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纵横】2023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全球多地频发的极端天气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变成了现实危机,在确保平稳的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坚定不移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已成为必然趋势。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国已基本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在能源转型、循环经济和负碳生态三大体系中,已经制定了在2060年前实现的重要里程碑,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积极的动力。
《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深入领会中国“双碳”目标和“1+N”政策精神,梳理了中国“1+N”政策体系的三大支柱体系:能源转型、循环经济和负碳生态的相关政策要点,呈现重点领域脱碳路径及时间表,并为企业提供2023年中国低碳转型的系统性概览与趋势解读。基于“双碳”目标下产业协同演化所涌现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和新过程“四新要素”,报告首次提出推动中国经济零碳转型的“三级火箭”模型,提炼了中国企业探索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中的优势策略,为企业制定“企业零碳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抓手。
报告从“初级资源”“工业制造”“商业消费”和“基础服务”四大产业板块,建立高质量低碳转型理论框架,遴选来自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百项企业案例,持续跟踪“六大脱碳路径”下企业低碳转型的创新行动,展示案例企业对经济脱碳的双重贡献(“降低碳足迹”和“放大碳手印”),以及向全球交付零碳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与价值。
报告为工商界领袖制定低碳转型战略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实践案例,系统性呈现各个企业战略驱动的零碳转型,分析并提炼企业行动所体现出的价值和增长潜力,为公众和资本市场提供积极看待、科学理解企业零碳转型的框架和案例集,也是中国企业向全球交付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展示窗口。
“双碳”战略为可持续发展注入长远信心:“双碳”战略的实施旨在解决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应对全球巨大变革的必然选择,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长期信心,有助于构建健全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加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为新基建发展带来新机遇: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动力。我国”十四五”发展目标特别强调了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在新基建领域,中国计划到2025年投资10万亿元人民币,重点领域包括5G基建、特高压电力、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新基建是零碳转型的第一推动,也是新经济形态的增长引擎。
”双碳”目标催生产业低碳转型和新产业崛起: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是当前产业深刻转型的主要领域。在转型方向上,电力行业着重解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问题,交通行业需要进行全新的整体布局,建筑行业着力推广绿色建筑,工业领域则主要关注效率的提高。此外,“双碳”目标将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低碳、高效益的新兴产业群发展将为各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速零碳转型将创造更多工作机会:2020年,中国大约有1,100万人直接在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和生物能源供给以及能源网络领域工作。在IEA加速转型情景中,2030年清洁能源供应领域的工作将增加360万个,而化石燃料行业的工作岗位将减少230万个,净增130万个工作岗位(承诺情景中只有40万个)。此外,加快转型也会促进关联行业就业增加,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高能效电器与设备制造,以及建筑业——相关工作岗位将共计增加500万个(IEA-CNZ,2021)。
零碳转型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的一般均衡模型通常面临着“减排成本”的挑战,但产业的实际发展逻辑,包括规模效应和学习曲线等内生增长因素,需要通过非均衡模型考虑。根据2022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采用非均衡模型测算,加速零碳转型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每年将额外带动1%到2.5%的增长,到2030年将创造530万个净新增就业岗位(WBG-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2022)。通过建立全球最大的新型电力基础设施系统,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氢能、储能、可再生供热、碳捕集与封存利用等关键零碳技术的产业集群,不仅为中国带来资产回报,还将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创造附加值。这一举措将支持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全球零碳目标提供实际可行的产业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