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钢铁信息化行业报告:智能制造新突破

国内工业软件龙头,深耕钢铁行业数智化转型

宝武集团实控,全面布局信息化+自动化+机器人

40余年发展历程,“工业软件+AI”双线并进。公司总部位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上海宝钢自动化部,1996年上海宝钢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宝钢信息产业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并于次年通过整体资产置换上市,更名为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起大力拓展IDC业务并于2014年成立宝信数据中心。公司依托钢铁及先进材料业雄厚产业基础和丰富应用场景提供流程型制造数字化智慧化综合解决方案,历经几十年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目前业务分为信息化、自动化、机器人、智慧交通及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产品及服务由钢铁行业拓展至交通、有色、化工、矿山等多类场景。


五大业务协同发展,提升产品化、平台化能力。公司信息化业务包括工业软件、服务业应用、信息服务三大细分,主要面向钢铁、有色、化工等制造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流程管控+数字智能”融合驱动的新一代工业软件产品,以及面向集团型、大中型企业提供“企业智慧治理”类软件产品和SaaS软件服务,“平台生态”相关产品等;自动化业务以自主可控中大型PLC为核心,为客户提供智能工厂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以及通过融合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技术,提供装备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器人业务方面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用于3C、新能源、金属加工等行业,同时基于行业经验和宝罗机器人云平台,实现钢铁制造全流程机器人嵌入式应用,以及基于宝联登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数底座及BOO、RaaS等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机器人平台化运营服务;智慧交通业务方面面向城市轨交、地面交通管理系统等,助力交通信息化;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为用户提供融合高品质IDC、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综合解决方案。


背靠宝武集团,市场化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公司控股股东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24Q1持股比例48.89%,实控人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对宝钢股份直接持有43.53%股份并通过武钢集团间接持股13.48%。宝信软件作为宝武集团旗下央企上市软件企业,直接受益集团信息化、自动化转型建设及外延并购规模扩张,在获取订单和积累钢铁行业应用场景经验方面形成天然优势,有利于在持续的现场服务运维中不断成长,深入理解需求,迭代优化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公司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持续推进股权激励计划、国有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激励等政策,引导鼓励核心骨干人才创造更多增量价值,形成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公司已实施三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包括高管、中层管理、核心业务骨干等,覆盖范围广,激励规模持续扩大,考核目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且对指标在行业内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反映公司对于自身稳健发展信心。


重视股东回报,持续多年高分红。公司2007年以来连续多年现金分红,分红率2018年以来提升至50%以上,2020年起进一步提高到70%以上,2023年现金分红24.04亿元,分红率94.13%。按最新收盘价(6月20日)计算,股息率为3.02%。

2024钢铁信息化行业报告:智能制造新突破

产品线横向扩张,行业应用持续拓展

冶金行业MES龙头,丰富工业软件产品矩阵。生产控制方面,公司2005年在国家863专项支持下开展冶金工业MES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自主开发完成MES成套工业软件,提出以MES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2008年先后与新余钢铁、吉林钢铁和日照钢铁等用户签订合同,拓展能源管理系统(EMS)领域,2010年在石油化工领域承接并完成宝化和梅化2套煤精分散控制系统(DCS)自主集成项目,2021年结合宝信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自主研发PLC产品,全面推进国产自主可控高端控制系统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经营管理方面,公司资产置换上市初期形成ERP与MES并举和“定制ERP”与套装软件ERP咨询实施并举的能力结构,逐步拓展供应链管理(SCM)、销售管理(SMS)、财务管理(FMS)、人力资源管理(HRM)等。


深耕钢铁行业,非钢市场不断突破。公司在为宝武集团内部承担数实融合“加速器”角色之外,深度参与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拓展外部钢企,目前已与鞍钢、本钢、福建三钢、沙钢、青山等开展合作。2010年实现宝钢外钢铁行业销售18套大型信息化应用软件,标志着自身已完全具备集团型企业信息化实施能力,2012年起大力开拓国内中小钢铁企业信息化市场。城市轨交、有色、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非钢行业不断突破,2002年通过收购上海宝康电子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全面进入智能交通信息化市场,2007年和成都交大光芒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成都轨交1号线综合监控系统,2014年轨交业务由综合监控跨越到生产经营管理和通信业务,首次形成宝信轨道交通生产管理系统完整解决方案和通信领域解决方案,中标成都地铁生产管理系统及地铁3号线CCTV系统。2003年新设石化事业部和电力市场部,初步进入石化和电力行业信息化市场,2008年获得福州炼化MES项目,进入石化行业核心业务领域,2009年加大中西部地区煤化工市场开拓力度。医药方面2015年自主研发IXBus产品中标上海医药数据交换平台项目,此外在金融、能源、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布局并形成解决方案。


签约客户增加,合作范围拓宽。以PLC为例,24年3月,公司与广西宏旺签约1550冷轧总包工程,项目将使用宝信软件最新全栈国产化PLC产品以及全新自动化数字工业现场DSF整体解决方案,预计2025年3月正式投产使用,涉及产能150万吨/年,合同金额约7亿元,后续规划将形成1000万吨/年规模。宏旺集团是国内领先民营钢企,双方此前已合作湖南宏旺宝信PLC产品示范应用项目,宝信自研PLC产品实现冷轧工序全覆盖,涉及15条线,100多套PLC系统。24年4月与工业自动化企业港迪技术达成战略合作,有望利用其在港口和起重机械领域深厚行业经验加速公司高性能开放式PLC应用拓展。

业绩加速扩张,增强创新能力

营收利润规模向上,业务结构优化。公司上市以来规模整体保持扩张态势,2013-2023年收入及净利润CAGR分别为13.69%、24.3%,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公司主要业务分为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服务外包、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主要包括计算机、自动化、网络通讯系统及软硬件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集成安装,以及冶金、建筑工程设计及工程总承包,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云计算运营服务、IDC运营服务,系统集成指硬件销售及相关集成类服务。分产品来看,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为主要收入毛利来源,2023年占整体比重分别为72%、63%,受益宝武集团联合重组信息化整合,以及产品行业拓展,2017年起收入增速整体提升,服务外包业务受益信息化业务发展增加运维需求及宝之云IDC陆续交付上架,2014-2021年保持20%-30%收入增速。2024Q1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4.44%、18.19%,净利润创历史同期新高,预计新型工业化及国产替代行业趋势叠加自身产品化、平台化能力提升,公司业绩规模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2024钢铁信息化行业报告:智能制造新突破

盈利能力增强,费用管控稳定。公司2019年起毛利率提升至约30%,2023年同比提高3.89pct至36.92%,2019-2023年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毛利率由23.86%提高至32.16%,预计主要由于产品规模扩张及高端占比提升,服务外包毛利率由44.68%提高至50.26%,主要由于IDC上架率提升。各项费用管控良好,近年来期间费用率整体维持约15%左右,2024Q1同比下降5.53pct至13.66%。净利率多年维持向上趋势,2023年为20.22%,同比提高3.1pct,较2013年的8.23%提高11.98pct,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净利率位于同行业上游区间。ROE从2017年起受益净利率改善而逐步提升,2023年提高到24.65%,经营性净现金流稳定扩张,2023年为26.08亿元,同比增长3.45%。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公司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力争在关键工业软件国产化、冶金行业大模型等方面实现突破,构建自主可控工业软件产业体系,保障数据安全和技术可控,近年来重点推进PLC产品研发推广,2023年成立数字工业研究院,建立健全PLC产品运营管理体系,按照发布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模式稳步推进,工序替代能力逐步提升。研发支出不断增加,占营收比重长期维持10%左右,2023年研发费用14.54亿元,同比增长1.53%,研发费用率11.26%,同比提高约0.4pct,研发人员1918名,占员工总数比重33.57%。公司充分发挥“中国宝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宝武大数据中心”引领作用,在AI、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自主可控工业控制、机器人、数据中心、大数据、云计算、工艺模型、绿色低碳等领域不断突破,结合行业场景,形成研发与应用紧密结合能力,根据最新董事会决议,公司拟在自有土地宝信张江软件园建设智慧制造研发中心,助力公司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项目总投资约5.4亿元。

新型工业化推进,国产化进程加速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软件助力企业数字化

新型工业化重要基础,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稳健增长。新型工业化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并提出新要求,包括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生产技术,实现产业安全自主可控、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重要目标,达到产品质量高端化、生产过程集约化、生产效益最大化发展成效等。工业软件是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我国核心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落后海外发达国家,推动其自主可控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关键。工业软件按产品用途可分为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业务管理及嵌入式四类,上游为提供基础服务的软硬件,下游广泛应用于机械装备、汽车制造、能源电力、工业通信等领域。国家政策扶持及技术迭代推动下,国内工业软件整体保持较快发展,2023年产业规模达2824亿元,2012-2023年CAGR约13.1%,高于全球增速5%,占全球比重约7.9%(按美元折算),显著低于工业产值全球规模占比。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2022年达55.3%,工信部提出到2027年力争超过75%,IDC预计2023年中国工业企业IT支出超过3000亿元,2021-2026年CAGR约10.3%,其中软件支出CAGR约17.1%,工业软件仍存在较大市场增长空间。

2024钢铁信息化行业报告:智能制造新突破

工业软件细分发展不均,高端能力仍待提高。根据赛迪顾问测算,2021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中嵌入式占比最高,近60%,生产控制类及信息管理类占比接近,分别为17.1%、17%,研发设计类占比8.5%。国内各细分领域工业软件产品类别齐全,但国产化率差别较为明显,2019年研发设计类95%依赖进口,国产可用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机理简单、系统功能单一、行业复杂度的领域;生产制造类国产化率约50%,但高端市场不占优势;经营管理类国内厂商市占率达70%,高端领域仍以SAP、Oracle等海外企业为主。分行业来看,石化、钢铁等流程类生产企业由于业务耦合性强,生产管理经验积累丰富,自主研发优势明显,更有利于剥离培育行业国产工业软件公司,国产化应用相对成熟,汽车、电子半导体等离散型制造业对研发设计类软件存在较强依赖性,国产化率相对更低。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医药行业中期策略:复苏、出海与创新驱动

2024-06-24
下一篇

2024钢铁信息化行业报告:智能制造新突破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