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农药行业报告:制剂出海新征程
1跨国作物保护龙头,全球营销网络完善
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作为扎根中国本土的跨国作物保护公司专注于在全球范围内在作物保护领域进行深耕,当前已构建了涵盖农药原药及制剂的研发、制造以及面向全球市场的品牌、渠道、销售与服务的完整业务链。公司具有较为完善的全球布局,当前在山东潍坊、山东青岛、宁夏平罗、南美阿根廷、欧洲西班牙拥有5处制造基地,此外在境外设有90多个下属子公司,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营销网络持续完善。
公司主营业务为农药原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备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多种植保产品的原药合成及制剂加工能力,当前公司产品以除草剂为主,主要产品包括草甘膦、2,4-D、莠去津、百草枯等原药及制剂产品。2023年公司除草剂业务营收占比约73.34%,杀虫剂、杀菌剂业务营收分别占13.44%、11.97%,未来随着公司持续发展,产品布局有望不断完善。
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公司创始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王文才、孙国庆及丘红兵三人通过控股股东山东润源、KONKIA及山东润农间接持有总股本的38.3%,多年以来以其为首的运营管理团队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务经验始终专注于作物保护品领域,为公司发展带来强有力支撑。公司子公司布局紧紧围绕主业,除直接持股子公司以外,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山东润丰农科有限公司(香港)下属的超过70家境外子公司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农药产品销售,未来随着下属子公司稳定经营,公司有望实现全球布局的快速推进及盈利能力的迅速提升。
1.1产品销售面向全球,营销网络布局完善
公司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进行销售,产品出口的国家主要包括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最大来源地区为南美洲,占全部营收的49.94%,其次分别为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等,来自中国的营收占比仅为1.24%,公司海外业务布局较为完善。
公司拥有完善的全球营销网络,公司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探究、谋划销售模式和发展路线的优化升级,当前已经形成多样化的海外销售模式,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能够根据当地市场状况自建团队,公司将以“轻架构、快速响应”为特点加速在各目标国自建团队开展自有品牌的B-C业务,依托公司自身及中国强大的供应链,积极推进以实现“全球中国造到中国品牌全球化”。
1.2公司整体经营稳健,盈利中枢稳步向上
近年来公司经营稳健,随着自身全球布局持续发展,公司营收及利润逐步提升。2017-2023年公司营收从50.47亿元增长至114.85亿元,复合增长率14.69%,2017-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62亿元增长至7.71亿元,复合增长率19.74%。2023年受全球农药行业景气下滑导致公司营收及业绩同比大幅下降,2024Q1公司实现收入26.93亿元,同比增长20.59%,营收企稳同比重回正增长,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减少16.39%,未来随着行业景气回升及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公司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提升。
公司财务费用率波动较大主要由于公司境外收入占比高,汇率波动影响汇兑损益所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023年管理费用率提高主要是股份支付的影响。在盈利能力方面,近年来公司毛利率在20%左右波动,2020年毛利率最低跌至17.14%,受行业景气回升影响21-22年公司净利率呈现明显上行,随着全球农药行业景气下滑,以及费用增加影响,公司2023及2024Q1净利率呈下降趋势。
2农药市场持续增长,创制成本逐年增加
公司深耕农药行业,农药按是否能直接施用可分为农药原药和农药制剂。农药原药以石油化工等产品为主要原料,通过化学合成技术或生物工程技术获得,一般不能直接施用于作物,在原药基础上加上相关助剂等原辅材料,经分装和复配生产出的农药制剂则可直接用于作物。
2.1作物保护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农药产品受益刚需提升
全球人口数量有望持续增长,维持稳定的全球粮食供应成迫切需求。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增长至85亿左右,2050年达到97亿,21世纪80年代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并保持这个水平到2100年。与粮食需求增长与人口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持续转化为农业用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工业、房屋、高速公路和许多其他基础设施建筑数量的增长所致。全球人口持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行。在全球耕地有限的背景下,需要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生产率,农药作为能够保护作物免受害虫侵害并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物保护化学品需求将稳步增长。
近年来全球粮食系统受多重冲击,全球作物保护市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根据AgriBusiness,受益于作物价格大幅上涨,2022年全球作物保护市场的总价值快速增长,但随着库存增加以及商品价格的降低,短期内作物保护市场较难维系前期的高速增长。健康、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粮食系统对于实现世界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但近年来全球粮食系统受到了新冠肺炎造成的各种影响、极端天气、害虫和地缘冲突等多重冲击,致使粮食价格上涨和饥饿加剧。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了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波动,进一步降低了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全球作物保护市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对作物保护产品的需求有望逐步增加。
长期来看全球作物保护市场将维持平稳增长的状态。根据AgbioInvestor预测,综合考虑种植面积和未来产量、投入成本波动、土地使用、畜牧生产、有机栽培、环境和气候变化、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决策、新兴技术的增加等因素,以2020年作为基准,未来到2035年全球作物保护市场将维持平稳增长的状态。
全球农药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根据PhillipsMcDougall,全球化学农药销售额由2017年616.3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781.93亿美元,CAGR达4.9%,其中作物用农药销售总额由2017年543.2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692.6亿美元,CAGR达5.0%,展望未来全球农药市场有望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稳步增长。
2.2创制成本逐年增加,非专利药市场份额提升
全球农药行业呈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按照农药行业中的参与者分类,可以分为创制型企业、仿制类原药企业、农药制剂企业、农药中间体企业、经销商、贸易公司、登记运营等。海外发达国家的农药工业起步相对较早,跨国农药巨头由于资本雄厚且能够承担昂贵的开发费用和开发损失,对农药新品种的开发形成垄断。若按各公司2021年销售收入统计,先正达、拜耳、巴斯夫、科迪华等跨国农药龙头已占据全球农药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并形成了“产权农药—丰厚利润—研发投入—新产权农药”的良性循环。
农药创制所需的成本投入较大且在逐年增加。开发并市场化一种新的农用化学品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和1-3.5亿美元的研发支出,该过程包括:发现一种新的农用化学品候选物;同步进行安全性研究、生物学研究和制剂研究;综合评估这些研究的结果;最后申请并获得农药登记。根据PhillipsMcDougall,随着在环境化学研究、初步田间试验所需的生物学支出等领域的支出增加,对于农药创制企业来说,近年来新产品研究的总成本显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上市新农药需耗用的时间不断延长。随着创制药领域的持续发展,相关监管机构法规日益完善,对于数据要求逐步提高。从首次合成新的作物保护有效成分,到随后将其商业化的平均间隔时间呈逐步增加态势,根据PhillipsMcDougall调查,2010—2014年间从1个新有效成分的首次合成到其首次上市的平均时间比2005—2008年时间段延长了1.5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全球农药生产专业分工的深化,跨国农药巨头已开始逐渐分离上游的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环节,将其转移到具有更低生产成本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通过生产专利到期农药,凭借低成本优势抢占市场的仿制型农药企业获得了较大发展动力。当前我国大部分农药企业仍属于仿制型原药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非专利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并已形成包括科研开发、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未来随着行业持续发展以及集中度不断提升,我国农药行业有望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持续发展。
2.3全球实行农药登记管理制度,登记政策不断趋严
农药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同样具有较高壁垒。当前世界各国拥有各自的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即农药原药或制剂要在该国销售,就必须符合其对有效成分含量、毒理、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要求,并取得当地主管部门颁发的农药登记证书。
美国美国农药登记由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负责,申请者需向EPA递交注册申请。在向EPA呈交注册申请表时,申请者还必须一并呈交所有其他与其注册的产品有关的必需的文件和数据,包括产品理化数据、毒理学数据、生产厂商信息以及生产制造过程的描述等。欧盟欧盟农药登记的主管机构是欧盟理事会及欧盟各成员国农药主管部门,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在农药登记上采取风险评估政策,所适用的法律是1991年出台的91/414/EEC法令和Regulation1107/2009,出口到欧盟的农药产品以欧盟进口商为登记主体。
巴西巴西的《农用毒物法》规范了巴西的农药登记,对农药的药效以及农药对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潜在影响等方面进行完整评估,评估由巴西农业部、巴西环保部和卫生部进行联合评估,程序如下:首先由巴西环保部对登记产品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估,其次由巴西卫生部对登记产品对人体的影响进行评估,第三由巴西农业部对登记产品对农业的影响进行评估,最后由巴西农业部根据巴西环保部、巴西卫生部以及自己的评估结果,最终决定是否予以登记。
日本日本农药登记以农林水产省的农药检查部为主负责具体的农药登记审批工作,并对全国的农药GLP(GoodLaboratoryPractice)实验室进行认证和监管。农药检查部还在农林水产省的指导下,会同日本全国的47个都、道、府、县所设有的农药检查科对各辖区内的农药使用和市场等进行监管。对于农药生产的监管,一般由农药检查部来具体负责。印度印度农药主管机构是中央农药委员会(CIB)。中央农药委员会对印度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就农药法实施的有关技术问题提供建议并被授权执行该法。
印度中央政府成立了登记委员会(RC),负责对进口商或生产商提交的农药登记申请进行审查后予以登记。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农药登记遵循澳大利亚1994年农业畜牧业化学品法令。由澳大利亚农药兽药管理局负责农药生产,登记,储运,分销,使用,及销毁登记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农药管理采用的法规是安第斯农药管理法规。登记相关主管部门农业部主要负责审核田间试验报告,颁发农药登记证;卫生部主要负责评审农药毒性风险;环境部主要负责评审农药环境风险。
全球原药登记政策不断趋严。近年来各国对于作物保护品的管理法规和政策调整频繁且日趋严格,单个产品在各国的登记费用持续上升的同时,各国登记政策均朝着数据高标准化、资料繁杂化的方向调整,共同导致农药企业在海外获得原药登记证的难度持续增加。
登记政策或审批收费标准的调整使得单个产品在各国的登记费用均在上升如印度2017对于进口产品登记政策的调整使得登记单个进口原药品种的费用从先前的2万美金左右直接上升到现在的40-80万美金左右;在中国,伴随2017年新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的实施,单个原药老品种的登记费用从先前的20万元左右上升到现在的500万元左右。登记政策均朝着数据高标准化、资料繁杂化的方向在调整使得登记难度加大即便是原先要求很宽松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地从原先可以接受公开数据变更到要求GLP实验报告,且要求的报告种类越来越繁杂,使得单个产品登记申请所需准备的资料种类增加,标准提高,资料准备时长增加,且有些资料的准备专业难度极高。
各国政府的审批颁证效率在下降如在阿根廷、孟加拉、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国政府部门甚至限制每家公司的申请年度提交或获批个数,这使得产品新获证在大多数国家耗时普遍延长且十分缓慢。不少诸如阿根廷、孟加拉、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等甚至推出限制每个申请人年度产品登记申请个数的政策。重要作物保护品市场普遍登记耗时漫长全球重要的作物保护品市场诸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印度、中国、欧盟等均耗时漫长。巴西一般耗时5-8年;俄罗斯、印度、欧盟一般耗时4-6年;阿根廷、墨西哥、中国一般耗时3-5年;美国一般耗时2-3年。
公司已具备全球领先的农药产品登记能力。近年来农药登记费用的上升、耗时的增加以及登记难度的提高,使得公司作为拥有在全球各市场具有丰富登记经验以及较高决策效率的公司具备了较强发展优势。公司每年持续在全球各国进行的大量的丰富而完善的产品组合的登记投入,使得每年不少国家均有新登记的获得,这些新登记的获得会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也会给未来带来持续的业绩贡献。截至2023H1,公司共拥有300多项中国国内登记,5400多项海外登记,其中2023H1首次在波兰、突尼斯、亚美尼亚、津巴布韦、多哥、马达加斯加、博茨瓦纳等国获得登记,登记团队规模持续扩大,成员从2022年的169人增加到现有的180人。
3构建“快速市场进入平台”,完善全球营销网络建设
3.1“快速市场进入平台”,产品销售网络布局全球
公司自建团队及诸多市场合作伙伴可通过“快速市场进入平台”多渠道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公司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探究、谋划销售模式和发展路线的优化升级,在2008年至2019年聚焦于全球市场端的业务拓展与深耕,经过多年发展,在全球农药市场普遍实施农药登记管理制度和市场许可准入制度的背景下已形成了以“团队+平台+创新”为基础要素,农药产品传统出口模式与农药产品境外自主登记模式相结合,以“快速市场进入”为特点的全球营销网络。“快速市场进入平台”的核心是在各目标国获得丰富而完善的产品组合登记以及坚持平台开放的理念。丰富而完善的产品组合登记能给种植者提供完整作物解决方案,平台开放的理念使得公司能利用平台自建当地团队开展自有品牌的B-C业务,也可将该平台开放给其他优秀的市场合作伙伴开展B-B业务,从而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大。
公司销售网络布局全球,目前已在拉美、亚太、非洲、欧洲区域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或代表处并投资建设了“快速市场进入平台”。未来公司将持续进行全球营销网络的建设,根据公司中期战略规划,在“快速市场进入平台”的构建方面,公司将于2024年在除美国、加拿大、日本之外的全球所有主要市场初步完成“快速市场进入平台”的构建,于2025年-2029年期间完成对全球所有主要市场的“快速市场进入平台”的构建。公司将利用“轻架构、快速响应”优势加速在各目标国自建团队开展自有品牌的B-C业务,将于2024年年底前完成在不少于25个新增目标国予以开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