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科技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策略报告"

1、“科特估”的政策背景

1.1“科特估”顺应政策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科特估”顺应政策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指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以及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历生产力,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离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两会将新质生产力列为十大工作任务之首,金融支持科技产业政策频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大力准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前沿薪兴氩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高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辞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菱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4月12日,证蓝会主满吴清表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科技、产业和资本高水平循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4.月19日,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服务料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更大力度支持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后续金融市场支持科技产业发展政策仍然值得期待。“科特估”有壁引领国内科技股重估。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之下,我国高科技行业发展追在眉睡,与海外龙头科技公可相比,我国科技企业的技术与估值仪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伴防新质生产力政策的持续推进与加势,我国硬核科技股有望迎来一波估值重望。

1.2当前国内科技产业的发展前景

美、日等科技领先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目前存在一定差距。与科技领先国家相比,我国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参考国家科技竞争力测度、演进与国际比较》1,截至2022年,美、日科技竞争力远远强于其它国家,位于第一梯队,而我国与德国、韩国相当,自前正处于第二梯队。不过我国科技产业也在不断追赶,经过多年发展,科技竞争力已经从第二梯队末位身梯队前列。尽管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产业发展存在差距,但是我国也在不断进行追赶,例如研发支出投入强度持续在加大,全要素生产率也在持续抬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竟争力提升十分明显,已经从第二梯队未位踪身到了第二梯队前列。


政策对于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高度重视。科技强国始终是政策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包括“十四五”规划、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都强谢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微出了相应规划。此外,在融资端,政策也在积极发力,例如,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国家大基金三期也于近期成立。未来我国科技产业有望持续壮大,并成为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裁至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0%。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以及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科技产业有望持续壮大,与美国的差距预计它将会逐渐缩小,并成为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3国内科技产业整体估值与海外相比仍有差距

国内科技产业当前整体估值明显任于海外,尤其是PB估值,基至远低于纳斯达克100指数长期中枢。2021年之前,两国科技股的估值差异并不大,我国科技股的PS估值甚垒还明量高于美国科技股。不过当前来看,无论是PS估值,还是PB估值,我国科技板块均明显低于美国科技板块。截至2024年6月12日,科创50的PS(TTM)估值为3.3倍、PB(LF)估值为3.3倍,创业版指的PS(TTM)估值为2.7倍、PB(LF)估值为3.5倍,纳斯达克100指数的PS(TTM)估值为5.2倍、PB(LF)估值为7.9倍。由于国内科技产业发展成熟度低于美国,这种估值的倒挂并非是正常现象。科技产业自身成长性较大,在发展的初期,市场通常愿意给子较高的估值,而随着发展成熟度逐提高,估值反而会逐渐下降。相比于美国而言,我国的科技产业发展成熟度相对较低,理论上成长潜力更大,估值应该高于美国科技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并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海外制裁扰动下对未来发展的担忧或是造成低估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关国等国家对于我国的科技制载和封锁在持续进行,以遇制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海外制载的就动下,投资者或许会对我国科技产业未来的发展前禁产生一定担忧,这也使得市场在科技产业的估值方面会较为保守,因此近几年国内科技产业的估值明显低于海外。


增量资金缺乏导致的存量博弃可能是另一个影响因素。除了海外制裁的扰动外,资金面的因素可能也是我国科技产业估值偏低的原因之一。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偏股型基金在经历了20年及21年的发行大年后,整体发行情况较为低迷,北上资金2023年以来整体流入情况也较为波动。在存量博弃的背景下,其它板块可能会对科技板块的资金形成分流,这也会对科技板块的估值造成一定影响。此外,股市融资端结构的变化或许也会对科技板块估值产生影响。当投资者对于某一板块较为偏好时,该板块相失的公司将会更容易在资本市场上成功器资,直观体现便是该板块在股市中的融资占比出现抬升,这也意味看相关个股估值在股市中更容易抬升。从中美两国股市的资情况来看,国内TMT板块近几年的脏资占比相对较为稳定,而美股科技板块近几年的占比则出现了明显抬升。两国融资端结构的变化或许也是科技板扶估值分化的原因之一。

展望未来,我国科技产业估值在“科特估”概念催化下或将逐渐得到重塑。方面,政策高度重视,叠加自主可控持续突破,海外制裁的影响将会逐弱化。如前文所述,政策对于科技产业始终高度支持,我国科技产业在自主可控方面也在持续取得突破,可以预见,海外制载对于我国科技产业的影响将会逐渐弱化,这意味着我国科技产业估信未来有望渐回归正常化。而大基金三期的成立,或许会成为科技产业估值回归的重要性化因素。另一方面,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资金面也将持续好转,科技板块融资占比也有望抬升。政策端当前对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资金面已经出现了明显改蓄,近几个季层IPO及企业增发对于股市资金的分流已经出现了明显减少。而在4月12日,国务完更是出台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在“新国九条”公布后,相关的配套政策也在持续出台。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预计市场资金面也将会持续好转,科技板块盈资占比也有望抬升。

2、从政策看“科特估”相关的产业方向

“科特估”核心产业方向可以分为自主可控、前沿科技以及高端制造三类。根据2023年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瓷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一2035年)》,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方向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等。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我们将其分为三美,分别是自宝可控(对关键产业链已有一定把控,技术突破可能性高)、前沿科技(还末实现完整技术路径,未来前景有待探素)以及高端制造:(技术已较为成熟,其备先发优势。

2.1自主可控:发展势在必行

自主可控产业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信创、卫星通信元器件等,是我国技术升级的要点行业。我国对于自主可控产业的关键链条有一定的把控力,同时产业未来有较强的发展前景,实现技术突破可能性高,通过技术的深化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逐步提升,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自主可控产业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信创、卫星通信元器件等,既是我国技术升级的要点产业,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半导体产业发展不仅驱动我国经济增长,更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在全球数字化革命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半导体作为实现教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物理载体,其应用几乎追及各个行业部门,不仅是未来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战略性产品。因此,加快推动我国在半导体细分领域的技术深化,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分工优势,增强我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平衡能力,是我国半导体产业持续自主可控的关链。


政策给予我国半导体产业实际资金支持,助力“卡脖子”技术突破。政策从实际的资金上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我国自2014年起相继推出了三期集成电路产业大基金,合计投入9897亿元资金。今年5月2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由财政部、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等19位发起人发起,注册资本3440亿元人民币,高于大基金一期(987.2亿元,以晶圆代工封装测试领域为主)、二期(2041.5亿元,以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为主)的总和。在大基金三期资金的进一步推动下,国内半导体行业相关企业将有望获得充定资金进行产品研发、验证、导入,实现半导体“卡脖子”技术的突破。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有望迎来复苏,未来销售预期改善可观。根据Gartner数据,202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收入为5350亿美元,同比下降10.9%;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收入有望迎来复苏,Gartner预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收入为6240亿关元,同比增长16.8%。伴陷全球半导体产业复苏,我国半导体产业也有望加速突破

2.2前沿科技:技术持续升级

前沿科技产业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学以及人形机器人等,技术持续升级是关键。前沿科技产业主要指我国还未实现完整技术路径的产业,未来发展程度待探索,需要保持持续的技术升级,典型行业主要包括未来产业中的人工智能、生物医学以及人形机器人、胸机显示、未来显示等。AI浪潮下,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在当前以新一代信忠技术引领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拟手,凭借AI大模型良好的适用性和活化性,产业整体具有较强的研发意悬和创新效应。今年以来Al大模型技术研发快速选代,2月OpenAI发布全新文生视频模型Sora,4月Meta正式发布了开源大模型Llama3,5月OpenAl又推出新一代旅舰AI模型一一GPT-40。而国内的角度,截至今年4月底国内共推出了约305个大模型,伴随AI浪溯的高速发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也有望快速实现技术突伴随AI技术快速选代,我国算力产业有望持续收益。人工智能核心要素中,我国舜力规模持续壮大,2022年我围算力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全球占比超过30%,仅次于美国。未来伴随人工智能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我国AI相关产业也有望高速发展。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预计到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有举突破650亿美元,同比塔长12%;其中2024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达230亿美元,同比塔长10%;服务机器人市场达290亿美元,同比增长16%;特种机器人市场达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6.7%我国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相关战路部署,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过水平。国产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快速,硬件层面拥有全球竞争力。国产人形机器人进展较快,不断优化硬件以及提升智能化水平,一方面接入机器人大模型,模仿&学习驱动下AI智能化进度较决,动作执行的准确度、连续性均在持续进步;另一方面,硬件能力不断提升,可选配多自由度的灵巧手,可触达应用场景更多。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如速之年,技术升缴、产品训练测试及产业链验证会持续出现。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生物经济首要发展领城。202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悉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经济首费发展领域。当前我国生物产业还处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起步上升阶段,未来生物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有望持续扩大。生物医学产业技术持续实现突破,加速迈入成长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完备、规模持续扩大,拥有要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兽用药、医用辅料等门类的产业体系。2012至2022年,我国累计有112个创新药、189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填补了相关治疗领城国内空白。未来借助生物技术加速滴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的关键机遇,有望进一步推动生物医学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3高端制造:已具先发优势

国高端制造产业已具先发优势,新能源行业是典型案例。高端制造产业主要指我国现有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基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经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未来需要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同时通过出海为经济责献新的增长点,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光伏、风电、新能源车等新能源领城已具备先发优势。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现国新能源相关产业已速渐形成领先优势。一方面,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其发电量占我国发电量的比重从2011年的17%上升至2023年的31%;另一方面,我国新能源车快速占领市场,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5.6%,未来2025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20%,2030年实现40%的目标相对能够有效实现,甚至加速实现。改策鼓励下新能源制造出海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伴随我国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国际领先优势,出海已经成为产业重要的增长点,新能源车以及光伏电池出口量近年持续保持高增速,其中新能源车更是在2023年迎来出口量快速增长。


政策支持方面,今年2月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关总署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链速发展的意见,推动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辰,后续我国新能源产业出口有望持续增长。我国新能源领城技术研发与突破持续快速进行。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实验室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将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26.1%,为进一步提升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对推动其走向离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总义。今年5月,“需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多能互补优化配置与运行关锁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果评价,研究成果获评“国际领先”标志着中国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多能互补优化配重与运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未来伴随政策持续扶持,叠加关键技术突破不断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有望持续高速发展。

3、电子:看好AI和半导体未来趋势

求是网近期外发多篇关于新质生产力专题文章,包括《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在哪里》、《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优劳和条件》、《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索》等。我们经过需点学习后,这些文章的核心观点如下:(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费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的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的深刻洞票,是推动离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是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内在驱动。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科技创新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科技创新需要统筹好高水平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三)大力推进工程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挥工程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年高分子防水材料行业展望

2024-06-18
下一篇

2024宏观经济策略报告:M1指标失效与市场展望

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