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能源汽车行业展望报告

一、模具起家,转型新能源及光储结构件供应商

1.1历史沿革:五金电子结构件起家,转型新能源及储能赛道

公司于2004年05月登记成立,是一家为客户提供精密冲压模具及金属结构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民营高新科技型企业。集团于广州、东莞、武汉、常熟、天津等地设有多个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为精密汽车冲压模具及应用于汽车、办公自动化设备、通信设备的精密金属结构件。公司业绩稳步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于2019年10月在深圳交易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公司成立初期专注于五金电子类金属结构件的制造,逐步积累了精密冲压模具的研发和生产经验。随着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公司赢得了东芝、理光等办公设备领域知名厂商的认可,特别是在办公设备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方面取得了迅速的业务发展,为公司进军汽车和通信领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自2012年以来,公司在汽车、通信、办公及电子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都迅速增长,其中汽车行业的销售金额和占比显著提升。自2015年公司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后,公司抓住新能源产业链增长机遇,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逆变器及储能行业的相关业务。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业务高增长的支持下,公司的经营业绩处于高增长轨道。

1.2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持股集中,架构清晰

公司股权集中且架构清晰。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陈荣、谢祥娃夫妇。截至公司2023年报,公司董事长陈荣直接持股21.43%,并通过东莞市崇辉股权投资企业间接持股1.07%,副董事长谢祥娃直接持股16.44%,并通过东莞市昌辉股权投资企业间接持股1.03%,夫妇二人直接+间接持股合计39.97%。


股权激励绑定公司核心技术人员。2021年11月,公司发布《关于向公司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公告》,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业务(技术)人员授予合计277万股限制性股票,约占公司股本总额1.8%。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23.7亿元,YoY+28.9%,达成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第一个解除限售期解除限售条件;2022年营业收入为4,2.9亿元,YoY+133.20%,达成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第二个解除限售期解除限售条件。

2024新能源汽车行业展望报告

1.3战略转型:拥抱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营收及净利润实现高增

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传统业务以及新能源业务两部分,其中传统业务为燃油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以及通信设备及其他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新能源业务包括新能源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以及储能设备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公司逐步从传统业务向新能源业务转型,20-23年,公司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设备结构件合计占比营收分别32%/46%/72%/74%,新能源业务占比逐年提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940万辆,同比增长均在35%以上。21-23年公司新能源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117%/181%/44%,同时该板块业务毛利率持续领先于其他业务,改善公司盈利结构。


公司同时布局光储领域,储能、光伏逆变器精密金属结构件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业务。受益于光伏储能相关的政策持续施行和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公司光伏储能结构件业务也实现迅速增长。21-23年公司储能结构件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6%/202%/2%。23年增速放缓主要系行业库存增加,Q1已逐步改善公司出货有望重回高增。

二、厂房租赁帮助早期快速增产,战略客户助力业绩实现高增

2.1 厂房租赁模式帮助快速增产,实现超越行业承接订单能力

租赁模式帮助公司早期快速扩产。由于汽车零部件的特殊性,需要大型的冲压模具、大型的冲压件,扩产周期通常在半年至一年,同时需要定制厂房;而动力电池箱体、储能及光伏逆变器等产品可以通过租用厂房进行快速扩产满足客户需求。同行业横向比较,公司固定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使用权资产相对规模较大。近5年同行业可比公司对比可知,公司房屋及建筑物价值占总资产比例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而使用权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租赁特点明显。从起始时间看,租赁主要集中于2020-2022年,同公司订单新增情况大致匹配。租赁厂房减少了公司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有助于保持资本结构的灵活性,公司更容易及时升级和替换设备,而无需考虑长期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更新问题。同时帮助公司快速绑定客户进行扩产迭代。近年公司在手订单及意向订单的增加,营收也处于高速增长通道,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扩产能以及建厂房,2023年起房屋及建筑物价值占总资产比例有所提升。

2.2聚焦新能源+储能战略大客户,积极研发投入配合技术迭代

公司在技术储备、研发方面跟随行业发展快速迭代,通过优质合格率以及产能配套深度绑定行业头部客户,与国外头部结构件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完善产品矩阵。公司专注于核心业务,深度绑定优质客户。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注重在新能源领域进行战略布局,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逆变器等业务领域的客户群。在汽车领域,公司与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安道拓、佛吉亚、本特勒、奥钢联、延锋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公司成功成为广汽集团、一汽大众、蔚来汽车、吉利汽车、小鹏汽车、比亚迪、戴姆勒等知名整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精密汽车冲压模具及金属结构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沃尔沃、捷豹、路虎、大众、广汽传祺、吉利等品牌汽车的生产。在智能汽车领域,公司向华为汽车、德赛西威、小马智行等企业提供可用于VGW智能网联、OBC车载充电、mPOWER智能电动、AIS融合感知、ADS智能驾驶、CDC智能座舱等模块的产品。同时,公司的产品从金属结构件单品逐渐扩展到金属结构件组件和总成方向。储能光伏领域,公司成为华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EnphaseEnergy、FENECONGmbh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合格供应商,供应光伏逆变器、充电桩机箱、储能机柜等产品。在通信设备领域,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


公司覆盖国内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中心,产品配套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及北美产业集群。公司在华北天津市武清区布局了天津生产基地,主要客户为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以及佛吉亚等。公司在华南地区布局了三个生产基地,分别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莞市长安镇和东莞市麻涌镇,主要是配套华南地区的客户,例如广汽集团、比亚迪、小鹏汽车、东风日产、时代广汽(宁德时代)、华为和中兴等客户。公司在华东地区布局了苏州常熟生产基地和宁波杭州湾生产基地,主要为蔚来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捷豹路虎、威睿电池、延锋等客户进行配套。公司在西南地区四川省宜宾市布局了宜宾生产基地,主要是为了配套宁德时代。公司的墨西哥工厂为延锋进行配套,目标战略客户包括特斯拉、奔驰、宝马、佛吉亚、博泽等。


持续研发投入,保持技术迭代。公司研发费用处于上升态势且近年研发费用近乎呈翻倍增长。2022年,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从上年同期的9551万元增加至1.67亿元,同比增长75%,2023年同比继续增长26%至2.1亿元。公司凭借对研发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拥有行业领先的超高强度钢板和铝镁合金模具成型技术、自冲铆技术等,配合战略客户持续迭代。

2024新能源汽车行业展望报告

专业化分工增强公司技术能力。针对汽车部件分类及模具特性,公司将模具的制造分为多个团队,负责不同领域的模具制造,包括冷却系统-铝合金模具团队、汽车座椅系统模具团队、汽车底盘件模具制作团队、大型铸铁模制作团队、小型结构件、功能件模具制作团队。同时公司成立了汽车白车身试制研发团队,该团队具备车身钣金件开发、柔性工装开发、分总成焊接、整车拼装交钥匙工程的能力,通过研发高强钢件和铝合金件的试制开发工艺,提高了质量稳定性。


技术更新迭代满足客户需求。截至2023年H1,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已成功取得超过500项专利,其中包括26项发明专利。公司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核心技术体系,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联合研究中心”进行了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汽车电池箱体产品结构设计、电池PACK结构件开发、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开发。公司成功完成了一系列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如模块化模具设计数据库系统、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模具制造技术等。公司熟练掌握高性能数控铣削加工技术、翻孔内攻牙技术、整体冲压成型技术、多工步级进冲压技术等技术,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支持。轻量化以及CTP技术是动力电池箱体的发展趋势。现阶段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相对困难,增加续航里程的简单高效方法就是增加电池组容量,然而会导致电池重量的增加而增加能耗,因此动力电池减重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电动汽车的各总成系统中,动力电池系统总成的重量占比约30%。因此动力电池结构件轻量化也将成为电池系统的主要改进目标之一。


从材料的角度而言,钢铝混合材料运用于车身无论对减重还是提升车身整体弯扭刚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但钢和铝的物理特性相差甚远,用传统的点焊技术无法解决,而SPR技术可实现铝-钢、镁-钢、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等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的同质和异质材料的双层和多层连接,铆接过程低能耗,不会破坏涂层。同时CTP技术对电池下箱体连接技术提出更高精度要求。CTP1.0采用FSW+CNC工艺,CTP2.0在1.0基础上增加FDS 工艺。CTP1.0至2.0集成度更高,连接工艺更复杂,对电池下箱体整体和连接部位强度及密封性等有更高要求。FDS工艺相较于FSW工艺,具有更高精度、更好的气密性、更小变形等优势。

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公司研发团队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掌握了多项先进技术,包括翻孔内攻牙技术、整体冲压成型技术、多工步级进冲压技术、超高强度钢板和铝镁合金模具成型技术、自冲铆接(SPR)技术、热融自攻丝技术(FDS)技术、拼焊板技术、CAE模拟仿真技术等。其中,CAE模拟仿真技术可实现产品从概念到最终设计,从电池初始箱体,经过结构优化、模态分析、挤压分析、底部球击分析等环节,实现最终箱体的模拟开发。近期公司深化技术研究,重点扩展电动汽车电池箱体产品结构设计、电池PACK结构件的开发以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等的技术研发储备。这些技术使公司能够为不同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汽车轻量化和电池箱体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合格率及良率处于行业较优水平。头部企业对质量和技术管控要求较高,公司获得多家头部企业供应商认证,获得了头部企业的认可,进入了企业供应商体系。制程合格率是评估生产制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值越高,产品的质量也就越可靠,产品生产成本也越低,因而对公司利润有正向帮助。公司主要生产基地祥鑫科技本部汽车零部件产品2020-2022年度制程合格率分别为98.41%、98.65%和98.95%,良率逐年提高。公司拥有优秀的质量控制体系。公司先后通过了IATF 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AS9100航空航天防卫质量管理体系等相关体系认证,并在借鉴国际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特点形成了一套科学、严格、高效的管理体系,保证了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公司优质的产品质量及良好的售后服务已赢得了国内外客户广泛赞誉,荣获“广汽埃安的优秀合作奖”、“新能安的供应优秀奖”、“欣旺达的战略合作伙伴奖”、“亿纬锂能的联合创新奖”、“德赛西威的特别贡献奖”等。


公司与宁德时代深度合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12月公司同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电池Pack箱体领域全生命周期合作模式。公司向供应宁德时代供应动力电池金属结构件,包括动力电池Pack上盖、底护板、端侧板、水冷版、托盘、储能机柜等结构件。公司产能深度配套宁德时代,设立宜宾祥鑫,为宁德时代宜宾基地动力电池产能配套相关结构件,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储能领域,设立祥鑫科技(厦门)储能金属结构件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项目,进一步满足客户的产能配套需求。

公司同华为在汽车结构件及储能结构件领域深度合作。公司与华为存在长期合作,自2014年起,就与华为有相关产品的供应。公司在通信设备领域,向华为供应户外基站金属结构件、IDC机箱等产品,可用于5G基站和数据中心建设。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向华为供应电池托盘及汽车OBC、MDC等模块,并间接为问界汽车提供相关部件产品。公司设立宜宾祥鑫,宜宾工厂可就近配套华为产业链相关公司。同时,长安汽车于2023年11月公告入股华为汽车相关公司,公司宜宾工厂间接为长安汽车相关的金属结构件产品。

2024新能源汽车行业展望报告

其他新势力客户如特斯拉等皆是有相关的合作。公司墨西哥工厂可就近配套特斯拉墨西哥工厂。特斯拉将在墨西哥新菜昂州首府蒙特雷新建工厂,公司的墨西哥工厂位于蒙特雷,目前已为延锋、佛吉亚、恺博配套,间接为特斯拉客户供应相关的部件产品。成立合资公司,互补优势,丰富产品类型。公司于2022年7月与本特勒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本特勒祥鑫。本特勒集团属于世界知名的百年企业,拥有先进的热成型冲压技术,主要为全球各大汽车厂商供应前悬挂、后悬挂模组、底盘系统、防撞结构件、发动机排气及控制系统等重要汽车零部件。本特勒汽车在汽车底盘系统存在优势,成立合资公司可发挥合作双方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公司产业布局,丰富公司产品类型,为未来布局汽车底盘系统、热成型件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新接定点快速攀升,顺利完成定向增发

公司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光储逆变器三大类产品皆取得头部相关客户供应商认证且实现放量。公司2015年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对头部客户的突破,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合作客户既包括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包括头部整车厂商;动力电池箱体合作客户涵盖了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有率前列的主要客户(宁德时代、欣旺达等);光储逆变器亦包括国内外领先逆变器企业(华为、新能安等)。对于下图所示客户,公司已取得供应商认证,且取得正式订单或者多款产品实现量产供货。


公司在手订单及意向性订单充裕。截至2023年6月,公司光伏及储能逆变器产品意向性订单金额约为15亿元,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产品意向性订单金额约为45亿元,公司动力电池箱体产品意向性订单金额约为99亿元。


公司定点项目充裕,未来订单将持续放量。根据公司披露情况,2023年所获得的定点项目订单总价值大约在299-307亿元,产品涵盖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结构件、储能结构件、光储逆变器以及数字能源结构件等。公司现阶段在手订单充足,其中四川宜宾工厂满负荷生产。


公司动力电池箱体订单增速较快,市占率逐步提升,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点之一。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逐年递增,全球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近年亦有较大增幅。新能源市场快速增长带来上游产业链的增长,公司紧紧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大力开发动力电池相关业务,深度同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合作,业务订单放量较大。


CTP技术使得动力电池系统性能提高,动力电池箱体价值量增加。传统的电池包“电芯-模组-PACK”三重的结构,而CTP“电芯-电池包-底盘”架构,直接将电芯封装成电池包并直接与底盘连接提升电池包能量密度进而提升整车续航里程,同时原先模组功能由箱体代替,因而对电池箱体的安全性、绝缘性、散热性提出更高要求,加工流程更复杂,下箱体托盘单车价值量将在4000-5000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预制菜市场发展报告:供需驱动与行业趋势

2024-06-20
下一篇

2024能源装备行业转型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202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