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化工行业出海投资机遇分析报告:全球化布局与产业链发展

一、引言

基于我们企业出海系列报告的研究,日本企业作为成功出海的典型案例,为我国企业未来出海的路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向。同时,我们对我国出口结构进行拆分并进而筛选出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或具备较大出海机会的相关行业。其中,化工作为我国出口当中长期占比较高的板块,参考日本出海经验来看,或将有望成为未来我国出海主力之一。其细分赛道不仅在全球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奠定出海的前提基础,同时亦符合我们的财务筛选逻辑,未来仍可继续关注其出海进程。本篇报告作为出海系列研究报告的第三篇,我们将在前面系列报告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化工板块进行宏中观的数据拆解,并结合微观情况对化工企业出海进行分析,以观察当前化工企业出海的现状及已经取得的进展,进而为投资者提供相应的投资参考。

二、宏观新阶段下,出海或将为化工企业提供第二增长曲线

2.1出口视角下,化工板块长期占据较高的出口份额

宏观新阶段下,出海或将为中国企业提供第二增长曲线。一方面,内部环境来看,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有效需求不足及人口老龄化等宏观问题使得企业具备出海的动机,以寻求低廉的要素成本和开拓海外市场份额。202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约13.72%,达到国际通用标准产下的轻度老龄化(7%-14%);同时,我国15-64岁人口占比自2010年之后便拐头回落,人口增长率中枢亦持续下移,2014年以后持续为负增长。另一方面,外部环境来看,逆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吸引制造业回流+贸易摩擦加剧,产能出海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意识到“产业空心化”问题,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开始博弈。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提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以及2017年特朗普政府启动的《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2018)、拜登政府出台的《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均旨在推动制造业回流、实现本国“再工业化”。海外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限制升级、贸易壁垒提升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依靠投资出海或成为规避贸易壁垒的新选择。长期以来,化工产品在我国出口结构中占据较高的比重。参考日本经验,在企业出海初期,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产业率先实现出海,其中,以化工材料为代表的行业为其出海的主要行业。


根据我们对本国出口结构的拆解,无论是基于何种出口口径之下,化工板块长期以来在我国出口结构中均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尤其是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后,受益于国内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化工品出口份额更是迎来明显扩张,一定程度上彰显我国化工企业的比较优势。


截至2023年,SITC分类口径下的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出口占比为7.7%,整体呈现上升趋势;HS编码口径下的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塑料及其制品和橡胶及其制品出口占比分别为5.8%和5%;海关主要出口商品口径下的塑料制品、基本有机化学品出口占比分别为3.36%和1.72%。结构上来看,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杂项化学品的出口占比较高,2023年HS编码口径下的数据分别为2.3%、1%、4%、1%和1%。由于化工板块所涉及的细分领域众多,尽管行业本身属于强周期属性,但同样也具有较强的成长属性,无论是海内外均具备一定的需求空间;同时,化工企业出口优势的积累有望为其日后出海奠定更好的前提基础,助力其出海版图的扩张。

2024化工行业出海投资机遇分析报告:全球化布局与产业链发展

2.2自上而下出发,化工板块的出海机会主要集中在哪些细分板块?

基于我们的报告《投资我国出海机遇的三条线索》中的核心结论,我们通过比较各出口行业的三大指标(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出口全球份额以及RCA(显性比较优势)),进而筛选出具备全球竞争力且仍然处于上行通道的行业。


以化学制品、橡胶及塑料制品等为代表的化工细分行业则属于被筛选出来的板块之一,意味着该板块的出口或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有望筛选出海以扩张海外市场份额并实现降本增效的逻辑。这里,我们更进一步地比较化工各细分板块的出口竞争力,具体如下:(1)出口全球份额来看,我国化工产品仍然处于上行通道。观察日本化工细分产品的出口份额来看,主要呈现出两点特征:一是总量视角来看,多数细分产品的全球出口份额见顶变化趋势与整体份额表现基本较为一致,见顶时间亦相差不大。根据WTO公布的数据,日本出口货物总额占全球的比重于1986年(对应广场协议签订后的第一年)触及9.86%,而后出现见顶回落;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其细分品类来看,基本上在1986年附近出现过一波见顶。


二是结构上来看,后期表现出现明显分化,多数品类在总量出口份额见顶之后呈现震荡向下的趋势;而以无机化学品、非初级形状的塑料以及未列明的化学原料及其产品在后期依然能够维持韧性。相比之下,在当前我国总量出口的全球市场份额仍然处于上行通道的背景下,化工各细分品类的全球出口份额亦呈现上升趋势,与80年代前期的日本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结构上来看,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杂项化学品、橡胶及其制品为代表的细分板块占据较高的出口市场份额,2023年HS编码口径下的出口全球份额分别为18.47%、20.28%、18.63%、14.88%和14.71%。


(2)RCA指数来看,上述所提到的全球出口份额较高的细分板块,同时亦属于RCA指数较高的细分领域。具体来看,RCA指数大于1.25的细分板块为有机化学品;RCA指数大于0.8但低于1.25的细分板块包括:无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杂项化学品、橡胶及其制品。其中,橡胶及其制品的细分板块橡胶轮胎和汽车轮胎,不仅占据较高的全球出口份额(均在20%以上),同时也具备更高的RCA指数,2022年橡胶轮胎和汽车轮胎的RCA指数分别为1.31和1.35。综上,以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包括橡胶轮胎和汽车轮胎)为代表的化工细分产品具备较强的全球竞争力,或将有望成为化工板块里面率先实现出海的细分领域。事实上,结合我们对于财务指标的筛选,化工板块里面的化学制品、农化制品、化学纤维、橡胶、塑料等均属于出海业务扩张能带来营收扩张的细分板块,亦能从财务视角对其出海逻辑形成验证。

2024化工行业出海投资机遇分析报告:全球化布局与产业链发展

三、贸易壁垒提升部分产品出海成本,多赛道规划海外基地

3.1国内化工行业竞争力提升,出口规模持续放大国内化工行业近20年内加速发展,营收和规模实现了高速增长。国内化工行业发展相对较晚,早期的化工基础相对较差,但国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化工领域加速进行产业链补缺和产能扩充,国内化工行业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过去20年化学原料及制品和化学纤维行业的资产规模提升了10倍和7倍,整体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借助规模的提升和产业链的完善,国内的化学原料及制品和化学纤维行业的整体营业收入实现了11%和12%的年复合增长率。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资源、人力、政策优势快速成为全球化工行业投资增速最高的区域,无论是规模建设还是品类完善,国内企业都加速进行投资追赶。截止目前,我国基本已经形成多数大宗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供给海外市场,通过基础大宗产品的自给,我国在多数基础消费品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基础,且一直处于持续提升状态。


规模不断提升,产业链不断完善,工艺不断优化,国内的基础化工环节已经形成了相较海外市场的竞争力:规模优势显现:国内市场空间相对较大,且处于需求持续提升阶段,多数国内化工产品可以实现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借助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快速实现低成本产能建设,和具有性价比的产线升级改造;配套产业开始完善:伴随国内的产能不断扩建,国内的装备制造、零部件替换、催化剂研究、工艺包设计优化等多个环节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升,实现了产业链多数环节的自供能力,且具有产业化匹配能力;产业链供应完善,形成企业小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生产配套基础:化工生产的环节相对较多,产品体系相对复杂,不同产业、环节的协同可以实现原料和能源的充分利用,降低环节损耗、处理费用、运输费用等,形成隐形的链条优势;专业化人才配套和匹配的人力成本:经过超过30年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我国化工制造领域的人力储备有所提升,经过多年的培养,国内满足专业要求的生产人员也相对较为成熟,相比于发达国家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相比于东南亚等低收入国家,专业化程度较高。


伴随我国化工行业的基础规模不断扩大,相对优势的产品出口成为国内众多产品的主要路径,带动我国化工产品出口量持续提升,截止2022年我国化工产品出口达到2466亿美元,是十年前出口额的2.6倍。通过国内化工品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我国化工品贸易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于国内“多煤少油缺气”的资源格局,我国常年需要进行原油进口,长期以来一直是化工工业的净进口国,但自2020年开始,全球卫生公共事件爆发,国内虽然受到影响,但国内制造业恢复速度明显较快,国内产业链相对完善,在材料供应和产品生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因而国内承接了较多的海外订单,形成了较好的产品供应能力,已经开始实现部分月份的出口翻转,自2021年开始,我国已经成为化工品净出口国,国内的化工行业的竞争力有明显提升,2023年卫生事件的影响明显减弱的情况下,我国的化学品依旧延续了净出口的态势,我国产业结构及产品自供能力在进一步优化提升。


经过多年研发投入的追赶,国内精细化工产业链国产化持续向下游进行延伸,产品结构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我国早期化工行业发展多数以量取胜,中上游产品供给充足,产品出口占比相对较高,但向下游精细化工程度高的环节,国内企业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产品布局结构主要集中于中端甚至低附加值产品领域。然而我国多年来持续在化工领域进行研发投入,在多数领域的产品结构中已经逐步向中高端领域进行延伸布局,精细化工产品的种类也有明显扩充。虽然相较于海外老牌制造业国家仍在细分高端材料产品上具有较大差距,但能够明显看到,在高端产品领域已经实现了0-1的突破,在新品国产化布局中,已经明显缩短了国产替代的时间。


3.2关税等问题影响部分产品的进出口路径,国内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国内阶段性的产能建设速度提升,供给提升,出口成为部分行业消化产能的重要方式。过去国内需求持续快速提升,带动市场规模持续放大,国内新建产能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强,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2015年后伴随国内需求增速逐步放缓,国内的化工产能投建速度有所下降,行业供需格局有一定的好转;但进入2019年,供给端的增速开始逐步提升,尤其是2021至今,国内化工行业产能投建速度有所提升,高于需求增速,化工行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出口进行产能消化,国内化工企业也需要寻找可以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的途径,出海成为部分赛道的重要选择之一。


贸易政策会影响国内化工产品出口,而近5年来影响在进一步放大。近20年来,国内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对海外的供给能力也持续提升,因而近10年内,中国制造的部分产品在海外市场相继受到一定程度的贸易政策影响。伴随国内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国内化工产品出口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开始明显增多,国内企业常规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受到明显影响。2018年美国先后多轮针对国内产品出口征收关税,其中第二批2000亿产品清单开始大面积涉及化工产品,导致进入2019年,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同比下行趋势,贸易关税对于国内出口占比相对较大的细分品类的影响较为明显。


从我国的化工产品出口国家来看,受到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影响,我国出口国家的占比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出口美国的占比从2017年的12%下降到2023年的8%,出口欧洲的比例基本处于震荡状态,但伴随国内在电子、新能源材料的布局逐步加强,我国出口韩国的比例有持续性的提升,自2017年的7%,提升至2023年的11%。贸易关税的政策对于基础大宗产品的影响尤为明显,相比于多数精细化工产品,前段基础化工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相对有限,产品的差异相对较小,定制化程度低,因而在市场化竞争中,主要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产品的盈利空间相对有限,而贸易政策的变化就会极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相对竞争力,从而影响产品出口。

2024化工行业出海投资机遇分析报告:全球化布局与产业链发展

应对贸易关税和出口限制,国内化工行业在加速进行自身技术和产业化突破的基础上,借助全球市场开启了两类求变路径:①优势产能输出;②投资弥补不足。


3.3海外建设生产基地,避免单一区域的贸易限制全球大市场竞争,多基地布局可以避免单一区域的贸易限制。化工作为多数领域的上游材料,下游市场相对广泛,而多样的产品品类也使得国内产品会深度参与全球大市场竞争,供给端的区域集中很容易受到地区关税或者贸易政策的限制影响,从而影响国内企业进行全球市场布局的战略。因而在国内个别细分领域,我国企业开始通过海外基地布局来规避国内出口超高关税带来的影响,其中典型的领域是轮胎、聚酯瓶片等行业,通过进行海外基地布局,可以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占领,提升全球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通过海外基地布局,企业可以避免同一地区的产能受到贸易政策的影响,从而一定程度上分散单一区域贸易限制的影响。


轮胎行业:海外基地建厂,降低关税影响,加速提升全球市占伴随国内企业行业逐步崛起,国内轮胎市场需求提升,给与国内轮胎企业发展机遇。国内轮胎企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相比之下,海外企业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和渠道积淀。但轮胎行业市场空间相对较大,伴随国内汽车逐步发展壮大,轮胎的配套和替换需求逐步开启,形成了较为庞大的需求市场,给与国内轮胎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国内企业逐步进行产线和技术升级,不断向海外百年企业进行需求,逐步实现国内中低端领域的供应替换。


国内轮胎的性价比逐步提升,开始逐步向中高端领域进行切入。国内轮胎产品出口占比持续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轮胎企业的生产技术逐步提升,通过国内的规模化产线建设,产线自动化建设、产品配套完善等逐步实现轮胎生产的成本优势,叠加国内原本的市场优势和人工成本优势,国内轮胎企业的性价比逐步提升,逐步实现了中低端产品的应用和推广,部分龙头企业借助长时间的技术和工艺优化,开始逐步向中高端领域进行切入,并由替换市场向配套市场进行延伸,国内轮胎企业的性价比优势逐步助力国内企业形成产品竞争力。伴随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品质不断优化,国内轮胎出口的竞争力大幅提升,带动国内轮胎出口占比大幅提升,截止2022年,国内轮胎出口占比已经达到7成以上,在海外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


美国、欧洲先后针对国内轮胎产能出口征收高额反倾销、反补贴税。自2007年开始美国就针对中国的非公路轮胎进行双反调查,其后涉及到的品种扩充到卡客车轮胎、乘用车和轻卡轮胎,且不同程度的征收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部分产品甚至是惩罚性税率。同样欧洲自2014年开始也针对中国的载重轮胎和卡客车轮胎进行反倾销调查,最终裁定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率。


国内轮胎企业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品牌建设仍具要较长时间,现阶段多数依靠性价比占领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轮胎产品性能质量不断提升,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所以品牌力仍有所欠缺,因此国内企业主要依靠性价比去和海外品牌竞争。2023年全球轮胎75强中我国内地企业中仅有中策橡胶进入销售额前十(销售额为2022年数据),前十销售额占比约为63.8%,此外进入前二十的还有玲珑轮胎和赛轮轮胎。由于海外龙头的轮胎企业的品牌多数经过了上百年的经营,市场地位稳固,占据了主要的轮胎市场,而国内的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通过性价比优势实现中低市场的占领,价格敏感度相对较高,品牌溢价能力相对较弱。极高的反倾销反补贴税率会大幅影响国内轮胎产品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相比于欧美国家,汽车行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因而在轮胎发展领域的需求与海外市场也呈现明显差异。由于欧美的汽车历史悠久,轮胎市场发展成熟,是全球轮胎市场的最重要的需求市场之一,其中半钢胎需求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


2015年开始全球的全钢胎需求量基本在2.2亿条左右波动,由于我国下游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重型工程车辆新增需求高,因而在全球市场中需求占比较高,但近几年随着运输和基建需求的下滑导致全钢胎消费回落,我国的消费占比也从2020年的39%降低至2022年的26%。半钢胎方面目前欧美需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欧洲和北美的消费占比达到55%,中国市场消费占比仅为16%。因而欧美针对中国的双反税率对国内轮胎行业的影响较大。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宏观策略周报:经济复苏与政策动向分析

2024-06-08
下一篇

2024金融工程周报:A股市场资金流向与行业轮动分析

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