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投资策略报告:A股及港股市场积极做多展望

1、5月份市场出现分化

5月A股主要指数分化明显。受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持续出台、地产政策优化等因素影响,5月(截至27日),A股主要指数分化明显,其中上证50涨幅最大,5月份累计上涨1.4%,而科创50跌幅最大,累计下跌3.8%。


其他主要指数中,上证指数、中证1000及创业板指涨幅分别为0.6%、-1.7%、-1.5%。行业端表现涨跌互现,顺周期板块表现较好。5月各行业表现分化较为明显,其中,受地产政策优化、部分资源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催化的影响,本月房地产、农林牧渔、煤炭、银行等行业涨幅居前。相对而言,计算机、传媒、汽车等行业表现则较差。

2024投资策略报告:A股及港股市场积极做多展望

5月国内政策利好不断,5月上旬港股上涨明显。5月9日,彭博通讯社报道称,国内监管机构正考虑减免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香港上市公司时,取得的股息红利所需缴纳的20%的所得税。虽然这一消息并未被证实,但政策预期升温下港股高股息相关板块表现亮眼。5月17日央行推出四项政策措施,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并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


5月下旬港股走势偏震荡。5月23日,美联储公布的4月FOMC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对最近的通胀数据感到失望,如果没有进一步降温,他们愿意再次考虑加息。受此影响市场风险偏好回落、部分资金止盈,港股市场有所回调。截至2024年5月27日,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综指、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和恒生香港35指数的本月涨跌幅分别为+6.6%、+6.1%、+6.0%、+4.4%、+3.8%。

2024投资策略报告:A股及港股市场积极做多展望

2、A股观点:市场有望持续上行

近期地产利好政策频发。5月17日央行推出四项政策措施,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并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A股市场有望震荡上行。


5月以来,基本面偏弱导致市场整体偏震荡,而地产是经济基本面偏弱的拖累项之一。此次地产利好政策出台,有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提振市场信心,推动市场情绪回暖。预计A股市场有望延续强势表现。配置方向上,高股息及顺周期值得长期关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高股息板块值得长期配置。从历史的情况来看,除了股市快速上行时中证红利指数可能没有超额收益之外,在其它的时候中证红利指数往往均能跑赢市场整体。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出现快速上行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因此预计高股息方向仍然值得长期关注。政策对于分红也在积极引导,将会提振高股息板块情况。新“国九条”中指出要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


在政策对于分红的积极引导下,高股息板块的市场关注度有望抬升,行情或会受到催化。不过高股息板块的交易拥挤度目前偏高,可等股价或交易拥挤度回落后再进行配置。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代表的高股息板块,当前交易拥挤度较高,且于5月27日触发了右侧的风险信号,这意味着其股价短期可能会出现波动。投资者可以等待股价或交易拥挤度回落之后再进行配置。

2024投资策略报告:A股及港股市场积极做多展望

此外,国内经济未来有望持续修复。展望未来,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需环境仍在继续改善,在5%左右的年度GDP增长目标下,稳增长政策有望持续出台,其中,二季度专项债发行大概率会相对加速,制造业以旧换新、房地产优化政策等也有望持续落地,未来国内经济有望持续修复。


经济修复过程中,顺周期板块也值得关注。顺周期板块的业绩与经济表现非常相关,当国内经济修复时,其业绩有望持续修复,股价通常也会表现较好,因此顺周期板块也值得投资者关注。具体配置方面,可重点关注地产链、出口链,以及部分有涨价预期的周期品。

3、港股观点:仍可保持乐观

互联网龙头业绩稳健,有望支撑市场情绪。港股进入一季报披露高峰期,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中,已有阿里巴巴、百度集团、腾讯控股、京东集团、快手等互联网龙头陆续完成披露,其中部分公司业绩超出市场预期。当前相比于业绩增速来看,港股资产性价比较高,部分核心优质资产有望延续向好趋势。美国降息交易下美债收益率有望继续回落,利好于港股估值修复。


4月,美国通胀如期回落,缓解市场担忧,与近期非农和零售数据指向的消费需求放缓、劳动力市场降温的线索相一致。向前看,鉴于美国经济稳步降温、非农就业人数回落、地缘形势边际缓和,我们认为美国通胀上行空间有限,三季度同比读数有望回落至3%附近,预计大选前的9月FOMC会议将是降息的关键窗口期。降息交易将成为市场下一阶段的运行主线,美债收益率大概率延续回落,利好于港股估值的修复。若未来政策效果显现,港股有望进一步上行。


近期国内地产政策“组合拳”发力下,房地产销售有望得到提振,国内经济基本面边际改善迹象有望延续。不过二季度包括美国降息预期波动以及美国大选等海外因素的不确定性犹存,将会对港股走势造成一定的扰动。港股持续的上涨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利好刺激或者国内经济数据好转的验证。可继续关注科技成长及高股息占优的“哑铃”策略。1)关注基本面稳健的优质核心资产—互联网科技公司。2)继续关注高股息策略,包括通信、石油石化、煤炭等行业。高股息策略仍然可以作为稳定收益的底仓。

4、2024年6月A股金股组合

我们筛选了如下10支股票作为6月A股金股组合:美的集团、奥来德、利安隆、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牧原股份、神农集团、紫金矿业、濮耐股份、保利发展。

4.1 美的集团:盈利能力稳中有升,蓄水池持续提高

家用空调延续景气度,B端业务稳健增长。分业务看,C端/B端分别同比增长11%/9%,

1)家用空调:内销方面,受经济复苏影响,国内出货量保持稳健增长;外销延续高增趋势,主因海外市场经济复苏+欧洲补库周期+新兴市场自主品牌突破。据产业在线数据,24Q1美的空调内销/外销量同比+9%/+17%,内销销量增速低于行业整体(行业内销/外销销量同比+17%/+22%)。价格方面,公司提价策略延续,2024年Q1美的空调线上/线下零售价同比+12%/-3%(奥维云网)。

2)Tob业务:B端板块业务持续发力,2024Q1公司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事业群收入分别为77/82/67亿元,同比+23%/+6%/-12%,其中智能建筑科技业务收入增速放缓主要受热泵业务放缓影响、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增速下滑与海内外汽车资本开支下降有关。毛利率改善明显,净利率稳中有升。

24Q1公司毛利率27.3%,同比+3.3pct,毛利率改善主因家用空调等大家电产品均价上行+外销收入高增+B端各业务线规模效应显现。24Q1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0.0%/3.1%/3.4%/0.5%(同比+1.2/+0.2/+0.0/+1.3pct),2024Q1归母净利率8.5%(同比+0.1pct),公司盈利中枢稳中有升。现金流量表方面,24Q1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39亿元(同比+50%)。资产负债方面,24Q1末公司其他流动负债784亿元(环比提升+10%,历史最高)、合同负债376亿元(同比+32%,环比-10%,历史上仅次于23Q4,为历年Q1最高)。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房地产长期低迷,海外耐用品需求退坡。

4.2 奥来德:OLED景气向上,24Q1材料营收同环比大幅增长

24Q1OLED行业淡季不淡,公司材料营收同环比大幅增长。结合公司OLED蒸发源设备业务在手订单的情况,我们认为公司23年3月与厦门天马所签订的28套蒸发源订单(合同总额约为1.29亿元)于24Q1确认绝大部分收入。叠加公司原在手的部分零部件订单的收入确认,我们预计24Q1公司设备端营收约为1.2-1.3亿元,则24Q1公司材料端营收约为1.3-1.4亿元。基于此,我们预计24Q1公司材料端营收同比增长97%-112%,环比增长35%-45%。我们认为24Q1公司材料端营收取得大幅增长的原因在于其一公司OLED有机材料在客户端的渗透率提升,其二OLED面板厂商在Q1淡季情况下整体面板出货量逆势增长,其三公司封装材料、PSPI等新材料品种提供收入增量。费用方面,24Q1公司期间费用总额同比增长7.7%,期间费用率同比小幅提升0.13pct至19.42%。


OLED材料客户导入顺利,设备端订单稳定获取。OLED相关材料方面,G’、R’、B’材料完成产线导入、稳定供货;封装材料已为产线稳定供货;PSPI材料则已经通过部分客户的量产测试,批量供货。红色、绿色发光层材料正在客户验证中,部分材料已通过验证,后续有望实现稳定供货。OLED蒸发源订单方面,公司子公司上海升翕于2023年9月底中标重庆京东方第六代AMOLED叠层改造项目,于2024年1月中标绵阳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截至目前,上述两个蒸发源设备项目均已完成合同签约。另外,随着5G、物联网等多重因素叠加,中尺寸IT及车载市场OLED渗透率逐步提升,京东方等面板厂商已布局高世代OLED产线。在国内高世代OLED生产线的建设趋势下,公司作为国内线性蒸发源龙头,将明显受益。


风险提示:新产品导入风险,OLED材料放量不及预期,产品研发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4.3 利安隆:24Q1利润同环比增长,持续关注新产能及新产品落地进展

销量增长叠加毛利改善,24Q1公司利润同环比增长。受益于珠海基地抗氧化剂和康泰润滑油添加剂二期等新产能的进一步放量,叠加原材料成本的回落,24Q1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改善,利润实现同环比增长。生产方面,23年公司抗老剂和润滑油添加剂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9.2%和38.6%,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毛利率方面,24Q1公司整体毛利率为21.4%,同比提升2.35pct,环比提升0.11pct。我们认为公司毛利率的提升一方面来自于原材料价格的下跌,另一方面来自于公司抗老剂产品价格的企稳回升。


费用率方面,24Q1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78%、4.11%、4.54%、0.78%,同比分别变动+0.17pct、+0.37pct、+1.72pct、-0.15pct。夯实抗老剂与润滑油添加剂基本盘,发力生命科学与PI材料新领域。抗老剂方面,公司现有抗老化助剂产能21.54万吨/年,同时在推进珠海基地3万吨/年抗氧剂扩产项目,该项目预计于24年7月建成投产。建成后公司珠海基地抗氧剂产能将进一步扩大,在进一步推升公司市占率的同时也将降低公司珠海基地抗氧剂的单位生产成本。


润滑油添加剂方面,23年2月锦州康泰二期50000吨/年润滑油添加剂项目建成投产,公司润滑油添加剂产能(不含中间体)提升至13.3万吨/年。生命科学业务方面,23年7月公司已完成主要核酸药物原材料产品的试生产,产品品质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另外,公司红景天苷和聚谷氨酸等合成生物学项目也在顺利推进中。PI材料方面,24年1月,公司发布公告表示拟间接并购处于PI材料领域技术前沿的韩国IPI公司,并将在国内建设研发基地及产能,为公司向电子级高端新材料发展奠定基础。风险提示:产品及原料价格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能建设风险。

4.4 中国石油:一体化全产业链优势凸显,Q1业绩稳步提升

一体化优势显著,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归母净利润同比+4.7%2024年以来,受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OPEC+延长自愿减产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高位震荡,Q1布油均价为81.76美元/桶,同比-0.4%,环比-1.3%。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保持增长,天然气市场需求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成品油需求保持增长,化工产品需求增速同比加快,受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和原料成本上升影响,化工毛利仍处于低位。公司克服国际油价同比下降、化工下游需求恢复缓慢的不利因素,持续推动增储上产,深入推进炼化转型升级,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加强天然气产业链的盈利能力,实现了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24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7%,表明公司应对油价、炼化产品需求等行业周期性变化的韧性明显增强,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愈加凸显。2024Q1,公司上游业务受益于“增储上产”持续推进,实现经营利润430亿元,同比+4.8%。


受炼化产品毛利收窄影响,公司炼油业务实现经营利润81亿元,同比-4.2%。受国际贸易业务减利影响,公司销售业务实现经营利润68亿元,同比-17.1%。受益于天然气销售增加和进口减亏,公司天然气销售业务实现经营利润123亿元,同比+21.5%。分板块回顾:油气业务稳步增长,炼化销售板块韧性凸显1、上游加强“增储上产”工作,油气当量产量持续上行2024Q1,公司油气和新能源分部实现经营利润430亿元,同比+4.8%。


2024Q1公司原油实现价格75.41美元/桶,同比-0.8%,国内天然气平均销售价格9.38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基本持平。公司深化提质增效工作,油气单位操作成本10.38美元/桶,比上年同期的10.57美元/桶下降1.8%。公司坚持稳油增气,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不断优化海外油气资产结构;加强成本费用管控,不断提高成本竞争力;推动风光发电、地热、氢能等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2024Q1公司油气当量产量463.7百万桶,同比+2.6%,其中原油产量240百万桶,同比+1.4%;天然气产量1345十亿立方英尺,同比+3.9%。


2、持续优化资源结构,天然气销售量效双升2024Q1,公司天然气销售业务实现经营利润123亿元,同比+21.5%。公司持续优化进口气资源池结构,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大力开拓高端高效市场,努力增加直供直销客户和终端市场销售比例,持续提升销售量效。2024年第一季度,本集团销售天然气833.69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730.08亿立方米增长14.2%,其中国内销售天然气671.02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623.92亿立方米增长7.5%。


3、炼化业务优化布局,转型升级深入推进2024Q1,公司炼油化工和新材料分部实现经营利润81亿元,同比-4.2%,其中炼油业务实现经营利润70亿元,同比-11.9%,主要由于炼油产品毛利收窄,化工业务实现经营利润11亿元,同比增利21亿元,主要由于化工产品销量增加以及广东石化扭亏增利。公司坚持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持续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生产运行组织,确保生产装置安全、平稳、长周期、优化运行,努力提高装置加工负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炼油特色高效产品和化工新产品、新材料


。2024Q1,公司共加工原油354百万桶,同比增长8.2%,生产汽油、煤油、柴油3048万吨,同比增长9.8%,化工产品商品量991万吨,同比增长16.7%。4、销售业务加大营销力度,成品油经营量稳步提升2024Q1,公司销售分部实现经营利润68亿元,同比-17.1%。公司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强化市场分析,加强产销衔接,确保产业链高效运行,持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不断优化网络布局,加强高端高效市场开发,努力提升营销质量。2024Q1,公司共销售汽油、煤油、柴油3926万吨,同比增长4.5%;国内销售汽油、煤油、柴油2855万吨,同比增长4.6%。


估值相较国际石油巨头仍位于低位,坚定看好公司投资价值对标国际油气巨头,公司估值水平依然位于低位。我们将公司的估值与海外油气巨头进行对比,截至2024年4月26日,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BP、道达尔五家海外油气巨头的PB-MRQ均值为1.70倍,而公司A股、H股的PB-MRQ分别仅为1.35、0.86倍。此外,中国石化A、H股PB-MRQ分别为0.99、0.66倍,中国海油A、H股PB-MRQ分别为2.02、1.20倍。当下公司估值水平相较海外巨头仍被低估,我们坚决看好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化工产业链长期投资价值。风险提示:原油和天然气价格下行风险,炼油和化工景气度下行风险。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有色钢铁行业报告:美国PMI超预期与海外补库动态

2024-05-31
下一篇

2024纯碱行业报告:供需结构性变化与市场前景分析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