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报告
一、医药板块具备较高性价比
2024年1月2日至4月30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降3.9%,低于沪深300指数14.1个百分点。➢2024年年初至今各医药子行业中,各板块涨跌不一,其中中药、医药商业和化学制剂板块表现较好,中药、医药商业分别上涨0.6%、0.2%。➢2024年年初至今医药个股中涨幅最大的分别为川宁生物(+56.9%)、艾 力 斯-U(+49.02%)、羚锐制药(+48.74%)、英诺特(+45.26%),跌幅最大的分别为ST太安(-78.48%)、美迪西(-48.29%)、景峰医药(-47.84%)、长药控股(-47.67%)、普利制药(-45.4%)。
横向看:2024年4月30日,医药行业PE(TTM)为27倍,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6,低于国防军工、计算机、电子等。➢纵向看:2010年初至今,医药行业PE-TTM最高73倍,最低21倍,平均值约36倍;截至2024年4月30日,估值处于绝对底部。➢2024年4月,医药行业相对于全部A股估值溢价率为89%,溢价率较1-3月略微上升。
横向看,截至2024年4月30日,医药各子板块的市盈率(TTM)中,化学制剂(30倍)、医疗器械(31倍)、原料药(29倍)的市盈率较高;生物制品(26倍)、中药(26倍)、医疗服务(25倍)和医药商业(18倍)的市盈率较低。➢纵向看,2023年以来,各子板块的估值水平均较为平稳。
纵向看,医药行业经历了2019和2020两年牛市后,2021-2023年医药指数涨跌幅均为负值,跌幅分别为5.7%、20.3%和7.0%,2024年1-4月继续下行,跌幅为9.8%。➢分月度看,2023年以来申万医药指数有所波动,2023年12月申万医药指数下降4.6%,2024年1月申万医药指数下降18.6%,2月申万医药指数回升至10.5%,3月回落至-2.3%,4月回升至2.6%。
1.5 医药行业占A股市值比重略有回升,公募基金持仓比重环比增加➢医药行业明显调整,市值相比高位出现回落,截至2024年4月30日,医药行业总市值约6.0万亿元,医药行业市值占全部A股市值的比重从2011年1月4日的4.12%提升至2024年4月30日的7.85%,相比2023年底的8.16%有所下降。➢2024年一季度公募基金重仓医药行业的比例为11.35%,环比减少2.57pp;剔除主动医药基金占比8.8%环比减少2.23pp;再剔除指数基金占比7.48%,环比减少2.56pp;仍远低于2014峰值持仓比例20%。
1.6 医药制造业数据2023年明显回落,2024保持平稳➢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数据:2023年1-12月我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52万亿元(同比下降13.4%),3.47千亿元(同比下降19.0%),2024年Q1分别为0.61万亿元(同比下降2.0%),0.82千亿元(同比下降2.7%),可以看到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利润总额增速下降则更为明显。➢根据中康开思医药数据库:2023年我国疫情反复,样本医院及零售药店销售额增速均有所恢复。2023Q4,样本医院药品销售环比增速下降8.8%,同比上升1.3%;样本零售药店销售环比增速上升18.5%,同比下降12.3%。➢我们认为:医药工业整体增速在国家医保局成立背景下,随着带量采购执行和疫情的影响,行业格局变化在即。医药工业收入增速整体承压,但结构上分化愈加明显,创新药产业链、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或成行业主要增长动力。
1.7 2021年至2024年4月药物审评情况(CDE)➢2021年全年CDE审评中心受理11527个受理号,其中化药受理8162个,中药1371个,生物制品1994个。2022年受理数量相比于2021年有所增加,总量增加710个,其中化药受理相比于2021年增加了641个,中药增加了180个,生物制品减少111个。2023年受理数量相比于2022年有所增加,总量增加4558个,其中化药受理相比于2022年增加了3017个,中药增加了1210个,生物制品增加了331个。2024年1月至4月CDE共受理4978个,其中化药受理3394个,中药796个,生物制品788个。➢2023年各类申报类型为:补充申请为主,占比31%,其次是ANDA和IND,占比29%和23%。
二、原料药板块去库存周期结束在即,基本面拐点虽迟但到
2.1 去库存周期结束在即,板块明显低估
板块2023年短期承压,2024开始有望逐季度恢复。2023年底开始全球原料药去库存,印度新增产能等短期因素导致原料药板块2023年业绩有压力。2023Q4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2.3%、-65.9%、-103.2%,出现明显下滑。➢短期看,2024年去库存有望结束,从2024一季度数据已经看到明显的回升,2024Q1的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总额增速分别为-3.9%、-16.4%、-14.8%;出现明显的好转。中期看,我国在中间体和原料药行业有非常强的成本、产业链等优势,无惧竞争,叠加大量沙班、列汀、列净等慢病品种专利期到期在即,将带来大量增量。
成本端看,化工和石化两项重要成本保持稳定,原料药板块毛利率释放周期启动。2023年化工品和石化工价格已经触顶下降,其中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CCPI)从2022年6月高点已下滑25%,原油价格也从2022年内高点回落29.5%,成本端压力逐渐释放。可以看到自2023年Q1起,原料药板块毛利率已有回升趋势。原料药企业成本下降传导到报表端普遍需要1-2个季度,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下滑,原料药板块利润有望加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目前成本端总体稳定。
原料药板块仍处于被低估位置。从历史估值情况看,截至2024年4月30日,原料药板块PE(TTM)为28.6倍,低于近十年历史估值均值39.2倍及中位数36.2倍。
2.2 长期看好一体化、CDMO等转型方向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借助集采快速进入制剂市场。带量采购导致药品终端价格下降,多数药品渗透率有所提升,销量有望不断增长,催生了更多的原料药需求。快速放量的同时也对原料药的稳定供应提出严苛的要求,一体化企业天然具备供应链优势,供应能力较强。此外,放量后的规模效应的提升也将帮助一体化企业控制成本。此外,一致性评价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通过对中间体和原料药的深度理解,生产和工艺优化上的技术优势,研发的制剂质量优势明显,普遍可以快速通过一致性评价,从而进入到集采市场。➢集采打破原有商业模式,弥补API企业在市场和学术推广上的劣势。带量采购和一致性评价大幅降低了原料药企业在销售端的门槛,大幅度消除了企业在市场和学术推广上的劣势,同时缩减企业销售费用,放大原料药企业在生产端的优势。
小分子CDMO仍有较大空间。随着我国CDMO企业和原料药转型的CDMO企业能力和产能的提升,CDMO订单不断向国内转移。小分子化合物API外包渗透率将由2019年的34%提升至2023年的37%,贡献CDMO行业2019-2023年市场规模绝对增量的50%。➢从产业链来看,CMO/CDMO上游为精细化工行业,下游客户是医药公司,与特色原料药行业产业链极为相似,特色原料药企业借助合成方面的优势,在向CMO/CDMO拓展时具有天然的优势。
2.3 投资建议
投资建议】我们建议关注以下几个选股方向:➢1)新产品放量逻辑:全球药品专利县崖到来,2021-2028间将有大量的新药面临到期,其中不乏沙班、芬净、列汀等慢病大品种,将迎来大量新增API需求,建议关注具备相关产能和基数储备的企业:同和药业、天宇股份、普洛药业等。部分企业新品种上市在即/刚上市处于放量期,提供业绩新增量,建议关注健友股份、仙琚制药、奥锐特等。
2)业绩触底,具备反弹能力的企业:部分公司短期业绩受到去库存和印度竞争影响,产品价格和需求均受损,且股价在底部区间;随着全球去库存的结束,有望实现价量齐升逻辑。推荐关注:千红制药、普洛药业、美诺华、华海药业等。➢3)GLP-1药物大热带动上游原料药需求激增,重磅药物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度拉糖肽陆续将专利到期,建议关注相关品种提前布局企业,建议关注API产业链:奥锐特、圣诺生物、诺泰生物、普利制药、昊帆生物、美诺华、翰宇药业等;制剂研发企业:博瑞医药、奥翔药业等;高确定性受益CDMO产业链:凯莱英、药明康德等。
三、5月行业投资策略及标的
达仁堂:百年品牌底蕴,混改落地焕发新生
核心逻辑:1)公司拥有百年历史传承,底蕴深厚,2022年5月更名为“津药达仁堂”,回归老字号;2)公司借助混改契机,已完成组织结构优化以及营销体系、营销资源整合;3)公司“三核九翼”战略持续推进,速效救心丸、清咽滴丸、京万红软膏等各产线单品有望在营销改革背景下多点开花,助力公司完成“十四五”工业板块营收每年18%增长等目标。➢百年传承底蕴深厚,混改落地开启新征程:公司与乐氏家族一脉相承,拥有隆顺榕、达仁堂、乐仁堂、京万红等中华老字号企业,百年历史传承,底蕴深厚。截至2022年报,公司拥有22种剂型,599个药品批准文号,1个国家机密品种(速效救心丸),1个国家秘密品种(京万红软膏),5个中药保护品种,114个独家生产品种,以及223个国家医保品种。公司2021年完成混改,引入民资,不仅使公司依托于国企背景维系运营的稳健发展,同时融入新血液,利于整合资源、激发企业活力、提升营销效率。2022年5月,公司更名为“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回归老字号品牌,开启发展新时代。
“十四五”规划明确,“三核九翼”产品布局实现多点开花:公司“十四五”经营目标为以2021年为基数,2023-2025年工业板块营收每年增长率不低于18%。公司中成药聚能核心主品,由大单品速效救心丸、京万红软膏、安宫牛黄丸等以点带面,推动“三核九翼”系列产品线快速增长。具体到产品线:25年“三核”中的心脑血管产品线销售收入达到41亿元,精品国药系列达到7亿元,创面修复达到2亿元,“九翼”呼吸、消化、风湿骨痛领域分别达到9亿元、7亿元、5亿元。具体到品种:速效救心丸起效快,性价比高仍有提价空间,打造成超过20亿元销售规模;通脉养心丸主推日常服、清咽滴丸独家基药品种优势明显打造成为5-10亿元规模的产品;胃肠安丸、癃清片、痹祺胶囊打造成3-5亿元产品;清肺消炎丸和治咳川贝枇杷滴丸每年不低于20%的增长。
组织管理优化、营销策略改革和产业链条重塑,助力业绩新增长:管理层更替:任命前太极集团副总经理张铭芮女士为公司董事长,营销管理经验丰富,郭珉先生为董事,王磊女士为总经理;营销平台整合:通过津药科技分公司统筹,产销分离,设置津欣、津乐、津达、津美四大平台以及国际部、电商部等事业部门,销售考核标准化,经营管理中心化,利于未来资源调配;市场销售多面增效:全力推进医疗和零售分线管理,实现医疗带动零售,双轮驱动发展。2023年,公司工业收入49.30 亿元,同比增长10.34%,商业收入37.61亿元,同比下降11.19%。公司系统推进“三核九翼”战略,持续深耕主品有战绩。销售额过亿品种达到10 个,核心品种速效救心丸销售额首次突破20 亿元,清咽滴丸、安宫牛黄丸、京万红软膏、清肺消炎丸进入2 亿元品种梯队;其中清咽滴丸连续两年实现翻倍增长,京万红软膏实现50万家药店,10万家医疗终端覆盖,其余品种市场覆盖率同样得到显著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公司拥有百年传承,底蕴深厚,混改落地+营销改革背景下,公司“三核九翼”战略持续推进,各产品线有望多点开花,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E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14.6/17.5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22/18/15倍。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营销体系改革进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涨价等风险。
佐力药业:23年利润+50%,24年预计+38%,乌灵胶囊、百令胶囊第二增长曲线出现
2024Q1收入明显提速,乌灵胶囊恢复高增速:公司2024Q1乌灵系列营业收入同比+35.3%,其中1)乌灵胶囊销售数量和金额同比增速分别为43.9%和37.3%;2)灵泽片销售数量和金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5.2%和24.3%;百令片系列短期受影响,销售数量和金额同比增速分别为7.1%和-19.0%。配方颗粒随着国标备案切换工作结束,恢复高增长,2024Q1收入同比增长333%,饮片业务保持稳定,2024Q1同比增长25.5%。公司新增商业销售收入2599万元,剔除该收入后公司24Q1收入同比增长30.5%。
乌灵胶囊集采基本落地,长期看好后疫情时代成长空间:短期看,公司2023年乌灵胶囊销售量和销售额同比+17.5%和+9.1%,2023Q3和Q4受到反腐影响,院内销售相对放缓;我们认为反腐仅为短期影响,将从2024Q1开始恢复。中期看,公司乌灵胶囊和百令片从2021年开始逐步进入集采,且多地区落地,半数以上市场进入集采,集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边际减弱。公司通过换大规格的模式来实现以价换量,在集采的背景下乌灵胶囊仍实现正增长。长期看,疫情后我国失眠、焦虑的情况日益严重,心理健康相关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公司乌灵胶囊凭借着扎实的学术支撑、基药身份、唯一甲类医保等突出优势,不断开拓市场,目前已经为公立医院精神类用药第一。随着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市场扩大,公司乌灵胶囊应用空间大。此外,公司积极开发OTC渠道建设,加速OTC蓝海市场的开拓。2024年乌灵胶囊销售额有望恢复20-30%的高增速区间。
百令胶囊上市后将形成第二增长曲线,有望成为5-10亿大品种:公司百令胶囊上市,将形成销售。公司百令高标准,子公司珠峰药业生产基地在海拔2300米的西宁,低温深层发酵工艺确保了“冬虫夏草菌丝体”的品质,与天然冬虫夏草ITS1序列的相似性为97.8%。且珠峰为自主专利,对生产和销售拥有自主权。目前百令胶囊市场规模25亿元,市场容量大;预计百令胶囊上市后将和百令片形成强协同,有望成为5-10亿大品种,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配方颗粒将迎来放量:配方颗粒是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公司配方颗粒已有600多个科研专项的企业标准备案,2021年底已建设完成年产能800吨;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有国标省标251个品种,且开始多省份备案;2023年转换周期,业绩短期承压;2024年有望开始放量。➢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5.4/6.8/ 8.3亿元,2024-2026年P/E估值为19/15/13X;基于公司1)乌灵胶囊集采影响边际减弱,OTC不断扩展;2)百令胶囊上市后百令系列恢复增长;3)灵泽片维持放量;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集采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研发不及预期。
肝素粗品降价后毛利率快速恢复,中期有望进入原研产业链增厚利润:随着上游猪价下降,肝素粗品(成本)大幅下滑,直接利好低库存企业。公司作为肝素企业里库存最低的企业,肝素原料药已从10%提升至40%左右,利润加速释放。此外,肝素清库存2024年结束,需求恢复明确。携手牧原进入原研产业链,合作3万亿单位肝素(2.5亿利润规模)。牧原年产生猪7900万头(占全国7.6%),千牧预计肝素原料药产能3吨(3万亿单位肝素钠);合作后公司实现保证产业链高质量溯源能力,达到原研采购要求,目前已经和赛诺菲等原研洽谈,有望在2025年落地合作,带来2.5亿元规模的净利润增量。➢依诺肝素制剂光脚中标,怡开借助拜耳OTC放量。公司依诺肝素中标第八批集采,此前光脚,带来一定增量。怡开、怡美等胰蛋白酶制剂稳定放量。
多款创新药产品进入临床验证阶段,CDK9+脑卒中2款药物看20-30亿峰值销售:1)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但在所有血液肿瘤中的五年总生存率最低。中国每年新发病人2.4万,QHRD107(靶点CDK9)治疗AML的1期临床研究已完成。国内同靶点进度领先,口服,安全性好。2)中国脑卒中千亿市场,公司的QHRD106靶向激肽释放酶(KLK)。相比同靶点的尤瑞克林,QHRD106是长效制剂,可每周一次肌肉注射给药,更加方便。➢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4.1亿元,P/E估值分别为19/17X;基于公司1)肝素业务触底反弹在即,2)蛋白酶业务稳步推进,3)创新药业务提供远期增长动能;维持“买入”评级。
润达医疗:头部院内检测综合服务提供商,AI信息化提供成长空间
华为盘古云医疗端第一股:润达医疗和华为合作后,依托华为盘古,有望进一步加强润达在AI软件上的全面升级,加速在院端的推广和应用端的拓展。公司信息化系统放量在即:公司信息化系统帮助医院提升经营效率,节约人力成本,帮助病人有更好的就医体验。➢慧检-临床检验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或成为公司新增长点:公司聚焦智慧检验,打造数字化检验平台,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AI 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检验临床信息化管理、检验大数据分析解读等各环节赋能传统检验医疗服务向智慧化转型升级,提升医疗效率。针对医院临床信息化管理,实现智慧医疗,公司自主开发了LIS 系统(医学实验室信息系统)、BIS 系统(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系统)等系统;针对智慧服务,借助AI、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公司推出了润达“慧检-人工智能解读检验报告系统”及“慧好-全周期健康管理平台”,该产品同时面向医疗机构及患者提供智能化解读检验报告服务。未来公司将继续基于检验大数据重点开发围绕医疗机构和患者应用的智能数字化产品。
2024年从反腐中恢复:1)从商业模式上看,润达的集约化模式可以解决目前检验科的痛点;并且公司绑定国药,市场扩容快。2024年反腐缓解后需求快速恢复,公司作为全IVD的综合服务商,直接受益。2)发光集采落地,公司作为IVD配送龙头,受益于集中度提升。
国润、工业提供弹性:公司深度绑定国药股份,成立子公司国润。国药负责其强势的配送业务,润达来做国药不擅长的服务部分。目前合资公司已通过集约化模式打通上海地区,目前还在放量期。除上海外,公司还在山东等其他地区外扩展。此外,公司工业板块和奥森多合作的发光、全新糖化血红蛋白仪等稳定推广,带来业绩弹性。➢风险提示:DRG/DIP等政策风险;集约化模式推广不及预期;工业条线推广不及预期;国药合作存在不确定性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