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智库】医药行业:2021年中国临床研究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
通过对医疗产业数字化整体发展现况解析,探讨医疗产业链中数字化场景应用所带来的机遇及挑战。亿欧智库基于医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图谱,挖掘在医疗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在深度分析转型现况后,亿欧智库进一步挖掘医疗产业数字化所面临的商业困境以及破局关键。本报告希望利用独特的研究洞见,为医疗产业链上下游机构和企业提供完整的数字化转型线索,推进医疗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
报告核心观点:
1.医疗产业数字化已经完成技术基础层面的一阶转型,目前医疗产业数字化转型处于二阶强化阶段,数据要素的潜力尚未被完全发掘,市场规模仍处于低位,可开发空间巨大,降低成本、寻求新增长空间成为产业目标。
2.医疗产业数字化场景应用进程呈现差异化,业务惯性影响转型进度,以产出成果和服务效益为导向,不同细分场景应用程度不同,政策推动及业务增量为主要驱动因素。
3.未来率先实现医疗产业数字化三阶转型的企业,将能够形成完整的闭环生态,并提供数据无障碍交互、业务运营通畅等服务体系,其具备更高的技术壁垒,从而获取市场溢价。
医疗产业发展历程表明,信息和数据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计算机技术不够先进的时代,信息和数据以纸质方式呈现和存储,依赖个体的经验进行检索和应用。这时,医疗产业进步主要靠行业内经验丰富的引领者。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产业开始适应并推动多场景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当下,“数字化转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概念也正式提出。
医疗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医疗健康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可以提高现有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能够为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多重价值。具体而言,医疗产业数字化转型可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诊疗质量、创新服务模式、丰富医疗服务内容,提升患者的服务体验和满意度;利用数据要素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新的业务形态,实现精准决策,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同时,应用数字技术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更好地服务于民,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快医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安全性;可以构建开放、共享、连接的健康产业新生态体系,促进多方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局面。
政策支持新药研发,使得创新药产业爆发,临床研究需求增长
在人民健康需求增长、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国际竞争等内外因素的共同驱动下,中国创新药产业快速发展。以研发管线产品数量衡量,中国对全球贡献占比已达到13.9%,而这一贡献比例在2015年只有4.1%,2018年为7.8%。国内上市的创新药数量近年来也是稳步有升,特别是抗肿瘤领域新药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药械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药产出成果不断提高,国内创新药企业表现优异
中国药械研发投入总额从2015年的RMB83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RMB1,832亿元,预计2024年达到RMB4,142亿元,预计2019-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17.7%。Biotech企业崛起,获得大量早期临床试验的风险投资和IPO融资,研发投入激增;传统医药公司研发投入大幅提升,头部效应明显,是新药研发医药领域研发持续攀升的2个核心驱动力。
2020年CDE新药受理共计1154个受理号,《2021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TOP100》企业新药受理号559个,占比48.44%。884个1类新药中,2020年CDE新药受理共计1154个受理号,《2021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TOP100》企业新药受理号559个,占比48.44%。884个1类新药中,百强企业约占416个,占比达46.83%;其中恒瑞医药更是独占鳌头,2020年全年申报新药被承办受理号数为120个,其中1类新药高达97个(生物药19个,化药78个)
在过去五年内,大多数临床试验都是由总部位于中国的公司发起。在排名前十位的申办方中,有八个是中国药企,其中恒瑞医药以明显优势居于首位,第二位是中国生物制药(包括其子公司,如正大天晴)。其中只有两家MNC位列其中,即罗氏与和诺华。大多数申办方均以申办肿瘤试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