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证券】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基金投资价值分析:从A+H核心资产中掘金

1、中国经济韧性凸显,A股资产估值具相对优势。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仍有明显优势:据IMF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预期为5.2%,大幅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2.8%。中国逐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当前仍处于全球较高水平,中国经济增速优势明显。全球估值视角下,A股资产的估值性价比尤为明显。相对于全球其他主要股指,A股仍是性价比较高的资产。2、机构资金偏好度较高。从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的资金偏好来看,近些年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的重仓资金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偏好程度较高,可见机构资金偏好度较高。1、指数编制规则:兼顾全行业布局,集中覆盖核心资产。近年来,伴随中国资产配置价值的抬升,MSCI持续关注中国投资,而且中国相关的指数编制也在持续拓展,中国A50指数不仅明确聚焦A股龙头,而且注重兼顾全行业布局,旨在反映A股市场上市值高、代表性强的公司市场表现。2、指数成分股特征:行业均衡、大市值、高质量。从指数成分股涉及概念来看,指数主要暴露于核心资产、基金重仓、成交主力、护城河、券商金股等概念。从行业上看,指数主要布局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食品饮料、银行、医药等行业。相对上证50和沪深300而言,MSCI中国A50指数成分股具备更显著的大市值风格。相对上证50和富时中国A50而言,MSCI中国A50指数历史表现更优秀。指数盈利优势明显,成分股盈利能力普遍优于行业中位水平。指数当前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指数的盈利能力突出,预期指数未来盈利高速增长。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基金(A类代码:014623,C类代码:014624),标的指数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基金通过量化方法进行构建投资组合与风险控制,力争在控制基金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日均跟踪偏离度及年化跟踪误差的基础上,追求获得超越标的指数的回报。分析师林志朋执业证书编号:S0680518100004邮箱:linzhipeng@gszq.com分析师刘富兵执业证书编号:S0680518030007邮箱:liufubing@gszq.com研究助理张国安执业证书编号:S0680122060011邮箱:zhangguoan@gszq.com风险提示:本报告从历史统计的角度对特定基金产品、行业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当基金投资策略、市场环境、政策倾向发生变化时,不能保证统计结论的未来延续性。本报告不构成对基金产品的推荐建议。


“股基解密系列报告”旨在解析股票型/偏股型基金的投资价值。系列报告将对股票型/偏股型基金进行历史表现、业绩归因、策略特征的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市场环境和基金特色分析基金的投资价值。本报告分析的基金为: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A份额代码:014623,C份额代码:014624)。1)中国经济增速长期领跑全球:2010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速趋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仍然保持较高水平,除2022年增速较低之外,长期领先于全球经济。并且在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冲击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经济仍实现了正增长,其制度优势及经济韧性尤为凸显。2)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仍有明显优势:据IMF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预期为5.2%,大幅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2.8%。中国逐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当前仍处于全球较高水平,中国经济增速优势明显。1)中国经济增速长期领跑全球:2010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速趋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仍然保持较高水平,除2022年增速较低之外,长期领先于全球经济。并且在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冲击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经济仍实现了正增长,其制度优势及经济韧性尤为凸显。2)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仍有明显优势:据IMF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预期为5.2%,大幅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2.8%。中国逐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当前仍处于全球较高水平,中国经济增速优势明显。1)从历史相对水平来看,目前A股资产的估值处于较低位置:当前A股主要股指PE水平均低于历史中枢,截至2023年8月31日,MSCIA50互联互通指数PE为11.4,处于8%的历史分位点,预计未来有较大上涨空间。2)相对于全球主要股指,A股仍是性价比较高的资产:上证指数与沪深300的PE估值当前维持在13倍左右,而美股标普500与道琼斯工业指数估值在20倍左右;且A股主要股指当前均低于30%的历史分位点,而美股主要股指当前均高于80%的历史分位点,因此A股不论是绝对估值还是相对水平均有较大提升空间,A股资产在全球视角下仍处于合理价位,具备较高的全球配置性价比。1)从历史相对水平来看,目前A股资产的估值处于较低位置:当前A股主要股指PE水平均低于历史中枢,截至2023年8月31日,MSCIA50互联互通指数PE为11.4,处于8%的历史分位点,预计未来有较大上涨空间。2)相对于全球主要股指,A股仍是性价比较高的资产:上证指数与沪深300的PE估值当前维持在13倍左右,而美股标普500与道琼斯工业指数估值在20倍左右;且A股主要股指当前均低于30%的历史分位点,而美股主要股指当前均高于80%的历史分位点,因此A股不论是绝对估值还是相对水平均有较大提升空间,A股资产在全球视角下仍处于合理价位,具备较高的全球配置性价比。


从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的资金偏好来看,近些年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的重仓资金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偏好程度较高。虽然2021年机构抱团核心资产的现象瓦解,但公募主动权益基金对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成分股的偏好程度仍高于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如下图所示,我们统计了公募主动权益基金的重仓股持仓市值,以重仓资金之和除以股票的流通市值代表股票的重仓资金占比,可以发现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公募主动权益重仓资金投资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占比持续高于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


A50指数明确布局A股各行业龙头,集中覆盖核心资产。近年来,伴随中国资产配置价值的抬升,MSCI持续关注中国投资,而且中国相关的指数编制也在持续拓展,MSCI中国A50指数就是A股布局的又一大创举。从指数编制方法出发,中国A50指数不仅明确聚焦A股龙头,而且注重兼顾全行业布局,旨在反映A股市场上市值高、代表性强的公司市场表现。MSCIA50指数基于母指数先从11个GICS板块中选取2只指数权重最大的个股,然后从剩余成分股中选择权重最高的股票。


从指数成分股涉及概念来看,指数主要暴露于核心资产、基金重仓、成交主力、护城河、券商金股等概念。具体来看,指数暴露度最高的10个概念分别为核心资产(100.00%)、基金重仓(100.00%)、纳入富时罗素(98.69%)、纳入MSCI(98.69%)、成交主力(91.37%)、护城河(71.76%)、券商金股综合(71.59%)、国家队(63.33%)、茅(57.06%)、证金(55.59%)。由此可见,指数成分股都是A股核心资产,基金重仓的白马股,具备鲜明的龙头特征。从指数成分股行业分布来看,MSCI中国A50指数主要布局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食品饮料、银行、医药、非银行金融、基础化工、电子、有色金属等行业。指数的50只成分股涉及20个中信一级行业,前五大行业分别为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食品饮料、银行、医药、非银行金融,权重占比分别为14.20%、13.92%、13.08%、8.62%、6.53%。从更加细分的中信三级行业来看,指数成分股主要聚焦于白酒、全国性股份制银行Ⅲ、锂电池、太阳能、聚氨酯、黄金、国有大型银行Ⅲ、乘用车Ⅲ等细分行业。


相对上证50和沪深300而言,MSCI中国A50指数成分股具备更显著的大市值风格。截至2023年10月15日,指数成分股之中超过2000亿市值的成分股累计权重为80.25%,高于上证50指数(73.91%),和沪深300指数(44.78%)。MSCI中国A50指数成分股市值都在1000亿元以上,具备显著的大市值风格。相对上证50和富时中国A50而言,MSCI中国A50指数历史表现更优秀。截至2023年10月15日,2016年至2023年的8个年度里面,MSCI中国A50指数有4个年度都处于领跑地位,整体表现比上证50和富时中国A50更加优秀。


MSCI中国A50指数盈利优势明显,成分股盈利能力普遍优于行业中位水平。无论是在ROE还是净利率指标下,MSCI中国A50指数成分股均具备明显优势,除少数行业外,指数成分股的ROE水平与净利率水平均明显领跑同期行业中位数水平,MSCI中国A50指数集中覆盖了各行业的高盈利龙头标的,优势显著。资料来源: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总体呈现大市值、高成长、高流动性等特点。具体从指数风格因子暴露来看,截至2023年10月15日,相对上证50而言,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当前在成长性、流动性、波动性、杠杆、Beta、市值等风格因子上为正向暴露,在非线性市值、动量、盈利、价值等因子上为负向暴露。相对沪深300而言,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当前在市值、成长性、动量、杠杆、盈利、Beta等风格因子上为正向暴露,在波动性、非线性市值、流动性、价值等因子上为负向暴露


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当前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从指数PE和PB估值来看,PE和PB估值当前水平所处过去3年的分位数分别为19.34%、0.55%。所以不论是从指数PE还是PB来看,当前指数的估值水平都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和投资性价比。从盈利来看,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的盈利能力突出,预期指数未来盈利高速增长。从指数的万得一致预期来看,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2023、2024、2025年预期营业收入分别为163728、179417、19608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9.41%、9.58%、9.29%;预期2023、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219、22727、2521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72%、12.40%、10.96%。因此,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的盈利能力突出,预期指数未来营收与归母净利润的增速较高,成长性可期。


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基金(A类代码:014623,C类代码:014624),标的指数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基金发行日期为2023年10月20日,封闭期认购起止日为2023年10月20日~2023年11月30日。基金为股票型指数增强基金,通过量化方法进行构建投资组合与风险控制,力争在控制基金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之间的日均跟踪偏离度及年化跟踪误差的基础上,追求获得超越标的指数的回报。


管理人是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具有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优势,产品线齐全,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投资产品。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莱德)两大全球著名领先金融品牌强强联合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致力于长期参与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基金管理公司。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前身为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29日正式开业,是由中银国际和美林投资管理合资组建(2006年9月29日美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并,合并后新公司名称为“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汇集海内外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资深投资管理人才,组成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西合璧的专业化团队,致力于以诚信服务大众,用智慧创造财富,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投资产品和国际标准的投资管理服务。公司将充分发挥中外股东的全球经验和资源优势,引入外方股东在全球资产管理市场的成功经验、技术和智慧,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投资理财服务。截至2023年10月17日,中银基金旗下在管非货币型基金总规模达到2722亿元,产品线齐全,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投资产品。


本报告从历史统计的角度对特定基金产品、行业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当基金投资策略、市场环境、政策倾向发生变化时,不能保证统计结论的未来延续性。本报告不构成对基金产品的推荐建议。


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本公司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但本公司及其研究人员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及预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可能会随时调整。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及资料保持在最新状态,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信息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本公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投资者应注意,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本公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和金融产品等各种金融服务。本报告版权归“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事先本公司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任何机构或个人如引用、刊发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为“国盛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在此声明:我们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或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本报告所表述的任何观点均精准地反映了我们对标的证券和发行人的个人看法,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我们所得报酬的任何部分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及将来均不会与本报告中的具体投资建议或观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国盛证券】中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增强基金投资价值分析:从A+H核心资产中掘金
上一篇

【国盛证券】策略周报:指数反弹空间的三个标尺

2023-11-08
下一篇

【光大证券】量化组合跟踪周报:小市值风格突出,机构调研策略超额明显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