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报告:银轮股份增长与布局分析

1公司简介:汽车热管理龙头,布局第三成长曲线

1.1基本概况:聚焦汽车热管理领域四十年,全球化布局客户

国内汽车热管理重点厂商,聚焦汽车热管理领域四十年。公司于1980年开始进入热管理领域,至今已超过40年,拥有先进热交换器批量化生产能力和系统化技术储备,已在传统商用车、乘用车、工程机械热管理领域及新能源乘用车热管理领域建立了较强的竞争优势。2019年开始二次创业,目前正逐步开拓第三业务曲线数字与能源热管理。经过长时间的拓展与积累,目前客户体系完善,产品获数家海内外头部主机厂认可。

2024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报告:银轮股份增长与布局分析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明确增长目标。2022年3月9日,公司披露了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业绩考核目标为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绩效指标权重分别为55%/45%。公司2022/2023/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0/5.4/7.8/10.5亿元,营业收入分别不低于90/108/130/150亿元。公司首次授予部分股票期权和预留授予部分股票期权的第一个行权期行权条件分别于2023年5月22日和10月8日达成,可行权的激励对象分别为369/47人,可行权的股票期权数量为1179.57万/36.78万股,占目前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4891%/0.0458%,行权价格分别为每份10.06元/9.98元。

2024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报告:银轮股份增长与布局分析

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徐小敏,截止2024年3月31日直接持股6.77%,并通过宁波正晟间接持股0.19%。实控人之子徐峥峥现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通过宁波正晟间接持股3.70%。其余股东持股约89.34%,股权结构较为分散。

2024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报告:银轮股份增长与布局分析

贴合客户需求,全球范围内属地化布局生产及研发基地。公司按照规模经济、比较成本原则和贴近客户原则,在浙江、上海、四川、山东、湖北、江苏、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建有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并在墨西哥、美国、瑞典、波兰等建有研发分中心和生产基地。

2024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行业报告:银轮股份增长与布局分析

产品品类全面,覆盖多个品类。公司早期以传统商用车客户为主,后续拓展工程机械、发动机后处理业务,以及传统乘用车、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线,目前公司新能源乘用车业务形成“1+4+N”布局,产品覆盖前端冷却模块、冷凝冷却液集成模块、空调箱模块和芯片冷却系统等。2021年开始发展第三曲线业务,围绕数据中心液冷、储能、家用热泵空调等领域进行布局。


乘用车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数字与能源业务具备增长潜力。2023年公司乘用车/商用车及非道路/数字与能源热管理三大业务板块收入分别为54.28/45.16/6.9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0.98%/49.27%/6.23%。随着新能源乘用车产品配套车型增加,单车价值量提升,乘用车业务收入占比逐渐提升;而数据中心液冷、商用热泵等领域增长空间广阔,数字与能源热管理增长较大。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2023年上半年公司获得北美新能源客户、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客户订单,合计新增年销售收入超36亿元,其中新能源业务/数字与能源业务占比分别为78%/14%;2023年全年新增订单生命周期内达产后将为公司新增年销售收入超61.06亿元。其中获得国际订单25.88亿元,占比42%。


公司于2021年6月发行可转债。可转债期限为六年,发行价格为人民币100元,发行总额为人民币70,000万元,数量为700万张。截止2024年3月31日“银轮转债”剩余可转债余额为5.11亿元(511万张),累计转股数量178万股。公司计划募集资金分别用于新能源乘用车热泵空调系统项目,新能源商用车热管理系统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新能源乘用车热泵空调系统项目计划2025年12月完成,新能源商用车热管理系统项目计划2024年6月完成。通过此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将介入新能源商用车热管理领域以及新能源乘用车热泵空调领域,完善公司的产业布局。

1.2财务情况:业绩增长态势良好,第三曲线助推规模扩张

持续拓宽业务布局,业绩长期保持增长。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呈增长趋势,2010-2023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CAGR为16.7%,归母净利润CAGR为9.35%。营收实现了逐年增长,归母净利润除2021年因疫情影响有所下滑,其余年份均实现增长。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10.18亿元,同比增长29.93%;归母净利润达6.09亿元,同比增长58.89%。2024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29.69亿元,同比增长16.22%;归母净利润达1.92亿元,同比增长50.85%毛利率、净利率回升,降本增效效果显现。


2017-2021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呈下降趋势,这与公司开启二次创业,相关成本、费用提升有关。公司注重成本费用管控,毛利率和净利率逐渐提升,2024年一季度毛利率/净利率达到21.56%/7.10%。费用管控良好,销售、管理费用率逐渐趋于稳定。得益于良好的费用控制,近年来公司销售、管理费用率持续下降并趋于稳定。公司2023年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64%/5.50%/4.45%,2024年一季度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29%/5.57%/4.55%。


现金状况良好,账面现金充裕。公司收现比稳中有升,2023年收现比为0.8,现金回款状况良好;净现比有所波动但基本保持在1以上,2023年净现比为1.51。整体来看,公司现金流充裕,截止2024年一季度现金余额为14.12亿元。


盈利能力提高,ROE、ROA有所回升。2017-2021年期间,由于公司开启二次创业加大投入,ROE、ROA下滑。2022年起ROE、ROA回升,2023年公司ROE/ROA分别为12.07%/4.72%。



2开拓新能源乘用车热管理业务,布局第二曲线

2.1新能源乘用车热管理系统价值量提升,集成化趋势明显

新能源车热管理复杂度提升,价值量提升。汽车热管理主要分为空调系统(冷媒路)和动力系统(水路),按照需求可分为制冷和加热。传统燃油车的内燃机具有发热特性,因此热管理仅有制冷需求;而新能源汽车需要增加空调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制热功能,较传统汽车新增冷却板、电池冷却器、电子水泵、电子膨胀阀、PTC 加热器或热泵系统等,系统复杂度较高,单车价值量从2230元提升为6410元,提升近2倍。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规模扩张。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且单个热管理系统中使用的核心零部件的数量增加及组件升级,热管理系统价值量提升,汽车热管理零部件潜在市场空间巨大。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分别增长至2264.6亿元和967.48亿元,2022-2025年市场规模CAGR分别为42.7%及28.1%。


技术壁垒较高,行业格局稳定。汽车热管理涉及热学、力学、电气等多种学科理论,覆盖锻造、焊接、装配等多项工艺,壁垒较高,行业新进入者难以获取份额。目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电装、法雷奥等国际企业,产品线较为完备,均为系统集成化产品;国内厂商起步较晚,随着下游汽车电动化率不断提升,国内外主机厂、造车新势力等产量提升,国内厂商份额逐渐提升。


热管理系统集成化趋势明显,零部件供应商需加强与主机厂客户深度绑定。热管理集成化是指从零部件多、各个系统独立的分布式结构发展为零部件整合、系统之间关联的集成化结构。一方面能够实现降本及轻量化,另一方面能够提升热量利用效率。特斯拉推出过四代热管理系统,搭载第四代热管理系统的Model Y热管理系统技术成熟,成为新能源车热管理解决方案标杆。


从特斯拉热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来看,集成化趋势明显:

第一代热管理系统(应用于Roadster):结构简单、各个回路相对独立;

第二代热管理系统(应用于Model S/X):增加了与电池回路相耦合的四通阀结构,实现电池回路和电机回路的灵活交互;

第三代热管理系统(应用于Model 3):引入集成式储液罐技术等,结构设计更加集成化;

第三代热管理系统(应用于Model Y):引入热泵空调系统,采用集成歧管模块和八通阀结构的集成阀门模块,进一步集成化。


目前其他主流车企大多发展“多通阀+热泵+余热回收”的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集成化趋势明显。在集成化的背景下,热管理系统零部件供应商的核心壁垒在于对系统的理解,以及对主机厂客户的绑定。未来热管理系统行业壁垒将进一步提升,马太效应或将显现。

2.2银轮股份凭借系统集成经验,逐步实现车型及份额扩张

把握时机布局新能源热管理行业,逐步完善产品体系占领市场。公司自2013年起切入新能源热管理领域,开始布局相关产品研发。凭借技术积累与规模化生产能力,叠加新能源乘用车行业迅速扩张,2018年至2023年公司实现产品品类快速拓张。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1整套热管理系统+4 大热管理模块+N 种零部件”的产品体系,截止2023年12月已有冷媒冷却液集成模块、前端冷却模块、空调箱模块、芯片冷却系统等产品。


凭借系统集成理解+规模化生产能力,获得客户认可。公司不断进行客户开拓,扩展供货车型,主要客户覆盖T客户、蔚来、小鹏、通用、福特、宁德时代、吉利、广汽、比亚迪等;同时与客户深入绑定,公司凭借对系统集成的深入理解,以及规模化生产能力,获得客户认可,不断提高份额并拓宽配套产品种类,份额及单车配套价值不断提升。


新能源热管理业务规模不断扩张,占比提升。2023年上半年获得北美芯片冷却系统及超充冷却模块、比亚迪前端模块和无刷风扇、宁德时代水冷板等新能源乘用车产品订单,生命周期内实现年收入约28.1亿元,占总新增订单收入的78%。

3第三曲线:数字能源市场空间广阔

3.1数据中心液冷:算力需求提升促进市场打开

冷板式为当下主流液冷技术路线,浸没式液冷在PUE方面具有优势。液冷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液体冷媒将IT设备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设备外,保证设备处在正常运行温度。由于液体比热容和热传导能力高于空气,因此液冷技术较风冷技术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


目前主要的液冷技术包括冷板式、浸没式和喷淋式,其中冷板式和浸没式两种方案应用较多:冷板式液冷:通过泵和管道将冷却液送至与电子部件接触的冷板上,进行热量传递的一种非接触式的方案,是主流液冷技术中成熟度最高、TCO较低的方案。


但在服务器形状改变、算力中心后续升级过程中需要持续新增模块。浸没式液冷:将设备元器件直接浸没在绝缘冷却液(通常为氟化液或硅油等)中的接触式方案。


具体可分为单相浸没液冷和相变浸没液冷,在单相浸没液冷中冷却液仅发生温度变化,相变浸没液冷中冷却液存在液态-气态-液态的相态转变。浸没式液冷的PUE能达到1.2以下,节能效果显著,且更适用于服务器结构复杂的场景。但由于加装浸没式液冷系统需要对机房整体结构进行改造,因此具有一定改造难度。


算力需求提升,高功率服务器需要搭配液冷技术。随着AI、智算领域高速发展,模型与算法不断演进,算力需求不断提升,芯片的功耗变高。英伟达的H800芯片功率达到700W,B100达到1000W;同时,单机柜密度也在不断提升,赛迪顾问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据中心单机柜密度将提升到25kW。高功率芯片服务器的热设计和配套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风冷技术难以满足散热需求。


双碳战略需求下对数据中心低能耗要求,制冷系统是节能关键环节。节能减排方面,政策明确提出对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耗电量与信息设备耗电量的比值)的要求,工信部等六部门在《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5年,新型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PUE优于1.3。典型数据中心能耗构成中,制冷系统能耗占比达35%。


传统风冷数据中心散热成本与支出占比较高,PUE难以降低到1.3以下。降低PUE能够为数据中心节省大量电费。以拥有3000个机柜,单机柜功率为20kw的大型数据中心为例,若项目PUE为1.4,一年需要支付的电费达4亿人民币;若PUE为1.1,一年需要支付的电费为3.2亿人民币。选取较低PUE的散热方案,能够为数据中心节省大量电费。


液冷占比逐渐提升,液冷服务器市场前景广阔。我国算力中心规模不断提升,随着机柜功率密度提升,液冷技术成为主流趋势,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三大运营商《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2024年10%的新建项目试点液冷技术,2025年及以后50%以上项目规模应用液冷技术。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不断增加,根据IDC,2027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将达到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0亿元),2023-2027年我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55.8%。


随着液冷系统市场空间扩大,越来越多相关厂商相继进入行业。按照主营业务可将主要液冷厂商分为三类:专业热管理厂商:主营产品为各领域的热管理业务,新能源车温控、电力电子温控及储能温控与数据中心温控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相似性,这类厂商在热管理系统设计方面积累较深的技术经验,且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


其中曙光数创专注与数据中心液冷系统,在行业具有领先地位;高澜股份主营业务为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及控制系统,在数据中心液冷、储能液冷方面均有布局;银轮股份专注于汽车热管理,具备系统设计经验及量产能力。


机房温控厂商:英维克和佳力图的业务从精密空调产品拓展到机房温控,目前正布局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机房空调设备厂商:同飞股份产品主要涉及工业温控领域,产品向数据中心液冷系统中的液冷分配装置(CDU)扩张;申菱环境主要产品为精密空调,正在布局液冷系统。

3.2热泵:欧美市场空间广阔,为公司提供新增长动力

降低能耗+节能减排,热泵逐渐成为重要供暖方案。热泵是利用电能或热能,将低位热源(通常是空气、水或土壤)的热能转移到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为用户提供供暖、供冷及热水服务。同样向室内供暖维持室温20°C的情况下,燃煤供暖需要约14kW的化学能,电阻加热器需要10kW的电能,而采用电能驱动的热泵供暖仅需要2.857kW电能,节能效果显著,具有经济性。在碳排放方面,各类供暖能源系统每供应1GJ热量,热泵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少。


我国热泵市场规模扩张,外销占比逐渐增加。随着欧洲等地区热泵渗透率逐渐提升,未来全球热泵市场将进一步扩张。中国作为热泵生产主要地区,热泵市场规模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市场规模达到211亿元,同比增长5.68%。出口方面,2021年我国热泵出口额达到7.93亿美元,增长迅速。


换热器是热泵主要零部件之一,种类多样。热泵总成本构成中零部件占多数,占比达75%,主要包括换热器、压缩机、电路板等,银轮股份产品主要为换热器。换热器种类方面,由于热泵产品外机换热器基本采用翅片换热器,因此翅片换热器占比较高,代表性企业主要有盾安环境、常发、诺而达等。其次,微通道换热器发展较快,三花智控为头部企业,市占率达40%。


公司布局国内头部客户,凭借热管理技术优势不断拓展。欧洲应用新一代制冷剂的热泵将于2025年全面换代,公司凭借热管理技术优势切入热泵领域,在热泵板换产品上深度绑定头部客户,同时拓展行业内其他标杆客户,持续获得新项目订单。目前公司在新制冷剂热泵产品市占率较高,涉及产品机型覆盖面广阔。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拓张,热泵业务将会成为近两年数字与能源热管理业务的核心增长点。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医药行业报告:政策利好驱动创新与设备更新

2024-05-28
下一篇

2024北交所科强股份报告:铁路光伏驱动特种橡胶高增长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