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网络设备行业:AI浪潮与国产替代驱动增长
1.网络设备制造中军:AI浪潮下持续加码研发,产品迭代赋能增长
1.1.深耕行业二十五载,成长为具备全方位解决方案的网络设备制造中军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网络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O DM/OE M模式与网络设备品牌商进行合作,为其提供交换机、路由器及无线产品、通信设备组件等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服务。产品定位于企业级网络设备市场,兼顾消费级市场,广泛应用于运营商、政府、中小企业以及个人消费市场等领域。公司于199 9年成立,初期主要进行单一通信设备组件产品制造,200 6年同LEA等通信设备公司形成业务合作关系,积累技术基础、生产管理经验与客户资源,为后期由通信设备组件向网络设备整机产品的拓展奠定良好基础。2009年开始从事网络设备整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2010年通过新华三的合格供应商认证,随后逐渐同其建立起稳定的合作,业务规模和产品领域不断扩大。2012年同新华三合作更加紧密,产品线进一步扩大、参与其供应链程度更加深入。而公司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产品质量等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帮助开拓了小米、神州数码、D-Link等新客户。
公司发展历程及里程事件:
奠基起步阶段(1999-2008)1999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为华为生产保安单元、配线等通信设备组件产品;获得行业TOP级客户认证2005获得法国客户认证,进入欧洲市场;提供ADSL、VDSL产品生产、销售2006同LEA等通信设备公司形成业务合作关系,生产分离板、终端分离器等网络设备产品;
业务积累阶段(2009-2011)2009建立网通产品线,开始从事网络设备整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以太网交换机生产为主;获得行业TOP级客户认证,提供网络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2010通过新华三的合格供应商认证,以OEM模式为其生产交换机,2011年实现大批量生产;
快速发展阶段(2012-至今)2012与新华三合作产品范围扩大到交换机、路由器和无线产品等网络设备多系列产品,并由简单的代工制造向产品设计、工程开发、原材料采购和管理、生产制造、试验测试及验证等全方位服务升级2013公司扩产顺利搬迁;获得北美客户认证,提供网络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2015无线产品线成立;提供企业级无线、AP、AC类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2017获得日本客户认证,提供网络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2019深入同S客户合作,为其开发网络设备产品并于2020年开始批量供货;生产制造系统IT化完成升级;获得两化融合体系认证证书;获得互联网TOP级客户认证,提供消费类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2021海宁分公司成立,武汉分公司成立;数据中心产品获得客户认证,高端生产基地投入使用2022创业版上市;入选深圳企业500强2023通过智能制造成熟度叁级认证;数据中心产品获得突破。
稳步发展至今,公司目前已具有全方位解决方案的能力,可提供包括产品设计、工程开发、原材料采购和管理、生产制造、试验测试验证等全栈服务,产品制造兼有高质量与低成本特性,与国内外知名网络设备品牌商构建起长期合作关系,已成为国内知名网络设备制造商。
1.2.丰富网络设备全产品线,中高端交换机持续突破赋能长足增长
迈进中高端交换机产品领域,助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多年专注于网络设备领域,由最初的单一通信组件逐步发展为多系列网络设备产品,已拥有覆盖全产品线的基于多种方案(如Broadc om、Marvell、Realtek、Qualcomm、MTK)的交换机及路由器产品,在速率方面覆盖“百兆\千兆\万兆”,实现“电口/光口”、“无管理/管理”等多维度的自主产品迭代。同时,数据中心交换机细分市场开始突破,已具备100G/400 G数据中心主流的接口速率、高带宽、大容量交换机的硬件开发能力,实现2.0T/8.0 T数据中心交换机量产交付,12.8T等其它数据中心交换机也在稳步小批量验证中。在以太网交换机领域,公司研发的数据中心交换机可提供数据中心应用场景需要的高可靠性硬件设计,满足企业和云计算数据中心应用场景的高性能、高可用性和弹性网络需求,既可以作为柜顶交换机,也可以部署在分布式骨干网络中。有望在云计算数据中心高速发展、AI赋能千行百业的背景下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紧跟网络通信设备行业趋势。公司预计未来三年接入网络将逐渐从千兆向万兆过渡,多速率交换机凭借终端兼容性好、升级成本低、全网线缆更换便利等优势,将在2025年超越千兆交换机,2.5GE交换机市场份额在WIFI6、W IFI7的需求带动下将快速增长,公司紧跟市场步伐,在配套WIFI7AP产品有相应的2.5G接入交换机量产交付。
1.3.股权架构稳定+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助力规模扩张
股权架构稳定,实控人参与核心管理。截止2024年Q1,董事长兼总经理陈龙发持有公司股权32.08%,系公司实际控股人,第二大股东陈曦及第三大股东高国亮分别持有公司股权17.76%、4.87%,股权相对集中,较为稳固。旗下3家全资子公司和1家控股子公司,其中控股子公司深圳菲菱国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公司布局汽车电子产品线,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的关键。
公司经营管理团队经验丰富,能够持续满足业务规模的未来扩张。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核心技术人员陈龙发先生拥有二十余年的网络设备行业经验,对于行业发展状况具有深刻理解,在管理、技术、业务拓展方面经验丰富,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亦具有多年业务经营积累,具备相当的各业务板块管理优势,我们预计公司管理架构或能持续满足业务规模的扩张。
公司高管团队及简历:
陈龙发董事长、总经理男,1965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989年4月至1994年6月,任安徽省安庆市无线电一厂电器分厂副厂长;1994年6月至2000年6月,任深圳市明日粤海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2000年7月至2016年2月,任深圳市菲菱科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2016年3月至今,任菲菱科思董事长、总经理;2015年7月至今,兼任云迅联执行董事、总经理;2020年11月至今,兼任浙江菲菱科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23年3月至今,兼任深圳菲菱国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李玉副经理、董事会秘书女,1982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法学硕士。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任深圳市长盈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部经理助理,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任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法务部董事会秘书助理,2014年2月至2017年3月历任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助理、证券事务代表以及公司治理与法务部经理,2017年3月至今任菲菱科思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2020年9月至今任菲菱科思董事。
庞业军副总经理男,1975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998年10月至2001年6月任湖南省安乡县三岔河镇政府技术员,2001年8月至2016年2月历任菲菱科思有限品质经理助理、品质经理、宽带事业副总监、开发项目管理副总监、副总经理,2016年3月至今任菲菱科思副总经理。
万圣副总经理男,1984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工学学士。2006年7月至2008年10月任展达通讯(苏州)有限公司电子工程师,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任富士康科技电子工程师,2009年3月至2009年10月任昊阳天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电子工程师,2009年11月至2016年2月历任菲菱科思有限研发工程师、研发经理、研发总监,2016年3月至今历任菲菱科思研发总监、副总经理。
王乾副总经理男,1980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湖南工商大学,大学本科毕业,2001年1月至2016年2月历任菲菱科思有限车间主管、仓库主管、采购主管、采购经理、商务总监,2016年3月至今历任菲菱科思商务总监、副总经理。
闫凤露财务总监男,1982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本科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2002年10月至2008年6月任安徽百姓缘大药房存货会计,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任深圳市信特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经理,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任深圳市龙泽宏天会计事务所项目经理,2011年12月至2017年2月任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2017年3月至今任菲菱科思财务总监。
1.4.研发投入逐年提升,毛利水平赶超同业均值,期待营收重拾正增长
营业收入来看,增长率有所下滑,在同行业可比公司中处于中上水平。公司以交换机业务为主,高价值产品持续增加,我们选取同行业可比公司共进股份、剑桥科技、卓翼科技、恒茂高科、智邦科技和明泰科技。由于同可比公司的下游客户存在差异,因而20 19至2021年营收增长率在同行可比公司中处于较高水平;近年营业收入有所承压,2023年出现首次下滑,原因主要系交换机业务受大客户合作模式调整及整体市场下行所致。
毛利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同行均值追赶。因业务起步较晚,相比台资如智邦科技、明泰科技在研发技术、生产效率、产品等级、客户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高端数据中心交换机、白牌交换机、欧美市场大客户等,而该等产品和领域具有单品售价高、毛利率高的特点,故公司早年毛利水平略低于行业平均。近年产品向中高端网络设备转型,供应产品从百兆向千兆、万兆升级,高端产品占比逐年上升,价值提升带来毛利率提升,已赶超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
从营收结构看,主要以交换机业务为核心,并完备产品线以均衡营收结构。交换机作为公司长期专注、优先发展及销售占比最大的产品类别,目前已涵盖企业网接入交换机、民用接入交换机、工业级交换机、数据中心场景大带宽交换机等,销售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公司持续加大对中高端交换机的研发投入,同核心客户新华三的合作产品线持续增加,向其销售的交换机产品处于由低端产品向更高端产品转型的结构调整过程;同S客户的交换机合作不断加深,我们预计,未来公司交换机产品或有望实现量价提升,有望带动整体销售收入提高。此外,公司于2023年进一步完备产品类别,路由器及无线类产品实现营收2.74亿元,同比增长32.06%,对客户相应产品份额有所增加,该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从2022年的8.82%提升至13.21%,营收结构更加均衡,综合竞争力有所增强。从费用端来看,三费基本持平,管控有效。202 3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02%/2.10%/-0.38%,同比变动为+0.12%/+0.24%/-0.39%,管控情况良好。
研发投入逐年加码,团队不断扩张,核心实力增强。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为1.4亿元,同比增长33.24%,研发人员数量为445人,同比增长6.46%。一方面,深耕中高端交换机的研发制造,在2.0T/8.0T上迭代12.8T等产品形态,扩展了基于国产CPU的CO ME模块;另一方面,完善交换机细分领域布局,包括工业控制和边缘计算场景需求的新一代TSN工业交换、多速率交换机及万兆上行交换机等产品。此外,进一步扩充测试实验室,提升内部研发设计能力和研发交付质量。截至20 23年年末,公司及子公司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76项,软件著作权19项。2023年度新增授权知识产权数量17项,新增申请知识产权数量22项,并有多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
募投项目增加中高端交换机产能,实现整体交付能力提升。公司海宁项目新建高端交换机生产线,建成后可提升中高端交换机产能,并优先为公司核心客户新华三供应中高端交换机产品,我们认为,海宁项目利于公司打开中高端产品合作空间,夯实数据中心交换机基础;智能终端实验室项目建成后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研发实力、产品类别和测试能力。
2.交换机迭代受益AI浪潮,预计高速交换机存在较大成长空间
2.1.以太网交换设备助力新基建,存在白盒化、高速化发展趋势
网络设备构成信息化建设物理底座,升级需求带来新发展机遇。网络设备是指构建整个网络所需的各种数据传输、路由、交换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和无线网络设备,其中最主要的为交换机和路由器,是互联网最基本的物理设施层。网络设备根据应用领域分为电信级、企业级和消费级。电信级网络设备主要应用于电信运营商市场,用于搭建核心骨干互联网;企业级网络设备主要应用于非运营商的各种企业级应用市场,包括政府、金融、电力、医疗、教育、制造业、中小企业等市场;消费级网络设备主要针对家庭及个人消费市场。近年来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迭代,促进网络设备产品在传输带宽、速率方面升级。
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的多端口网络设备,每个端口都可以连接到主机或网络节点,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实现多种类终端设备如服务器、路由器、计算机、移动终端及物联网终端等信息实时联网交互。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其他还包括电话语音交换机、光纤交换机等。根据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和分工,交换机可以分为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其中核心层为主干网络,汇聚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接入层主要连接设备。以太网交换设备在逻辑层次上遵从OSI模型(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主要工作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以太网交换设备拥有一条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数据报文处理。
随着网络技术高速迭代,需要网络具备可编程能力,交换机存在白盒化趋势。白盒交换机作为一种软硬件解耦的开放网络设备,突破传统交换机软硬件的一体化设计,采用开放的设备架构,解耦网络底层硬件与上层网络功能或协议,支持需求的快速迭代,提升了设备的可编程性、灵活性,近年来受到云商智算中心大规模组网青睐。同时,在AI和云计算催化下,交换机持续向高速化发展。国内方面,华为、新华三紧跟交换机升级步伐,800G数据中心交换机相继推出,助力AI算力释放。新华三于2023年6月发布51.2T800GCPO硅光数据中心交换机(H3CS9827系列),单芯片带宽高达51.2T,支持64个800G端口,单集群吞吐量提升8倍,单位时间内G PU运算效率提升25%,“硅光+液冷”融合应用实现单集群T CO降低30%。华为方面,于2023年6月发布全球首款800GE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CloudEngine16800-X系列,具备业界最高密288×800GE端口数量,可高效支撑AI训练等业务。
2.2.云网建设+AI浪潮革命推动数据中心升级,交换机增长驱动强劲
2.2.1.AI浪潮推动数据量高增长,数据中心升级趋势激发交换机增长驱动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数据量井喷式增长。据意大利PXR研究机构数据,全球范围内创建、捕获、复制和消费的数据/信息量从201 0年的2ZB增长到2020年的64.2 ZB;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181 ZB。数据增长量的大幅提升得益于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崛起,为企业提供实时信息以定位客户群属性并对市场做出判断;同时,疫情突袭导致远程办公、远程学习需求激增,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将分析并产生更多数据,而这也会对数据的传输、交换、处理、存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ICT市场持续增长,政企侧加速数字产业化转型。《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政府侧大幅提升数字政务协同服务效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在2012至2022十年间实现78至43位的上升,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地市、县级全覆盖,乡镇覆盖率达96.1%。企业侧以降本增效、精准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程度为主要动因,在包括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和工作场景在内的多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我国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联网企业总研发投入达338 4亿元,同比增长9.1%。据IDC数据,2023年中国企业级ICT市场规模约为2432.9亿美元,同比增长6.5%,持续高于GDP的增速,预计2 027年将接近3500亿美元,主要得益于企业在数字化、人工智能、云等领域的持续加码,其中,企业级ICT硬件支出五年复合增长率达8.7%,超过GDP增长。同时预计,2027年中国ICT市场规模接近6888.4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4.9%。
云计算需求旺盛,企业加速上云趋势明显,上云率较海外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未来云计算产业预计迎来良好发展机遇。云计算是一种将计算、存储和网路资源以服务的形式对外提供的商业模式。近年来通算业务数量激增,智算、超算业务异军突起,为云计算的计算规模、存储容量、网络连接等方面带来新需求;以工业互联网、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型业务场景进一步打开通算、智算、云网融合等多方位需求。云计算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然而,据《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2023年中国政企上云率将达61%,相比美国企业的上云率在85%以上、欧盟企业上云率在70%左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政企深度上云以赋能数字化转型,各行业企业IT基础架构向云迁徙已成为主流趋势,IDC咨询预计:云计算部署模式在企业级IT市场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企业IT将逐渐进入全云时代,未来有望大跨步追赶同海外的上云率差距。
而云计算业务需求和上云趋势也将不断推动技术革新,或往高效能、广分布和超大规模等方向发展。据IDC数据,2023H1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总收入达3155亿美元,同比增长19.1%,预测2023全年总收入将达663 0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并预期2024年将继续保持类似的增长势头。Canalys预计,202 4年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将增长20%,对比202 3年为18%。作为其物理底座,网络设备或迎发展机遇。
AI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也将进一步带来流量的大规模增长,并推动云计算基础设施在网络层面满足大规模、高带宽、低时延及高可靠的集群通信需求。在AI大模型训练场景下,机内与机外的集合通信操作将产生大量的通信数据量。2020年,O penAI推出了超大规模语言训练模型GPT-3,参数已达到1750亿,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模型规模从亿级到上千亿级的突破。而以千亿参数规模的AI模型为例,模型并行产生的AllReduce集合通信数据量将达到百GB级别。根据陆钢,孙梦宇,任慧蕾等,《下一代云计算基础设施架构与关键技术》预测,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智算业务2 025年预计将向百万亿参数模型演进,由于存储介质SSD的访问性能较传统HDD已有了百倍提升,因而数据读取时间大幅降低,但网络时延占比却从原来的小于5%上升到65%,意味着存储介质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空闲通信等待。网络设备的通信能力表现成为大规模组网中制约算力的核心因素,因此,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网络吞吐也是智算中心网络亟待解决的关键挑战,需要不断推进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等方面的创新,这也将对机内GPU间的通信带宽及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端口速率等级配套升级需求提升,有线网络扩容升级迫在眉睫,行业有望加速发展。AI核心数据中心的模型训练给算力带来了巨大挑战,算法模型的复杂度指数级增长使算力不断逼近极限。在2010年之前训练所需的算力增长符合摩尔定律,大约每20个月翻一番。自2010年代初深度学习问世以来,训练所需的算力快速增长,大约每6个月翻一番。2015年末,训练算力的需求提高了10到100倍。2024年初,Sora模型的发布进一步加大全球AI算力需求,视频模型训练与推理需要的算力多倍于大语言模型。AI算力增长将不断推动基础设施扩容,促使数据中心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不断迭代。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