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信用债投资策略报告:深耕市场细作投资机遇

1 2024年上半年信用债市场回顾

1.1 一级市场:城投弱、产业强,发行久期显著拉长

信用债供给呈现城投弱、产业强格局,产业债放量带动信用债净融资整体走强。2024年1-5月,信用债净融资额9,535.23亿元,同比+79%。其中,城投债净融资额-2,052.39亿元,同比由正转负,产业债净融资额11,587.62亿元,同比大幅正增。发行方面,城投债、产业债发行规模分别同比-15%、+22%,城投融资持续收紧,产业融资需求不断攀升。

从发行结构来看,高评级主体为发行主力,发行规模占比超60%;短久期信用债发行占比有所回落,中长久期品种发行放量,规模占比显著抬升。

1.2 二级市场:信用利差压缩至历史低位

上半年资产荒逻辑延续,债市持续走牛,信用利差极致压缩。2024年年初至4月中旬,债市资金面持续宽松,机构欠配叠加缺资产影响下,利率震荡下行,信用利差持续压缩。4月下旬以来,央行持续关注长端收益率走势,地产新政出台,政府债供给压力加速释放,监管明确禁止手工补息,多空因素交织下债市整体回调,信用利差小幅走阔。5月以来,机构欠配压力增加,需求放量再度推动收益率下行,信用利差下行至历史低位并维持低位震荡。3Y品种利差压缩幅度相对显著,低等级表现好于中高等级品种。

1.3 信用风险:地产链风险持续释放

2024年1-5月,主体评级负面和主体评级调低事件占比合计为89.7%,债项评级调低事件占比为0.4%,未按时兑付事件占比为0.4%,整体违约风险较低。地产链、周期行业负面事件发行频次相对较高,但信用风险整体可控。

2 城投债:

2.1 政策基调延续,化债力度加强

“一揽子化债计划”实施以来,“遏增化存”主基调延续,地方化债基于“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的基本原则,融资端持续收紧,化债方案加速在高风险区域落地。今年以来,监管明确强调“压减融资平台数量”、“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的具体目标。2024年3月22日,国务院召开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提出“加快压降融资平台数量和债务规模,分类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2024年4月30日,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确保债务高风险省份和市县既真正压降债务、又能稳定发展”。2024年5月27日,金融监管局发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监管指导下,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退平台”与“退名单”、债务置换与重组等化债方案持续推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化债力度不断加强,化债阶段性成效显著。


地方债务管控持续加强,多数地区非标占比持续压降,政府债供给放量拉高多数地区宽口径债务率。从地方债务整体水平来看,宽口径债务率前五的省份均为化债重点区域,分别为天津(865.03%)、青海(801.12%)、甘肃(703.25%)、吉林(675.38%)、重庆(624.64%),除重庆外,其余省份城投有息债务均有所下滑,债务率处于高位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债发行放量。从债务率变动情况来看,仅西藏(-63.7pct)、新疆(-59.4pct)、宁夏(-29.1pct)、北京(-3.1pct)宽口径债务率有所下滑,其余地区均有所上升。

2.2 区域基本面分化,债务管控取得进展

广东仍为经济第一大省,长三角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中西部经济大开发取得进展,化债重点区域GDP增速排名相对居前。从GDP总量来看,排名居前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等。其中,广东、江苏、山东仍为经济前三强省份,广东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中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四川、河南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从GDP增速来看,共有17个省份跑赢“全国线”,西藏(9.5%)、海南(9.2%)、内蒙古(7.3%)、新疆(6.8%)、宁夏(6.6%)、甘肃(6.4%)等省份增速居前,化债重点区域GDP增速排名相对靠前。各省份财政收入与经济向好态势基本保持一致,化债重点省份财政实力与财政独立性相对较弱。从地方政府综合实力来看,江苏(27,598亿元)、广东(25,455亿元)、浙江(23,394亿元)、山东(20,182亿元)、四川(19,478亿元)、湖南(15,326亿元)排名居前,西藏(282亿元)、青海(454亿元)、甘肃(1,424亿元)、黑龙江(1,557亿元)、宁夏(1,906亿元)、新疆(2,699亿元)排名靠后,化债重点区域财政实力普遍偏弱。从财政自给率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华北地区的财政独立性较好,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性较低。具体来看,上海(86.2%)、北京(77.5%)、广东(74.8%)、浙江(66.9%)、江苏(65.1%)等省份财政自给率较高,西藏(8.4%)、青海(17.4%)、甘肃(22.2%)、黑龙江(24.2%)、吉林(24.4%)、宁夏(28.7%)等化债重点省份财政独立性相对较弱。除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浙江6个省份外,其余省份财政自给率较2022年均有所改善。

2.3 城投融资进一步收紧,存债规模持续压降

存量城投债规模持续压降,2月以来单月净融资额持续为负。2023年10月,新一轮化债行情下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重启,对地方债务进行置换,存量城投债规模逐步压缩,截至2024年5月31日,存量城投债规模为112,888.11亿元,较特殊再融资债重启前下降3,945.1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096.39亿元。2024年1月城投净融资额小幅回正,2月再度转负并持续负增,今年前5个月净融资持续走弱。

2024信用债投资策略报告:深耕市场细作投资机遇

地方层面来看,多数地区城投债存量规模有所下降,部分化债重点区域债务管控效果显著。截至2024年5月31日,20个地区城投债存量规模较上年末有所下降,2个地区无变化,仅9个地区有所上升。化债重点区域化债效果相对显著,除辽宁、青海外,其余10个化债重点区域城投债存量规模均有所下滑,内蒙古(-19.11%)、吉林(-9.82%)、甘肃(-9.05%)、贵州(-9.03%)、天津(-8.56%)存量压降幅度相对最大。非化债重点区域中,广东(-6.01%)、湖北(-4.21%)、安徽(-3.95%)、湖南(-3.82%)、四川(-2.93%)存量压降幅度相对最大。


城投供给整体收紧,化债重点地区债务管控力度加强,“遏增化存”进度持续推进。2024年1-5月,城投债净融资-2,090.39亿元,同比由正转负。其中,发行规模17,420.18亿元,同比-16%,偿还规模19,510.57亿元,同比+30%。城投债新增供给量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为江苏(5,364.9亿元)、浙江(2,047.0亿元)、山东(1,441.1亿元)、天津(1,079.5亿元)、江西(986.1亿元),除天津外均为非化债重点区域。宁夏(4.5亿元)、黑龙江(10.9亿元)、海南(13.0亿元)甘肃(13.0亿元)、辽宁(16.0亿元)新增供给量排名靠后。今年以来,城投新增供给量显著压降,到期偿还量和提前兑付量均大幅放大,“遏增化存”进度持续推进,多数化债重点区域城投新增供给偏弱。


城投供给结构变化显著,强资质、高层级主体集中度提升,发行期限明显拉长。

(1)从平台层级来看,区县级和国家新区城投债发行缩量较为显著。省级和地市级发行占比同比抬升,供给端城投平台集中度显著提升。

(2)从主体评级来看,中高评级主体发行规模下滑幅度相对较小,低评级主体发行规模同比大幅走弱。一方面,“控增量、化存量”目标下弱资质平台融资端进一步收紧;另一方面,“退平台”和“退名单”持续推进,部分尾部平台将逐步退出城投市场。

(3)从发行期限来看,5Y-7Y发行规模大幅正增,其余期限均同比下滑。城投债供给逐步向中长期限品种集中。

2024信用债投资策略报告:深耕市场细作投资机遇

城投债发行成本持续下行,信用风险溢价整体收敛,定价估值逐渐“利率化”。2024年以来,利率下行、高票息资产稀缺、机构持续欠配等因素共同推动城投发行利率持续下行。截至2024年5月31日,除5Y-7Y品种外,其余期限城投债发行利率平均值均下行至3%以下。

2.4 收益率下行,信用利差极致压缩

信用下沉+拉长久期并行,利差压缩行情极致演绎。今年上半年,供需面为影响城投债表现的主要因素,钱多、缺资产格局下,市场下沉资质挖掘票息,同时行情逐步由短端扩散至中长端,各等级、期限收益率、信用利差全面下行。截至2024年6月14日,3Y隐含AAA级、AA+级、AA级、AA(2)级、AA-级城投债收益率分别为2.18%、2.24%、2.29%、2.35%、2.66%,较上年末分别-59bp、-64bp、-73bp、-83bp、-214bp,历史分位数水平分别均降至0.1%左右。3Y隐含AAA级、AA+级、AA级、AA(2)级、AA-级城投债信用利


重点区域城投信用利差大幅压缩,化债预期持续兑现。“一揽子化债计划”实施以来,重点区域化债持续推进,特殊再融资债发行、金融机构参与债务置换与重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城投打破刚兑的风险仍不大。抢配行情下化债重点区域城投利差大幅压缩。截至2024年6月14日,各地区城投利差均下行至历史低位,除青海(3.4%)外,其他地区利差分位数水平均低于1.0%。化债重点区域利差均大幅压缩,青海(-330.3bp)、贵州(-278.7bp)、云南(-173.5bp)等省份利差下行幅度居前。

2.5 城投债策略:适度下沉,继续向久期要收益

重点化债区域利差绝对值相对较高,短久期下沉仍有空间。“一揽子化债计划”延续,地方化债方案逐步落地,短期内重点区域城投债违约概率并不大。“遏增化存”目标下,我们更加关注化债重点区域城投利差的绝对值水平,相较于非重点区域而言,贵州、辽宁、青海等重点区域城投利差水平相对偏高,利差能否进一步压缩主要取决于后续地方化债进展与成效。建议在化债重点区域挖掘高收益资产,短久期适度下沉进行化债预期博弈。


经济财政实力较强、产业优势突出以及平台市场化进程较快的非重点化债区域建议“拉久期+信用下沉”并行。城投存债规模压缩、利差持续下行,收益挖掘难度进一步加大。(1)拉久期:建议选择优质区域拉久期,3Y-5Y收益水平具有相对优势。区域选择方面,可选择经济财政实力较强、产业聚集效应显著的省份,久期风险相对偏低。(2)信用下沉:建议选择优质区域弱资质平台进行适度下沉,“省负全责”原则下信用风险相对可控。

2024信用债投资策略报告:深耕市场细作投资机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报告:行业集中度高,技术赋能前景广阔

2024-06-24
下一篇

2024期权市场分析报告:机遇与策略

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