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智能制造行业报告:AI及3C设备需求新动力
1 深耕消费电子智能制造装备,半导体检测设备拓展顺利
1.1公司简介
苏州赛腾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涉及自动化组装线体、包装线、检测设备、工装夹(治)具、智能制造和智慧工厂整体规划等,在消费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智能组装及检测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2019年,公司收购日本株式会社Optima,正式涉足晶圆检测装备领域,经过研发人员不断的努力陆续扩充了半导体设备种类,实现了在国内高端集成电路设备市场的进一步突破。
孙丰先生与曾慧女士分别为公司第一、第二大股东,分别直接持股20.22%、20.09%,二人原为夫妻关系,为本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双方已于2023年1月9日解除婚姻关系。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达到14.17%,其中基金的持股比例达到10.83%。
赛腾股份的产品主要运用于消费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新能源零部件、锂电池、8寸/12寸晶圆等。公司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优质的合作伙伴。目前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为消费电子行业,2023年收入占比为92.8%;半导体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板块,2023年收入占比达到5.9%。
公司深耕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多年,已与多家国内外知名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半导体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在消费电子业务板块,公司作为苹果供应链的合作厂商,合作深度正在持续拓展;在新能源板块与大陆汽车、日本电产、村田新能源等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半导体板块,公司拥有SUMCO、SKSiltron、SAMSUNG、奕斯伟、中环半导体、金瑞泓等优质客户。
1.2财务情况
业绩持续高速增长。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46亿元,同比增长51.8%,2018-2023年营业收入5年CAGR达到37.5%。净利润方面,2023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87亿元,同比增长123.7%,2018-2023年归母净利润5年CAGR达到41.5%。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4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归母净利润9445万元,同比增长30.1%。
利润率稳步回升。2018年到2023年,公司毛利率维持在40%左右的高位水平,2020年公司毛利率下滑至39.0%,而后逐年回升,至2023年公司毛利率回升至46.9%。2018年到2021年公司净利率从13.4%下滑至8.2%,至2023年快速回升至15.6%。费用率方面,近年来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财务费用率较低。
分下游行业来看,2021-2022年公司消费电子类业务毛利率保持在41%,2023年提升至47.2%,我们认为主要系公司部分新设备毛利率较高;半导体类业务从2021年的44.7%提升至2023年的47.3%;新能源汽车类业务毛利率相对较低,2021-2023年从18.1%提升至28.8%。
现金回款情况良好。2023年,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共46.6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共13.74亿元,收现比、净现比分别为104.9%、200.1%,公司现金回款情况良好。
截至2023年末,公司应收账款共7.41亿元,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21年的1.93回升至2023年的5.74;公司存货共12.20亿元,存货周转率从2021年的2.29下滑至2023年的1.66。
2消费电子行业稳定发展,AR/VR、折叠屏、AI手机等新产品前景广阔
2.1消费电子行业稳定发展,终端需求逐步好转
消费电子行业呈现稳定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全球移动设备市场平稳发展,消费者群体持续扩大。根据艾媒咨询统计,2022年全球电子消费品市场规模达到1.06万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1.14亿美元,市场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终端需求好转,消费电子产业链有望复苏。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3.03亿部,同比增长0.3%,结束了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的负增长;2023年第四季度出货量达到3.26亿部,同比增长8.6%,终端需求进一步回暖。此外,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在2023年第三、第四季度分别下跌14.2%、17.5%,降幅较上半年明显收窄。
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稳定,24年有望高速增长。根据IDC数据,2023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1.7%。其中耳机出货量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61.3%,2023年同比下降0.8%;智能手表保持了旺盛增长,2023年出货量增长8.7%;智能戒指、眼镜等新品类分别大幅增长34.9%、128.2%。IDC预计,2024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有望达到5.597亿部,同比增长10.5%,到2028年将增长到6.457亿部。
2.2AR/VR头显、折叠屏、AI手机等新产品前景广阔
2.2.1头显设备市场长期空间广阔,苹果VisionPro有望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VR产品出货量出现波动。根据WellsennXR数据,2023年全球VR头显和AR眼镜出货量分别为753、51万台。受全球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2023年全球头显出货量有所下滑。
头显设备长期市场空间广阔。IDC预计,到2027年,全球VR、AR头显的出货量将分别达到21.9、6.8百万部,2023-2027年CAGR将分别达到30.1%、96.5%。
苹果VisionPro正式发售,有望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苹果MR眼镜AppleVisionPro在2023年6月的WWDC上发布,并在2024年初在美国开售。AppleVisionPro通过用户与数字内容互动的模式,让数字内容如同存在于真实世界,可应用于办公、娱乐、协作等多种应用场景。硬件配置方面,产品搭载了M2芯片及R1处理器,采用两块2300万像素Micro-OLED屏幕。我们认为,苹果拥有成熟的产品矩阵、丰富的应用生态和强大的品牌力,有望引领智能头显行业的发展方向。
2.2.2折叠屏产品有望为智能手机市场带来结构性机会
折叠屏手机销量高速增长。折叠屏手机兼具大屏幕和尺寸小巧的优势,随着技术逐步成熟,折叠屏手机有望催化用户换机需求,为智能手机市场带来新的结构化机会。根据IDC数据,2020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仅为280万部,到2022年增长到1420万部左右,占全部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2%;预计2027年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将达到4810万部左右,占全部智能手机出货量的3.5%,2022-2027年5年CAGR将达到27.6%。根据IDC数据,2023年国内折叠屏手机销量达到700.7万部,同比增长114.5%,国内折叠屏手机市场蓬勃发展。
折叠屏手机痛点持续优化、价格不断下探。根据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折叠屏手机现有用户的主要痛点为机身厚沉。此外,折叠屏手机的价格一般较为昂贵,限制了折叠屏手机的推广。随着行业的发展,折叠屏手机的厚度、重量持续优化,2023年Q3荣耀发布的VPurse重量仅为214g,折叠厚度仅为8.6mm。在售价方面,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折叠屏手机平均售价已从2021年的12598元下降到2023年Q3的8846元。
2.2.3AI赋能,3C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换机潮
根据36kr的定义,AI手机是通过端侧部署AI大模型(如GPT),实现多模态人机交互,展现为非单一应用智能化的手机终端。AI手机可智能助手等统一入口,以AIAgent的形态整合并联动各种功能应用,使得用户可以更高效的完成图片处理、翻译、资料整理、文本创建、日常行程安排等用机需求。
场景持续拓展,出货量加速增长。行业龙头纷纷入局,三星、vivo、OPPO、荣耀、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相继将手机产品与AI大模型结合,AI手机出货量有望加速增长。根据Counterpoint预测,2024年AI手机的渗透率预计将达到11%,预计2027年AI手机存量将超过10亿部,出货量超过5.5亿部,渗透率将达到43%。
近年来随着全面屏、金属中框、生物识别等功能在智能手机上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更新迭代步伐明显放慢,机型迭代带来的使用体验感提升越来越不明显,导致手机换机周期明显拉长,TechInsights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拉长到历史最高的51个月。手机市场创新乏力,导致手机销量持续低迷;而“把大模型装进手机”,将实现手机功能和体验的革命性突破,有望引发新一轮换机潮,拉动手机销量增长。
3并购Optima进军半导体量检测设备领域,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3.1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市场发展较快,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集成电路产品量产工艺复杂,针对14nm芯片,采用EUV光刻技术的工序需要700步以上,而采用多重图形技术的工序则为1000步以上,需要每一步都做到几乎“零缺陷”,才能使整体工序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良率水平,及时发现并调整工艺品质问题是保障制造厂生产效率、效益的关键。
工艺品质控制检测具体可分为物性量测、缺陷检测两大类。物性量测是指对被测对象的结构尺寸、材料特性做出的量化描述,量测的参数包括关键尺寸、刻蚀深度、侧壁坡度、薄膜厚度、材料N&K常数、表面粗糙度等;缺陷检测指检测出待测样本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缺陷主要包括颗粒污染、表面划伤、开短路等损伤。
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市场发展较快。根据沙利文公司数据,全球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30.5亿美金增长到2022年的105.8亿美金,2016-2022年CAGR达到23.1%;预计2027年将达到162.1亿美金,2023-2027年有望继续以12.7%的年均增速增长。
根据沙利文公司数据,国内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30.5亿人民币高速增长到2022年的203.7亿人民币,2016-2022年CAGR高达37.2%;预计2027年将达到405.8亿人民币,2023-2027年CAGR有望达到18.9%。
根据VLSIResearch的统计,在2020年的半导体检测、量测设备市场中,检测设备的销售额占比为62.6%,量测设备占比为33.5%。具体来看,纳米图形晶圆缺陷检测设备、掩膜版缺陷检测设备、关键尺寸量测设备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4.7%、11.3%、10.2%,为销售额占比最高的三类设备。
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市场集中度较高,全球市场呈现国外企业垄断格局。全球范围内主要检测和量测设备企业包括科磊半导体、应用材料、日立等,其中科磊半导体份额较高。根据VLSIResearch的统计,2020年科磊半导体在检测与量测设备的合计市场份额占比为50.8%,CR5超过了82.4%,且前五大企业均来自美国和日本,市场集中度较高。
量检测设备国产化空间广阔。中国本土半导体量检测设备起步较晚,目前国产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沙利文公司数据,中国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市场国产化率由2016年的1%上升至2022年的3%,2027年预计达到7%,量检测设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3.2收购日本Optima,进军半导体量检测设备领域
2019年,公司以子公司赛腾国际为主体购买Optima株式会社67.53%的股份,股权收购价格约合人民币1.64亿元,此后公司又对Optima株式会社进行增资,截至2023年末,公司共持有Optima株式会社74.1%的股权。赛腾股份高管深度参与Optima株式会社的管理,根据Optima官网,目前孙丰为Optima董事长,赵建华等人为高管。
公司收购Optima之后,2020年Optima实现了业绩高速增长,2021年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我们认为与疫情的影响有关。2022年Optima业绩恢复增长,实现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净利润1805万元,同比增长47%,净利润为13.5%。
根据Optima官网,目前Optima主要有四款产品,可用于晶圆的边缘、前后表面等位置的缺陷检测。目前在半导体领域,公司拥有SUMCO、SKSiltron、SAMSUNG、奕斯伟、中环半导体、金瑞泓等优质客户。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