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港股行业报告:高股息与出口增长机遇

美国:大选年股市怎么走

大选之年美股表现统计

由于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我们整理1900年以来大选年美股的表现(数据选用道指),显示:大选年中位涨幅为7.3%;其中上半年涨幅1.9%,下半年涨幅6.1%,主要涨幅在下半年贡献;如果分解到四个季度,则一季度涨幅为0%,二季度涨幅为1.2%,三季度涨幅为3.5%,四季度涨幅为3.8%。季度收益率排名大约是Q4>Q3>Q2>Q1。

但由于,美股从1900年至二战40多年的时间里,大体呈现了一个上涨、下跌的过程,指数年化收益率(未包含分红)还不到2%,当时全球还在一个金本位的货币体系上,故而我们再统计了从二战之后1948年到目前大选年股票表现,这次采用的是更加有代表性的标普500,结果是:

大选年中位涨幅为9.5%;其中上半年涨幅为3.3%,下半年涨幅为4.7%;落在四个季度上看,一季度涨幅1.3%,二季度涨幅2.2%,三季度涨幅2.2%,四季度涨幅2.9%,也呈现下半年好于上半年,同时Q4>Q3>Q2>Q1的局面。

那么2024年怎么走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历史大选年的月度涨幅分布在一张图上,显示如下:

可以明显的看出,1月份美股的涨幅较大,已经透支了历史平均水平3-4个月的涨幅,但还没有达到上半年的中位数收益率3.3%。

所以可以描述为:指数在抢跑,但是还有一些空间。我们倾向于,这种抢跑是合理的,因为预期降息在前,债券经历了一拨反弹也回落,10年期收益率目前稳定在了4-4.1%的水平。

我们认为,上半年的回调可能会在二季度展开,类似于先抢跑,再回调。理由是:1、买降息预期,卖现实,而我们预期的美联储降息时间不在3月,而是在二季度;2、Q3是市场预计GDP的低点时间,而股市平均领先GDP一个季度,也就是股市应该在Q2有个低点。而这个低点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加仓时间(结合上述的数据统计,下半年涨幅优于上半年)。


相对于12月,市场上修了2024年的GDP增速,下修了PCE通胀水平,也略下修了失业率。

我们不太担忧上半年的通胀压力,考虑到原油目前处在70-90的振荡区间偏下线,以及上半年美国房租不构成上行压力(压力可能在年末,这是由于房价对房租的传导需要时间),而劳动力成本目前暂时处在相对平衡水平。


而我们最关心的是两组数据:

其一是GDP增速,由于GDP增速在Q3有个加速回落的过程,因此它将决定今年市场的节奏(我们目前判断二季度有个低点);

其二是失业率,因为2023年市场对失业率的判断差了很多,而我们在年度报告中曾经讨论过,失业率的高企,以及大幅上行是每一轮衰退都会发生的,但是目前如此低的失业率,将最终决定本轮是否可以避免衰退,也将决定美联储降息幅度。我们从劳动力缺口入手,判断失业率将可能低于市场预期,而由于市场认为一季度失业率将上升至3.9,二季度将上升至4.1,其斜率较去年明显加大,这将会很容易被验证到。

2024港股行业报告:高股息与出口增长机遇

市场在12月份定价2024年全年降息6次,我们在策略报告中的看法是降息3-4次,目前市场将全年降息6次调整为降息5次,我们依然维持降息3-4次的判断。


RRP在快速回落

尽管12月以来,美联储继续保持缩表,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货币基金的消耗,导致市场的净流动性并未出现恶化。


消费者信心指数意外大涨

消费者信心指数在1月份升至78,达到2021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是1991年经济衰退结束以来最大的两个月增幅。这和通胀的回落有关,物价下降,而实际时薪总体上维持上行,使得居民潜在购买力提升,根据美国汽车协会(AAA)的数据,一加仑普通汽油的价格比一年前低了大约30美分;此外,由于1月份股市创了新高,也支撑了消费者信心的上行。


失业率在12月份维持3.7的水平,并未上升;最近的数据显示,解雇裁员率未有明显上升。

股票市场业绩预期总体平稳

从分析师前瞻12个月的EPS上看,标普前瞻12个月的EPS最近四周一直保持在24.4的水平,未升也未降。

纳斯达克100前瞻12个月的EPS最近四周从16.3上修至16.5。

道琼斯工业指数前瞻12个月的EPS最近四周从21.3上修至21.5。

小结:我们维持美股、美债在一季度小幅上行的看法。进入到二季度,美联储是否如约降息,以及RRP耗尽之后美联储对于缩表的态度,以及企业利润是否将开始承压,是需要谨慎观察的。

国内:从周期视角对价值投资的再思考

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房地产销量尚待恢复

12月份M1增速维持1.3,在社融科目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拉动项,但人民币贷款尚处在下行趋势趋势中。

目前压力较大的依然是地产销售,房地产销售同比依然在下行中,恢复尚需要时间。难能可贵的是工业增加值同比保持6.8%的水平,连续2个月维持高位。发电量也维持较高水平,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继续明显收窄。

我们上个月提及,今年上半年应该关注海外需求恢复,12月份出口当月同比进一步提升至2.3%,正验证这一趋势。由于美国在2023年的10月开始,有一个明显的补库存的变化,而且其零售企业库存仍处在低位,因此我们认为这一趋势可以持续。

2024港股行业报告:高股息与出口增长机遇

利好政策不断

1月的主要政策包括:

人民银行宣布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1月25日将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并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证监会经充分论证评估,进一步优化了融券机制。具体包括:一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

中国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

地产方面:广州放开120平方米户型限购,27日起正式实施。

从周期视角对价值投资的再思考

鉴于我们12月期望的反弹并没有到来,我们试图从价值的投资的角度,换个视角来思考当下:

我们一般讨论某个行业(或者大盘)处在历史较低估值水平,来评价这个板块的价值高;或者其处在历史较高估值水平,来评价这个板块的前景有限,但这种评价方式的前提是,忽略了行业的周期特征。

某个行业一直下跌,比如持续了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大体上是因为它处在了周期下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一般看到的是需求一般,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竞争加剧。在这样的情境下,很难用估值是15倍合理还是13倍合理来确定价格的底部,故而一段时间之后,市场不断悲观,似乎这个行业将永远萧条下去;

相反,如果一个行业一直在上行,我们一般看到的是需求旺盛,产能不足,价格上涨,竞争尚不充分。在这样的情境下,很难以估值是30倍合理还是50倍合理来确定价格的顶部,甚至上涨一段时间之后,大家会热衷讨论终局模式并以市值定价,故而一段时间之后,市场不断乐观,似乎这个行业将永远繁荣下去。

不会有行业永远萧条,也不会有行业永远繁荣。由于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周期,房地产的周期与智能手机不会一样,智能手机与新能源车不会一样,新能源车与人工智能不会一样,人工智能与猪周期不一样.....所以同一时间,大盘中一定包含了多种周期不同的行业,有的处在上升阶段,有的处在下降阶段。但问题的关键是,区分哪些行业处在上升阶段,哪些行业处在下降阶段,并不容易。

虽然用短周期视角(比如我们尝试用基钦周期去解释市场很多年了)可以尝试区分该行业处在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但这种区分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这还是短周期的划分,而在更大的周期上的定性,往往要过去很长时间再回首,才能一目了然,而身处浪潮中的观察者,总会被短周期的一些症状所蒙蔽,认为是长周期的特征;或者,长周期的特征发生了,会误认为是短周期的特征而错过大行情或者深陷泥潭。

以指数为例,大多数指数的编制思路是市值加权,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流动性——权重越大的也就是市值越大的;但它的劣势是得到流动性而牺牲了新老更替。但由于中国经济是不断进步发展的,每年都会增加很多代表新经济、高科技的、未来方向公司,而这些新上市的公司,往往是处在长周期上升阶段的公司,但它们可能在市值加权的编制方式中权重不大。而当它们发展到足够大,处在产业成熟期时,它们被纳入指数,赋予了一个比较高的权重,而此时它们可能又处在一个长周期的下降阶段中(尽管往往纳入指数时短周期是上升阶段)。这样,指数并未享受到它高速增长阶段的收益,但是会因它后续的长周期的下降阶段而受到拖累。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见得这些新公司一定处在了长期周期下降阶段,但是其纳入指数时估值太高,导致了市值较大,于是权重较高,待到个股去泡沫的过程,也拖累了指数。

最后一种情况是,公司从什么时候基本面恶化很多时候事先难于判断,但是指数能做到的是可以迅速做出调整,但由于流动性机制,可能调整得不够及时。

我们如果对比上证指数与wind全A在2000年以来的收益率,其中上证指数收益率为111%,wind全A是319%,前者是总市值加权,后者是流通市值加权,流通市值变动比总市值要更敏锐(比如占大盘整体市值占比),也就是后者权重修改得更加及时;此外,更重要的是前者的选择范围是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而后者的选择范围是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这有利于后者更容易“新旧迭代”。

Wind全A从2000年以来319%的收益率似乎还不错,但和wind全A等权指数的1301%的期间收益率相比就逊色多了。它们的选股范围相同,差异是等权与市值加权的区别。等权的优势是,不会因为一个公司市值大而赋予更高的权重,而所有的公司权重都相同。这样可以理解指数在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向前而不停地优化自己,历久弥新。


通过以上的简短分析,基本说明了指数编制,也是投资的三个要点:

第一,坚持价值投资。高成长是价值,高ROE也是价值,高分红还是价值,从长期看,高成长获得的回报更优,无论是在美股还是A股,都是如此;

第二,保持不同“价值”的可持续。如果选择成长,是否能够及时迭代,不放过即将进入上升周期的行业与个股,例如当今这个时代,人工智能,VR/AR,5.5/6G,算力提升、新材料,生物制药,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等,这些都代表未来;如果是高ROE或者分红,即已经处于一个成熟阶段,是否能够通过分散/等权来使组合更具长期的稳定性;

第三,避免泡沫期买入。即便在成熟的美国股市,如果在科网泡沫时期顶峰买入了纳斯达克指数,也要熬上16年才能回本。何况我们不用过份纠结于在短周期里定义便宜与贵,主要是应该更加担忧在长周期里应该力求避免追高买入,例如2007年的周期股,2015年的互联网,2021年的核心资产,虽然我们会时常犯错,但每隔7、8年就会有一次不一样的“泡沫”发生,它形成只要1-2年,而要用很长的时间、很糟糕的体验去消化泡沫,这是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

2024港股行业报告:高股息与出口增长机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半导体行业报告:AI芯片与CPU国产化浪潮

2024-06-04
下一篇

2024光伏行业报告:估值底部与需求增长前景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