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预制菜市场发展报告:供需驱动与行业趋势
1.餐饮工业化趋势下,预制菜行业成长加速
1.1.中国预制菜发展趋势明确,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预制菜是指经过预先处理的半成品或者成品菜,按食用方式划可广义分为即食(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速冻汤圆、自热火锅)、即烹(需加热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免洗免切的净菜)四大类。本报告聚焦狭义预制菜(不包含即食)。
预制菜自2010年起快速发展。预制菜由净菜发展而来,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起预制菜实现商业化。我国预制菜发展经历三个时期,①萌芽期(1987-2009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的进入,国内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工厂。2000年前后,我国出现预制菜生产企业,对肉禽和水产等原材料进行深加工,逐渐丰富预制菜产品种类。②B端成长期(2010-2019年),在人力成本上升背景下,餐饮连锁化率加快与外卖平台成立,B端预制菜开始加速发展。③C端加速发展期(2020-至今),疫情催化以及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叮咚买菜等互联网巨头切入C端预制菜赛道,助推C端预制菜快速发展。
预制菜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B端为主要市场,发展趋势或为先B后C。①规模: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2年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1%,预计2022-2025年复合增速达29.25%,整体保持快速增长。②市场情况:餐饮为预制菜最主要的应用场景,B端与C端市场规模比例为8:2。当前市场以即烹、即热为主,根据德勤数据,2021年,即烹、即热占狭义预制菜比重为47%和51%。由于我国饮食习惯与日本接近,且B端(连锁化率提升;高租金下,餐饮降本增效需求旺盛)与C端(老龄化加剧、单身率提升)驱动因素相似,日本预制菜先B端后C端的发展趋势或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1.1.1.冷链产业链逐年完善,扩大预制菜销售半径
预制菜主要依赖低温保持新鲜度,早期受限于冷冻技术及冷链运输的高成本,因此销售半径较小。随着速冻技术的发展,预制菜储存时间大幅延长以及冷链物流维持较快发展,大幅降低了企业物流配送成本,预制菜的辐射范围有所扩大,2017-2022年,食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冷藏车保有量、冷库容量CAGR分别达14.03%、22.10%、15.41%。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及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将进一步扩大预制菜的销售半径,加速产品在新市场下沉渗透,助力预制菜行业快速增长。
1.1.2.B端餐饮降本增效需求旺盛,确保预制菜行业持续发展
受益于预制菜口味标准化,制作简易,能够有效解决餐饮业的人力成本高企、出餐速度较慢的痛点,在餐饮连锁化率提升、团餐行业增长与外卖发展共同推动下,促进预制菜行业新发展。
预制菜有效降低餐饮业运营成本,与连锁餐饮业协同发展。当前人力和房租成本占比较高且增长幅度大,随着经济发展及通货膨胀,未来房租和人工成本或将持续增加,倒逼餐饮企业优化餐饮供应链。根据《2023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数据,2022年餐饮人力和房租成本共占营收的33.3%,人力和房租成本分别同比增长4.8%和3.6%。餐饮企业通过使用预制菜能减少对于大厨的依赖和缩减后厨面积,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根据《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引入预制菜的餐厅成本可以节约达8个点,其中人力成本节约6pct。
餐饮连锁化率持续提升,预制菜应用发展前景可观。连锁餐饮企业在快速拓店的过程中,要保证餐品品质一致以及注重出餐速度,预制菜的特征能够完美适配。基于各连锁餐饮企业具有差异化的需求,预计方便厨师二次处理的即烹和减免预加工时间净菜发展较好。连锁化经营是餐饮品牌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美团数据,2022年我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相比2018年提升7pct至19%,当前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仍远低于美国餐饮连锁化率的54%,随着餐饮连锁化率不断提升,将助推即烹和即配发展,预制菜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团餐快速渗透,助力预制菜行业规模稳健增长。团餐主要服务于校园、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大型团体,具有采购计划性强,采购量大,供餐时段集中的特点,因此对预制菜中的即烹食品需求较大。近些年团餐市场稳步增长,在餐饮业中占比不断提升,助推预制菜行业发展,2017-2022年团餐行业规模CAGR为10.72%,2022年团餐占餐饮业比例较2017年提升15.05pct至45.10%,同步带动预制菜的消费量增加。
外卖渗透率持续上升,促进预制菜(即热类)新发展。外卖场景侧重于出餐速度和操作简便度两方面,因此催生出即热食品的料理包。使用料理包后,餐品制作时长可缩短12分钟,顾客等待时长减少至28分钟。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2年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1.1万亿,渗透率达25.4%。随着外卖渗透率持续提速及外卖企业新增注册量增加,预制菜的降本增效的作用和其不可替代性更加明显,促进预制菜行业的良性发展,为预制菜行业的增长奠定基础。
1.1.3.C端认可度逐年提升,性价比助力打通C端蓝海市场
家庭结构及生活节奏改变增加对于预制菜的需求,性价比提升助力打开C端市场。近些年,我国家庭人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0-2020年我国户均人数从3.10人下降至2.62人。同时,因生活压力持续提升,人均每周工作时长不断增加,2022年较2018年大约上升2.5个小时至48.55小时,对烹饪时间在5-10分钟内,且比外卖的料理包(低端预制菜)更健康的预制菜需要较大。当前C端预制菜仍处于早期,逐步向好吃又不贵(如降低物流成本等)转型发展,未来C端预制菜性价比的提升,将有望加速C端的渗透。
1.1.4.国标即将出台,助力预制菜行业规范化发展
2017年以前,预制菜相关政策主要以大食品工业链为主,针对预制菜的相对较少。直到2022年3月,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出台,《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随后各地政府紧跟出台预制菜支持政策;2022年6月,中国烹饪协会发布《预制菜团体标准》,明确预制菜定义;2023年2月,预制菜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是产业走向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信号。2024年1月22日,国标报送稿出炉,预计最快半年内有结果,规定禁止添加防腐剂,并要求产品必须冷链运输,将大幅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优先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企业将充分受益。
预制菜工业化趋势明显,头部企业优先获益。一方面,预制菜本质为速冻“食材+复合调味料”,行业前期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格局相对分散,供给端不具备定价能力,企业利润主要以成本控制为主。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速冻食品,预制菜受制于加工复杂度更高、标准化较低等缺点,对口味复原、保鲜度、冷链存储及运输要求较高,全国化制造壁垒较高、沉没成本较大,“小”“微”企业难以长期立足;因此,具备资源、成本及客户优势头部企业有望在存量及增量的市场中优先受益。
2.行业竞争:短期差异化竞争,长期龙头优势凸显
2.1.中游生产企业充分受益,未来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
中游预制菜生产企业充分受益行业成长。预制菜产业链上游为农、牧、渔业,提供原材料及进行初级加工;中游为预制菜生产企业,对上游原材料进行深加工;下游渠道分为BC两端,B端分为团餐、大B餐饮、中小B餐饮和外卖,C端包括线下(商超、便利店、农贸市场)、线上(新零售与电商)。受益于预制菜下游需求旺盛,但销售渠道极度分散,对供应链的要求较高,小规模企业短期内难以快速响应下游的实时及庞大的需求,因此,已搭建好高效供应链体系的中游预制菜企业将优先受益行业成长。
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未来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由于我国各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口味不同,及考虑到预制菜新鲜度要求和物流成本,预制菜企业的配送半径有限,预制菜玩家呈现区域化分布,竞争格局高度分散。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CR10为13.6%,对比日本预制菜企业市占率,我国预制菜企业发展潜力较大,根据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数据,日本预制菜行业CR5达64.04%。目前行业仍处于错位竞争阶段,玩家类型较多,主流玩家分为上游原料企业、速冻食品企业、专业预制菜企业、餐饮企业、平台型企业五大类。我们认为,随着市场转换为正面竞争,市场需求将逐步导向具备规模效应(成本优势、物流优势等)的企业,将持续压缩小规模企业的生存空间,行业集中度将有望不断提升。
2.2.B端竞争要素:短期看起量,中期比布局,长期拼成本
B端客户在采购预制菜的过程中,主要看重产品品质与成本,在当前预制菜尚未形成知名品牌的背景下,客户议价能力更强。因此,预制菜生产企业的竞争与利润的提升主要表现为规模效应。具体路径为1)产品起量,通过提升产能利用率实现规模效应;2)全国布局产能,降低物流成本;3)优化原材料采购。
1)短期看起量,产品打造为前提,渠道建设为关键。当前预制菜行业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平均规模为1500万左右,主要龙头规模在10-20亿元。产品未起量时,前期沉没成本较高,当前大部分预制菜企业的利润无法支撑产能建设。以洪湖安井预制菜肴生产项目为例,总投资10.3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5.67亿元,假设工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20年和10年,净残值为0,每年折旧摊销8000万元。而产品打造为起量的前提,渠道建设为关键。安井食品菜肴产品储备丰富的情况下,安井小厨成立的第一年依托原有经销商的渠道实现快速起量,快速完成从0-1阶段,营收突破2亿元。
2)中期比产能布局,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竞争力强。为确保预制菜的新鲜度与品质,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中都要求在低温环境中完成。冷链运费的计价因素包括距离、重量与车型;当前冷链运输的实惠半径为500-600公里,超过该范围后,需要更换大车运输且运费显著提升。因此,随着预制菜生产企业的发展,需逐步在全国重要的销售区域就地设厂,扩大销售半径。而凭借资源禀赋优先完成全国生产基地布局的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当前的销售半径较区域玩家更大,物流成本更低,并且对目标市场的反应速度更快。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