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铜市场分析:供需紧张与价格走势预测
1供需框架:铜博士从哪来?到哪去?
1.1产业链:涉及流程长,下游应用多
铜博士是什么?铜是一种常见工业金属,具有高导电性和导热性,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矿石的形式存在。金属铜的需求变动能较为灵敏的反映经济活动的起伏,故有“铜博士”之称。铜的产业链覆盖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应用消费以及废铜回收等各个环节。上游主要是对矿山进行开采和筛选,得到主要原料铜精矿;中游主要是冶炼环节,得到能直接用于加工的精炼铜;而下游是加工与应用,通过不同工艺将精炼铜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铜材,如铜线、铜板、铜管、铜棒、铜箔等,主要应用于电力、家电、交通、建筑、电子等行业。当前,我国超九成的产业均会用到金属铜。
精炼铜供需结构如何?具体来看,连接上下游的精炼铜是观察铜产业的重要节点。从供给端来看,精炼铜来源可以分为原生铜和再生铜,由采掘铜精矿冶炼得到的为原生精炼铜,而回收来的废杂铜冶炼得到的为再生精炼铜。从需求端来看,工业需求为主导,金融需求比重非常小。而在工业需求中,电力占比约四成,其次分别为家电、电子、交通、建筑。
1.2供给端:铜矿供给持续偏紧
原生铜和再生铜共同构成精炼铜的供给端,原生铜由铜矿冶炼而来,产量集中于高资源禀赋国家,当前铜矿资源和品位持续萎缩,长、短期供给均偏紧。再生铜占比不高,近年来供给呈上升趋势。中国是精炼铜供给主要国家。从供给端来看,铜精矿挖掘冶炼而成的原生精炼铜是主要来源,而回收再利用的再生精炼铜占比不到20%,且波动较小。从国家分布来看,精炼铜的产量比较集中,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精炼铜生产国,近年来占全球总产量比重不断上升,现已占据半壁江山。
原生精炼铜储量主要由铜精矿决定。具体来看供给端中的原生精炼铜,从上游铜精矿来看,其产量多集中于智利、秘鲁等资源禀赋较好的国家,2023年我国铜矿开采量排名第四。从企业分布来看,头部铜矿企业主导全球铜精矿供应,其中美国自由港、智利国家铜业和必和必拓为全球铜精矿前三大厂商。产量大国也是储量大国。从铜精矿储量来看,智利、秘鲁、澳大利亚、刚果及俄罗斯等传统资源国储量较为丰富。此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使用储采比作为评价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的衡量指标,储采比越大指向资源保障程度越高。目前,全球平均储采比为45,而中国储采比仅为19.8,处于较低水平。产能大于产量增速。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全球铜精矿产能随着主要铜企资本开支增加而提升,但近两年矿山铜产量增速显著低于产能增速,主因铜矿资源逐步枯竭,推动全球矿山产能利用率下降。此外,铜矿供给多集中于社会较为不稳定的南美地区,近年来停产或减产事件频发亦扰动铜矿供给。
铜矿资源和品位持续萎缩。一方面,全球优质铜矿资源越来越难找,尤其在2015年后全球探获铜矿资源量极低,而铜矿探明到产出的周期或超过10年,2025年之后全球矿山产能的增量或将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全球铜矿平均品位自1998年下降趋势明显,影响铜的真实产量及生产成本。铜精矿未来供给如何?一方面,考虑到前期勘探结果以及现有铜矿品位下降的现状,未来铜矿存量供给或仍偏紧,推动下游冶炼厂综合加工费用(TC/RC)回落。另一方面,从生产成本来看,主要铜矿生产成本均位于LME平均铜价之下,亏损铜矿的比例或仅为2%,表明铜矿产量或已基本释放,但在全球利率仍高的背景下,现有铜价水平对于矿企新增供给吸引力或显不足。
再生精炼铜产量呈上升趋势。具体来看供给端中的再生精炼铜,全球再生精炼铜产量与铜价关系不大,或因其占总产量份额偏小。不过,铜精矿端供给偏紧或将刺激再生铜市场规模扩大,供给比重或将逐年增加。
1.3需求端:发展中国家贡献增量,电力和家电耗铜较多
精炼铜需求端存量集中在发达经济体,增量则在发展中经济体中。这是因为发展中经济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仍需大力建设电力网络,而发达经济体已经跨越这一阶段,现有主要需求是更新换代及维修,但未来全球节能减排及AI行业发展将促使发达经济体进一步进行电网升级,同步拉动全球范围的用铜需求。需求端亦高度集中,中国是最大消费国。从需求端来看,在不同国家组中,发展中经济体消费比重持续上升至75%,发达经济体消费比重下降至24%。从具体国家来看,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2023年占比近六成,美国次之但占比仅为6%,剩余国家份额分布较为均匀。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需求2023年增速超20%,处于较高水平。
电力和家用电器用铜量最大。从全球层面铜的用途来看,由于中国精炼铜的消费约占全球的六成,中国与全球用铜分布行业分布较为相似。本质上,铜的大额增量需求主要由新兴市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支撑,反映在行业上,则体现为电力是第一大用铜行业,家电次之。具体来看,电力行业用铜主要包含电源电线、配电网络及工业变压器和电机等电力设备,家用电器主要是制冷设备如空调、冰箱,交通行业包括新能源车、传统汽车以及铁路海运相关配件,建筑包括房屋内管道工程、建设装饰及通信用线等,电子行业则是下游消费电子等产品等。
电力用铜或继续攀升。中国作为铜的第一大消费国,相关行业经济指标与全球铜需求量具有一定相关性。从上游来看,在电力行业方面,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如印度和越南等国家,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电力设施仍待完善,未来全球发电总量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能源转型推进,可再生能源份额也将逐步扩大。近年来,各国和地区纷纷出台节能减排政策,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在光伏、风电的拉动下,绿色发电领域对铜的需求将逐渐爆发。在下游终端应用中,家电行业方面,家用电器铜消费主要用于制冷设备制造,全球制冷家电用铜增速与中国的冰箱及空调产量增速相关。中国家电基本全面普及,当前已进入迭代升级新时期,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将接力。
电车耗铜更多,交通用铜还会上升。终端应用的另一方面是交通行业,一方面,相较传统燃油车,金属铜主要用于电车的散热器、电机、充电桩、充电线等电子元件部位,每辆电车对铜需求的绝对量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全球主要国家多数设定了汽车电动化目标,如中国提出2025年电动化率达到20%的目标,而美国提出尾气排放限制,2032年电动汽车占比达到三分之二,欧盟自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大,铜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建筑用铜仍受拖累。在建筑行业方面,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周期,尚未见底,或继续拖累建筑用铜量位于低位。尽管中国地产有所回落,其他新兴国家仍处于城镇化过程中,地产发展潜力较大,带动建筑用铜需求。电子行业方面,电子用铜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里的手机和集成电路等产品中,与销量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发达国家建筑用铜更多。从发达国家用铜角度来看,与中国等新兴市场不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铜的存量需求的主要来源。由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传统电力体系也没有大规模扩建的必要,其对应的主要需求行业便转为建筑,其次分别为电气电子、交通运输、消费品等行业。其中电气电子包括电力、电信等。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AI数据中心的建设是新的增长动力,或推动相关配套电力设备的迭代升级,拉动铜消费增长。
美国地产回暖,或带动建筑用铜回升。在建筑和交通方面,建筑行业用铜增速与美国新宅开工增速走势一致,而随着降息逐步到来,美国房地产市场有望回暖,建筑用铜或将回升,美国交通用铜与其汽车产值增速走势一致。在电力和电子方面,未来AI数据中心的全面铺开将进一步增加电力行业的用铜需求。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布局发展人工智能领域,需要构建相关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更多、更先进的终端设备,相应带动增量电力和电子用铜需求。金融需求比重小,但波动大。除实体经济对金属铜的需求外,金融投机领域也存在着对铜的需求。一方面,在总需求中,相比工业需求,铜的金融需求规模微乎其微。但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对铜的基本面较为敏感,与铜价波动也具有一定相关性。
价格如何从矿传导到铜?总体来看,在供给和需求决定后,价格将从铜矿逐步传导到精炼铜。精炼铜的供给主要由铜精矿主导,全球铜矿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其毛利率处于产业链中的高位,而精炼铜冶炼行业竞争激烈,由于产能不断扩张,价格受制于成本,行业利润不断走低。冶炼厂话语权非常弱,其利润即综合加工费TC/RC,由铜精矿和LME铜价之差决定。因此,冶炼厂综合加工费TC/RC可以看做铜精矿供需晴雨表,铜矿供应宽松时,加工费较高,当前TC/RC处于低位,指向铜精矿产量偏紧。
精炼铜价格与供需缺口关系密切。从精炼铜的供需缺口来看,自2010年以来,全球精炼铜整体便开始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2023年供给缺口有所回落。整体来看,LME铜价与精炼铜供需相关,供给存在缺口时,铜价上升,供给过剩时,铜价下降。
2价格体系:哪些因素决定铜价中枢和波动?
从铜的定价逻辑来看,实体和投资因子是长周期铜价的主要推动力,避险因子总体对铜价中枢的影响不大。实体因子也是铜价波动的主要解释,近五年来,投资和避险因子的解释力度有所增加。铜价该看哪个?从价格体系来看,精炼铜定价可按交易地点和标的区分。按交易地点,可分为内外盘交易。外盘交易在国际市场进行,通常以美元计价,主要场所为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及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前者在国际铜定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外盘市场较为透明有效,信息传递效率更高,资金流动更快故LME铜价和COMEX铜价基本一致。内盘交易在我国内地进行,主要场所是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通常以人民币计价。从价格走势上看,内外盘铜价走势高度同步,差异主要是汇率和税收所致。按标的分,一般分为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现货价格国际上通用LME现货价,国内有上海有色网和长江市场现货报价等,期货价格主要有LME、SHFE、COMEX期货价,二者走势基本一致。
复盘历史铜价格波动,受全球经济影响较大。从长周期来看全球铜价波动历史,以2003年为界,在此之前发达国家经济变化是影响铜价的主要原因,而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耗铜量逐渐占据全球半壁江山,推动铜价飞涨,行情迈入新阶段。2003年前铜价主要受发达国家影响。第一阶段(1960年-1972年)战后经济的复苏和重建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同时提升铜的供需,而需求消化供应,铜价较为平稳。第二阶段(1973-1986年)石油危机引发铜价震荡,发达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导致铜价起伏明显。第三阶段(1987年-2002年)主要国家的经济起落引发铜价起伏。1990年前后,日本、西欧和美国等经济繁荣发展,用铜大幅增加,供不应求引发铜价上涨。而90年代末住友期铜事件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大幅削弱对铜的需求量,铜价走弱。2003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带动铜价起飞。第四阶段(2003年-2007年)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有力支撑铜价。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各行业百花齐放、蓬勃发展,对铜的需求量大增,叠加美元贬值等因素进一步放大铜价的上涨效应。第五阶段(2008年至今)经济形势风起云涌,带动铜价大起大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铜价暴跌,后又在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欧债危机影响下铜价波动显著增大。此后,新冠疫情、一系列地缘冲突等事件又使铜价起伏不定。
铜价主要受需求因素影响。从定价逻辑来看,铜作为一种金属种类的大宗商品,其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但由于铜的年产量增加比较平稳,铜的供给相对需求而言波动并不大,因此铜价主要由需求端所主导。我们可以参考铜的分项需求逻辑并结合现有文献,得到对铜价影响较大的指标因子,并按照不同的供给和需求来源及自身特点,归纳了三类对铜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接下来将对部分影响显著的因子展开详细分析。
首先,铜价受到实体供需的影响较大。一方面,铜多用于工业实体生产。反映生产现状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与铜价增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故宏观经济周期与铜行业景气程度的联系较强。同时,在本文第一部分对于供需缺口的讨论中发现,精炼铜的供需缺口与铜价走势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铜商品属性表现明显。在多数时期,铜价与CRB现货指数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大宗商品价格上行时期,铜价往往也会跟随上涨。此外,铜作为一种工业金属会受到其他种类金属的替代效应影响。
其次,投资因素也是推动铜价上行的一大动力。一方面,铜价与通货膨胀水平呈现高度相关,部分投资者可以选择持有铜而非现金资产以抵御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从历史数据来看,由于铜主要由美元定价,其价格与美元指数往往呈现负相关,美元上涨周期往往伴随着铜价下跌。此外,COMEX铜期货价格和非商业净多头头寸的走势较为相关。
最后,避险因素对铜价也有一定影响。铜价与衡量风险的VIX波动率、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以及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多数呈现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铜价主要反映实体经济活动的相对强弱程度,而一般当市场处于高风险时期时,经济活动表现和预期普遍都较差,对应铜价也会有所走弱。
实体和投资因子是长周期铜价的主要推动力。我们综合上述影响因素对铜价做统计回归分析,选取相关影响指标并构建成三大因子,分别包括实体因子、投资因子以及避险因子。结果显示,自2005年以来的拟合铜价和实际铜价走势较为一致,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在92%以上。从长周期铜价变动组成来看,近20年以来铜价中枢主要由实体因子主导,自2009年以来,投资因子的影响力度逐渐显现,而避险因子总体对铜价中枢的影响不大。
实体因子是对铜价波动的主要解释。从铜价波动中各因子的解释力度来看,实体需求的变动对于铜价波动的解释力度最大,尤其是近20年以来,占比将近八成。而近5年以来,虽然实体需求仍是铜价波动的主因,但投资和风险因子解释力度显著增加。伴随着新冠疫情、全球大通胀、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等大型事件接连爆发,投资和避险因子的解释力度提升均超过4个百分点,这也与近来铜价因投机出现大幅波动的现状较为一致。
3未来走势:铜博士还会再度上涨么?
基于对铜定价的分析,我们认为,铜价年内上涨仍有一定概率。首先,逼空涨价式行情或难再现。今年4月,欧美进一步采取措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助推铜价出现一波短期上涨行情。一方面,由于COMEX交易所期铜对现货存在溢价,对冲基金过去一段时期通过看空铜、购入现货套利。但COMEX铜库存自年初开始持续去化,已降至近五年来相对低位,形成了多逼空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制裁导致属于俄罗斯的铜库存无法在交易所场内进行交割,而COMEX铜交割品种范围较窄,叠加俄铜库存交割运输受阻,空头回补进一步推动铜价上涨,使得铜价短期出现较大波动。但考虑到未来欧美增量制裁空间有限,铜逼空涨价行情短期或难再现。
其次,铜长、短期供给均较为紧张。短期来看供给,ICSG将2024年铜产量增长预测由去年10月的3.7%下调至0.5%,反映年内供给仍偏紧。长期来看,一方面,存量铜矿品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在全球利率仍高的背景下,现有铜价水平对于矿企(特别是中小型)新增产能的吸引力或显不足。另一方面,上游铜矿资源逐步枯竭,自2015年以来,全球新探获的铜矿资源显著减少,而从勘探到产出的过程周期或超10年,预计2025年及以后,全球增量铜矿或将非常有限。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