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运人口流动报告:经济图景与区域发展新趋势

1、热点思考:人口流动下的经济图景

1.1一问:春运客流,反映哪些新变化?

2024年春运跨区人流量高于往年,但人口迁徙距离有所缩短。受部分行业停工较早,务工人员提前返乡等影响,2024年春节前全社会跨区流动量较为“平淡”;春节“黄金周”开启后旅游出行人流明显增多,带动跨区人流量大幅提升。春运前20日,平均跨区人流分别较2023、2019年同期增长13.9%、11.1%。不同运输方式中,公路非营业性小客车客运(自驾)出行量显著增长,占比升至82.2%、较2019年大幅上行15.5个百分点;反映远距离出行的旅客发送量较2019年同期下滑43%,指向人口迁徙距离较疫情前有所缩短。

分区域看,合肥、长沙等中部强省会城市人口聚集力提升,春节前净迁出规模高于往年。2024年春节前(农历腊月十六至腊月三十,即春运前15日),以合肥、长沙为代表的中部强省会城市净迁出指数位于全国前列,分别较2023年同期增长7.3%、5%,指向相关地区人口聚集力提升。相比之下,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净迁出指数更高,但强度有所减弱,分别较2023年同期下降0.2%、7.9%、10.3%。

以成都、郑州为代表的传统劳务输出地区,春节前迁入、迁出强度双低,当地人口或更多留在本地就业。疫情平稳转段后外出务工人群增多,2024年春节前多数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跨区迁入、迁出指数同比显著提升。而以成都、郑州为代表的传统劳务输出地区,人员跨区流动强度偏低,迁入指数分别较2023年同期小幅上涨1.2%、下降4.2%,迁出指数分别回落3.1%、2.3%。与此同时,郑州、成都的省内迁徙比重明显较高。2024年春节前,郑州市68.6%的迁入人口、82.6%的迁出人口来自河南省内,主要分布在开封、新乡等地;成都市69.4%的迁入人口、76.2%的迁出人口来自四川省内,主要分布在德阳、眉山等地。

1.2 二问:短途迁徙更多,有何原因?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民工平均年龄上升、外出务工意愿下滑,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人口迁徙距离或随之缩短。2023年,我国农民工群体接近3亿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1.8亿人、占16-59岁人口比重达20.4%,是全社会跨区出行的主力人群。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增长较快,2022年为42.3岁、其中50岁以上人数占比29.2%,分别较2011年显著上升6.3岁、14.9个百分点。随着农民工老龄化程度加深,其外出务工意愿明显下滑,2022年占比为58.1%、较2011年回落4.6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河南、四川、河北、湖南、安徽等农村劳务输出大省,未来人口迁出或进一步减弱、当地人口聚集力趋于强化。

2024春运人口流动报告:经济图景与区域发展新趋势

中部地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汽车等代表性行业增长较快,人才需求增多、人口“虹吸”效应随之强化。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叠加近年来中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较大,部分产业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2023年,东部、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为43.8%、29.9%,分别较2017年下降0.8、上升2.5个百分点。以安徽为例,多项产业政策扶持下,2023年汽车、电器机械、运输设备增加值分别录得33.9%、20%、19.4%的高增长。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当地人才需求也会增多,2023年安徽省人才需求目录中,先进制造等产业被列为重点领域、引进人才力度较大。

疫情期间东部发达地区亏损企业数量增加、就业压力相应上升,外来人口净迁入强度有所减弱。2023年前三季度,亏损上市企业较2019年增加562家,东部地区占比65.7%,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设备、橡胶塑料、非金属制品等吸纳就业人数占比较高的制造业。2023年,山东、天津、福建、江苏、北京等东部地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较2019年回落较多,安徽、湖北、云南等中西部地区新增城镇就业有所增加。

1.3 三问:人口流动“变局”,或有哪些影响?

中西部人口回流有助于提升当地产业集聚度,配合政策加码,或进一步强化人才吸引力。从产业“专业化”视角看,东部地区集聚度更高,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处于领先地位;四川、安徽等地集聚度相对落后,但近年来有所上升。从产业“多样化”视角看,四川、重庆、湖北等地集聚度具备一定优势,高于浙江、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安徽、湖南、广西等中西部地区在三大任务中明确“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政策有望加码、带动产业承接能力增强、进一步提升人才吸引力。

人口集聚有利于促进当地消费,进而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形成正循环。2023年,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代表性省份社零两年复合同比分别为4.4%、5.6%、4.2%、5.8%,高于全国水平的3.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同比分别为5.7%、6.8%、5.9%、5.8%,高于全国水平的5.66%。人口集聚还会带动接触性服务等场景消费需求,以及居民经营净收入。2023年,安徽、湖南、四川居民经营净收入两年复合同比分别为6.6%、6.0%、5.9%,高于全国水平的5.4%。

经济活跃度改善地区,汽车等大宗消费亦呈现较快增长。伴随中西部等地活跃人口增加,商务活动、线下消费带动自驾出行需求增多,当地汽车消费也有明显提升。2023年成都、郑州、重庆、武汉汽车销量均突破40万辆,位列全国前10,分别同比增长14.7%、29.3%、10.9%、9.3%;对应城市车流量增加,2023年日均拥堵延时指数分别同比增长6.6%、7.3%、6.0%、10.7%,涨幅位于全国相对前列。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春运客流,反映哪些新变化?2024年春运跨区人流量高于往年,但人口迁徙距离有所缩短。分区域看,合肥、长沙等中部强省会城市人口聚集力提升,春节前净迁出规模高于往年。以成都、郑州为代表的传统劳务输出地区,春节前迁入、迁出强度双低,当地人口或更多留在本地就业。

(2)短途迁徙更多,有何原因?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民工平均年龄上升、外出务工意愿下滑,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人口迁徙距离或随之缩短。中部地区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汽车等代表性行业增长较快,人才需求增多、人口“虹吸”效应随之强化。疫情期间东部发达地区亏损企业数量增加、就业压力相应上升,外来人口净迁入强度有所减弱。

(3)人口流动“变局”,或有哪些影响?中西部人口回流有助于提升当地产业集聚度,配合政策加码,或进一步强化人才吸引力。人口集聚有利于促进当地消费,进而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形成正循环。经济活跃度改善地区,汽车等大宗消费亦呈现较快增长。

2、生产高频跟踪:工业生产相对稳定,建筑业停工特征凸显

上游生产方面,高炉开工小幅回升、社会库存持续增加。春节前1周(02月04日至02月10日),高炉开工率保持稳定、较前周小幅增加0.3%;但钢材消费市场延续淡季特征、表观消费环比减少13.8%、降幅较前周走扩7.5个百分点。供强需弱特征延续,社会库存继续上涨、环比增加10.6%、较前周走扩1.0个百分点;全国247家钢厂盈利率环比微跌0.03个百分点,处于较低水平。

中游生产表现相对分化,化工链开工率维持稳定,汽车链开工率季节性回落明显。春节前1周(02月04日至02月10日),纯碱集中补库,开工率环比增加0.3%、较去年农历同期减少1.8个百分点。PTA供给小幅回升,开工率环比增加0.4%、较去年农历同期增加14.2个百分点;但下游需求偏弱,对应涤纶长丝开工率进一步下滑、环比减少1.9%、较去年农历同期增加29.8个百分点。此外,汽车半钢胎开工率季节性下滑特征明显、环比减少25.1%、较前周走扩20.2个百分点。

建筑业方面,水泥产需淡季特征凸显,周内价格持续回落。春节前1周(02月04日至02月10日),全国粉磨开工率、水泥出货率延续季节性回落态势,降幅显著、分别较前周减少16.3个百分点至1.1%、15.3个百分点至5.6%,是去年农历同期的26.8%、79.3%。供给偏弱,带动水泥库容比较前周微跌0.1个百分点、是去年农历同期的91.4%;周内均价进一步下滑、环比减少0.8%。

2024春运人口流动报告:经济图景与区域发展新趋势

3、需求高频跟踪:新房成交降幅较大,跨区出行活跃度攀升,BDI指数回升

新房成交面积降幅较大、一线城市尤为明显。春节前1周(02月04日至02月10日),地产成交整体偏弱,全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降幅较大、环比减少21.8%。分城市看,各线城市成交均有所下滑,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分别环比减少39.9%、3.7%、27.6%。此外,全国代表城市二手房成交也呈季节性回落特征、环比减少3.2%,其中二线城市成交下滑明显、较上周减少8.8%。

全国整车货运流量跌幅接近60%,陆路货运量、邮政业务量均有明显减少。春节前1周(02月05日至02月11日),生产工作暂停,市场供需两弱,整车货运流量环比下跌57.4%;部分省市公路货运流量环比跌幅超过60%,其中湖南、浙江、江西等省市跌幅较大、环比分别减少68%、66.2%、66.1%。陆路运输方面,铁路、公路货运量环比均有下降、分别减少11.2%、62.9%。同时,反映生活性消费需求的快递揽收、投递量也有大幅减少,环比分别回落79.5%、64.3%。

跨区出行活跃度大幅提升,执行航班架次小幅回落。春节当周(02月11日至02月16日),旅游出行热度提升带动全国迁徙规模指数大幅增加、较上周上涨22.1个百分点,是2022年、2023年农历同期的87.8%、132.7%。相较之下,由于商务活动明显减少,国内、国际执行航班架次小幅回落,分别较上周减少1.3%、1.8%。

市内出行人数减少,地铁客流量、拥堵延时指数均有回落。春节当周(02月11日至02月16日),全国样本城市地铁日均客流量延续回落、较上周减少48.3%;其中北京、郑州、深圳等城市地铁客流跌幅较为明显,分别较上周减少59%、56.8%、53.7%。全国拥堵延时指数也呈现季节性回落特征、环比减少22.4个百分点,其中武汉、太原、济南等城市的市内拥堵情况缓解较为明显,分别较前周减少33.7%、29.6%、28.9%。

2024春运人口流动报告:经济图景与区域发展新趋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年5月债市分析:资金面展望与政策影响解读

2024-06-07
下一篇

2024春节食品饮料行业报告:旺季需求分析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