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畜禽养殖行业前景分析报告:稳健发展与新机遇

01公司为我国动保行业领军企业

1.1 制剂起家,逐步成长为业务多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为我国动保行业领军企业。1998年李守军董事长带领6位创始人创办的瑞普(天津)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主要专注高端制剂。2001年,瑞普收购保定兽药疫苗厂,正式进军生物制品领域,2022年瑞普(天津)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成为公司首批、天津市首家全场通过兽用GMP验收的企业;2007年,公司疫苗产能扩大,并购成立高科分公司;2010年,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并兼并湖南生药厂丰富猪用疫苗产品线;2012年,进军宠物领域,成立瑞普宠物医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公司宠物驱虫药莫普欣上市,宠物产品进入收获期;2023年,公司出资2000万元与中科院天津所等企事业单位合资成立天津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合成生物领域。

2024年畜禽养殖行业前景分析报告:稳健发展与新机遇

1998年创建至今,公司共建有11个兽药GMP生产基地,拥有96条产品线,5个研究院,业务涉及兽用生物制品、化药制剂、中药制剂、功能性添加剂、消毒剂、原料药六大领域。截止2023年年底,公司共有20家参控股公司,其中瑞普空港、瑞普保定、保定收骏、华南农大生物和湖南中岸等公司负责公司生物制品业务;天津瑞普、瑞普高科、瑞普大地、湖北龙翔和瑞象生物等公司负责公司药物板块业务;蓝瑞生物独立运营公司宠物板块业务,并且与瑞派宠物医院等深度协同;另外公司还有新兴产业,代表性公司包括合成生物中心、瑞久创投、中农瑞普和赛瑞多肽。


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家禽、家畜、宠物、水禽、反刍等动物,品类齐全,截止2023年年底拥有536款产品,其中生物制品111种、化学药物制剂203种、中兽药90种、清洗消毒类28种、功能添加剂94种、原料药10种。产品已基本覆盖禽畜养殖业所面临的主要动物疫病,是国内兽药行业产品种类规格最全、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在生物制品、制剂和原料药领域均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之一。



1.2 公司营收稳步增长,2023年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从营业收入来看,2014-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由5.85亿元稳定增长至22.49亿元,CAGR+16%,2020年国内禽畜养殖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公司凭借全面的产品线及快速响应和技术行销服务模式,提升产品覆盖率、市占率和品牌认可度,推动公司收入实现高增长,2020年营收yoy+36%;2020-2023年,公司营收维持高位且继续增长;从归母净利来看,2010-2018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在1亿元左右波动,2019年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63%,2020年由于下游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公司抓住机会提升市占率,叠加产品营销结构改善及产能释放,公司归母净利润继续大幅增长。2022年受下游低景气拖累有所下降,2023年随着宠物产品等新产品的上市及加深与养殖集团的深度合作,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53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4年畜禽养殖行业前景分析报告:稳健发展与新机遇

原料药及制剂以及禽用生物制剂业务为公司营收和毛利的主要来源。从公司营收构成来看,2018-2023年,公司原料药及制剂业务营收占比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2023年营收占比为48%;禽用生物制品营收占比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由2018年的37%增至2019年的51%,后逐渐降至2023年的41%。2019-2022年,原料药及制剂和禽用生物制品营收占比近年来维持在90%以上,2023年降至89%,主要是由于公司宠物板块的放量。2023年公司制剂及原料药实现毛利4.25亿元,兽用生物制品实现毛利7.02亿元,公司原料药及制剂以及禽用生物制品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禽用生物制品毛利率常年维持在60%以上,原料药及制剂业务毛利率水平近年来由40%降至39%。



1.3 高管集中持股,股权结构稳定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李守军先生。截止2024年3月底,李守军先生持股比例为35.92%,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梁武先生持股比例5.09%,为公司第二大股东;鲍恩东先生持股比例为2.39%,为公司第三大股东。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56.26%(计算存在尾差),股权集中,结构稳定。



02 下游基本面逐步改善,行业景气度有望底部回升

2.1 兽药产业销售额上涨,生物制剂及化药占据主要份额

我国兽药产业销售额呈现上涨趋势,原料药、化药制剂及生物制剂市场规模占比超过90%。据公司公告,根据中国兽药协会《2022年度兽药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兽药产业总销售额673.45亿元,平均毛利率31.07%。近十年来,除2018年和2022年有所下降外,产业整体呈上升态势,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为5.91%。从市场结构来看,2022年,我国生物制品市场规模165.67亿元,原料药市场规模173.02亿元,化药制剂市场规模283.33亿元,中药市场规模51.43亿元,占比分布为24%/26%/42%/8%。



2024年畜禽养殖行业前景分析报告:稳健发展与新机遇

2.1 动保行业集中度偏低,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

全球兽药行业发展历史较长,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几家大型兽药公司,全球兽药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全球前五大动保厂商分别为硕腾、勃林格殷格翰、默沙东/默克、礼蓝和爱德士,CR5接近55%。而我国兽药行业发展较晚,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GMP自2006年开始强制实施,新开办的兽药企业必须取得兽药GMP合格证后方可办理《兽药生产许可证》及产品批准文号。兽药行业实行强制GMP认证之前,进入门槛低,行业呈现无序竞争格局,GMP实施之后,随着行业进入壁垒提高,我国兽药行业企业数量大幅下降,大量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企业退出市场。据智研咨询数据,2022年,我国动保行业CR5为15%,尽管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相比全球发展来说仍然较低,未来有望进一步集中。



2.2 动保为典型后周期行业,业绩与下游强相关

动保成本是养殖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牧原股份年报,2023年牧原股份生猪养殖成本中,药品及疫苗费用占成本的比例为5.29%,是除饲料、职工薪酬和折旧以外最大的成本支出。动保行业的后周期属性突出,动保企业的业绩与下游养殖利润、存栏量及疫病发生情况高度相关。当猪价上涨时,一方面利润驱动下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及补栏量增加,防疫需求及疫苗销售随之改善,另一方面,但猪价上涨或较高时,生物资产价值量高,养殖户更有动力使用动保产品或使用更好的产品来保证生物资产的存续。因此猪价上涨时,动保企业产品销售改善且更有可能提价,业绩随之改善;反之,猪价下滑或维持低位时,动保产品需求收缩,动保企业业绩承压。


2023年全年猪价表现平淡,下游养殖持续亏损。能繁母猪存栏量一般对应10个月后的生猪供应。从近一年各月份对应前10个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据来看:(1)2023年2月至3月,(其对应10个月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分别减少1.94%/0.19%,理论上生猪供应将逐月减少,但此时适逢春节前后,节前养殖端出栏积极,供应充裕,节后为传统消费淡季,消费端疲软,生猪价格持续下降。(2)由于2022年4月开始猪价逐步回暖,2023年4月至11月,(其对应10个月前)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持续增加,导致生猪出栏总体供应充足,疫病扰动下7月下旬猪价有所反弹,但仅维持一个月便再度下跌;(3)随着2022年10月猪价高位回落,2023年初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对应2023年12月至今年2月生猪供应减少。叠加春节备货、极端天气及疫病影响,出现翘尾行情。自繁自养生猪养殖从2023年年初持续亏损至今,至2024年4月底已亏损15个月,且本轮亏损幅度(最大亏损和平均亏损)仅次于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上半年。


由于持续亏损,出于减亏考虑,养殖企业可能会相应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动保支出,如替换为成本更低的产品,或非必要不使用动保产品。根据钢联的生猪疫苗批签发数据,2023年,猪用疫苗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口蹄疫/伪狂犬/胃肠炎&腹泻二联/蓝耳/流行性腹泻/猪瘟/猪细小/猪乙脑/猪圆环签发数量同比分别-0.3%/-10.0%/-7.9%/-12.0%/+0.8%/-11.1%/-30.8%/-5.4%/-1.1%,由于2023年猪价整体较为低迷,猪用疫苗需求走低。


由于猪价低迷,养殖行业持续亏损,能繁母猪存栏量自2023年1月开始下降(仅6月和9月小幅增长),至2024年3月已累计去化9%,3月能繁母猪存栏量3992万头,接近正常保有量。由于能繁对应10个月后的生猪供应,理论上目前生猪供应正在逐月减少,叠加今年下半年消费旺季和节假日提振,猪价有望回暖,下游盈利改善的背景下,动保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



2.3 养殖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利好头部动保企业

根据公司公告、公开资料整理测算得,非瘟后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截至2023年年底,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居前十的上市公司合计出栏约14,915万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份额约为20.53%,较2022年继续提升。长期来看,下游养殖规模化利好动保需求上行和行业集中度提升。生猪养殖行业呈现出明显的规模化趋势,2019~2023年头部猪企出栏占比持续提升。


规模养殖场养殖密度大、防疫风险更高,对疫苗的数量需求多、质量要求高。据Wind数据,2010~2018年规模养殖场医疗防疫费用平均高于散养猪场防疫费用4.13元/头,2020年防疫费用差距扩大至7.78元/头。同时,规模猪场倾向于采购大型动保企业优质产品。因此,下游养殖业集中度提升有利于带动动保需求增长和头部企业扩张份额,且动保企业集中度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2.4 经济增长驱动宠物行业升级,医疗消费为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与认知升级驱动中国宠物行业步入升级期,“科学养宠”理念普及,新锐品牌出现爆发式增长,行业正朝着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升级,电商渗透率赶超线下。2023年,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为2793亿元,同比+3.2%,增长幅度进一步放缓。其中,犬消费市场规模同比微增0.9%,猫市场规模则持续稳定增长,同比+6%。


据白皮书,从消费结构看,2023年食品市场仍是主要消费市场,市场份额为52%。主粮、零食相对稳定,营养品小幅上升。其次是医疗市场,市场份额为29%,其中,药品、体检小幅上升,诊疗、疫苗有所下降。用品、服务市场份额较低,分别为12.5%、6.8%,但有较高上升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宠物经济方兴未艾,且能够为人类提供情绪价值的宠物其消费品具有较高附加值;另外宠物医疗占比29%,其中药苗占比为13%,比例上高于传统经济动物,宠物动保发展前景广阔。

2.5 合成生物学:“改造生命”&“创造生命”

据《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合成生物学是一门基于工程化的设计理念,结合生物学、化学、医学、农学、工程学、计算机与数据科学等交叉学科技术,旨在改造或创造人造生命体系的新兴学科。其定义为:采用工程化的设计理念,改造或创造超越自然功能的人造生命体系(狭义)或功能系统(广义):(1)狭义:①改造生命:应用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等技术,将全新功能引入活细胞等生命体;也包括在此基础上设计组装的生命——非生物混合系统。②创造生命:体外合成全新生命系统,如人工细胞等。(2)广义:任何对生命有机体关键要素的创新应用,如酶催化合成、无细胞合成、DNA存储等。


据《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合成生物学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聚焦使能技术的开发,包括读-写-编-学、自动化/高通量化和生物制造等,关注底层技术颠覆及提效降本;中游是对生物系统及生物体进行设计、改造的技术平台,核心技术为路径开发,注重合成路径的选择以及技术上跑通;下游则涉及人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应用开发和产品落地,核心技术在于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批间差及良品率等的把控。


合成生物学为继“DNA双螺旋结构”“基因组技术”之后的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其特点在于绿色低碳,释放出明显的绿色优势。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合成法、生物发酵法,生物合成法在突破原料限制、提高合成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兼具降本增效、绿色环保的显著优势。合成生物学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农业、食品与营养、消费个护、高性能材料、大宗化学品等领域,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应用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而合成生物学作为新质生产力之一,概念提出后多地支持合成生物行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发布。我们认为,合成生物学作为未来产业之一,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且目前正处于政策风口,合成生物学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值得期待。

03 主营业务经营稳健,看好合成生物业务未来发展

3.1 软件&硬件设施齐备,创新筑牢竞争力

硬件完备,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据公司年报,公司拥有实验室2.85万平方米、实验动物房3.62万平方米、创新孵化期0.96万平方米。公司设有药物研究院、生物制品研究院、渤海联合研究院、武汉原料药研究院及华南生物禽流感研究院五个研究院,还拥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7个天津市级创新平台。校企合作上,公司与天津科技大学共建3个协同创新平台,与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23年天津科技局批复公司牵头组建“天津市动物健康创新联合体”,同年公司与养殖集团、高校等共同组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鸡现代种业创新联合体”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批复成立。


2018年至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由0.80亿元提升至1.73亿元,CAGR+16.58%,在头部公司中,复合增速仅低于回盛生物,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居行业第一。2022年至2023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维持在330人左右,占总人数的比例维持在13%。


截止2023年年底,公司共有31个重点在研项目,包括9个畜用产品,11个禽用产品,1个水产用产品,9个宠物用产品及利胆剂孟布酮和托曲珠利危险工艺微通道技术开发。

3.2 产品矩阵丰富,禽畜领先地位稳固

禽用生物制品为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2023年营收占比为41%。2015-2023年,公司禽用活疫苗销售量由146.24亿羽份增长至206.11亿羽份,CAGR+4.38%,禽用灭活疫苗销售量由8.27亿毫升增加至21.68亿毫升,CAGR+12.80%。2015至2023年,公司禽用疫苗营业收入由3.48亿元增长至9.28亿元,CAGR+13.04%,禽用疫苗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据我们测算,2015-2018年,公司禽用疫苗市占率稳定在10%左右,2019年,受益于动保行业及下游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公司禽用疫苗市占率提升至13%,2020年进一步提升至14%。


2023年3月,公司和我国白羽肉鸡养殖龙头圣农发展及圣维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与圣维生物签署《资产租赁经营框架协议》。合作内容为,公司、圣农发展及圣维生物共同联合成立家禽疫病防控研究院、建设疫病检测预警平台,为圣农发展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问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并约定在同等质量且价格不高于圣农发展向其他第三方采购药品与疫苗价格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公司及圣维生物的产品。此次合作实现了养殖集团与动保企业围绕健康养殖合作模式的创新,并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推广效应,有助于公司的销售规模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行为分析报告:破局“资产荒”

2024-05-18
下一篇

2024机械设备行业报告:设备更新加速,流程工业领先受益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