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建材行业出海进展深度分析报告
1.当前各细分子行业海外收入占比如何?
1.1.建材行业海外收入占比仅个位数,出海比例较低
内需增长动能放缓,海外扩张迎来发展机遇。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1-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2%,较前期增长动能有所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9.6%,考虑当前居民杠杆率仍然偏高,房地产景气度下滑等不利因素,预计内需的修复仍需时日。而另一方面,以美日韩为代表的海外市场将迎来补库拐点,东南亚等地发展中国家仍面临广阔发展前景,我们认为扩张海外市场或将成为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的主要路径。
当前建材板块海外收入占比仅6.1%,未来增长潜力较大。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分出口和出海两种方式,其中出海主要是指通过在海外建厂经营、销售、售后服务等方式,将产业链铺设到海外,而出口单纯指将商品销售到海外。和出口相比,出海的优势在于降低运输和成本费用,能对下游需求变化做出更及时的反馈,提高供货及时性和服务时效性,且可以减少关税政策的影响。2022年建材行业实现海外收入490亿元,排全部29个中信一级行业中的第22位,占全部收入比重约6.1%,2022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速达15.3%,分别排在19/15位,我们预计多以产品出口销售为主,出海比例相对较低。
1.2.水泥:出海一带一路国家,23年开始逐渐提速
海外产能占比相对较低,23年开始逐渐提速。我国既是水泥制造大国也是水泥制造强国,具备领先全球的装备技术,由于水泥的短腿属性,我国水泥出海主要通过在海外直接投资建厂来“以外供外”。截至2023年末我国在海外布局的水泥熟料年产能达6341万吨,同比增长36%,占比由16年的不到1%提升至23年的3.4%,但整体来看,出口占比仍然相对较低。23年我国水泥出海速度明显加快,主要系国内需求拐点已现,产能过剩压力持续加大,盈利中枢不断下移倒逼具备扩张实力的头部企业加快出海步伐。
从主要出海方向来看,我国水泥企业重点布局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从出海路径来看,大多数企业以自建生产线为主。截至23年末海外水泥熟料布局排名前三的企业分为是海螺水泥、华新水泥、红狮集团,熟料产能分别为1389/1250/930万吨。2022年我国水泥板块整体海外收入98.9亿元,占比达2.6%,从上市公司收入情况及占比来看,华新水泥的收入体量最大,2022年达到42亿元,占比约14%,其次为海螺水泥,西部水泥增长最为明显,海外收入由2020年的0.3亿迅速提升至2022年的11.3亿,23年上半年已达12.1亿元,占比达到27.5%,且从当前水泥企业海外在建产能来看,西部水泥当前在建项目最多,合计产能达到1054万吨,海外增长弹性或最大。天山股份虽然23H1海外收入仅3.4亿元(占比0.6%),但23年12月公司携手中材国际拟对中材水泥增资,中材水泥作为中建材集团基础建材国际化业务平台,有望借助集团赋能加快海外布局。而华新水泥虽然当前海外在建项目较少,但公司主要是通过外延收购方式进行海外扩张,实际产能落地进展可能会更快。
1.3.玻璃:产业链配套是出海重要因素,关注新型玻璃未来出海进展
23年平板玻璃出口占比达8.7%,出海品种以光伏压延为主。我国玻璃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09年就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国。根据中国建材信息总网,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平板玻璃熔炉578座,日熔量达到29.3万t/d,年产量达到10160万吨,其中我国产量达到5083.2万吨,占全球平板玻璃总产量的50%,截至23年底,我国在产平板玻璃(浮法+光伏)日熔量合计达27.15万t/d。与水泥不同的是,玻璃扩张海外市场主要通过国内出口为主,2022年我国平板玻璃出口量达294.2万吨,其中浮法/光伏玻璃出口量分别为68.9/225.3万吨,占我国平板玻璃产量比重达5.8%,我们预计23年或提升至8.7%左右,出口占比较低原因主要系光伏玻璃下游产业链仍集中在我国,2022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达294.7GW,占全球产量比重达到84.8%,光伏组件出口153.6GW,占比达到52%。因此我国玻璃企业在海外布局相对较少,根据卓创资讯,目前中国玻璃企业在海外主要以光伏压延玻璃生产线为主,多集中在马来西亚,我们预计主要缘于对低价石英砂、纯碱等原材料配套的考虑。
新型玻璃品种海外收入占比较高,关注金晶科技未来出海进展。2022年我国玻璃板块整体海外收入114.9亿元,占比达15.4%,从上市公司情况来看,浮法玻璃方面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主要为中国玻璃、信义玻璃和凯盛科技,22年占比在30%左右,过去三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玻璃于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设有浮法玻璃生产基地,于意大利拥有一家中性药玻的工程装备及技术服务公司;信义玻璃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出售汽车玻璃、建筑玻璃等,且在马来西亚设有生产基地。在光伏玻璃方面,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主要是信义光能、福莱特,23年上半年占比在20%左右,福莱特过去三年海外收入占比略有下滑,信义光能基本保持稳定。除此之外,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较快的主要是金晶科技,公司通过马来西亚基地为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供应薄膜电池的背板玻璃,目前在马来西亚拥有两座玻璃窑炉,日熔量合计1100吨,公司TCO产品未来或也将进入FS供应链,海外收入仍然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新型玻璃海外收入占比较高,山东药玻过去三年基本稳定在24-30%,公司与中美上海施贵宝、葛兰素、勃林格、赛诺菲等3000多家中外制药厂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生产的药用玻璃远销欧、美、俄、日、韩、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凯盛科技22年海外收入占比达33.6%,过去三年呈下降趋势,公司已建立起覆盖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营销网络,为亚马逊、三星、维苏威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提供服务。
1.4.玻纤:需求仍集中于发达国家,巨石海外布局一家独大
玻纤出口量占比稳定在25-30%,中国巨石海外产能布局较多。2007年之前,全球玻纤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我国玻纤产能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玻纤产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玻纤第一生产大国。截至22年末我国玻纤企业总产量达687万吨,占全球玻纤产能比重约69%。和玻璃类似,玻纤同样以国内出口为主,最高时接近70%(08年之前),2022年我国玻纤及制品出口量为183万吨,占总产量的比重约27%,近几年占比情况均稳定在25-30%。我国玻纤出口主要以北美、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为主,源于发达国家对玻纤复合材料的应用更成熟,以最早发明并工业化应用的美国市场为例,玻纤下游应用种类超过60,000 种。中国虽然近几年已经超越美国发展成为最大的玻纤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目前成熟并广泛应用的下游领域仅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海外布局方面,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总产能达54.6万吨,其中中国巨石/重庆国际/四川威远分别41.6/8/5万吨,中国巨石在出海方面遥遥领先。
2022年玻纤板块整体实现海外收入63.2亿元,占比达23.3%。从上市公司收入情况来看,2020-2022年主要玻纤企业海外收入均实现稳步增长,23年预计同比有所下滑,主要与海外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从占比来看,过去几年玻纤公司海外收入占比波动并不大,其中巨石、国际复材基本维持在30-40%水平,长海股份、正威新材维持在20-30%水平,中材科技、山东玻纤在10%上下,我们预计短期来看,玻纤公司在海外业务收入情况或仍然受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影响,24年海外需求有望逐步企稳回升。
1.5.消费建材:瓷砖、卫浴龙头出海进展领先
2022年消费建材板块整体实现海外收入48亿元,占比仅3.5%。当前消费建材行业整体出海节奏相对较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系除石膏板行业之外其他消费建材子行业供给格局仍然较为分散,和海外龙头相比,头部企业国内市占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上市公司收入情况来看,海外收入相对较高的主要是公元股份、惠达卫浴以及科达制造。惠达卫浴自1996年开始海外销售,涵盖品牌出海和产品出海两种模式,公司目前已建立了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主要出口美国、加拿大、法国、巴基斯坦、韩国,在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OBM方式,在发达国家主要通过ODM及OEM方式,其中以OEM为主(占比80%),过去三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维持在25%上下。公元股份出口产品主要以太阳能光伏组件、太阳能灯具等产品,销售市场以北美、南美、欧洲为主,过去三年收入占比逐渐提升,23年预计在20%左右,目前子公司公元新能正筹备北交所上市工作。科达制造系消费建材出海领航者,公司自2013年开始海外收入占比快速提升,早期以陶机出口为主,16年公司携手森大集团将业务延伸至下游建筑陶瓷领域,开启了海外建材销售的第一步,截至2022年,公司与战略合作伙伴已在非洲5国合资建设并运营6个陶瓷厂,建筑陶瓷年产量达1.23亿平方米,公司未来计划将产品逐步延伸至洁具、玻璃等大建材品类,预计海外收入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2.出海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2.1.出海竞争力在于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品牌、渠道建设
我国建材企业出海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制造工艺及品牌、渠道建设等方面,前者在水泥等重资产行业体现的更为明显,后者多体现在消费建材等轻资产行业。在重资产行业,以水泥制造为例,我国有着近130年的水泥生产历史。我国水泥工业已达到引领世界的水平。一是从技术、装备水平来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经济指标上。我国2014年开始执行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规定,水泥生产中主要的污染物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三者排放指标分别为三者的排放指标分别为30mg/m3、400g/m3和200g/m3,重点地区则为20mg/m3、320g/m3和100g/m3,部分省份超低排放要求比国家标准更低,相比发达国家处于领先水平。
二是从研发和制造能力上,目前我国无论在预分解技术还是粉磨技术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从2000t/d到12000t/d各型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施工、管理能力。中材国际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也是国际水泥技术装备工程市场少数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之一。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工艺技术以及完整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全产业链资源,为客户提供从水泥项目咨询、工程设计、装备制造与成套供货、土建施工、安装调试、运营维护全过程的系统集成服务。截至21年末,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设计或建设公司承接了90%以上。22h1末公司在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承接288条生产线,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主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截至22年10月,公司业绩遍布全球84个国家,国际市场份额达60%,先后在国内外承接过都江堰拉法基、阿联酋UCC、阿尔巴尼亚FK等里程碑式水泥项目。
中材国际增资中材水泥,助力水泥协同出海。23年12月,中材国际出资40.86亿元,与天山股份联合增资中材水泥,增资完成后中材国际持有中材水泥40%股权。中材水泥目前在境外拥有3个基础建材生产运营项目,包括赞比亚工业园项目、蒙古国蒙欣水泥生产线项目,以及尼日利亚骨料生产线项目。此次增资预计将对公司的海外水泥工程、装备、运维三大业务贡献显著的增量,水泥行业出海进程将受益于企业间的协同作用得到进一步提振。天山股份借助集团在海外耕耘的经验和资源,通过海外并购和建厂,在赞比亚、蒙古均已布局水泥生产线,目前下属区域公司中材水泥已经完成国内水泥资产的剥离,专注于国际化业务拓展,未来仍将加快推进布局。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