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汽车轴承行业报告:蓄势待发的增长与机遇
一、汽车轴承“小巨人”企业,盈利能力保持高增
(一)深耕轮毂轴承领域20载,依托区位优势实现规模有序扩张
公司深耕汽车轴承领域,致力打造全球领先品牌。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业生产汽车轴承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主营业务为汽车轴承的研发、制造和销售。2015年,公司在新三板挂牌,首次进入资本市场;2019年,公司收购开源轴承;同年子公司斯菱泰国成立,公司开发海外市场;2021年,公司入选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历经20年深耕,公司现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拥有制动、传动、动力、非汽车类等多元化轴承产品体系,在全球售后市场领域具备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与竞争力。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截止24Q1,公司实际控制人姜岭、姜楠股份比例分别为32.97%、4.69%,合计持有公司股份4,143.10万股股份。公司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数量为7,559.50万股股份,占股本总比例为68.72%。其中,安吉繁鑫、新昌钟毓为员工持股平台,分别持有公司总股本的2.06%、1.97%。
管理层技术背景深厚,引领公司技术创新。公司管理层结构稳定,平均任期时长达5年。董事长姜岭先生具备30余年的轴承制造经验,其余核心技术人员均具备10年以上从业经历。
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公司规模实现有序扩张。公司坐落于“中国轴承之乡”——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当地充分发挥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具备完善的上下游配套体系。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公司得以快速了解行业动态,同时减少采购、运输等成本,助力公司规模实现有序扩张。2017年,公司收购位于嵊州市(距新昌县约13公里)的优联轴承,将其离合器、涨紧轮及惰轮轴承产品系列纳入产品体系,产业协同效应得以发挥,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离合器轴承方面的行业地位。2019年,公司收购位于新昌县的开源轴承,与其在客户渠道、技术及生产管理等方面充分达到互补。本次收购行为使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了北美、欧洲、亚洲等境外主要售后市场销售渠道的全覆盖,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
(二)“营收稳增+成本管控”双管齐下,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公司利润稳健增长。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15/7.50/7.38亿元,同比变动36.0%/4.9%/-1.5%,CAGR为1.06%,24Q1收入1.63亿,同比增长12%。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1/1.23/1.50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17.56%/35.15%/22.16%,CAGR达18.13%。24Q1归母利润0.47亿,同比增长101%。
轮毂轴承单元贡献主要营收。公司产品可分为“轮毂轴承单元”、“轮毂轴承”、“离合器、涨紧轮及惰轮轴承”和“圆锥轴承”等4个系列,2023年产品分类调整为按汽车应用场景分类,可分为制动系统类轴承、动力系统类轴承、传动系统类轴承和非汽车轴承四大类。2020年以来公司轮毂轴承单元营收占比维持在40%左右,待公司年产629万套高端汽车轴承智能化建设项目完成后,预计第三代轮毂单元年产能可新增120万套,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轮毂轴承单元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期间费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受益于较好的期间费用管控,2021-2023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分别为6.71%/3.07%/3.12%,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于公司境外业务占比较高,汇兑收益受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较大,促使公司财务费用率降幅较大,2021-2023年公司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12%/-2.40%/-2.71%。公司注重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以来研发费用率整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截止2023年9月,公司在研6大项目中,《圆锥轴承碳氮共渗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等4类项目已进入批量试制阶段。
各产品毛利率呈上扬趋势。2018以来公司毛利及毛利率稳步提升,2021-2023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25.31%/26.19%/32.12%,毛利率稳步上升。其原因主要为:
需求端:售后市场对产品的创新设计能力及反应速度要求更高,公司多元化产品结构能够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伴随公司客户结构的逐步优化,毛利率较高的产品销售比例增加,进而有效促进毛利率持续上升;
供给端:公司具备一定的成本管控能力,产量持续增加背景下,规模效应显现促使毛利率走高;
分产品:公司主要产品毛利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离合器、涨紧轮及惰轮轴承最高,维持在31%左右,轮毂轴承单元毛利率优化效果最为明显,毛利率由13.91%
(三)产品聚焦轮毂轴承售后市场,不断开拓主机市场
深度聚焦汽车售后市场,产品多为轮毂轴承。公司产品的销售去向多以汽车零部件售后市场为主,2020-2022年销往售后市场的产品分别占84.25%/87.80%/89.63%。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轮毂及汽车传动系统,可分为制动系统类轴承、动力系统类轴承、传动系统类轴承和非汽车轴承4个系列。其中主营产品轮毂轴承单元已发展至第三代,产品集成度大幅提升,已实现产品轻量化与机电一体化。
募资打破生产瓶颈,扩大高端产品产能。公司IPO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年产629万套高端汽车轴承技术改造扩产项目(2024年项目名称变更为“年产629万套高端汽车轴承智能化建设项目”),该项目通过优化设备结构、提高设备稳定性,可全面提升公司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满足高端售后市场客户和主机配套市场客户需求。2020-2022年,公司综合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4.13%/91.58%/82.88%,均已超过80%,产能相对饱和,项目落地有望助力公司提升产能。项目总投资约为35,611.95万元(公司计划使用超募资金10,850万元增加投资金额),建成后预计年均可实现新增收入45,477.32万元,年均新增净利润11,436.97万元。
二、“产品+市场+客户”三位一体,夯实公司盈利基石
(一)产品:型号丰富,柔性生产,构筑优势壁垒
深耕汽车轴承领域,公司具备完善产品体系。经过20年积累沉淀,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生产经验,产品覆盖多种型号。截止2024年4月,公司已具备5,700 余种产品型号,其中轮毂轴承型号800余种,轮毂轴承单元型号2,900余种,圆锥轴承型号1,000余种,离合器、涨紧轮及惰轮轴承型号1,000余种。公司年上新产品超100种,持续稳定的产品迭代有助于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自主研发的柔性生产线更加契合售后市场订单。售后市场订单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显著区别于前装市场的少品种、大批量特点。为了提升公司响应速度、产品切换速度等,公司自主研发适合“小批量、多品种、快速反应”的柔性生产线,可根据产品订单数量的变化及时匹配生产能力,以提高设备配置效率。
公司在套圈成型磨削、专利密封件设计、加工中心多工位加工、轮毂单元端跳检测、铆合工艺等多个生产环节上都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果,进一步为公司筑牢产品优势。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在汽车轴承研发和制造方面拥有多项核心技术,截止2023年末,公司获授权专利达72项,共计52项产品通过浙江省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鉴定。
(二)市场:售后市场空间大、波动小、毛利率高,奠定公司产品需求基石
公司扎根汽车零部件售后市场。公司产品约85%销往汽配后市场,主要供给境外售后市场,依据客户种类可将销售模式分为:贸易商销售、独立品牌商销售及终端连锁销售。除售后市场外,公司也为主机市场供给产品(约占公司总产品15%),产品经逐级供应后,最终用于整车制造或作为主机厂售后配件,截止2023年9月,公司已与福田汽车、奇瑞汽车、一汽大众等主机客户建立合作。
外销比例逐年提升,欧美市场为主。2021-2023年公司境外业务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6.29%/71.18%/69.24%。公司境外销售产品主要去向为北美洲和欧洲,2022年销往北美洲/欧洲/亚洲的产品收入分别占境外总营收的45.10%/40.35%/11.42%。公司持续加快全球化布局,截止2023年12月,已初步建立北美市场的本地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中国汽车销量稳步增长,2023年达3,004.54万辆,汽车销售焕发出的消费潜力,为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艾媒咨询及罗兰贝格的预测,2020-202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预计达7.23%,2025年规模有望达1.9万亿元。
美国汽车高车龄叠加高损耗,后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Automotive News Data Center和GlobalData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汽车销量达1,560万辆,较2022年增加13%,但较疫情前仍有一定差距(疫情前美国车市连续5年新车销量均超过1,700万辆)。新车销量的减少导致美国在册车辆的平均车龄不断上升,2003年-2023年美国汽车的平均车龄从9.7年升至12.5年。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2024年美国汽车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881.3亿美元,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98%,2029年规模有望达2,515.2亿美元。
全球汽车保有量稳步攀升,2030年全球轴承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400亿美元。2020-2022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分别为17.37/18.20/19.01亿辆,增长率分别为4.75%/4.76%/4.49%,保有量规模稳步增长,有望进一步打开轴承市场成长空间。全球轴承市场规模呈现持续扩张趋势,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轴承市场规模约1,302亿美元,Precedence Research预计2023-2030年全球轴承市场规模以6.90%的增速增长,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2,430亿美元。汽车零部件作为轴承主要需求领域,市场规模有望随之扩大,进一步带动公司产品需求。
(三)客户:结构稳定、持续优化、国际化布局拓宽销售渠道
客户认可度提升,终端客户占比增加。公司发展初期,受限于规模及销售渠道,较依赖境外贸易商开拓市场,销售模式单一。随着公司产能及业务规模的提升,销售模式由单一转向多元,客户结构逐步优化,2020-2022年贸易商营收占比分别为45.86%/37.02%/42.79%,2020-2022年独立品牌商营收占比分别为33.35%/35.99%/38.41%,客户结构逐步向独立品牌商倾斜,收获了辉门、GATES等优质独立品牌商客户。
前瞻布局泰国生产基地。斯菱泰国主要负责出口美国市场的产品生产,2020-2022年斯菱泰国销往美国的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18.2%/74.4%/87.9%。目前泰国一期已经投产,主要产品是轴承单元,产业链比较短。泰国二期预计在24M6达产,三期预计将于2025年Q2前达产。斯菱泰国的设立符合公司国际化布局,有助于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
公司主要客户多为海外优质企业。公司境外销售主要集中于北美和欧洲等地,具备全球性优质客户资源,主要包括北美地区的NAPA、辉门,欧洲地区的Optimal、FEBI,以及八大跨国轴承集团中的SKF、NSK等行业头部客户,2023年前五大客户占公司总营收44.11%,2020-2022年间,BOSDA、NAPA及辉门连续三年位列公司客户TOP5。
三、轮毂轴承拓份额,布局谐波、丝杠产品,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一)轮毂轴承市场份额尚低,未来拓展空间大
2021年轮毂轴承前装市场约2.46亿套,公司市占率1.18%。主机配套市场主要客户群体为汽车主机配套商及整车制造商,相较于售后市场,主机配套市场具有订单稳定、客户黏性高、采购量较大等特点,进入门槛较高。公司已进入福田汽车、奇瑞汽车等国内知名主机厂供应链,但在主机配套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2019-2021年公司全球主机配套市占率分别为0.64%/1.07%/1.18%,具备提升空间。
2021年轮毂轴承售后市场约5.58亿套,公司市占率1.7%。由于汽车保有量高,对轮毂轴承的需求量也更高,2019-2021年需求量分别为5.17/5.37/5.58亿套,公司的市占率分别为1.18%/1.54%/1.70%。
公司着力布局前装市场,叠加汽车产量回暖。随着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减弱,汽车产量逐步回暖,2021-2023年全球汽车产量分别为8,020.51/8,501.68/9,354.66万辆。主机配套市场需求主要取决于新车产量,回暖的汽车市场有望打开消费空间。同时,公司着力布局前装市场,推进年产629万套高端汽车轴承智能化建设项目,可进一步开拓主机配套市场。
(二)布局谐波减速器与丝杠,助力公司切入机器人赛道
谐波减速器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之一。谐波减速器由内齿圈的刚性齿轮(刚轮)、带有外齿圈的柔性齿轮(柔轮)、波发生器三个基本构件组成,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设备。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单台人形机器人中肩、髋、腰等关节共需用到谐波减速器约14个,预计总价值量约为2.52万元。
丝杠可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按照摩擦特性可分为三类。丝杠由螺母和螺杆组成,通过螺杆的旋转带动螺母,从而带动与螺母连接的元件进行直线运动。丝杠按其摩擦特性可分为三类:滑动丝杠、滚动丝杠及静压丝杠。其中,滚动丝杠可进一步细分为滚珠丝杆和行星滚柱丝杠。行星滚柱丝杠具备性能好、成本高的优势,因其具备较高的承载能力,更适用于重载领域。目前特斯拉Optimus因对承载力有更高的要求,其线性关节采用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