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市银行业绩与展望分析报告

板块整体

1.1营收继续承压,归母净利润增速转负

营收仍然承压,归母净利润增速转负。42家上市银行(本文后续“上市银行”均指42家口径)整体来看,2023年累计营收、拨备前利润、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0.8%、-2.8%、+1.4%,增速较23Q1-3分别基本持平、+0.5pct、-1.2pct;24Q1累计营收、拨备前利润、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1.7%、-3.0%、-0.6%,增速较23年分别-0.9pct、-0.1pct、-2.0pct。•净利息收入降幅扩大,拨备反哺贡献放缓。业绩拖累项:1)净息差继续收窄,净利息收入降幅进一步扩大;2)中收持续承压。业绩支撑项:1)债市行情支撑下,其他非息收入增速较高;2)拨备反哺利润,不过对归母净利润的贡献或有所降低,24Q1上市行合计归母净利润增速转负。

2024年上市银行业绩与展望分析报告

1.2贷款扩张放缓,息差延续收窄

净利息收入持续承压。上市银行23年累计净利息收入同比-2.8%,降幅较23Q1-3扩大0.8pct;24Q1累计净利息收入同比-3.0%,降幅较23年再扩大0.2pct。•规模扩张:贷款扩张速度逐步放缓。24Q1末同比+10.1%,较23年末增速-1.0pct。23H1末以来贷款增速逐季下行,一方面反映了有效信贷需求或仍不足;另一方面23年全年社融上呈现信贷靠前发力、下半年政府债发力特点,且23年末监管端更强调银行信贷的季度平滑。•息差:23年收窄,24年预计仍将承压。披露口径下,上市银行23年净息差1.69%,较23H1下降8BP。存贷两方面来看,息差收窄压力主要来自于贷款收益率下降,而存款成本整体有稳定趋势,而在存款挂牌利率调降背景下,24年存款成本率有望企稳向下。

1.3中收持续承压、其他非息收入高增

中收增速持续承压。上市银行23年累计中收同比-8.0%,降幅较23Q1-3扩大2.3pct;24Q1同比-10.3%,降幅较23年再扩大2.3pct。中收主要影响因素:一是代销理财、基金规模降低,而且结构上代销费率相对高的权益类基金发行和销售均有所降温,使得财富管理类业务中收表现仍偏弱。二是23年下半年银保渠道代理费率调整,上半年中收主力代销保险收入受到冲击。以上影响因素也延续至24年,且在23年上半年代销保险收入较高增长,还形成了相对高基数。•其他非息收入成为营收的重要支撑项。上市银行23年累计其他非息收入同比+29.0%,增速较23Q1-3提升12.7pct;24Q1同比+19.4%,增速较23年下降9.6pct,虽然24Q1增速在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之下边际下降,但仍表现强劲。展望24年全年,其他非息收入贡献或存在一定波动。一是其他非息收入会受到债市行情演绎影响;二是23Q4已经形成了相对高基数,因而24年其他非息收入可能仍提供较好支撑,但支撑力度或边际减弱。

1.4不良率稳健向好,前瞻性指标略有波动

不良率稳中向好。上市银行23年末、24Q1末不良率分别为1.26%、1.25%,均较上一季度末-1BP;测算23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率为0.69%,较23H1下降1BP。不良贷款偏离度略有提升,上市银行23年末逾期90+/不良贷款为63.4%,较23H1末提升2.1pct。•前瞻性指标略有波动。上市银行23年末关注率、逾期率分别为1.73%、1.30%,较23H1分别+6BP、+4BP。后续潜在风险暴露或需要持续关注,不过关注率提升或也有一定202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影响。


拨备覆盖率平稳,拨贷比边际向下。上市银行24Q1末拨备覆盖率244%,和23年末基本持平;23年末、24Q1末拨贷比分别为3.07%、3.06%,分别较上季度末-6BP、-1.7BP。拨贷比向下,一是处置不良资产切实消耗了拨备资源,二是拨备反哺一直是利润释放的重要支撑因素。•后续拨备反哺贡献力度或将收窄。一方面,上市银行资产减值损失自21Q1以来基本延续同比负增长情况(除22H1小幅正增),24Q1末上市银行拨贷比水平已经达到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后续资产质量也存在一定扰动因素,对拨备资源需求可能提升。一是前瞻性指标关注率有所抬升,二是房地产风险还在逐步暴露出清过程中,三是零售端不良率有一定波动,四是息差下降背景下,部分银行以量补价扩大信贷投放,而信贷风险暴露存在一定滞后性。


地产风险仍在化解,个贷风险有所波动9资料来源:各公司财报,iFinD,民生证券研究院;注:部分公司不披露具体贷款种类的不良率,空白表示公司未披露相关口径的数据•对公端,房地产风险正在出清过程中。从披露数据来看,23年末上市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较22年末稳中有降。重点领域中,多家银行23年末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较22年末明显上升,风险暴露更为充分,也表明当前地产风险的出清仍在进行时。•零售贷款不良略有上升。23年上市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较22年末有所上升,从披露的数据来看,零售贷款资产质量的波动主要体现在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信用卡业务上,同时部分银行个人按揭贷款不良率也有一定波动。

分组表现

2.1城农商行业绩景气度更高,股份行表现边际回暖

24Q1营收同比增速:城农商行景气度更高,股份行降幅缩小,大行增速明显向下。24Q1大行/股份/城商/农商行累计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2%、-3.2%、5.6%、4.7%,增速较23年分别-2.2pct、+0.4pct、+3.1pct、+3.5pct。•24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城商行延续高增速,农商行景气度走弱,股份行增速边际提升,大行增速边际向下。24Q1大行/股份/城商/农商行累计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0%、0.0%、7.0&、1.2%,增速较23年分别-4.1pct、+3.0pct、-0.5pct、-8.8pct。

2024年上市银行业绩与展望分析报告

2.2利息收入及中收承压,其他非息收入高增

净利息收入:四组上市银行24Q1净利息收入均同比负增长,增速边际变化上来看,大行降幅边际收窄,股份、城农商行增速进一步下行。•中收:四组上市银行24Q1中收同比均负增长,国股行、农商行降幅均边际扩大,城商行降幅边际大幅收窄。•其他非息收入:四组银行24Q1其他非息收入均正增长构成对营收的主要贡献。其中,大行在23Q1高基数下,24Q1增速相对走低,股份和城农商行24Q1增速边际明显提升。

2.3城商行信贷高扩张,存款成本率整体趋稳

净息差:四组银行23年净息差均较23H1有所收窄,收窄幅度分化不大。展望24年来看,24年内息差变化趋势预计和23年相似,一季度贷款重定价影响较为集中,息差下行或主要体现在上半年。同时,负债端存款挂牌利率调降效果或已逐步显现,股份行、农商行23年存款成本率均较23H1有所下行,大行、城商行虽有所提升,但涨幅较小。存款端付息率稳定或可助力24年息差降幅较23年收窄。•规模扩张:24Q1贷款同比增速方面,城商行边际向上,保持较高景气度;大行增速边际降幅较大,但一是23年大行信贷靠前发力使得基数较高,二是目前信贷投放更考虑季度间平滑;股份行信贷扩张速度在偏弱水平上边际下降;农商行延续边际下行。

2.4国股行不良率向好,城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下降

不良率:国股行向下,农商行稳健、城商行略有提升。24Q1末大行/股份/城商/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29%、1.22%、1.11%、1.09%,较23年末分别-1BP、-1BP、+3BP、基本持平。从23年度数据来看,大行不良生成率较23H1边际下行,城农商行不良生成率边际提升幅度相对较高。•关注、逾期率:关注率、逾期率可作为不良率的前瞻性指标,国股行23年末关注、逾期率边际表现相对更平稳,而城农商行23年末关注率较23H1提升较为明显。


拨备覆盖率:城农商行向下,国股行稳定。24Q1末大行/股份/城商/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分别较23年末+1pct、-1pct、-8pct、-5pct。


资产减值损失:城农商行同比正增长。24Q1城农商行资产减值损失同比正增长、拨备覆盖率向下,或是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不良贷款核销,而不良贷款率未向下,因而预计不良净生成率上仍有一定压力


农商行资产减值损失同比提升幅度较高,其中一是渝农商行23Q1实现大额不良资产处置收回,低基数导致公司24Q1资产减值损失同比+924%;二是农商行24Q1普遍提升了减值计提力度,剔除渝农商行后整体增速也达到了23.5%,或是对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退出后风险暴露的处理。•后续减值损失科目对利润的贡献度或均将缩小。同时,趋势上来看,四组银行2023年内资产减值损失均同比负增长,对利润释放带来一定正向支撑,但24Q1城农商行结束同比下降趋势,国股行降幅也边际减小,预计后续减值损失同比负增给利润增长的贡献度也将减弱。

个股对比

3.1业绩景气度之“最

24Q1营收同比增速较2023提升之“最”:北京银行YoY+7.8%(+14.8pct)、浙商银行YoY+16.6%(+14.1pct)、兴业银行YoY+4.2%(+10.9pct)、中信银行YoY+4.7%(+9.6pct)、苏农银行YoY+10.6%(+9.2pct)。(括号内为增速较2023变化情况,下同)•24Q1营收同比增速水平之“最”:青岛银行YoY+19.3%、浙商银行YoY+16.6%、瑞丰银行YoY+10.6%、青农商行YoY+13.3%、常熟银行YoY+12.0%。•24Q1归 母 净 利 润 同 比 增 速 较2023提 升 之“最”:浦发银行YoY+10.0%(+38.3pct)、兴业银行YoY-3.1%(+12.5pct)、光大银行YoY+0.4%(+9.3pct)、贵阳银行YoY-3.6%(+5.3pct)、郑州银行YoY-18.6%(+5.1pct)。•24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水平之“最”:杭州银行YoY+21.1%、常熟银行YoY+19.8%、青岛银行YoY+18.7%、齐鲁银行YoY+16.0%、苏农银行YoY+15.8%。

净息差表现之“最”

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2023年仅苏农银行净息差较23H1提升1BP,从24Q1披露数据来看,两家银行净息差回升,宁波银行、兰州银行24Q1净息差较2023年分别+2BP、+14BP。•24Q1净息差绝对值之“最”:从披露数据来看,前五名分别是常熟银行2.83%、招商银行2.02%、平安银行2.01%、邮储银行1.92%、宁波银行1.90%。•存贷定价维度:2023年贷款收益率普遍下降,仅有华夏、贵阳、西安银行2023年贷款收益率较23H1提升,分别+1BP、+3BP、+5BP。而部分银行存款成本管控较好,如杭州、重庆、无锡银行2023年存款成本率较23H1均下降了4BP。•2023年贷款收益率绝对值之“最”:常熟银行5.81%、长沙银行5.76%、平安银行5.43%、贵阳银行5.34%、兰州银行5.20%。•2023年存款成本率绝对值之“最”:邮储银行1.53%、招商银行1.62%、建设银行1.77%、农业银行1.78%、渝农商行1.88%。

3.3规模扩张之“最”

24Q1总资产同比增速之“最”:成都银行YoY+19.6%、齐鲁银行YoY+18.1%、苏州银行YoY+16.8%、浙商银行YoY+15.1%、江苏银行YoY+15.1%。•24Q1贷款总额同比增速水平之“最”:成都银行YoY+27.0%、宁波银行YoY+24.4%、苏州银行YoY+19.8%、杭州银行YoY+16.1%、齐鲁银行YoY+15.8%。城商行依托区位经济优势,贷款投放表现更为强劲。

3.4资产质量之“最

24Q1不良率低位较2023下降幅度之“最”:南京银行0.83%(-7BP)、民生银行1.44%(-4BP)、浦发银行1.45%(-3BP)、招商银行0.92%(-3BP)、中国银行1.24%(-3BP)。(括号内为较2023变化情况,下同)•24Q1不良率绝对值之“最”:成都银行0.66%、厦门银行0.74%、宁波银行0.76%、杭州银行0.76%、常熟银行0.76%。•24Q1拨备覆盖率高位提升之“最”:郑州银行193%(+19pct)、江阴银行425%(+16pct)、中国银行200%(+8pct)、青岛银行232%(+6pct)、紫金银行253%(+5pct)。•24Q1拨备覆盖率绝对值之“最”:杭州银行551%、常熟银行539%、无锡银行515%、成都银行504%、苏州银行492%。


哪些个股表现超预期?•一是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边际向好的银行:如股份行中的兴业银行,城商行中的北京、南京、重庆、青岛银行,农商行中的紫金银行、张家港行和瑞丰银行。•二是不良率降低、拨备覆盖率提升的银行:如大行中的工商、中国、交通银行,股份行中的光大银行、城商行中的齐鲁、青岛银行、农商行中的紫金银行

2024年上市银行业绩与展望分析报告

新规下部分银行资本压力减轻

哪些银行资本较厚?资本充实为银行规模扩张奠定良好基础,国股行中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要求空间均较为充裕;另外部分城农商行资本充实,且位于经济优质地区,规模扩张的空间和动能均较为充足,如城商行中的宁波、苏州、长沙、重庆、齐鲁、厦门银行,农商行中的渝农、沪农、江阴、瑞丰银行。•部分银行24Q1末资本相对紧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要求空间较小,如浦发银行83BP(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要求,后同)、成都银行95BP、杭州银行96BP、兰州银行98BP。对于资本相对紧缺的银行,一是需注意公司为保证资本补充可能降低现金分红比例,其中如郑州银行2020-2023年度均不进行现金分红;同时也要关注高成长性银行再融资需求对其业绩释放的催化作用。

红利视角

4.1现金分红比例提升

银行板块23年现金分红比例提升。市场风险偏好下行背景下,高股息策略持续受到市场青睐。2019-2022年上市银行现金分红比例持续稳定在30%附近,2023年银行板块现金分红比例30.9%,边际明显提升,其中尤其是招商银行现金分红比例进一步提升至35%高水平,平安银行边际大幅提升现金分红比例,银行板块高股息价值进一步凸显。•国有大行当前现金分红稳定于归母净利润的30%。财政部2020年12月印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其中分红上缴比例(计算方式为分红金额/归母净利润)达到30%可获满分,在此监管背景之下,国有大行现金分红比例长期维持在归母净利润30%的水平上。


股份行现金分红比例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持续提升:招商、兴业银行现金分红比例自2010年以来持续提升,其中招商银行23年现金分红比例在A股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一。2)相对稳定:如民生银行自2018年以来稳定于30%,中信银行2021年以来稳定于28%,光大银行2017年以来一直在25%以上。3)边际显著提升:平安银行2023年现金分红比例则大幅提升至32%。•城农商行分化更加明显。城商行现金分红比例整体来看并无稳定规律,保留一定的内生资本补充能力或为其主要考量因素;小型农商行当前主要保持年度每股股利的稳定性。“两京、两农”表现 相对突出。城商行中,南京银行、北京银行2017年以来现金分红比例持续在30%以上,且此前也在保持较高水平;农商行中,渝农商行、沪农商行是2023年唯二现金分红比例在30%以上的,且当前两家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均较高,现金分红比例有望维持稳定。


红利范围从国有大行向部分中小行扩大。•国有大行高股息价值的核心在于低估值、现金分红比例保持稳定。24Q1大行归母净利润虽整体小幅负增长,但一是全年来看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利好仍在释放中,且仍有一定拨备反哺利润空间;二是国有大行估值水平较低,即便是全年归母净利润负增长,股息率仍有相对性价比。•当前部分中小行股息率已经赶超国有大行。银行板块内部分中小行兼具低估值、现金分红比例稳定等特征,当前股息率已经赶超大行,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渝农商行、沪农商行等,红利范围有望继续从国有大行向部分中小银行扩大。•11家银行布局中期分红。截至4月30日,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行,以及苏州、江苏、上海、兰州银行、沪农商行和紫金银行在公告中表示,2024年拟进行中期利润分配,中期分红能够使投资者更为及时地获取收益,进一步提升了高股息策略的吸引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年化工行业业绩修复与展望报告

2024-06-06
下一篇

2024新疆白酒行业报告:伊力特品牌与市场分析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