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汽车行业报告:瑞鹄模具设备与汽配业务增长分析

1汽车设备业务领先企业,进军零部件市场

1.1深耕汽车设备业务二十年,开拓零部件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为汽车装备业务龙头,持续拓展业务范畴,入局轻量化零部件赛道。公司于2002年成立,主营业务为车身覆盖件和检具。2003年以来,公司通过参股控股子公司,持续拓展业务范围,先后成立瑞祥工业、瑞鹄浩博等子公司,新增焊装夹具、冲压结构件等业务。2020年,公司于深交所上市,募集建设覆盖件模具和自动化产线。2022年,公司顺应汽车轻量化趋势,成立子公司瑞鹄轻量化,拓展铝压铸件、一体化压铸件等业务。2023年装备和零部件业务开始放量,公司产能产量持续提升。

2024汽车行业报告:瑞鹄模具设备与汽配业务增长分析

公司产品矩阵丰富,绑定大客户。公司业务分为两大核心板块,汽车制造装备业务和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其中,汽车制造零部件业务主要包括车身覆盖件冲压模具、车设结构件模具、检具和焊装自动化生产线。汽车轻量化零部件是公司正在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以轻量化底盘、动力系统和车身结构件为主。客户方面,奇瑞为公司第一大客户,2023年奇瑞销售额占比达到29.38%,高于第二大客户12.11%的占比。

1.2管理层产业背景深厚,员工持股绑定核心人才

管理层产业背景深厚,与奇瑞汽车关系密切。公司董事长柴震从事汽车制造专用设备行业近30年,曾任职于长春一汽、奇瑞汽车等头部车企,汽车产业从业经验丰富。另外,公司管理层大多孵化于奇瑞,董事戚士龙、吴春生、庞先伟等均有奇瑞汽车的任职经历,担任生产、财务等核心岗位的管理职务,便于公司和奇瑞开展战略协同,进而拓展客户资源。


核心员工+奇瑞持股,保持管理与战略协同性。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柴震,通过宏博投资、宏创投资、宏博科技间接持有公司13.08%的股份。从结构上看,1)宏博科技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其股东为宏博投资、宏创投资和刘泽军等31名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才;2)宏博投资方面,股东是柴震和吴春生等8名公司高管;3)宏创投资是公司的员工持股平台,股东除宏博投资外,还包括王飞等40名公司员工。公司通过员工持股,深度绑定核心人才。另外,奇瑞汽车间接持有公司12.90%的股权,深化双方的战略协同。

1.3新产能集中释放,营收&利润有望放量增长

营收保持高增速,盈利能力持续增强。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8.77亿元,同比+60.73%,增速达到近十年的最高值。2014-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CAGR为13.48%。2024Q1公司营业收入为5.06亿元,同比增加31.68%,主要系零部件业务开始放量增长;利润方面,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02亿元,同比+44.44%,2024Q1归母净利润为0.76亿元,同比+76.75%。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4汽车行业报告:瑞鹄模具设备与汽配业务增长分析

产能释放公司营业收入有望持续增长。公司的主营业务中,模检具、自动化产线贡献主要营收,2023年达到15.52亿元,占公司营收的比重为82.62%。汽车零部件业务加速放量,2023年营收为2.87亿元,较2022年增加近15倍。毛利率方面,公司毛利率稳定在20%以上,其中,2023年汽车零部件业务毛利率达到14.6%,随着零部件的放量,公司营收规模体量有望快速增长。

2新能源车+轻量化浪潮,设备&汽零业务空间巨大

2.1新能源车加速迭代,装备制造业务充分受益

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高增速,提升汽车装备业务需求。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同比+37.87%,海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尚低,新能源汽车出海空间巨大,叠加国内“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推动,预计新能源汽车投放将继续放量,汽车装备业务将充分受益。


公司装备业务涵盖冲压模具、冲压检具、焊装自动化产线等,应用于白车身和焊装总成。按照工艺分类,装备业务以冲压工艺装备和焊装工艺装备为主,合计占比45%,是市场容量较大的细分领域。


2.1.1冲压模具:受益于新能源车型迭代,具备技术与客户的先发优势新能源车型的高效上新,助推冲压模具业务发展。汽车冲压模具寿命一般为50万模次,可覆盖车型全生命周期,新车型推出时需要重新开模。因此汽车冲压模具销售的增长主要与新能源汽车的上新速度相关。2023年国内上市新车共742款,其中全新车型87款,占比11.73%。伴随新能源汽车竞争加剧,车企的上新数量预计会增加;另外,新能源车多采取平台化造车,全新车型开发周期已由原来4年左右缩短至1-3年,改款车型开发周期由原来6-24个月缩短至4-15个月,车型迭代研发速度预计会随之加快。因此,覆盖件冲压模具的销量将随之进一步提升。


2022年汽车冲压模具行业市场规模约442亿元。根据《模具制造》期刊的数据,在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业发达国家,汽车模具行业产值占模具全行业产值的40%以上,目前我国与汽车相关的模具需求约占模具总需求的1/3。根据《模具制造》期刊的数据,一般生产一款普通的轿车需要1,000至1,500套冲压模具,约占整车生产所需全部模具产值的40%左右。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冲压模具的市场规模为442亿元,同比+54.36%。

2024汽车行业报告:瑞鹄模具设备与汽配业务增长分析

覆盖件冲压模具技术和客户壁垒均较高,公司具备先发优势。由于汽车覆盖件尺寸大、形状复杂,因此对加工的精度要求较高。其中,拉延成形是覆盖件冲压模具生产中最关键且难度最高的工序,形成坚固的技术壁垒。另外,由于覆盖件冲压模具定制化程度较高,模具厂与主机厂的粘性大,形成了行业集中度较高、格局稳定的局面。目前已经实现量产供货的厂商如瑞鹄模具、一汽模具、东风模具等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营业收入方面:三家模具公司的营业收入逐年提升,模具行业受到下游新车型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其中成飞集成的模具业务营业收入最大为19.64亿元,其中成飞集成增量最大,增速最快。板块毛利率方面:模具板块业务呈现轻微下滑趋势,其中瑞鹄模具的毛利率最高,盈利能力最强,毛利率稳定在22%以上,主要原因系公司客户产品结构价值量更大和公司的原材料管理更加精细,导致公司的毛利率水平领先其他公司。


费用率方面:三家公司的费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瑞鹄模具的费用率最高,在12%以上,成飞集成的费用率最低在8%以下,主要由于规模效应,成飞集成规模最大,费用分摊导致最低。天汽模费用率出现拐点,主要原因系利息支出降低导致的财务费用下降。


2.1.2焊装自动化:新能源车身成型关键,与主机厂深度绑定焊装自动化是车身成型的关键,有望加速放量。汽车焊装自动化生产线系利用相关焊接手段将各种零部件拼焊在一起的白车身自动化生产线,焊装工艺决定了车身的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和美观性,是整车制造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流程中制造工艺最为关键、技术复杂程度最高的工艺之一。伴随消费升级和新能源汽车竞争加剧,新车的研发速度和市场推广速度愈发重要,自动化产线可以有效提升汽车制造的效率;另外,自动化产线能够提升制造的精度,确保生产的一致性,从而保证汽车的较高品质。基于汽车行业对自动化生产的需求,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张将充分利好公司的焊装自动化生产线。


国内汽车焊装设备集成市场份额较为分散,市场竞争充分。国内汽车焊装产线集成商市场参与者较多,包括瑞鹄模具、安徽巨一、大连奥托、广州瑞松、天津福臻等。但市场格局较为分散,第一梯队公司主要有天津福臻(哈工智能)、上海冠致(科大智能)、鑫燕隆(三丰智能)、德梅柯(华昌达)、瑞松科技等,在三方汽车焊装产线集成商市场份额均低于5%。由于产线集成商需要与主机厂多次沟通设计产线,双方的协调沟通相对密集,因此行业结构较为稳定。


汽车工厂焊装自动化率已达较高水平,预计焊装自动化业务将保持平稳增长。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已从早期的简单机械设备逐步发展到现在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尤其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带动下,汽车整车厂对汽车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要求不断提高,投入持续加大,相应带动上游汽车制造专用设备行业尤其是焊装自动化生产线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多家主机厂焊装车间自动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预计后续焊装自动化产线投资将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主要增量将来自新车型新工厂的建设。

2.2汽车轻量化浪潮之下,铝合金一体化压铸零部件前景广阔

轻量化浪潮之下,铝合金成为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一体化压铸为主要工艺。用于汽车轻量化的材料主要包括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等。其中,铝合金相比高强度钢而言,其强度高,能最大程度降低车身重量,减重效果好,且耐腐蚀性强,回收难度低,回收利用率高;相比镁合金,铝合金强度更高,更容易加工;相比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由于目前对复合材料的实际研发应用水平低,无法实现批量化生产,铝合金更具备大规模应用前景。


一体化压铸有望带动铝合金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由于铝锭熔点较低,压铸工艺生产成本较低,生产效率高,成为汽车铝合金零部件的主要加工工艺。其中,一体化压铸通过将传统汽车制造工艺所涉及的冲压、焊接、涂装与总装4个环节的冲压与焊接合并,使铸件制造周期大幅缩短。根据《铝合金加工技术》期刊在2018年发布的《铝合金在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应用现状及展望》,2017年中国铝合金铸造约占汽车铝合金市场的77%,压铸是铸造工艺中最成熟、效率最高的制造技术之一,伴随一体压铸件应用增加,铝压铸件有望加速替代传统的冲压焊接件,提升汽车铝合金渗透率。


国内汽车铝压铸公司格局较为分散,公司有望通过客户拓展实现后来者居上。由于铝合金压铸技术已经实现推广应用,行业壁垒较低,当前中国汽车铝合金压铸公司格局较为分散。龙头公司有嵘泰股份、美利信、旭升集团等,多采取多产品的经营策略。瑞鹄模具通过深度绑定奇瑞汽车,有望伴随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提升铝合金零部件的供给,创造第二增长曲线。


2026年中国汽车铝合金压铸件的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094亿元。根据国际铝协的数据,中国汽车行业的用铝量将从2018年的380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910万吨,CAGR达到+8.9%。假设汽车行业的用铝量年均增速保持一致,铝合金价格为40元/kg,铝合金压铸件占比维持在77%,那么2026年中国汽车铝合金压铸件的市场空间将达到2094亿元。

3设备制造&轻量化双轮驱动,业务放量可期

3.1装备业务客户资源雄厚,产能加速扩张,在手订单持续增长

公司业务辐射全球,客户&品牌优势显著。瑞鹄模具子公司瑞祥工业专注于汽车焊装自动化生产线领域,陆续与境外及合资整车厂——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捷豹路虎、林肯、大众、福特等和国内主流车企——东风汽车、长城汽车、北京汽车、广汽集团、比亚迪等及造车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等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2023年,公司汽车制造装备业务新增客户包括劳斯莱斯、沃尔沃欧洲、华晨宝马、印度塔塔、土耳其Tofas、江淮汽车等。


装备制造能力升级迭代,产能持续扩充。覆盖件模具智能工厂和高强板模具新工厂同时启动建设,预计2024年部分建设完工并投产,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模具业务产品制造能力和产能规模;自动化产线IPO募投项目二阶段(扩建)已于2023年完成建设并投产,实现自动化产线和智能物流AGV移动机器人的制造能力和产能规模进一步提升,为后续业务提质扩量提供保障。公司在手订单饱满,表现为存货和合同负债持续提升,2023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公司存货同比+19.0%/+21.5%,合同负债同比+23.7%/+22.6%。


与同业相比,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具备优势。由于公司以装备制造业务为主,公司整体的利润率与装备制造业务基本一致。将瑞鹄模具与天汽模、威唐工业、成飞集成的毛利率和净利率相比,瑞鹄模具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近年来的稳定性较好。伴随产品谱系的扩展和产能的释放,公司利润率水平有望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促进装备业务的加速发展。

3.2轻量化汽零产能加快落地,深度绑定奇瑞,业务成长确定性强

公司与奇瑞汽车战略协同,共同创立轻量化子公司。2022年1月,瑞鹄模具与奇瑞科技、永达科技共同投资成立瑞鹄轻量化公司。股权结构方面,公司持股55%,奇瑞科技持股35%,永达科技持股10%。初步构建了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身轻量化所必需的材料技术、工艺技术和模具装备开发等的完整布局,并实施汽车制造装备领域的技术能力,加快向轻量化零部件制造领域的迁移,促进协同和共享。轻量化零部件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2023年,公司铝合金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产品完成客户定点车型试产、量产,并启动新款型制件开发和试制;铝合金精密铸造动总产品实现客户新一代高功率机型新产品试制、试产和量产;高强度板及铝合金冲焊件产品新取得客户主力车型产品换代定点;截至2023年末,公司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业务承接新车型、新项目5个。


轻量化零部件产线相继竣工,有望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公司工厂产能建设按期推进,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工厂项目一期全部竣工并量产、项目二期开工建设中。其中,一体化压铸共取得客户4款车型定点,其中首款车型自2023年12月开始量产,截至目前已有两款车型正式量产。目前冲压件6条产线,一体化压铸5条产线,结构件新增至5条产线。随着汽车零部件产能的释放,能大幅提高轻量化零部件的营收占比,业务增长确定性强。

3.3重视研发投入,主机厂产能扩张,公司有望实现量价双升

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有望提升公司产品价值量。近年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持续走高,2023年同比+15.91%,人才储备保证了公司承接大型项目的能力,为客户提供从设计、研发、生产至售后全流程满意的服务。公司始终重视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专业从事围绕汽车车身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从而使公司实现了CAD/CAE/CAM 一体化和模具设计及制造的三维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持续提升产品价值量。


第一大客户奇瑞汽车国内外销量放量增长,产能释放为公司带来增量空间。2023年奇瑞汽车销量达到188万辆,同比+52.8%,登顶2023年中国SUV全球销量冠军车企的宝座。海外出口方面,2023年奇瑞汽车全年出口量达到71.6万辆,成为出口量最大的单一汽车品牌。奇瑞品牌之外,奇瑞集团旗下的捷途和星途分别位列出口量的第八名和第九名,共同构筑起奇瑞布局海外的中坚力量,巨大的海外市场将为奇瑞带来增量空间。产能方面,奇瑞加快建设工厂,并计划在巴塞罗那建设新工厂,带动欧洲市场销量增长,公司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


新客户新势力加快产能建设,有望为公司带来更多新项目。小鹏、理想、广汽埃安等新势力在广州、武汉、北京、长沙等地区扩建产能,后续预计新势力新能源车型将持续放量。公司装备制造业务和轻量化业务均有望伴随下游新势力的扩产获取更多新项目。

4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核心假设:公司依托在汽车设备和模具行业的显著竞争优势,切入汽车零配件赛道,开展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和副车架业务,两项业务均处于爬坡放量快速增长阶段,长期确定性高。公司现有客户覆盖全球知名车企,新业务已经与奇瑞、问界开展合作,后面会扩展到其他整车厂,新业务有望快速放量。


原有业务和新业务同步增长公司有望开启新的增长阶段。公司设备和模具业务毛利率经过多年的经营,基本稳定在22%左右,汽车零部件毛利会有一个上升再稳定的过程。


因此公司整体毛利率会有一个波动的过程。预计公司2024-2026年实现营业收入27.46/38.85/56.46亿元,预计2024-2026年公司毛利率21.43%/20.65%/19.9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2、4.11、5.31亿元,1)设备和模具业务:公司居设备和模具业务第一梯队,盈利能力领先于竞争对手,与全球知名的整车厂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受益于汽车更新换代和海外汽车扩产的需求,预计2024-2026年设备和模具的营收分别为19.00/23.00/27.80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3.00%/22.95%/22.80%。


2)汽车零部件业务: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绑定大客户,已经交付奇瑞、问界等客户,即将爬坡放量,此板块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下游客户的放量,预计2024-2026年汽车零部件营业收入分别为8.00/15.30/28.00亿元,毛利率分别16.00%/16.20%/16.50%。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金融工程报告:ASTGNN因子选股模型优化与应用

2024-05-27
下一篇

2024医药行业报告:艾迪药业HIV药物市场增长与创新药前景分析

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