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材料行业报告:市场动态与投资趋势解析
一、核心观点
根据我们的统计,本周价格涨幅较大的品种是氧气(+2.27%)、氩气(+1.96%);跌幅较大的品种氙气(≥4N,-2.47%),PLA(-2.44%)。1)氧气:本周氧气价格为450元/吨,环比+2.27%。周内多地开工出现小幅下滑,加之部分厂家液位水平无压,华东、华北均有地区受供应紧张利好影响,持货商推涨心理增强,同时,局部下游存在收货支撑,需求面表现略有改善,区域市场热度升高,交投重心随之走高;西北周边暂未有向好表现,周内出货气氛平平无奇,个别货源报价微有向下。
综合来看,本周液氧市场涨多跌少,行情偏强运行。2)氙气:本周氙气价格为1300元/吨,环比-2.47%。虽主力厂家氪氙粗精提装置平稳运行,但随着气温逐步升高,空分装置检修情况增多,原料液产量有限,氪气及氙气产量亦受限,不过相对于需求端来说,市场货源供应依旧充裕,下游半导体、科研、军工、中空玻璃制造等行业采购积极性一般,刚需交投为主,市场整体成交有限,部分生产厂家液位偏高,价格承压走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成立。此次国家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高达3440亿元,超越前两期注册资本的总和。回顾往期,大基金首期主要完成产业布局,二期基金将对在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和清洗设备等领域已布局的企业保持高强度的持续支持。三期或有望投向HBM等高附加值DRAM芯片以及上游材料方向。建议关注联瑞新材,公司已配套并批量供应Lowa球硅和Lowa球铝;华海诚科,国内EMC厂商龙头企业,先进封装不断开拓等。半导体行业高速发展,电子气体需求有望高增。根据IC Insights,2020-2025年,我国半导体产值复合增速预计为13.73%,但行业的自给率在20%以下。半导体行业产值高增有望带动上游电子特气需求快速释放,SEMI预计,我国电子气体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73.6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316.60亿元,复合增速将达12.77%。
另一方面,国内半导体基于对产品和设备的考量,在电子气体等原料的选择上仍多是选择海外企业,随着国内公司在技术上的突破,下游对国产气体的认可度将逐步提升,长期来看,电子气体需求将在下游市场高速增长和国产替代的进程中保持长期的快速释放。氢能全球性战略地位凸显,化工重卡双轮驱动需求增长。自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印发,我国氢能产业的战略地位基本确立。各地政策密集发布,以城市集群为主要模式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上游,政策强激励下可再生绿电与化工用氢耦合已开启第一次产业周期,仅三北地区预计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可达40万吨以上;中下游,受电堆功率提升,政策补贴倾斜以及重卡碳排放高三重因素驱动,重卡有望成为氢能下游应用的首个爆发式增长领域。
短期来看,在顶层设计的引领和地方政策的激励下,2025年前氢能行业完备产业链的初步建立具有较强的确定性;长期来看,氢能的特征决定其在未来的新型能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备原创性技术的企业有望依托氢能市场迅速成长,沿着国产替代之路,建立起强大的技术护城河,稳定赚取超额收益。化工领域建议关注标的美锦能源、宝丰能源、中复神鹰等。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有望推动生物基材料产业加快创新发展。2023年1月9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创新发展生态,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在行业生态培育方面,《方案》提出将形成5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特色鲜明、发展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建成3~5个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具体产品方面,方案要求在未来三年建立10万吨级乳酸生产线,万吨级的非粮糖化生产线、戊二胺生产线、PHA生产线,鼓励发展的生物基产品包括PLA、PHA、PEF,以及生物基PA、PU、PE、PP、PC,还有生物基BDO、PBS、PBAT(PBST)、PTMEG等。
我们认为,我国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主要基于粮食原料,故面临“与民争粮”“与畜争饲”等矛盾。非粮生物基材料要以大宗农作物如秸秆及剩余物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来生产,在原料预处理、糖化和发酵转化效率、综合成本控制等方面难度更大。我们看好该方案的提出有望:1)在技术端推进行业技术协同攻关;2)在市场端拓展应用,支持生物基材料企业于下游重点企业搭建合作平台;3)打造产业示范基地,提高规模效应及影响力。
此外,该方案提出了多种重点产品,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下,上述10多种非粮生物基材料有望迎来3年的黄金发展期。群雄逐鹿、百花齐放,盐湖提锂设备法从中国走向世界。中国82%锂金属资源集中于青海、西藏等地的盐湖中,相较南美锂三角优质的资源禀赋,中国盐湖低锂浓度、高镁锂比的特点使得传统太阳池法提锂难以被采用。为“量体裁衣”开发出适合中国盐湖的工艺,国内多所科研院校和盐湖企业在盐湖提锂领域投入多年,开发出吸附法、膜法、萃取法、电化学法等多种设备法提锂工艺,通过技术革新弥补中国盐湖自然禀赋的缺陷。当前各大锂企已纷纷披露碳酸锂扩产计划,国内青海、西藏地区后续各规划10.5万吨/年,24万吨/年提锂产能;更多业主也走出国门,寻求南美的投资机会,其中中国业主在阿根廷的产能规划已高达26+万吨/年。
由于锂精矿开发周期为3-5年,传统太阳池法修建盐田+卤水晾晒也需要至少4年时间。对业主而言,高锂价下更快开发在手锂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比之下,1-2年建设期的设备法盐湖提锂工艺无疑成为最短平快的提锂优选。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凭借更丰富的项目经验、更具性价比的工艺、技术服务,有充分潜力脱颖而出,立足行业前沿。从投资方角度来看,业主无疑愿意选择提锂效果更好、更具性价比的工艺,也更关注供应商是否有能力、有经验将技术放大化,平稳顺利地应用于新项目建设中;对一些从0到1的,有潜力改革现有工艺,可显著提升产线运行效果的技术,业主也常抱有尝试的态度积极探索。对此,我们建议关注标的:蓝晓科技、新化股份、久吾高科、盐湖股份等。全球气凝胶进入发展快车道。
与传统保温材料相比,1)其保温性能是传统材料的2-8倍,因此在同等保温效果下气凝胶用量更少;2)气凝胶更换周期在20年左右,而传统保温材料的更换周期在5年左右,因此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更低。过去5年国内气凝胶市场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量的快速跃升及成本的快速下降,目前在石化管道、高温反应釜、热网管道、锂电池方面具有极具竞争力的性价比,下游龙头企业的切换诉求强烈,同时,在当前双碳政策下,节能将成为化工、能源、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的主旋律。2021年锂电用气凝胶3.4亿(以单车价值量500元算,锂电气凝胶在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8%),同比+89%。除锂电领域外,气凝胶在石化领域也处在需求快速释放期,典型代表中石化2021年宣布采购10万方气凝胶(上次采购是2018年的0.5万方)。
当前在碳中和背景下,化工企业普遍面临节能降耗的重要任务,因此对高效隔热材料的需求更加迫切,全球气凝胶或将进入发展快车道。我们建议关注气凝胶板块发展机遇和相关公司:晨光新材、泛亚微透、中国化学、宏柏新材等。POE供需缺口或将放大,国产替代前景广阔。全球范围内POE主要应用于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其中尤以汽车行业为主,2020年需求占比达56%。伴随全球光伏装机的高增,POE需求持续增长。21年全球POE光伏需求量约16.7万吨,到2025年有望达到56万吨以上,POE总需求将进一步增至225万吨。目前全球POE产能仅有约110万吨,仍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且当前全球POE产能集中于海外厂商。国外有POE生产工艺的公司对生产所需的催化剂进行了专利保护,并严格限制了其重要原料高碳α-烯烃的技术转让。
鉴于较高的技术门槛和知识产权壁垒,以及原材料制约等问题,国内尚未有厂家实现工业化生产,目前所用的POE产品全部依赖进口。目前全球范围内POE产能十分集中,产能主要集中在陶氏、埃克森美孚、三井、SK等公司,其中陶氏产能46万吨,占全球产能的42%;其次是埃克森美孚和SK,产能均为20万吨,占比均为19%,三井化学拥有17万吨的产能,产能占比约为16%。随着后续国内企业中试完成及投产进度的加快,我国POE厂商有望获取广阔的国产替代空间。
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修订,生物柴油行业空间再提升。2021年9月14日,欧洲议会成员投票赞成修订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提案,包括上调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耗中的份额(由32%提升至45%)及交通运输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部署减少16%)。此外,对于“间接土地利用变化(ILUC)”阈值,此次投票也设立了新的标准——7.9%,较之前下降了2.1pct,更有利于先进生物燃料需求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废油脂生物柴油(先进生物燃料之一)生产国,产品较传统生物柴油(动、植物油脂基)具有双倍减碳效果,在欧洲广受欢迎。
由于国内目前并没有法律法规要求添加生物柴油,因此产品以出口欧盟为主;2021年我国生物柴油出口量129万吨,欧洲占比97%。此次RED系列政策修订加码,欧洲生物柴油市场需求增长的同时,也为中国废油脂生物柴油产业链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合成生物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合成生物学技术指导下的化工制造过程如下:首先依靠前端的基因编辑等技术创造高效的生物反应器,依托此类反应器,可以适度避开传统石油化工必需的原油、烯烃等原材料,而转以淀粉、纤维素、二氧化碳等可再生碳资源为原料,利用反应活化能更低、专一性更强、副产物更少的生物体反应路径替代传统化学反应路径,生成目标产品。合成生物学指导下的化工制造过程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核心在于成本的降低:如1,3-丙二醇,己二酸(ADA)、1,4-丁二醇(BDO)、L-丙氨酸等,应用范围涵盖大宗发酵产品、可再生化学与聚合材料、精细与医药化学品、天然产物、未来农产品等重大产品。
除节能减排等核心优势外,合成生物学制造对化工过程替代案例的成功往往意味着其在成本控制上也实现了对传统化工过程的追平或超越。经由合成生物学手段大规模生产的化学品如己二酸(ADA)、1,4-丁二醇(BDO)、L-丙氨酸等已经可以达到低于石油基路径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其不依赖于原油,故盈利水平相对较为稳定。以华恒生物的生物法L-丙氨酸为例,其平均售价为1.6万元/吨,毛利率为45%左右;对比本公司酶法生产的L-丙氨酸,平均售价为2万元/吨,毛利率在10%-25%之间波动。
随着底层技术和底层设备的进步,合成生物学的研发效率不断提升,叠加国内外政策鼓励+资本市场加持,合成生物学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向上的局面。近年来Ginkgo Bioworks、Zymergen、凯赛生物和华恒生物等合成生物学企业上市,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可行性得到验证,为市场注入信心,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在这样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我们见证着如凯赛生物这样的“全产业链合成生物学企业”的快速成长,更期待在长达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后,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成功落地。
生物航煤,航空业碳减排必经之路。2022年6月14日,欧洲议会驳回了旨在通过强化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实现更高气候目标的大部分改革;但通过了欧盟ETS以及由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主导的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提高国际航空业脱碳目标。根据该修订案内容,从2024年起,EU ETS实施范围将扩大至由欧洲经济区(EEA)起飞的所有航班。由于航空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基本排放在平流层,对气候变化影响更大;且航空运输企业从技术层面实现减碳没有太多选择,因此开发可实现碳减排的航空替代燃料已成为国际民航业的共识。生物航煤与石油基航煤的组成与结构相似、性能接近,满足航空器动力性能和安全要求,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可减排50%以上,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燃料替代方案和温室气体减排途径。
多国发展规模化航空生物燃料市场,节能减排将成为国际航空业义务。参考IATA预测,截至2025年,全球SAF使用量将达到700万吨;2030年将达到2000万吨。根据CORSIA实施方案,2021-2035年间,中国生物航煤累计需求总量可达1.6-1.8亿吨,年均1000-1200万吨。国内萤石供给侧结构调整,行业集中度趋于提升;海外供给收缩及国内6F、PVDF新产能落地,预计增强萤石稀缺属性。萤石(CaF2)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氟化工是目前萤石产品最主要的应用领域,萤石作为氟化工产业链的起点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全国萤石矿山数量938个,中小型矿山企业总量占比超98.3%。中小矿山开采规模小,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采富弃贫,偷采、盗采、超限开采等行为使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为规范行业及保护萤石资源,国内出台一系列政策,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行业进入门槛不断提高。
在政策导向下,萤石资源开发利用向拥有技术、资源、资金优势的企业集中,提升行业龙头企业对萤石供给和定价的影响力,将成为必然趋势。2022年3月下旬全球最大萤石生产商墨西哥Koura因安全问题导致部分产能停产,国外客户转向中国采购,出口拉动价格上涨。2022年出口同比增长。同时,2022年6F、PVDF等新增产能对萤石需求持续提升。预计出口及新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加剧储采比下滑趋势,萤石稀缺资源属性增强。全球产能向国内转移,功能性硅烷企业受益。功能性硅烷指主链为-Si-O-C-结构的有机硅小分子,是硅化工产业链的第四大下游分支。功能性硅烷下游相对分散,其中橡胶加工占比较大。全球功能性硅烷约35.7%集中在橡胶加工、16.6%用于粘合剂、16.3%用于复合材料、15.3%用于塑料加工、10.9%用于涂料及表面处理。
国内功能性硅烷产能增速高于全球增速,且占全球比重逐年提升,原因在于:1)硅烷下游各类高分子材料产能重心逐渐转移到国内;2)国内上游硅资源丰富,且电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国内企业具有成本优势。根据SAGSI数据,2011-2020年国内功能性硅烷消费量年均增速在10%,考虑到轮胎绿色化、地产复苏、气凝胶等新材料对功能性硅烷的需求拉动,预计国内功能性硅烷未来2-3年需求增速有望在10%以上。
下游市场高需求高潜力,奠定离子交换树脂行业增量空间。在传统板块,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为工业水处理,占比超过行业总量的65%,其下游热电行业4%的发电装机容量年增长率将带来树脂需求的稳步提升,预计2020-2025年,国内至少新增1.27万吨的工业水处理树脂需求。在新兴板块,盐湖提锂作为最受瞩目的应用领域,参考新能源汽车增速和单车带电量,2025年中国/全球碳酸锂需求量将折合10.8/32.4万吨提锂树脂需求,CAGR分别为14.3%/29%。
在超纯水领域,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增长与核电装机量的稳步提升也成为支撑上游超纯水用水需求的重要砝码,2020年全球超纯水树脂需求总量为2.17万吨,预计2027年可增长至3.46万吨,CAGR 6.9%。国产替代正当时,我国碳纤维产业迎来发展布局良机。碳纤维凭借优异性能在诞生之初便作为战略性物资应用于国防军工行业,之后随着商业化推进及成本的不断降低,碳纤维应用范围持续拓宽并逐步在民用领域大放光彩。随着海外供给收紧,国内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然而在我国政策和资金不断扶持之下,国产碳纤维提质、增量、降本进展加速。未来全球碳纤维行业的产能增量将主要由我国厂商贡献,2025年我国碳纤维产量有望实现8.3万吨,届时国产化率将进一步提升至55%,我国碳纤维产业具备崛起的主观能力和客观基础。PEEK:金字塔顶端的特种工程塑料,国产化有望迎来显著降本。
PEEK是新一代轻量化高性能的军民两用特种工程塑料,目前主要是取代金属、陶瓷等传统材料的角色,已经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医疗卫生、汽车制造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021年全球市场规模在7亿美元,2016-2021年CAGR为6.3%。由于PEEK合成壁垒高,过去一直由海外企业主导生产。而近年来PEEK国产化趋势逐渐明晰。目前国际市场上标准级PEEK的售价一般为800-1000元/kg。而根据中研股份招股书,公司在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后取得了较大的成本优势,平均售价在500元/kg,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国产化趋势下,PEEK树脂具备较强的性价比,有望迎来渗透率较大提升,建议关注:中研股份等。
新材料子板块基本面跟踪
【本周观点及数据更新】本周磷酸铁锂价格不变:本周磷酸铁锂报价4.23万元/吨,周环比不变。成本端,碳酸锂期货持续震荡,锂盐现货行情跟随弱稳运行,铁锂成本端支持减弱。供应端,周内铁锂供应端较上周变化不大。周内下游消化库存为主,对铁锂按合约拿货,未见明显订单追加,铁锂厂按单生产,周内供应端较上周基本持平。头部铁锂厂装置负荷普遍维系在5成至8成;中部铁锂厂装置负荷维系在4-5成;各家情况不一,部分让利出售企业,周内订单有所追加;部分报价坚挺的企业,出货压力仍存,依旧交付固定订单,维系存量客户为主,装置维系在3-4成。需求端,终端需求跟进有限,下游电芯厂接货积极性下滑,铁锂厂商延续高报低走操作,实单偏重商谈,拉低铁锂实单价格。本周磷酸铁价格上涨:本周磷酸铁报价1.06万元/吨,周环比+0.28%。
成本端,原料方面,工业级磷铵均价在6373元/吨,较上周同期价格上涨3.83%。湿法磷酸均价在6150元/吨,较上周同期价格下跌1.44%。硫酸亚铁均价为97.5元/吨,较上周同期价格上涨8.33%。双氧水市场均价为945元/吨,较上周同期价格下跌1.87%。液碱均价为851.87元/吨,较上周同期价格上涨1.46%。液氨市场均价为2949元/吨,较上周同期价格上涨1.44%。本周原料方面价格均有波动,整体来看磷酸铁企业成本有上升趋势,企业成本承压。
供给端,本周磷酸铁供应较上周持平,磷酸铁大部分头部企业开工满产,产销两旺;中小型企业多数维持低负荷运行,以销定产。需要外购工铵的磷酸铁生产企业,目前市面上工铵缺货,市场处于无价无市局面,供应端货源紧缺,产量可能有所影响。其它工艺企业生产无太大影响。整体上来看,磷酸铁市场仍旧供大于求,企业间竞争激烈。需求端,磷酸铁锂市场氛围不佳,对磷酸铁的需求较月初有所减缓,仅磷酸铁头部企业稳定销售,中小企业出货不佳。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