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医疗组件行业报告:技术驱动与市场扩张
一、医疗器械精密组件制造商,业务多元化发展
1.1 深耕呼吸机及人工植入耳蜗组件,新业务逐步成长
美好医疗成立于2010年,公司以医疗器械组件及产品的开发技术、塑胶和液态硅胶精密模具及成型技术、自动化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和完善的医疗器械合规管理体系为基础,专注于医疗器械精密组件及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为国内外医疗器械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批量生产交付的全流程服务。
公司目前以家用呼吸机组件和人工植入耳蜗组件的开发、制造为主,并逐步拓展至监护、介入、给药等其他医疗领域,以及手机防水组件、咖啡壶组件等家用和消费电子产品领域。
1.2 管理架构清晰,股权集中度较高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熊小川先生,在公司担任董事长、总经理职位,直接持有公司45.74%的股权,并通过美泰联以及员工持股平台(美创联合、美创银泰、美创金达)间接控制公司26.68%股权,合计控制公司72.42%股权,股权集中度较高,更有利于公司高效率的经营决策执行。
从业务分布来看,公司管理架构较为清晰,惠州美好、苏州美好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美好健康主要负责个人健康防护产品的销售、天禧生物主要负责医疗器械的销售,香港美好为海外销售平台,香港美好与客户签订合同、订单后,由深圳美好、马来美好进行生产,再通过香港美好将货物销售给境外客户,马来美好是公司设立在马来西亚的生产主体,专注于呼吸机组件的生产和销售。
发布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员工,彰显公司成长信心。在员工激励机制方面,为实现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公司发布了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以12.42元/股授予163名董事、高管以及核心员工限制性股票,共计600万股(首次授予532.53万股),考核目标值为以2023年为基数,2024-2026年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增速分别不低于25.00%、56.25%、95.31%。股权激励计划的颁布充分彰显公司对未来持续成长的信心,有利于激发团队积极性。
1.3去库存影响下业绩短期承压,长期成长趋势不变
终端去库存,短期收入承压,长期成长趋势不变。从收入层面上看,公司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5.82亿元增长到了2022年的14.15亿元,年复合增速达25%,展现了较好的成长趋势,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8亿元(yoy-5.49%),主要是核心业务家用呼吸机组件受下游客户阶段性去库存影响所致。从利润端来看,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018年的约1.31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02亿元,年复合增速达32%,略快于收入,展现了公司较好的费用控制能力和生产规模效益,2023年受收入规模缩减,归母净利润下降至3.13亿元(yoy-22.08%)。我们认为公司在家用呼吸机业务板块的波动或是暂时的,未来随着去库存进入尾声,有望逐步恢复,且随着公司在血糖、体外诊断、心血管、给药、助听、监护等细分领域布局深入,客户数量不断壮大,新业务有望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持续增长动力。
家用呼吸机组件业务是核心,新业务逐步成长。从收入结构来看,公司的营业收入由家用呼吸机组件、人工植入耳蜗组件、精密模具及自动化设备、家用及消费电子组件等构成,其中家用呼吸机组件超过60%,近年来随着公司其他医疗器械组件、家用及消费电子组件等业务不断成长,业务结构逐步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区域分布来看,公司外销收入占比较高,2023年来自国外及其他区域的收入占比达86.72%,主要是因为公司的客户A和客户B均在境外。
销售毛利率稳中有降,随着费控能力提升,盈利能力有望逐步增强。从盈利能力情况看,2020-2021年受汇率变化、美元贬值影响,公司以美元计价的核心产品-呼吸机组件和人工植入耳蜗组件的销售价格略有下降,叠加生产端原材料涨价,新业务由于生产经验不足导致损耗率有所增加,公司生产成本随之提升,公司毛利率从而略有下降,2024年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为38.29%,我们认为随着机械设备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有望对公司毛利率带来积极影响。从费用端来看,公司销售费用率稳中略有下降,而管理费用略有上升,主要是新建办公楼投入使用导致折旧增加以及新增发行费用等导致,研发费用率在2023年有显著提升,主要是因为公司加大了心血管介入、电生理、节律管理、体外诊断、血糖管理、外科等新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我们认为随着公司费控能力提升,净利率水平有望逐步提升,盈利能力有望逐渐增强。
二、掌握液态硅胶模具技术,自动化加持,铸造生产壁垒
2.1 液态硅胶模具技术壁垒高,公司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深耕医疗精密组件领域,业务的发展与公司在塑胶和液态硅胶精密模具领域的设计开发能力、自动化水平等息息相关。公司拥有专业模具设计师团队,能够较好的满足客户在模具研发、设计、材料选型、制造等方面的需求,还能为客户提出有价值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塑胶模具、液态硅胶模具和植入类精密模具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在塑胶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公司拥有多组分设计、多模穴设计、高复杂度模具设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在液态硅胶模具方面,公司拥有成型技术、特定产品专用技术和长期植入医用零件制造技术。
液态硅胶模具应用场景广,技术难度高,为公司塑造了较坚实的技术壁垒。相较于塑胶,液态硅胶由于具有优异的抗撕裂性、高回弹性、抗变黄性好、耐高低温性、生物安全性、低致敏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尤其是医疗领域,且液态硅胶模具制作难度较高,国内掌握液态硅胶核心技术的厂家较少,具有较高的技术进入壁垒。例如,液态硅胶模具加工精度基本要求为0.005mm,对于模具的高精度要求部位,需要达到0.002mm或更高,而塑胶模具加工精度达到≤0.01mm就能满足精密模具的要求,此外,液态硅胶生产对每一个细微参数的变化都很敏感,生产系统每一个环节的稳定性都会影响生产,因此实现连续稳定生产也是液态硅胶模具生产的难点之一。
公司液态硅胶模具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多年的液态硅胶技术的理论研究及经验累积,公司已经在液态硅胶模具品质、多模穴技术、短周期生产技术、自动化生产技术方面不断缩小或追平与国外可比公司的差距,部分指标已经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公司还研发出了“液态硅胶+塑胶”双色成型技术、液态硅胶+纺织物、金属、磁铁等多组分成型技术,极大简化组装程序,且成功开发并量产128穴液态硅胶模具,成型周期在10秒以内,大大提升模具生产效率。液态硅胶技术的积累为公司业务拓展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2.2自动化生产经验丰富,提升公司生产效率
持续加大自动化投入,自动化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在自动化方面的投入,在自动化设计开发与制造技术、医疗器械制造工艺开发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各类生产工序开发了一整套自动化生产系统,通过多个注塑单元、多个自动化转移单元、多个中间工序和后工序单元,实现了多组份复杂结构产品的自动化生产。
目前公司开发的自动生产系统包括:面罩网布气流控制全自动生产系统、转移注塑双色成型呼吸面罩产品全自动生产系统、呼吸机加热组件组装测试及追溯系统、内嵌加热丝螺旋管挤出同步自动放丝设备、呼吸机测试用恒压气流源研发、呼吸面罩管路连接头自动化组装生产设备等自动化。
提升公司生产效率,满足客户生产需要。自动化生产能力一方面满足了客户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对自动化各方面的需求,另外自动化能力的建设,节省人力,较大的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提高盈利能力。比如公司自主设计的气流网布全自动生产线可减少原有生产流程10余人的工作量,并解决了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和产品自动遴选问题。
公司下游客户如医疗器械、家电等企业一般以产品设计和整机组装为主,不具备精密模具和注塑的设计和生产能力,为了协助客户取得质量稳定、有成本竞争力的产品,公司凭借较强的模具生产设计能力和自动化水平,积极参与客户组件产品相关的设计开发和转化阶段,包括产品结构的改进、模具结构的优化、模具和自动化系统的量产等,为客户提供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转换服务,并使用客户采购的精密模具生产产品并销售给客户。
从精密模具及自动化设备收入来看,随着公司和老客户合作加深,并不断拓展新的客户群,公司精密模具及自动化设备收入保持上升趋势,从2018年的4327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9834万元,其中2021年主要是因为新增客户ELLUME,其模具穴数较多,单个模具的报价较高,叠加客户A新一代产品模具的结构和复杂度有所提升导致单模具价格也有所上升,因此收入达到1.04亿元(yoy+23%)。
2.3 进行海外产能布局,满足客户供应链管理要求,提升服务能力
积极进行海外产能布局,提升客户服务能力。鉴于部分客户终端市场主要在海外,为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满足客户供应链管理要求,2015年,公司启动在马来西亚建厂,2016年,一期项目投产,2019年马来基地二期建设完成,并逐步释放产能,目前马来西亚厂房已经全部投入运营,主要负责家用呼吸机组件的生产。随着马来生产基地逐步扩产并投入使用,其业务收入也逐步提升,马来美好主营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9907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37亿元,未来马来基地供应的比例会应客户需求增长而进一步提升。
当前,公司已经启动了马来子公司的三期扩产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预计为2年),我们预计建设完成后,马来基地将作为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的重要支撑,有效提升了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服务水平和响应速度,进一步增强公司海外交付能力。
国内产能充足,大亚湾产业园为业务中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公司扎根国内,依托国内的人力、技术和原材料成本优势,提升竞争力,同时为匹配公司中期市场规划和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战略举措,更好服务及开拓国内头部客户,公司在惠州大亚湾启动了新产业园的建设,目前大亚湾新产业园完全建成并投入使用,产能充足,为多元化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生产保障。
三、夯实两大基石业务,加速新客户拓展,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产业链中,公司处于中游生产环节,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组件及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凭借着领先的塑胶和液态硅胶精密模具及成型技术、自动化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和完善的医疗器械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为国内外医疗器械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批量生产交付的全流程服务。
目前,公司的战略客户主要是全球家用呼吸机市场龙头企业之一的客户A和人工植入耳蜗全球市场龙头企业之一的客户B,家用呼吸机和人工植入耳蜗组件成为了公司的核心业务。此外,基于突出的研发、制造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公司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在监护、急救等医疗器械领域及手机防水组件、咖啡壶等家用和消费电子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3.1家用呼吸机组件:和客户A合作稳定且存在加深趋势,业务稳步发展
家用呼吸机是在专业医疗机构之外的任何场所下使用的呼吸机,主要用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症、治疗中轻度呼吸衰竭和呼吸功能不全等,通过为患者提供通气辅助和增加肺通气量,保持患者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家用呼吸机由呼吸机主机、呼吸面罩及呼吸管路组成。
需求较大,家用呼吸机市场不断扩容,市场集中度较高。目前,家用呼吸机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中非药物治疗的首选方案,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全球死亡率前四的疾病)治疗指南中推荐的首选方案,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生态环境发生改变,OSAHS和COPD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需求人群不断扩大,治疗率有望不断提升。根据怡和嘉业招股说明书,全球家用无创呼吸机市场规模有望从2016年的17.07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55.7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4%。从市场格局来看,瑞思迈和飞利浦作为行业两大巨头,合计市占率接近80%,集中度较高,呈现寡头垄断状态。
随着呼吸机保有量的增加,面罩更换的需求逐年增加。通气面罩是人机连接装置,直接与人面部接触,舒适感及密封性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治疗效果,通过一条管路来连接到呼吸机,经过呼吸机主机加压过的空气经由管路进入面罩,再进入鼻腔或口腔。通气面罩属于消耗品,根据使用频次,3-6个月需要进行更换,随着呼吸机保有量的增加,面罩更换的需求逐年增加。根据怡和嘉业招股说明书,全球通气面罩2016年市场规模约为11.16亿美元,到2025年有望达到28.99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1%。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瑞思迈市场份额第一,占全球市场约64.7%的份额,遥遥领先。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