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宏观经济报告:新质生产力驱动TFP增长前景分析
1、理论探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内涵及其核心要义
1.1、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征程上我国经济发展的逻辑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生产力发展的背景、目标、重点、方式等均在发生转变。
在上述背景下,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于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基础、时代特征和目标任务,针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重大命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
2024年1月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定义的阐述如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黑龙江考察调研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4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1.2、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
生产力是人类运用生产资料通过与自然之间能动的劳动过程创造财富的能力,即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形成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具有自然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两重性质1。自然物质性方面,生产力主要由其“质”和“量”来决定。“质”的规定性主要在于由相应科技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要素及构成的有效性,即要素禀赋和全要素生产率;“量”的规定性在于由既定生产要素数量和投入决定的生产力的产出规模,即财富生产数量和相应的生产量的可能性区间。社会历史形态的生产力,本质上是指生产的社会方式,即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包括生产力要素禀赋和组合方式的深刻变革、以及基本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1)习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强调自然物质生产力中“质”的变革,也就是生产力要素禀赋和组合方式的深刻变革。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当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化,推动生产力从传统走向现代。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不是一般的科技创新,而是突出推动自然物质生产力实现“质”的突破的科技创新,包括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最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新质生产力也强调生产关系完善,即基本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更为深刻的历史要求。
1.3、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发展
理论层面,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学说的运用。因此,我们先简要回顾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其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揭示了生产力的内涵和本质2。马克思认为,作为生产力的现代形式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现实的历史关系。
其二,生产力理论阐述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决定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并归根到底决定了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政治上层建筑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其三,马克思指明了生产力的决定要素。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三大要素。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引入科学技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联,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的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大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新质生产力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方法,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背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从生产力现代化转型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对应大机器工业化发展时代,那么新质生产力学说对应的是新的信息时代科技创新驱动下的产业革命。新质生产力的“新”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实质上是新的生产力逐渐改造和替代“旧”的生产力的迭代式升级过程。这个升级过程的核心动能在于生产要素质的变革和生产要素技术组合方式(生产函数)的根本改变,即要素禀赋演进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生产要素的维度看,新质生产力为生产力理论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赋予新质态。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提升到新高度。高素质劳动者包括引领科技、创造先进生产工具的创新型人才和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技能型人才。劳动资料在新技术、新产业等的作用下发生质变,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过来的生产工具在劳动资料中起主要作用,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也是区分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发生重要变化,得益于科技创新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出现了数智化设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劳动对象3。
1.4、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理论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关键的促进作用。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后的余值。索洛的《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4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两大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力带来的产出增长,所得到的余值作为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他的研究表明,美国在1909-1949年间的经济增长中,80%以上归结为技术进步的结果,即索洛余量(Solow's residual)。
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可以归结为要素投入的增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要素投入受到边际递减规律的约束,因此,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只能依赖于TFP的提升5。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核心是要素禀赋演进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是衡量要素配置效率的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指标。而正如1.2节所述,新质生产力强调自然物质生产力中“质”的变革,内在逻辑就是要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决定生产力的“质”,进而决定要素禀赋和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创新,才能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规模扩张创造新的可能和结构空间,深刻改变生产函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变化的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经济量的发展目标。实践层面,新时代我国进行要素组合改革、全要素生产率提速的必要性较强。
用现代增长理论分析框架来看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我国经济属于要素驱动的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同时全要素生产率也高速增长,2010年以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所下降。国际比较来看,根据佩恩表(PWT10.0),以美国全要素生产率(TFP)为1,则2010—2019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大致处在0.40—0.44 的区间,低于德国(0.90—0.94)、法国(0.90—0.95)、英国(0.76—0.83)、日本(0.63—0.68)、韩国(0.59—0.68)等6。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完成工业化进程时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达到美国的70%-90%,而我国约为美国的40%-44%,则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或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速度有一定要求。
1.5、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进一步激发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必然是社会的,既要发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层面),又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即生产关系层面)7。其中,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的增长数量、增长质量、增长结构等的关键变量;而生产关系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过程,均需要一定的生产关系作为支撑和保障,同时也会受到生产关系的限制和制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有机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描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8。这其中隐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二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重要反作用,即生产关系在适应生产力时会成为其“发展形式”,而当转变为不适应时则会成为一种“桎梏形式”,而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正是社会发生革命的根本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定要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当新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最后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多边合力作用下,产生出一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以此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层面,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制度完善,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发展活力。高质量发展时代,我国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不同类型所有制经济提供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这样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1)第一阶段(1978-1997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由计划型向数量型生产方式的转型。
生产关系的改革集中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一是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作出区分。农村土地改革和劳动力市场改革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生产要素;二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生产关系变革对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该时期国内出台一系列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例如推行科研机构的企业化经营、实行科研人员的聘任制等,促进了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科研人才的优化配置。
(2)第二阶段(1998-2012年):生产技术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逐步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数量型生产方式。这一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企业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具体包括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展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财政方面进行分税制改革、复式预算改革等。
3)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供给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一个新的更重质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这一时期我国生产领域的制度变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明确指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生产关系方面,国企改革进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随后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题。综上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方式由计划型向数量型探索、数量型经济的深化、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过程中,生产关系改革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同时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发展以适应生产力提升的客观需求。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生产力发展的背景、目标、重点、方式等均在发生转变。在这一背景之下,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于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包括生产力要素禀赋和组合方式的深刻变革、以及基本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一项重大创新,使其更具经济技术发展的时代化新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新”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实质上是“新”的生产力逐渐改造和替代“旧”的生产力的迭代式升级过程;从生产要素的维度看,新质生产力为生产力理论中生产要素赋予新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一点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有关键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生产力迭代升级的核心是要素禀赋演进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现实层面,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属于要素驱动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进行要素组合改革,全要素生产率提速的必要性较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不断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进一步激发社会生产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