,比亚迪及特斯拉自2020年以来稳定占据前两名,新能源车行业基本形成“两超+多强”格局,其中比亚迪市占率超29.2%(对应销量288万辆),特斯拉市占率约9.6%(对应销量94.8万辆)。
电动车战国时代特征③诸侯兼并加速:开启“灭国战”,电动车品牌加速减少,梯队划分逐渐明细。2013年开始,宣称进场造车的新势力不下40家,从2019年补贴剧烈退坡后,已经有20多家走向了终局,基本上以每年5家以上的速度退出,2023年,尚在经营且有产品在售的造车新势力仅有个位数,淘汰率高达80%,新势力的合计销量约占同期新能源车总销量的13%,理想、蔚来、小鹏处于第一梯队,零跑、哪吒体量相当,处于第二梯队。
1.2电动车战国时代
电动车战国时代特征①新诸侯崛起:华为、小米系崛起加速抢占合资份额。华为借助鸿蒙智行不断拓展合作矩阵。目前华为已与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达成了鸿蒙智行“智选车”合作,目前在售车型包括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5、M7、M9以及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S7。其中问界M7快速放量、高端M9持续爬坡并加速抢占合资中大型SUV市场份额。2024年年内,与北汽合作享界S9;以及智界第二款轿跑SUV车型智界R7有望上市。
凭借渠道、流量优势,小米汽车发布后订单快速积累。小米首款轿车SU7于3月28日发布,发布首日大定就突破8.8万台,截止4月30日全系锁单8.8万辆,截止5.15全系交付超1万台。6月小米汽车工厂将开启双班生产,确保6月实现单月交付1万辆以上,全年确保交付10万辆以上,同时会进一步冲刺12万辆交付。
电动车战国时代特征②战国厮杀:价格战愈演愈烈。2022年,中国车市终端成交价仍基本呈现季度波动的趋势。进入2023年,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新能源车企凭借其销量规模优势及成本优势率先发动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掀起行业整体的价格战大潮,消费者观望情绪强烈,车企进入销量混战,终端成交价持续走低,其中燃油车尤为明显。到2023年12月,燃油车优惠比例已接近20%,终端成交价已被新能源车反超。
1.3电动车战国时代后续推演
历史上战国时代秦国统一六国靠的是更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力进步:井田制、修建水利、铁器使用)和生产关系(通过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军事改革、外交策略等)。汽车战国时代,我们认为能持续获得市场份额提升的车企,同样需要依靠更先进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生产力维度:关注车企“产品力”,具体体现为持续迭代的电动化技术(三电技术)、智能化技术(软硬件自研能力、持续OTA能力)、生产制造工艺(生产制造效率)。生产关系维度,关注车企的“品牌力”与“渠道力”,具体表现为组织架构(扁平化、快速决策能力)、销售渠道(销售网络建设)、用户运营(品牌定位、用户维护)等领域的布局。电动车战国时代后续推演:自主崛起,格局出清。
趋势一:自主品牌进一步替代合资品牌。2011-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市占率约四成。20年开始受疫情影响,自主品牌供应链优势显现,同时随着电动化智能化不断迭代,21年开始自主品牌市占率进入上行阶段,2024年4月自主品牌市占率已达57.4%。趋势二:新能源品牌数量逐步减少。2024年车企在价格、产品、服务、流量层面加速“内卷”,头部企业通过价格战抢夺份额,弱势车企难逃“欠薪-停工-倒闭”的窘境。2023年,广菲克、广汽三菱等合资企业退出中国市场,自游家、雷丁汽车、威马、爱驰、天际汽车等多家造车新势力相继退场。趋势三:头部自主及新势力份额提升。20年初头部自主比亚迪、长安、长城等市占率约23.5%,24年4月,头部自主+头部新势力(理想、问界、埃安)等市占率高达70.2%。趋势四:从价格战到配置军备竞赛。价格已不能刺激更多销量后,智能化配置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点。
乘用车份额向头部集中,自主崛起仍是重要机遇。2012-2018年,合资品牌诸如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直占据中国汽车品牌销量年度前三。2019年开始,自主品牌开始崛起,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安在2023年进入中国汽车品牌销量年度前五,另外新势力品牌如理想、赛力斯、埃安等也进入品牌销量前二十。
2、整车:寻找智能化/出海/细分市场增量
我们认为汽车整车板块从24H2起胜负手在于“智能化”、“全球化”、“细分市场”三大要素。其中,(1)智能化:政策、技术、成本三大驱动力在2024年进入加速迭代状态推动智能化加速发展,有望进一步驱动强化拥有智驾技术储备智能化技术领先、研发投入力度大的汽车品牌取得产品力及品牌力领先优势,并通过拓展车型矩阵与价格带下探加速产销量规模提升。(2)出海:全球车市产销规模大、海外销售盈利能力高,通过出口及本地化建厂,车企有望大幅拓宽销量及盈利增长新空间。(3)细分市场:深耕家用车主赛道的同时,拓展MPV、越野、轿跑等车型增量细分市场,以及混动、换电等更多补能形式,有望带来更多增量市场。
2.1智能化:智能驾驶ChatGPT时刻临近,三大驱动力加速发展
我们认为当下智能驾驶三大驱动力包括政策端的进一步松绑与鼓励、技术端软硬件的持续迭代、成本端随规模效应进一步下探。2024年起,智能驾驶三大驱动力进入加速迭代状态,有望进一步驱动拥有智驾技术储备、投入力度大的车企取得产品力领先优势,并通过拓展车型矩阵与价格带下探加速产销量提升。2.1.1 政策端:各地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逐渐铺开,国家层面成立联合体进入2024年后,1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推动智能化基础设施与车载终端装配率,随后众多省市也陆续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相关政策。6月,工信部发布《四部门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通知,公布了9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包括比亚迪、蔚来、长安、广汽、上汽、北汽蓝谷、一汽、上汽红岩、宇通客车。9家车企可以研发生产前装量产L3/L4的自动驾驶汽车,并进行上路测试,通过国家的考核后可以生产并销售,这标志着我国L3/L4级自动驾驶上路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
2.1.2 技术端:华为、小鹏、特斯拉端到端算法年内逐渐开始落地,传统自主品牌智驾能力快速提升华为于北京车展前夕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华为乾崑,其中乾崑ADS 3.0基于GOD(通用障碍物识别)大网、PDP(预测决策规控)网络、以及运动控制全面提升智驾安全性与体验。8月份即将发布的享界S9有望成为ADS 3.0首发车型。小鹏在北京车展全球首发小鹏AI天玑系统,5月开始推送。其中感知大模型具备2K纯视觉分辨能力,基于神经网络的规控大模型XPlanner赋予XNGP长时序、多对象、强推理的能力,小鹏的端到端模型已于5月开始推送。
特斯拉FSD V12升级实现“端到端”AI大模型部署上车。端到端一端输入摄像头等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另一端直接输出车该怎么开,消除了传统感知和定位、决策和规划、控制和执行之间的断面,将三大模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神经网络。实际体验方面,FSD V12相比V11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复杂路况,车辆控制、决策更加贴近人类司机的选择。“端到端”模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将所有模块串在一起统一训练,更利于追求“全局最优解”,数据驱动的同时意味着提升性能所需的数据量和算力规模更大。在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训练后“端到端”模型有望产生智能涌现的能力,智驾性能或显著提高,上限较传统的“规则驱动”算法显著提升;但是缺点是数据量较小时候性能上升缓慢,远低于解耦的传统规则驱动策略。
当前“端到端”方案主要两种路线,一是类似于华为ADS3.0、小鹏天玑AI大模型的感知一张网、规控一张网;而另一种类似于特斯拉的感知到规控完全一体化的神经网络。特斯拉凭借自己在模型参数、数据、算力层面多年的积累,已逐渐实现自动驾驶的规模效应。国内车企在智驾层面的端到端实践已经逐步落地,后续其他车企有望持续跟进。除端到端模型持续迭代之外,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发力AI大模型,以比亚迪、长城等为代表的传统自主品牌智能驾驶能力正快速提升。蔚来NOMI-GPT:2024年4月12日,蔚来NOMI GPT端云多模态大模型正式上线,并同步对搭载Banyan·榕智能系统(比如,ET5、ET7、ES7等)的车型陆续开启推送。NOMI GPT是蔚来为NOMI量身打造的端云多模态大模型,包括自研的端云融合架构、多模态感知、认知中枢、情感引擎、记忆能力和NOMI GPT Agents等。NOMI GPT包括大模型百科、无限趣聊、魔法氛围、趣玩表情、用车问答以及AI场景生成等功能。
理想Mind GPT:2024年3月28日,理想汽车宣布,Mind GPT已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并上线。理想汽车成为首个通过该备案的自研大模型的汽车厂商,理想MEGA为Mind GPT 的首搭车型。Mind GPT属于多模态认知大模型,采用自研TaskFormer神经网络架构,基于用车、娱乐和出行等场景使用SFT、RLHF等技术进行训练,让Mind GPT 除了具备强大的语言理解、知识问答和文本生成能力外,还具备非常强的逻辑推理、记忆网络和用户语言界面生成能力。Mind GPT定制了覆盖111个领域、超1000种以上的专属能力。
比亚迪整车智能战略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量产交付。比亚迪成为全国首个获得L3级测试牌照的汽车企业。1月,比亚迪举办梦想日,发布整车智能战略,整车智能通过璇玑智能化架构,实现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高效融合。全新腾势N7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支持高快领航、城市领航、代客泊车等功能。其中,高快领航在40+城市交付即可用,最快今年四季度覆盖全国;而城市领航功能也已进行过公测,最快年底覆盖全国。
长城发布魏牌蓝山智驾版,蓝山智驾版搭载了SEE一体化智驾大模型,基于此大模型,蓝山智驾版能实现无图全国都能开。2.1.3成本端:高阶智驾整车进一步下探至10万元市场,新技术崛起带动进一步降本小鹏计划推出10-15万元级别的A级汽车,并搭载高等级智能驾驶方案。轻舟智航的轻舟乘风Air版搭载征程6E+7V视觉方案,可实现高速NOA和行泊一体,适配车型下探至10万元级。此外大疆车载、百度Apollo等智驾硬件成本进入万元以内,搭载车型逐步普及至15万级别车型。大疆车载的“7V+32TOPS”方案采用前视惯导立体双目等7个摄像头,可实现主动安全、记忆泊车、跨层记忆泊车、记忆行车和高速领航等功能,硬件数量进一步压缩,实现最大程度的硬件复用。
激光雷达、智驾芯片降本空间大。24年1月,一径科技发布ZVISION EZ6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2000元以内。速腾聚创新一代中长距激光雷达MX公开亮相北京车展,首款500线超远距激光雷达M3完成国内首秀,公司宣布将以低于200美元的成本为基础实现量产,并进一步推动成本进入千元级别。芯片方面,地平线在北京车展发布的面向全场景NOA的旗舰版产品征程6P,成本已下降至1万元以内,征程6E则支持5000元以内的高速NOA硬件系统成本。智能化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2023年L2等级的渗透率,比2022年整体上高出9.4pct。2023年1月至12月,各智驾等级的搭载量及渗透率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L2及以上等级的渗透率稳步上升。23Q4 L2及以上等级渗透率已突破40%。分价格看,20-30万区间的L2等级渗透率提升最明显,2023年(70.9%)相较于2022年(57.5%)提升13.4pct。
2.2寻找出海增量
出口近年来持续大幅提升:我国汽车出口量近年大幅跃升,2023年已达到500万辆级水平。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接连创历史新高,2023年汽车出口(乘用车+商用车)达到523万辆,同比+57.2%。主力车企全年海外销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3年,上汽、奇瑞、长城、吉利、比亚迪占据中国车企海外销量前五,上汽达到52.36万辆,同比增长30.9%。我们认为基于海外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国内汽车供给端持续发力+规模及技术优势积累+低成本优势,国内自主车企全球化布局加速,同时逐渐占据更优厚的利润空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