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纯碱行业报告:供需结构性变化与市场前景分析

纯碱产品概况

纯碱产品概述

纯碱(SodaAsh,化学式:Na2CO3,又称苏打、碱灰、碱面)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三酸两碱”中的两碱之一,有“化工之母”的美称,广泛应用于建材、化工、冶金、纺织、食品、国防、医药等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纯碱按密度可分为轻质纯碱(轻碱)和重质纯碱(重碱),轻碱密度为500-600kg/m3,呈白色结晶粉末状;重碱密度为1000-1200kg/m3,约为轻碱的两倍,呈白色细小颗粒状。

轻重碱生产可以转换,其中重碱是通过轻碱水合法或挤压法转化得来。重质化率表示企业生产线产能中重碱的产出比例,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轻重碱的价格一定程度上调整生产比例。国内生产企业的重质化率一般为40-60%,青海地区比例较高,可以达到80%。与轻碱相比,重碱具有坚实、颗粒大、密度高、吸湿低、不易结块、不易飞扬、流动性好等特点。此外,也有超轻质纯碱和超重质纯碱,密度分别为370kg/m3左右和1550-2553kg/m3。

2024纯碱行业报告:供需结构性变化与市场前景分析

工艺:天然碱法和合成碱法

按生产工艺划分,纯碱的生产可以分为天然碱法和合成碱法,其中合成碱法又分为氨碱法和联碱法。p氨碱法是以原盐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以氨为中间辅助材料生产纯碱的方法,产物包括纯碱和碱化渣(氯化钙等);联碱法是以合成氨装置生产的氨和二氧化碳,以及利用原盐为原料生产纯碱并联产氯化铵的方法,产物包括纯碱和氯化铵等。p天然碱法是以天然矿物碱(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工艺生产加工得来。根据碱矿成分的不同,天然碱法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蒸发法和碳化法两种。对于以晶碱石(Na2CO3NaHCO32H2O)为主要成分的,一般采用蒸发法生产工艺;对于主要成分为泡碱(NaCO310H2O)的,一般采用卤水碳化法生产工艺,提取天然卤水进行碳化、干燥和煅烧,制成纯碱。

2024纯碱行业报告:供需结构性变化与市场前景分析

全球纯碱仍以合成工艺为主。全球纯碱产能中低成本天然碱法工艺生产占比35%,较高成本合成法工艺生产占比为65%(2023年数据)。其中美国(全部为天然碱法)、土耳其等天然碱矿富集的国家以天然碱法为主,而其他国家则以合成法为主。n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生产工艺中,美国天然制碱法的生产成本最低的工艺之一,我国联碱法成本较高。与天然碱法生产工艺相比,合成纯碱的生产成本约为其两倍,且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

2024纯碱行业报告:供需结构性变化与市场前景分析

相较于合成工艺,天然碱法制纯碱具备显著成本优势ü从历史数据看,天然碱法生产成本整体低于合成法(按照16年以来数据单吨制造成本平均低约600-650元/吨)。ü联碱法产出纯碱的同时以1:1.0-1.2的比例产出氯化铵,成本方面,通常先算出联碱法“双吨”总成本,其中纯碱成本占双吨成本的75%-80%。ü21年三种工艺成本有所上涨主要是由于动力煤及液氨价格快速上涨所致。



全球产能:规模持续扩张,中国贡献主要增量

近年来,全球纯碱产能和产量呈逐年上升态势。据Bloomberg,纯碱产能从2000年的4472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8295万吨;其中2023年从结构上看,中国(50%)、北美(18%)和西欧(11%)为主要纯碱产能分布地区。全球纯碱产能情况-按地区全球纯碱产能增量情况-按地区•全球纯碱工业始于比利时(1865年),由索尔维公司实现的索尔维制碱法(氨碱法)成为纯碱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


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美国受益于天然碱矿的发现以及更经济的天然碱法工艺,成为世界最大的纯碱生产和出口国家。•我国纯碱工业始于1917年天津永利碱厂的创办,该碱厂也是亚洲第一家索尔维法碱厂,开创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先河。2000年以前,全球纯碱产能欧美主导


据Bloomberg统计,2000年,全球纯碱产能4472.1万吨,到2014年增长至6675.8万吨,中国为产能增量主要来源,我国纯碱产能占全球产能比例由19.3%提升至45.9%,达到历史峰值。2000~2014年,中国产能快速扩张


2015年,我国新《环保法》的出台,对高能耗的纯碱行业管控趋严,推动高环保成本的落后小产能退出,叠加供给侧改革,我国纯碱产能进入平稳调整期,同时全球占比有所回落(2020年为45.0%)。•2015-2021年,全球纯碱产能增量较多来源于中东和非洲地区。2023年,随着我国天然碱产能的投放,全球新增产能集中在我国。


从产量角度,分布特征与产能相同。分国家/地区看,2023年全球纯碱产量主要集中在中国、北美和西欧,分别占全球产量的50%/18%/11%。从2003年开始,中国纯碱产能迅速扩张,产量规模也同步快速增长。n从开工率看,伴随产能的较快速度扩张,2008年后全球纯碱开工率仍实现逐步小幅提升,从2009年76.1%提升至2023年88%。

天然碱矿: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土耳其

全球天然碱产能的分布与资源分布情况高度相关。2023年,全球天然碱矿(晶碱石,Trona)的储量约为250亿吨,其中93.7%的天然碱矿床分布于美国,约3.4%的天然碱矿床分布于土耳其,其他拥有天然碱产能的国家还有埃塞俄比亚、博茨瓦纳以及肯尼亚等。


全球天然碱产量超九成来自美国和土耳其。2022年,全球天然碱产量合计约1600万吨,其中美国产量1100万吨,全球占比为69.1%,土耳其产量为440万吨,全球占比为27.6%,二者合计占全球天然碱总产量的96.7%。n全球天然碱产量2010年以来一直相对较为稳定,国内天然碱投产或将打破全球供应格局。



全球贸易: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土耳其

美国和土耳其为全球主要纯碱出口国家。2010年,全球纯碱出口规模1069万吨,到2022年增长至1620万吨,贸易量占产量比例为23.0%。n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土耳其,2022年两国纯碱出口占全球比例分别为40%和28%(两个出口量分别占其总产量的59%、84%*),其次为中国、保加利亚和西班牙,分别占全球总出口量的13%/7%/3%。


从贸易流向上看,美国纯碱主要出口到拉丁美洲、南美洲、欧洲以及非洲等地;土耳其的纯碱目的地地区主要为欧洲、北非以及西亚等地;而我国由于国内纯碱需求量大,主要沿海地区纯碱企业多借地理优势进行出口贸易,出口对象为东北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国。

我国产能:政策限制下产能增长趋缓,后续新增产能预计以天然碱为主

受限于行业准入门槛及环保要求,2016-2022年,我国纯碱产能增长趋缓,2023年新增产能主要为天然碱产能。据百川盈孚统计,2016-2022年,我国纯碱产能由3079万吨扩张至为3485吨(包括长期停产企业产能375万吨)。未来纯碱产能规模扩张预计有限,且主要以天然碱为主。n2023年,伴随远兴能源阿拉善天然碱项目一期500万吨产能投产(23年释放400万吨,24年初释放100万吨)、河南金山化工新增200万产能以及其他部分碱厂产能小幅增加,国内纯碱产能合计达到4165万吨,同比增长11%。n我国纯碱产能主要集中在河南、江苏、内蒙、青海、山东以及河北等地,上述6个地区合计占国内总产能的74.9%(2023年数据)。


2010年工信部印发《纯碱行业准入条件》,要求中、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不再审批新建、扩建氨碱项目,西北地区不再审批新建、扩建联碱项目等。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明确纯碱等行业新增产能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规模。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新建纯碱(井下循环制碱、天然碱除外)属于“限制类”项目,而天然碱属于“允许类”项目;对属于限制类项目基本不允许新建,对现有生产能力根据各地具体政策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或等量置换。


我国纯碱行业CR5为54%,2023年头部碱厂产能扩张为主。截至2024年3月,我国共有44家纯碱生产企业,产能排名前五的企业总和占比54%,分别是远兴能源、河南金山、中盐化工、三友化工和山东海化。n从新增产能上看,2024年,纯碱行业预计新增产能约300万吨,总产能或将达到4465万吨;2025年及以后行业预计新增360万吨产能,其中新增天然碱产能280万吨。



我国产量:规模持续增长,重碱比例提升

我国纯碱产量在产能扩张和需求拉动的影响下,由2000年834万吨,增长至2023年3232.9万吨,CAGR为6.1%。n受益于下游玻璃领域需求推动,我国纯碱重质化率不断提高,重碱产量增速高于轻碱。2010-2021年,重碱产量占比从41.3%提升至51.2%。据百川盈孚,2023年,我国全国纯碱重质化率进一步提升至55.1%。


我国是纯碱净出口国,但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较小,主要满足国内下游需求。2000-2020年,我国纯碱出口量由99.7万吨增长至137.8万吨,占产量比例从12%下降至4.9%,生产主要用于国内消费。2021年,我国纯碱出口75.9万吨(占产量2.6%),同比下降45%,当年国内浮法玻璃、光伏玻璃对纯碱的需求明显提升,同时下游行业对轻碱的需求同步增长,整体供需关系较为紧张,国内价格大幅上涨,企业出口意愿下降。


2022年,我国纯碱出口量价齐升,达到205.5万吨(占产量7.0%),海外纯碱需求量增长,但海外无新增产能释放,同时受能源价格高位影响,海外整体货源供应紧张,我国纯碱成为海外市场货源的有效补充。2023年上半年,由于国内纯碱现货维持紧张状态,月度出口量水平较22年下半年回落,23Q4月度出口水平进一步回落至20-21年水平,全年共出口纯碱148.9万吨(占产量4.6%)。2024年1-4月,我国纯碱出口量合计30.8万吨,较23年同期回落50.9%,较22年回落33.3%。

我国贸易量:规模较小,22年出口量价齐升,23年进口量创历史新高

进口方面,我国纯碱对外依存度低。2010-2021年,我国纯碱进口量从0.16万吨增长至23.8万吨,整体进口量水平较低,且显著低于出口量规模。2022年,由于国外纯碱供应稳定性不足,加之进口纯碱的国内外运费较高,该年我国纯碱进口量回落至11.4万吨;而2023年主要由于国内纯碱市场价格持续高位,一些下游用户采购进口纯碱以作生产,年度进口量达到为68.3万吨,进口量水平创20年新高。2024年1-4月,我国纯碱进口量依然维持高位,合计进口59.9万吨。n从进口目的地国看,我国纯碱的主要进口国为土耳其和美国,2023年分别从两个国家进口32.4万吨和29.7万吨,占该年国内纯碱总进口量的90%。



库存:23年维持低库存,24年以来伴随新增产能释放有所累积

开工率:受季节性检修的影响,每年7-8月纯碱企业开工率有所下降。纯碱生产属于放热反应,检修一般安排在夏季或是下游停工较多、需求不旺的纯碱期间。平均来看,在检修季期间,纯碱行业开工率较同年其他时间段开工率下降5-15pcts。


库存:纯碱库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一、四季度呈现累库,二三季度表现去库,其中纯碱厂库存变动与下游备库节奏相关。2021年,纯碱工厂库存水平在四季度快速上升至近几年高位水平(为165万吨),主要由于21年11月份纯碱价格由高位(10月华东重碱价格最高升至3800元/吨)大幅下跌,导致下游以消化前期库存为主,碱厂新增订单少,工厂库存快速累积。而在21年积累的高库存水平下,22年纯碱呈现全年去库的状态,库存从年初的150万吨下降至年末28万吨。


2023年国内纯碱厂家持续保持低库存状态,虽在4月和9月库存小幅增加,但整体仍维持较低水平,推测原因主要由于下游光伏玻璃需求增量明显,以及浮法玻璃需求刚性所致。n24年以来,伴随23年行业新增产能逐步释放,行业供给增加,库存水平由年初的37万吨增加至85万吨(2024/5/23)。

全球:纯碱下游超50%用于玻璃领域

在全球范围内,纯碱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玻璃领域,其中玻璃制品应用占比为52%(2023),其次为肥皂和洗涤剂(13%)、化学品(15%)、氧化铝(1%)。n2023年我国纯碱表观消费量为3182万吨(22年表观消费量为2726万吨),73%主要应用在玻璃领域。在我国,玻璃为纯碱主要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平板玻璃、光伏玻璃、日用玻璃,三者消费占比分别为43%、17%、13%;其次为小苏打(7%)、硅酸盐(5%)(2023)。其中,2019年至今,伴随国内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光伏玻璃占纯碱下游应用比例明显提升,2023年已超过日用玻璃成为纯碱下游第二大应用领域。

我国:玻璃为纯碱最主要下游应用领域

浮法玻璃为平板玻璃生产的主流工艺,占平板玻璃总量的90%左右(其余为普通平板玻璃)n平板玻璃行业选择重碱作为生产原料,通常生产1吨平板玻璃需要消耗约0.23吨重碱,即一条日熔量1000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一天消耗的纯碱量为230吨。


重碱成本通常占浮法玻璃生产成本的25%以上,玻璃企业对纯碱价格波动较为敏感。n2001-2021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规模持续扩张,带动对纯碱需求量稳定增长。2022-2023年,受下游房地产低迷影响,浮法玻璃供给有所收缩。我国平板玻璃产量由2001年的2.0亿重量箱增长至2023年的9.7亿重量箱,折合约4874万吨(一重量箱约50kg),对应消耗纯碱约1115万吨。2022年下半年,浮法玻璃日熔量由高位回落,随后在2023年回升至前高水平


2016年下半年-2019年底,我国浮法玻璃日熔量相对波动较小,整体处于15.0-16.3万吨/日区间。20-22年上半年在浮法玻璃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日熔量规模快速提升,由20年5月的15.35万吨/日,增长至22年6月17.52万吨/日。


随着下游房地产行业遇冷,浮法玻璃库存快速累积,价格下行,玻璃企业冷修产线增多,日熔量规模自22年6月高点回落至12月16.18万吨/日。2023年,伴随冷修产线逐步复产叠加下游国内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实现正增长,浮法玻璃日熔量较22年底呈现回升,截至24/5/16,浮法玻璃日熔量为17.2万吨。

浮法玻璃的需求景气度主要受到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影响

浮法玻璃下游需求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出口等,其中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占比分别为88%和6%。平板玻璃行业下游需求主要可划分为建筑玻璃、汽车玻璃、光伏玻璃、电子玻璃、家电玻璃和出口等,因此,浮法玻璃的需求景气度主要受到房地产和汽车行业景气度的影响。n房地产:建筑玻璃属于房地产施工阶段的装饰装修工程,位于主体封顶之后、竣工验收之前。


2021年二季度以来,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速呈现下滑,带动平板玻璃产量增速下滑明显。进入23年,伴随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加,带动对平板玻璃需求提升,平板玻璃产量同比降幅缩窄。汽车消费端:汽车玻璃约占玻璃总需求的6%。汽车玻璃按市场可以划分为新车配套市场(OEM)和售后替换市场(AM),OEM的市场规模取决于汽车产量,AM市场规模取决于汽车保有量,我国汽车玻璃的需求主要来自于OEM市场。2015年至今新能源汽车对汽车产销量拉动作用明显,为未来汽车市场产销增长的主要动力。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为3005万辆,同比增长11.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5万辆,同比增长37.5%。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投资策略报告:A股及港股市场积极做多展望

2024-05-31
下一篇

2024棉花行业分析报告:新疆种植与市场展望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