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报告
引言:利好政策频出,车路云一体化备受关注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智慧交通、的重要载体,是汽车产业决胜“下半场”的关键之一。政策上持续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升级,截至2024年1月,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已制定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43项,初步建立起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其中《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和《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1.0版)》的发布备受市场关注,三个文件互相联系,共同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及上路通行和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体系。各地也陆续开启相关项目建设,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有望开启规模化落地,近期备受市场关注。
1.如何看待本轮政策变化以及受益产业的市场空间?
1.1政策指引,当下智能网联汽车具备良好基础政策指引持续迭代,智能网联汽车体系逐步完善。发展历史来看,2017年工信部及国家标准委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开启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规划。2017-2024年,国家保持高强度政策迭代,逐步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建设体系和建设方向。2020-2022年政策进入高密度阶段,政策的逐步细化和落地方式的持续清晰帮助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政策的驱动以及标准体系的完善,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建设也进入快通道。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22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5200张,累计道路测试总里程8800万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干线物流、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四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本次多政策协同出台,有望完成车端和路端的协同升级。我们认为,《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等明确了车端试点加速和路端基建升级两个主要方向。
1.2车端试点加速:高阶智驾功能进入试运行阶段
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通知出台,自动驾驶行业进入快车道。2023年11月,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正式对L3/L4自动驾驶的准入规范进行了具体要求,首次明确了高阶智驾事故责任归属,完善了相关规则,开启遴选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试点。该通知出台标志着正式完善了L3/L4级自动驾驶上路的政策支持,有望促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方向:本次试点测试聚焦在L3及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测试。从政策内容来看,本次试点主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1)基于试点实证,在法律法规、管理政策和标准体系上形成对应标准,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安全评估等支撑能力建设。(2)加快各部门、各地方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安全管理工作机制,为后续高阶智能驾驶应用打通机制通道。政策加速落地有望带动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推进,同时法规与标准有望明确功能边界。参与者:主要车企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2024年6月,四部门组织专家对首次集中申报的方案进行了初审和择优评审,初步确定了9个联合体进入试点。首批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包括比亚迪、长安汽车在内的9家车企和相关的9家使用主体构成,相关准入和试点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城市展开,试点产品覆盖乘用车、客车以及货车三大类。
结果:智能网联功能试点完成后,用户端和运营端均有望受益。试点的组织实施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试点申报、产品准入试点、上路通行试点、试点暂停与退出、评估调整。当前试点申报只是第一步,并不表示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取得准入许可或允许上路通行,因此后续产品准入以及上路通行更加关键。接下来,四部门将指导进入试点的联合体开展试点实施工作。完成定点测试后,2B端和2C端均有望受益,C端来看,取得准入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登记后可以于限定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有望成为销量差异点;B端来看,需要完成车型登记和对应业务的运营资质验证,Robotaxi有望加速形成闭环。
1.3路端基建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开启规模化落地
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相关政策及建设指南陆续出台。2024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试点将重点围绕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提升车载终端装配率、建立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探索高精度地图安全应用、完善标准及测试评价体系、建设跨域身份互认体系、提升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开展,试点期为2024年至2026年。在此基础上,2024年5月20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汽车、交通、通信、公安、测绘等各专业领域单位,共同编制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1.0版)》,进一步支持各地车路云一体化建设,保障“车-路-云-网-图-安”在产业发展转型中实现统一规划与实施,为相关城市和企业提供先进性、系统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的推进路径。
规模化、应用性和标准化是关键。应用试点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统筹谋划、循序建设”为基本原则,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发展,推动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指南》则为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提供具备先进性、系统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的推进路径。《指南》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完整架构,从智能化基础设施、车载终端装配、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规模化示范应用、高精度地图、标准与测试评价、跨域身份互认体系、交通安全保障、新模式新业态九大方面出发,按照“应当”和“建议/探索”两个维度展开,剔除原则性分级建设内容和基本要求,明确车路云一体化实施与运营过程中各部分主体关系。标准化政策推出,智能驾驶示范区有望实现全国标准统一,满足高阶智能驾驶大面积测试。前期测试示范范围较小以及“烟囱式”的建设理念,导致场景碎片化、标准地域化、数据孤岛化、示范盆景化等现象突出,限制了实际使用场景泛化的可能性,企业难以进行产品的规模测试,增大未来量产、规模化商业运营的风险。
《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以及《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1.0版)》明确推动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相同、安全可靠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并制定了详细的落地方案,有望解决路侧设施建设的覆盖率和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载终端渗透率较低的问题,也标志着我国智能网联产业从小规模测试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1.4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未来有望催生万亿市场
短期:部分城市项目陆续落地,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级。目前北京、福州、鄂尔多斯车路云一体化项目陆续规划启动。2024年5月31日,北京市公共资源综合交易系统发布了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公告,投资额为99.39亿元;2024年6月3日,福州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启动区示范建设审批类项目共识,福州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座在车路云协同方面有较快进展的城市;2024年6月4日,鄂尔多斯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已获备案。目前除了北京、福州、鄂尔多斯之外,长春、杭州等多地也已积极申报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鉴于“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我们预测几乎所有省会城市都会申请车路云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最终试点的城市有望达二十多个,具体名单有望于6月内公布。从项目规模来看,不同城市差距较大,如北京车路云一体化项目规模达百亿级,而内蒙鄂尔多斯仅为亿级。假设首批约20个城市进入首批试点名单,平均项目规模50亿元,则短期车路云一体化项目规模有望达千亿级。
中长期: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增量空间广阔,有望催生万亿级市场。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有望规模化和商业化落地,市场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车路云一体化涉及汽车、交通、通信等领域,市场规模空间可期。根据赛迪数据,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接近60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5万亿元。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随之快速增长,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预计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相关市场规模超过14万亿元。从产值增量角度来看,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等组织《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报告,在中性预期情景下,预计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值增量为7295亿元和25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8%。
2.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启动,哪些环节有望受益?
车路云一体化涉及众多产业。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是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融合为一体,基于系统协同感知、决策与控制,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及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节能及舒适运行的信息物理系统。该系统由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者、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相关支撑平台以及通信网等组成,整体可分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以及基础支撑四大部分。
2.1智能网联汽车:架构及硬件全面升级,价值占比最高
智能网联汽车方面测算主要围绕智能驾驶硬件及软件、智能座舱硬件及软件、车载应用软件、车载通信单元、整车终端产品和创新应用服务六个领域进行测算,在中性预期情景下(以下如无说明均指在中性预期情景下),预计2025年/203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值增量为6451亿/20266亿,分别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产值增量的88.4%和78.5%。产业价值占比最高,是整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核心。
单车智能是智能网联汽车板块最具价值的部分,创新应用服务产值增速最高。智能网联汽车板块细分来看还包括单车智能、智能座舱、应用软件、车载通信单元、整车终端产品和创新应用服务。其中单车智能产值增量最高,预计2025年为2078亿元,占总产值增量的28.5%。到2030年,单车智能产值增量有望达404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4.3%。随着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与规模商业化,我们认为未来5-10年智慧出行、智慧运输等创新应用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也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未来增长核心。预计2025年创新应用服务产值增量为525亿元,到2030年快速增长至749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70%。
2.2智能路侧基建:路端硬件多维度增配,有望迎来最快增长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有望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速最快的板块。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路侧通信单元、路侧计算单元、路侧感知设备(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交通管理设施(联网信号机、联网交通信息发布设施、其他交管设施)等。此次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建设规模大幅提升,路侧设备有望迎来高速增长。以北京为例,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4.0项目启动招标,相比于示范区3.0,其中覆盖面积提升428%,覆盖路口数量提升443%,招标金额提升636%。结合当前路侧建设成本以及未来规模化应用后成本下降的情况,预计2025年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产值增量为223亿元,2030年有望达4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9.7%,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速最快的板块。
2.3云端控制平台:车型数量升级,云端需求保持稳定增长
我国云控平台建设逐渐形成“分层解耦、跨域融合”的特征,将平台应用与基础功能解耦,包含“1个云控基础平台+N个云控应用平台”。云控基础平台则由边缘、区域和中心三级云组成,每个边缘云只归属一个区域云,每个区域云则可以统筹调度多个边缘云,同时可以向其他区域云、一个或多个中心云提供商业化服务。云控平台通常会分多期迭代建设,因此以业务最小级为单位进行云平台功能的拆解和部署成为行业建设趋势,也就导致云控平台早期产值增量较小,但未来增长明显。参考《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在10个以上重点城市和5条重点高速公路,开展架构统一、标准一致、逻辑协同的云控基础平台建设;到2030年,在重点城市和重点高速公路,开展架构统一、标准一致、逻辑协同的云控基础平台建设。根据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报告,中性预期情况下预计2025年云控平台产值增量为23亿元,2025-2030年产值累计增量为218亿元。
2.4基础支撑平台:网络建设需求高增,安全重要性凸显
基础支撑平台包括除了车端、路端以及云控平台之外的所有相关平台,主要涵盖车联网蜂窝网络、高精度地图与组合定位、车联网信息安全三大领域。预计2025年,我国基础支撑部分产值增量为599亿元,2030年有望达1167亿元,蜂窝网络包括4G/5G、光纤固网等公众电信网络,用于支撑部分信息娱乐、数字连接、车路云一体化车联网服务。车联网蜂窝网络产值增量随着车路云一体化项目规模落地而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蜂窝网产值增量为74亿元,2030年为391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39.5%。车联网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包括车载计算设备、云/边平台安全、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体系等方面,对于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安全至关重要。预计2025年,车联网信息安全产值增量达285亿元,2030年车联网信息安全产值增量达44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约为9.3%。
3.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各个产业链投资有何机会?
智能网联产业链有望迎投资机遇。随着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规模化落地以及智能网联汽车逐步上路通行试点,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平台到基础支撑平台全产业链均有望迎来投资机遇。
3.1车端:关注智能化领先的车企及相关产业链智能化领先的整车厂和智能化零部件供应商有望率先受益。在智能网联相关政策加码下,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标准清晰,产品有望加速落地,汽车产业链有望受益,推荐智能汽车产业链相关整车及零部件公司。智能驾驶技术领先的整车厂优质供给推动NOA渗透率稳步提升。2024年以来,高速NOA和城市NOA的渗透率快速提升,2024年4月高速NOA标配渗透率达到6.49%,同比+4.11pct;选配渗透率达到4.74%,同比+1.06pct,合计渗透率已超过10%。4月城市NOA标配渗透率达到1.42%,同比+0.44pct;选配渗透率达到3.50%,同比+2.93pct,合计渗透率达到4.92%,同比+3.37pct。选配车型基本都预埋了用于实现城市NOA功能的硬件,主机厂可OTA的情况下,消费者后续可付费购买并使用该功能。
智能驾驶功能来看,小鹏、华为、理想保持领先。截至2024 年5 月底,小鹏汽车城区智驾已覆盖全国283 座城市,并于5月14日迈入100%无图阶段;截至2024年5月,华为ADS城区NCA领航覆盖超过40000+城乡镇,ADS智驾总里程超过2.2亿公里。
新势力引领,优质自主加速跟进。比亚迪、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也在加速推进高阶智驾功能研发。比亚迪在算法、芯片和产业链等环节已投入4000名研发人员,城市NOA将率先在腾势品牌落地。腾势N7的城市NOA功能在深圳已经可以使用,比亚迪目标在2024年底实现全国可用。长城汽车目前也已经实现无图城市NOA的开发,预计将在下半年上市的蓝山智驾版实现落地应用。优质自主品牌造车积累深厚,发力高阶智驾有望进一步加强自身车型竞争力,助力其销量持续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