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市银行一季度业绩分析报告
一、盈利分解:利息收入降幅好于预期,债牛缓释营收压力
1.1 盈利分析与比较
42家上市银行2024年1季报披露完毕,24年1季度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同比下降0.6%,增速较23年下降2.0pct。个股来看分化持续,部分银行盈利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大中型银行中浦发(YoY+10.0%)、浙商(YoY+5.1%)和平安(YoY+2.3%)增速较快,区域行中增速较快的有杭州(YoY+21.1%)、常熟(YoY+19.8%)、青岛(YoY+18.7%)。
从收入端分解来看,24年1季度上市银行营收增速较23年下降0.9个百分点至-1.7%。拆分来看,净利息收入和中收均延续下行趋势,是拖累营收的主要因素:1)24年1季度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3.0%(vs-2.8%,23A),主要受LPR调降与重定价影响,但从降幅来看好于预期,尤其从大行来看,1季度净利息收入增速降幅收窄,我们判断与息差压力的缓和有关,得益于年初新发放贷款利率的企稳叠加存款利率调降红利的释放;2)手续费方面,24年1季度上市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负增10.3%(vs-8.0%,23A),负增缺口有所扩大,我们认为仍受到零售金融需求修复乏力,基金代销、信用卡等零售中收低迷的持续拖累,叠加银保代销费率的调降使得中收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债券利率的持续下行,银行交易板块收入贡献抬升,24年1季度全年相关收入增速(投资收益+公允价值波动)达到25%,部分缓释了营收压力。支出端方面,业务费用增速继续下行,拨备减少平滑利润。24年1季度上市银行业务费用支出增速下行,同比增长0.7%(vs+2.1%,23A)。受收入增速放缓影响,上市银行24年1季度拨备前利润增速为-3.0%(vs-2.9%,23A),维持低位。拨备方面,计提力度继续反哺利润,全年上市银行拨备计提同比下降3.8%(vs-9.1%,23A),对银行保持盈利的相对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展望2024年后续季度,我们认为影响板块基本面的核心因素依然来自国内经济修复进程,年初以来国内经济呈现出向好趋势,随着1季度贷款重定价和高基数影响的消退以及存款利率改革红利的释放,行业营收表现有望逐步企稳,但向上弹性的提升仍需关注企业和居民端金融需求的修复。
1.2 业绩归因分析
我们对上市银行的24年1季度净利润增速进行归因分析,从净利润增速驱动各要素分解来看:最主要的正贡献因素:拨备计提。2024年1季度上市银行拨备计提贡献净利润增长7.3个百分点,贡献度维持高位,资产质量平稳运行下拨备计提力度保持常态化仍然是推动上市银行盈利增速大幅提升的最主要因素。
息差仍是最主要的负面因素。2024年1季度上市银行息差对盈利负贡献14.3个百分点,LPR持续下调使得息差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持续体现。
规模扩张对盈利的贡献度保持稳定。2023年全年规模对盈利正贡献5.5个百分点,在货币宽松以及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持续前置的背景下,规模对盈利的贡献度保持稳定,行业以量补价的趋势延续。
投资收益拉动非息收入表现改善,中收延续低迷。2024年1季度非息收入正贡献0.5个百分点,我们判断主要得益于债市投资收益增长贡献,而从中收来看,表现依旧乏力,对盈利负贡献2.8个百分点。
二、上市银行经营分解
2.1 规模增速小幅放缓,个体分化延续
从规模增速来看,24Q1上市银行整体资产规模增速较23年末下降1.77个百分点至同比正增9.6%,其中贷款同比增速较23年末下降1个百分点至10.1%,存款增速较23年末下降3.02个百分点至7.6%,资负扩张速度边际放缓,存量信贷盘活大背景下银行更注重贷款质效的提升。分不同机构来看,1季度末,六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11.0%/5.1%/11.7%/7.2%,其中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1.5%/5.3%/13.6%/8.3%,大行和城商行投放速度相对较快,股份行整体维持低位。
2.2 息差韧性凸显,存款成本仍有压降空间
资产端利率下行背景下上市银行息差水平仍持续承压,但成本端红利的释放促使收窄幅度降低,息差韧性凸显,我们按照期初期末余额测算上市银行24Q1单季度年化净息差水平环比收窄2BP至1.49%,收窄幅度明显趋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城商行受益于负债成本缓释更为明显,24Q1单季度年化净息差水平环比上升3BP至1.43%。
从行业整体来看,支撑息差企稳积极因素一方面表现成本端压力的缓释,按照期初期末余额测算1季度单季度年化计息负债成本率环比下降4BP至2.05%,银行通过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存款结构调整对冲定期化趋势,另一积极因素来源于银行自身资产结构的主动调整以及年初新发放贷款利率的企稳,我们按照期初期末余额测算1季度年化生息资产收益率虽环比下行6BP至3.38%,但降幅有所收窄,高收益资产的前置投放以及存量信贷资源的盘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产端利率韧性。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影响息差变化的趋势的核心因素仍在于资产端利率水平的变化,但能够看到负债成本下降、监管对于量价平衡关注的提升等积极因素的显现,息差有望逐步企稳。
2.3银保费率下降拖累中收,高基数背景下负增缺口扩大
24Q1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负增10.3%(-8.0%,23A),银保费率下调的负面影响以及同期高基数是导致中收业务负增缺口扩大的重要原因。从个体角度来看,六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24Q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同比负增7.5%/16.4%/12.0%/8.19%,大行降幅相对较小。从结构表现上来看,建设银行(+4.5%)、青农商行(+4.4%)、农业银行(+4.1%)1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较23年全年提升幅度位于上市银行前列。
2.4 成本管控力度加大,营收承压导致同比略有上升
24Q1上市银行业务及管理费小幅微增0.74%(+2.13%,23A),成本管控力度加大,费用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但收入增速的下降导致1季度成本收入比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至26.8%。个体方面,成本收入比位于上市银行前三的分别是郑州银行(18.1%)、工商银行(20.8%)和建设银行(21.4%)。
2.5 资产质量整体稳健,关注前瞻指标波动
资产质量延续稳健趋势,上市银行24年1季度末不良率环比下降1BP至1.25%,拨备覆盖率环比上升1个百分点至244%,拨贷比环比下降2BP至3.05%。分机构类型来看,六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1季度末不良率分别环比变化-1BP/-2BP/-1BP/+4BP至1.29%/1.22%/1.07%/1.09%,内部分化趋势持续。从改善幅度来看,南京银行(-7BP)、民生银行(-4BP)、中国银行(-3BP)1季度末不良率较年初改善较为明显。从绝对水平来看,成都银行(0.66%)、厦门银行(0.74%)、宁波银行(0.76%)、杭州银行(0.76%)、常熟银行(0.76%)不良率处于上市银行前列。
关注前瞻性指标波动。从目前披露的33家银行来看,有11家较年初下降,2家环比持平,20家较年初上升,前瞻指标上升的银行数量有所增加,我们认为与风险新规落地、零售及小微业务风险集中暴露有关。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目前风险端暴露比较充分,监管对于重点领域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发生大范围信用风险暴露的概率较小,随着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预计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可控。
2.6 资本新规落地缓释资本压力,关注大中型银行中期分红方案
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角度来看,有18家银行环比年初有所上升,15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环比降幅小于0.5%,资本新规落地进一步缓释银行资本压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四大行同时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审议通过2024年度中期利润分配相关安排。四家国有大行均表示,2024年度中期现金股息总额占集团当期实现的归属于本行股东税后利润的比例不高于30%,具体有待后续细化明确。考虑到行业目前资本压力有所缓释,后续中期分红情况仍需持续关注。
三、投资建议:基本面韧性凸显,关注板块股息价值
站在银行股投资角度,我们继续提示投资者关注银行板块作为高股息标的的配置价值。持续降息以及“资产荒”愈发严重对银行经营负面影响较为显著,一季度重定价压力的进一步释放或将带动行业息差进一步收窄,但在股票配置层面,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行也使得银行基于高股息的类固收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银行板块近12个月平均股息率相对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衡量的无风险利率的溢价水平处于历史高位,且仍在继续走阔,股息吸引力持续提升。目前板块静态PB仅0.57倍,对应隐含不良率超15%,安全边际充分。全年来看,居民消费倾向和风险偏好的修复仍然值得期待,成为推动板块盈利和估值回升的催化剂。个股推荐高股息大中型银行(工行、邮储、浙商)和成长性优于同业的优质区域性银行(苏州、成都、长沙、江苏、常熟)。
3.1工商银行:经营稳健,高股息属性突出
工商银行作为国内体量最大的商业银行,夯实的客户基础、突出的成本优势、稳健的资产质量以及持续完善的综合化经营能力都是其穿越周期的基础,伴随其“GBC+”战略的逐渐深化,资金内循环以及客户粘性的提升都有望为其提供稳定的业务需求。当前在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工行作为能够稳定分红的高股息品种,股息率相对无风险利率的股息溢价率位于历史高位,红利配置价值值得关注。我们维持公司24-26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4-26年EPS分别为1.03/1.07/1.12元,盈利对应同比增速0.5%/4.0%/5.3%,目前公司A股股价对应24-26年PB分别为0.53x/0.49x/0.46x,维持“推荐”评级。
3.2邮储银行:关注零售修复,差异化竞争优势持续
关注零售修复,差异化竞争优势持续。邮储银行作为唯一一家定位零售银行的国有大行,凭借“自营+代理”的独特模式,维持广泛的客户触达范围,县域和中西部区域的地区优势继续稳固,客户基础扎实可靠。结合公司1季报,我们维持公司24-26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4-26年EPS分别为0.88/0.93/0.98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1.7%/4.9%/5.2%,目前邮储银行股价对应24-26年PB分别为0.57x/0.53x/0.49x,综合考虑公司负债端扎实的客户基础、资产端的潜在提升空间、领先同业的资产质量表现,我们维持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3.3 浙商银行:资产质量进入改善周期,新战略提升盈利质量
资产质量进入改善周期,新战略提升盈利质量。浙商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总部在浙江的股份行,在跨区域布局、股权结构属性、政银关系构建、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等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公司目前提出了“垒好经济周期弱敏感”战略,进一步强化了风控意识和抗周期穿越周期的能力,“深耕浙江”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支撑公司对公、零售业务的稳健发展。2022年以来,公司资产质量出现了边际改善的趋势,非标业务规模持续压降,不良核销处置力度逐渐加大,不良认定逐渐趋于严格,随着历史包袱的不断出清,叠加公司战略落地的持续深化,预计公司未来盈利质量会逐步改善。考虑到今年以来息差持续收窄对银行业经营带来的压力,我们预计24-26年EPS分别为0.58/0.62/0.68元,对应24-26年盈利增速分别为5.2%/7.9%/9.4%,目前公司A股股价对应公司24-26年PB分别为0.49x/0.46x/0.42x,维持“推荐”评级。
3.4苏州银行:区域禀赋突出,改革提质增效
苏州银行资产质量处于同业优异水平,苏州地区良好的区域环境将持续支撑信贷需求的旺盛,公司人员与网点的加速扩张也有助于揽储和财富管理竞争力的增强,伴随大零售转型和机构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EPS分别为1.39/1.54/1.71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10.4%/10.9%/11.2%。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4-26年PB分别为0.67x/0.61x/0.56x,综合目前公司的低估值水平和基本面的改善,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3.5成都银行:享区域资源禀赋,看好红利持续释放
成都银行作为一家根植成都的城商行,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升级,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结合公司收入端表现出的较强韧性,资产质量不断优化以及拨备保持充裕,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EPS分别为3.46/3.96/4.55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13.1%/14.3%/15.1%。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4-26年PB分别为0.76x/0.67x/0.58x,考虑到公司区域资源禀赋带来的高成长性和资产质量优势,我们看好公司估值溢价的持续和抬升空间,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3.6长沙银行:深耕本土基础夯实,看好公司零售潜力
长沙银行作为深耕湖南的优质本土城商行,区域充沛的居民消费活力为其零售业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公司对于零售业务模式的探索仍在持续迭代升级,随着未来零售生态圈打造、运营更趋成熟以及县域金融战略带来的协同效应,我们认为其在零售领域的竞争力将得以保持,此外,公司110亿可转债发行计划有序推进都将持续夯实资本实力,为公司长期发展增添砝码。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EPS分别为1.97/2.21/2.51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6.4%/11.7%/13.7%。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4-26年PB分别为0.50x/0.45x/0.40x,维持“推荐”评级。
3.7江苏银行:看好公司区位红利与转型红利的持续释放
江苏银行位列国内城商行第一梯队,良好的区位为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江苏银行一方面扎实深耕本土,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零售转型,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全方位提升,位于对标同业前列。我们预计公司24-26年EPS分别为1.73/1.92/2.15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10.6%/11.1%/11.6%。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4-26年PB分别为0.64x/0.58x/0.52x,我们看好公司区位红利与转型红利的持续释放,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3.8常熟银行:看好零售和小微业务稳步推进
公司始终坚守“三农两小”市场定位,持续通过深耕普惠金融、下沉客群、异地扩张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零售与小微业务稳步发展,我们认为后续伴随区域小微企业和零售客户需求的持续回暖,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我们维持公司24-26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4-26年EPS分别为1.42/1.69/2.01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18.6%/19.1%/19.0%,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4-25年PB分别为0.81x/0.73x/0.64x,我们长期看好公司小微业务的发展空间,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四、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银行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宏观经济走势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尤其是偿债能力带来显著影响,从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波动。
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降息持续落地、存量按揭贷款利率调整以及减费让利大背景下银行资产端利率显著下行。未来如若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利率下行将对银行的息差带来负面冲击。
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未来如若监管保持从严,可能进一步提升部分房企的现金流压力,从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扰动。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