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能源设备出海趋势分析报告
1PPI持续走高,能源下游行业景气度回升
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减弱,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俄乌冲突影响程度边际递减,原油价格自2020年攀升后,从2022年的高点有所回落,但根据IEA预测未来价格仍将维持高位,油价上行拉动上游资本开支的复苏节奏。美国及欧盟27国的PPI也跟随油价形势上涨,不断走高的生产物价指数导致设备制造及原料采集成本升高。海外市场为寻求降本机会,或将把能源设备的采购、以及新开发能源项目布局向PPI变化不大的中国地区转移,为中国海工企业出海提供了新的机遇。
1.1中国在世界范围内FPSO建造有着核心优势
根据Rystad Energy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在FPSO船舶建造和改装方面,亚洲占有无可争议的市场领导地位。领先的船体建造船厂主要分布在中国、新加坡、韩国以及日本。其中中国占据着绝对的劳动力与材料价格优势且中国拥有着最高的生产效率,中国造船厂建造船体的平均成本为94美元/立方米,而韩国、新加坡以及日本造船企业的成本分别是111美元、128美元以及135美元/立方米。亚洲的劳动力成本是全球最低的,但各国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如果造船工人的平均时薪以美金计算,中国船厂工人的时薪最低,不到5美元;其次为新加坡,时薪为11.8美元;而日本和韩国船厂工人的时薪是中国造船工厂时薪的两倍多,分别是15.6美元和16.5美元。
1.2海上石油开采:深海开采空间广阔,深海项目优势明显
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均衡,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依靠。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原油供应的不确定性。俄罗斯2023年产量较2022年将有明显下行,全球各国能源安全挑战加剧。根据IHS数据,全球陆地油气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俄罗斯和亚太区域;对比之下,全球海洋资本开支较为均匀,大多数地区投资开支占比处于10-20%之间。其中,亚太地区投资最多共计302亿美元,占比23.87%;俄罗斯和里海地区海油气投资金额最少,在24亿美元,占比1.9%。
全球海上石油产量仍然主要以浅海区域为主,深海空间有较大开发前景。根据EIA,2016年全球深海及超深水原油/天然气产量占比仅为6.33%和2.61%,产量占比仍然较低。截至2017年,陆地油、气储量探明率分别为36.72%、47.01%,而海洋油、气储量探明率仅为23.70%及30.55%。由于海洋油气勘探处于早期阶段,海洋油气成为最现实的油气开发新领域。
深海项目回报率高,优势显著。根据Transocean官网数据,深海项目的在2022年第一季度到2023年第四季度的日均收益整体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有稳定且显著增长,经济性优势显著。并且在常规油气资源中具有回报周期最短、回报率最高的表现,此外在碳排放方面,深海项目目前在所有油气资源中具有最低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土地的破坏和污染也较小。
深海产量以及占比持续上行。根据IEA数据,虽然全球浅海石油产量和占比总体远远高于深海部分,但是全球深海石油产量和占比处于高速上行状态,复合增速在7.81%,深海石油正在逐步成为海洋油气开采日益重要的来源。
随着陆上的油气勘探日趋成熟,新发现的油气藏规模越来越小,新增储量对世界油气储量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低。相比之下,深水、超深水资源潜力丰富,探明率较低,更容易发现大型油气藏。
随着陆上勘探程度的提高,陆上采油增量明显减少,海域采油已经成为油气新增储量主力。根据《国际石油经济》的数据,2010-2020 年间全球新增储量海域占比为64%,海域中深水/超深水的占比为77%,年度新增储量海域占比多数超六成。
1.3海上石油开采:高油价持续,深海油气开发上行
在2022年至2028年的预测期内,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将因能源转型推进和俄乌冲突的影响而明显放缓,国际油价上半年震荡下行、下半年先涨后跌。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28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达到1.057亿桶/日,较2022年增加590万桶/日。预测期内航空燃油需求预计将迅速增加,增幅达200万桶/日,居所有成品油中增幅最大。在此背景下,2025年将保持平稳。一方面投资与油价关联,全球海洋油气开发投资与石油价格呈正相关,自2022年以来,随着油价稳定,全球海洋油气资本支出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虽然全球海洋油气资本开支与油价高度相关,但对短期油价波动的反应滞后。海洋油气开采需要长期投资,资本开支的下降通常会在油价下跌2-3年后出现,因此投资者对海上油气项目的信心并未完全依赖于短期油价波动
1.4海上石油开采:中国海油资本性支出预期乐观
深水开发引领全球海上油气业持续增长,随着深海项目优势明显、全球油价保持高位,越来越多资金正加速涌入海上油气领域。
克拉克森研究指出,全球海上油气行业2023年资本支出达1160亿美元,较10年前的平均水平高出49%,预计2024有望进一步升至1250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7.76%。
Rystad Energy预计,到2030年,全球海上石油和天然气支出将小幅增加至1400亿美元以上,但快速增长的海上风电行业预计将在同一时期达到87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与2021年的500亿美元相比增长70%。此外,据估计,到2030年,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海上风电投资的海上绿地资本支出将不到100亿美元。
中国石油2024年的资本开支定在2580亿元,较为谨慎,较2023年下降6.3%,主要原因是油气和新能源业务开支减少。反观中国海油,公司2022年经营计划预测2023年资本性支出为1000-1100亿元,2023年公司实际资本性支出为1280亿元超出预期;根据公司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预计2024年资本性支出为1250-1350亿元,按照乐观预期,公司2024年资本性支出有望超出预期达到1400亿元,较2023年增加9.45%。
基于全球海油投资的稳定提升的趋势,预计2025年中国海油资本性支出保持2024年9.45%的增长率,有望达到1500亿元。
1.5海上石油开采:FPSO市场繁荣
全球FPSO投入数量将保持提升,境外市场阀门扩容支撑稳定。历史数据表明,FPSO新增订单数量与全球油价涨势高度吻合。当前,全球油价高位运行,深海石油资源开发的经济性优势显著,全球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市场预计迎来发展契机。根据中国远洋海运e刊的预测数据,预计在未来5年内全球在新增至少60艘FPSO订单,其中40%以上为新建订单,40%为改装订单,20%为重新部署订单。在FPSO大型化趋势下,预计未来5年内下单的大型FPSO将达到20艘,约占订单总量的三分之一。
1.6中国LNG接收站:需求较快增长,国产能力提升
自2006年开始,我国天然气进口呈明显上涨趋势;2023年以来,海外天然气价格持续下跌,中国天然气市场持续向好。预计2024-2025天然气需求维持较快增长,国产天然气稳步上产,有望再超百亿立方米,进口气较快增长。近20年我国天然气进口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2009年及之前以进口液化天然气为主,2010年LNG进口占比开始下降,2011-2016年间,管道运输进口和液化天然气进口比例相近,2017年开始,管道运输进口占比下降、液化天然气进口占比上升,两者比例基本稳定,占比符合国内消费需求,预计未来短期内我国天然气贸易仍将保持管道天然气进口占比1/3、液化天然气进口占比2/3左右。进口LNG已成为我国天然气供应增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4月,国内已建成运行25座LNG接收站,年产能达11457万吨;在建8座LNG接收项目,总设计产能达到5145万吨/年
1.7欧洲LNG接收站缺口-再气化项目重启,潜力较大
行业专题研究/机械本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证券研究报告102022年2月,俄乌冲突促使欧洲国家停止通过管道从俄罗斯进口大部分天然气,重新启动之前休眠的再气化项目的开发。德国2023年液化天然气再气化能力增加了18亿立方英尺/天;
2022年和2023年,荷兰、西班牙、意大利、芬兰和法国的再气化能力合计增加了32亿立方英尺/天。2023年共有36座接收站计划投产,年产能共计1.52亿吨。根据国际液化天然气进口商集团(GIIGNL)和贸易媒体的数据,2024年,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或再气化能力有望扩大至293亿立方英尺/天,与2021年相比增长了三分之一以上。2022年和2023年,美国、卡塔尔和俄罗斯合计供应了欧洲四分之三的液化天然气进口。美国LNG出口持续提升,行业景气度仍在上行通道,未来需求旺盛。自俄乌冲突后,欧洲减少了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美国成为其主要供应国。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欧盟国家和英国是美国LNG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占美国出口总量的67%,即每日77亿立方英尺(约合16万吨)。
1.8LNG船舶:新一轮长周期上行,交付大年即将到来
LNG船舶新签订单自2022年开始增加,2024-2026为交付大年。2022年交付量为27艘,2023年目前在建新船312艘,交付量预计近40艘,2024-2026年每年平均交付量超过80艘。同时,LNG船舶从订单到交付的整体周期约3年,由于2022年新签订单过多,目前交付周期已延长至今40个月(2020-2022年约为30个月)。公司对应的上游零部件企业大约在拿到订单后的第2年开始采购用于生产,所以2023年是景气度起点,2024年仍有望持续。
1.9陆地石油钻机:原油价格恢复,钻机发展未来可期
在2014-2016年区间内,随着原油价格持续走低,石油勘探业务迎来持续低迷,其中美国的石油钻机数量从2014年1931部缩减至2016年404部,增长率为-75%。部分企业开工率较低,2021年随着原油价格高涨,加之需求工业需求回暖,钻机数量发展也同步提升
2海工行业复苏拐点在即,上下游有望率先受益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应用市场三个主要环节。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商上游企业为海洋工程装备提供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些包括防水材料、防冻材料、钢铁、铝合金等原材料,以及控制系统、钻采系统、定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中游: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中游环节由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组成,主要产品包括钻井平台、辅助船舶、铺管船、起重船等。下游:应用市场下游环节主要包括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海上油田开采、海洋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等应用市场。其中本报告主要讨论海油工程、纽威股份、博迈科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经历和现状。
2.1海油工程:EPIC承包工程出海龙头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是国内唯一集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设计、采购、建造和海上安装、调试、维修以及液化天然气、海上风电、炼化工程等为一体的大型工程总承包公司,也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海洋油气工程总承包之一。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四大板块:海洋工程总承包项目、非海洋工程项目、海洋工程非总承包项目和其他业务。收入占比最大,最核心的业务为,海洋工程总承包项目:公司以EPCI总承包或者分包的方式承揽工程合同,参与海洋油气田工程、LNG、FPSO、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
行业专题研究/机械本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证券研究报告13近年来,公司在巩固提升传统海洋油气工程主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总承包业务范围至陆地LNG工程、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向国际工程总承包商加速转型,推动着公司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