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海上风电行业报告:全球增长与“中国制造”出海机遇
1.全球风电蓬勃发展,海上风电前景广阔
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是全球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碳减排工作的推进,各主要经济体陆续公布了各自可再生能源的占比目标或风电装机容量规划,从政策端推动自身能源转型。全球风能协会(GWEC)据此预计,2023~2027年期间,风电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有望达到680GW,即平均每年新增136GW的装机总量。根据各个国家地区政策端支持力度的强弱,GWEC用绿、黄、红色作为区分,全球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各主要经济体对风电发展均呈现积极、支持的态度。
从长远来看,海上风电较陆上风电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陆上地形高低起伏,对地面风力流动形成影响,因此陆上风机一般需要置于较高的塔筒之上以满足风机对高空风力的捕捉利用。同时,不同地形条件下各个高度的风速也存在差异,对风机部件如风轮、叶片的技术以及材料疲劳度有着较高要求,传动系统也容易损坏。海平面风阻较小,平均风速高于陆上的同时,海上风向改变的频率低于陆上。从风力资源捕捉来看,海上风电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探索与开发,技术不断迭代,海上风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GWE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风电市场新增装机容量约77.6GW,为历史上新增装机第三高的年份,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量68.8GW,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8.77GW。2023年,GWEC预计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5GW。2022年新增装机量较2021年小幅下滑,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地区陆风新增装机容量由2021年的12.75GW下滑至2022年的8.6GW。另一方面,2021年是我国中央财政对海上风电补贴的最后一年,引发了当年的“抢装潮”,全年海风装机量大幅提升至14.48GW。国补退坡后,2022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大幅下滑至5.15GW。对比来看,2022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8.77GW,仍高于抢装潮前2020年的6.1GW。
2.国内海风:资源禀赋优异,规模稳步上升
2.1.国内海风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我国海域辽阔,海风资源禀赋优异。台湾海峡是中国近海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等级在6级以上;广东、广西、海南近海海域的风能资源等级在4-6级之间。从福建省往北,近海风能资源逐渐减少,而到渤海湾的风能资源又有所加强。福建、浙江南部、广东和广西近海丰富的风能资源主要是夏季台风和热带低压活动频繁带来的。
考虑到近海风能资源的开发受水深条件的影响很大,目前水深5-25米范围内的海上风电开发技术(浅水固定式基座)较为成熟,水深25-50米区域的风能开发技术(较深水固定式基座)还有待发展,而超过50米的水域,未来或以安装浮动式基座为主。
证券研究报告HTTP://WWW.LONGONE.COM.CN9/39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后的所有说明和声明行业深度图4 中国沿海区域风速、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示意图资料来源:《中国风电发展路线2050》-国家电投,东海证券研究所从历年新增装机量来看,国内海风规模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2008年5月,我国首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该项目由34台单机容量为3MW的风电机组组成,于2009年9月4日正式并网发电。2014年,发改委发布《关于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对非招标的海上风电项目,区分潮间带风电和近海风电两种类型确定上网电价,鼓励通过特许权招标等市场竞争方式确定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业主和上网电价”,鼓励投资者优先开发优质海洋风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规模1.43GW,截至2023年9月,全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1.91GW。
2.2.“十四五”海风空间广阔,规划清晰装机确定性高增
由于海上风电拥有相对更好的风力资源,且更靠近消纳中心,逐步成为了我国沿海各省市的发展重点。“十四五”期间,各地纷纷出台海风规划,整个“十四五”期间有望新增近70GW装机规模,国内海风发展空间广阔。
2023年前三季度受限制性因素影响,国内新增海风装机量略低于市场预期,随着限制性因素的减弱,四季度以来国内海风建设已现回暖趋势。我们预计2023年全国新增海风装机容量超越2022年达到6GW,即“十四五”前三年合计约25.63GW。以“十四五”规划新增海风装机容量70GW进行估算,考虑到海风建设周期较长,部分项目可能无法在2025年末之前完成吊装及并网,假设延后一年完成并网,即2024年~2026年将完成44.37GW的新增装机。基于国内日趋完善的供应链和明确的政策规划,我们预计未来三年新增海风装机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可达12GW、15GW和17GW。
“十四五”规划清晰,装机规模高增确定性走强。2023年6月,广东省“2023年海上风电竞配方案”公布,同年10月7GW省管海域项目落地;2024年1月,河北省“十四五”7.3GW海风规划获批,其中省管海域1.8GW(秦皇岛0.5GW、唐山1.3GW)、国管海域5.5GW,要求2025年前省管并网0.6GW、国管1.0GW;浙江省“十四五”16.5GW海风规划获批,其中省管海域8.5GW、国管海域8GW,要求2025年前省管、国管海域分别并网2GW;山东省规划2024年建设3.36GW海风项目;海南省两大海风项目于2024年1月开工,预计2025年6月完成1.2GW并网容量。据此统计,2024~2025年期间,确定并网项目已有17.16GW,新增装机量有较强的确定性。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且鼓励推动海上风电建设。2021年国补退坡后,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沿海地区海风项目开发建设。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等沿海城市纷纷出台海上风电地方补贴政策,一是降低开发商资金压力,二是通过时效性补贴推动海风建设进程的加速。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海上风电项目开标规模约14.61GW、2023年约8.68GW(不含国电投2022年10.8GW、2023年16GW框架招标)。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山东省均有超过7GW的海风项目处于建设之中,海南省、浙江省紧随其后。叠加上述开标待建的海风项目、各省市明确要并网但尚未开启招标的海风项目,国内海风具有较大的增量空间,装机规模高增确定性持续走强。
2.3.制度日趋完善,助力海风高景气发展
2.3.1.国内外政策对海风发展支持路线不同
国外实行风场拍卖制度,主要是风电场所在地政府将风电项目拍卖给开发商,开发商自行采购风电机组设备,整体以开发商运营为核心。国内实行竞配方案,从沿海9大省市的竞配评分标准来看,山东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4个地区中,“上网电价”在评分中占比最重,其余广东省、海南省、河北省、江苏省、辽宁省等地不以电价为竞配评分标准,但总体以当地用电价格及或当地社会环境附加值为核心要素。同时,风电场址的选择需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规划审批,再进行公开招标、建设,对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项目和开发商进行重新招标。与国外相比,国内海风发展更具规范性、系统性、整体性,行业发展节奏更为稳健。
2.3.2.国内风电项目审批流程出现精简化趋势
核准制:风电行业发展早期,国内实行核准制,需要经过风电场址选择、与当地政府签订开发协议、项目测量与评估、可开发项目评审、报发改委批复立项、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各级职能部门核准等多个环节,整体流程冗长。
备案制: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共同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从国家层面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备案制下,开发商/风电场业主只需要报政府备案后就可以办理后续手续,不用政府审核批准。整体开发流程精简,提升了风电项目从规划、招标、建设、并网的效率。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将部分审核权限由省级下放至区市,进一步精简了风电项目的开发流程。
2.3.3.风电项目建设周期近两年明显缩短
我们以海风项目获得核准日期为项目开始的时间点,以并网验收的日期点为项目完工的时间点,计算该项目完整的建设周期。根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通过核准的海风项目普遍需要近60个月才能完成并网验收;2019年,最长建设周期缩短为48个月;2022年,最短建设周期只需要10个月。虽然整个建设流程中涉及到安装平台的技术进步、施工队对建设窗口期的把控能力等因素影响,但海风项目总体建设时间缩减的趋势仍较为明显。
2023年上半年,国内海风项目建设进度略有放缓,其中涉及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对当地生态环境、海洋渔业发展造成影响,同时涉及海域内航道规划、用海使用权批复等问题。8月以来,国内海风项目核准批示、海域使用申请公示等流程逐步加速,新增多个项目核准批复,显示上述因素对海风项目建设的影响逐步减弱,国内海风建设逐步回归原有节奏。目前海南省、福建省、江苏省、上海市和天津市均有海风项目处于建设之中,广东省储备项目数量遥遥领先,预计2024年将成为海风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其次是福建省和江苏省,我们建议今年持续关注三大地区的海风项目推进速度。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