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专用设备行业报告:英维克液冷技术与AI算力市场机遇
1.近二十载深耕温控行业,产品持续迭代+行业拓展赋能快速增长
1.1.技术领先的精密温控节能解决方案与产品提供商
发展历程,不断突破全球市场及细分领域市场,逐步突破打造液冷领军。公司2005年成立,随后不断在国内突破,成为移动、联通以及华为、中兴等巨头公司的供应商。2012年开始放眼全球,突破北美、日本等市场。随后进行行业领域的拓展,向储能、电力等行业市场进行突破与拓展,丰富产品矩阵和赛道布局。202 0年开始,公司进行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的打造和突破,并不断突破,逐步实现技术领先。
业务全球布局,客户案例遍布全球。公司致力成为专业精密环境控制领域的国际一流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出众,具有国家级测试中心2个、自主技术平台4个,研发、制造基地7个。实现多业务多行业覆盖,应用行业超过20个,客户案例遍布全球超过120个国家与地区。
1.2.股权结构相对集中,高管从业履历丰富助力发展
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截止24Q1,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深圳市英维克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5.49%),其中董事长齐勇先生持股该公司64.84%、公司董事韦立川先生持股8.23%。此外,齐勇先生与韦立川先生直接持股公司分别5.73%和2.82%股权。第二大股东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9.93%。公司整体股权结构相对较为集中。
高管具有相关从业经历,有望赋能公司长期实现技术领先。公司董事长具有华为电气、艾默生等大型公司相关从业经历,研究院院长同样曾就职于美的、艾默生,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亦具有多年业务经营积累,具备相当的各业务板块管理优势,我们预计公司管理架构或能持续满足业务规模的扩张。
1.3.营收利润十余年稳健增长,加码研发紧抓行业发展机遇
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持续稳健增长。过去五年,公司营收利润均保持稳健快速增长,过去五年收入端维持同比20%以上的增速,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44%;利润端持续增长但波动相较收入端更大。2023年,公司业务收入受到机房温控项目的季节性影响呈现前低后高,尤其是第四季度的收入占比较高。202 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2 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4亿元(股份支付费用为6,592.91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74%,延续了10 余年的收入利润双增长记录。2024Q1,受益于机房温控节能产品收入增加,公司收入利润高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7.46亿元(yoy+41.36%),实现归母净利润6198万元(yoy+146.93%)。
23年毛利率呈现明显恢复,期待趋势能延续。2023年,公司在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以及产品收入组合的有利变化,加上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等有利因素作用下,综合毛利率有所提升,其中机房温控节能产品有明显提升至31.53%。在毛利率提升带动下,公司净利率回升至9.88%。2024Q1,公司毛利率实现29.51%,实现净利率8.26%。我们期待在公司降本增效措施下,盈利能力能稳中有升,延续盈利能力改善的趋势。
户外机柜温控节能设备占比持续提升。从收入结构来看,公司机房温控节能设备近三年占比降低,202 3年已降至50%之下,相应户外机柜温控节能设备有持续提升,202 3年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41.53%。轨道交通列车空调及服务业务方面,因地铁的投资建设及实施进度受宏观经济、建设规划节奏、所在地政府财政情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过去几年建设进度有所放缓,但一些城市重新加快已批复建设规划项目的同时通过报批建设规划调整的方式增加建设规划。另一方面除了地铁以外,轻轨、市域快轨等制式的需求增长较快。虽然过去三年占比持续下降,但我们认为趋势或将趋稳,随着后续轨交相关需求恢复增长,该业务发展有望得到拉动。
股权激励费用致使管理费用增长,期待费用管控成效。公司此前费用管控成效初显,2019-2021年销售费用率及管理费用率明显下降,2023年,公司管理费用率有一定提升,主要是工资费用与股票期权激励费用增加所致。我们期待公司后续持续实行费用管控,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华南总部基地带动在建工程提升。公司近年固定资产整体稳中有增,在建工程2023年有明显提升,主要是华南总部基地建设工程投入增加所致,公司后续产能能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后续业务持续增长赋能。
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保持为正。公司近五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持续为正,2023年实现4.53亿元,2024Q 1继续维持良好趋势。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与营业收入比例来看,2024Q1进一步改善,数值超过1,现金流回款情况得到改善。
持续加码研发,赋能技术能力持续保持领先。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202 3年研发支出合计2.6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7.45%,较2022年6.69%有明显提升,主要是工资费用与股票期权激励费用增加所致。同时看到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在2023年达到1279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提升至33.19%。公司不断加码研发,持续针对冷却前沿技术进行研发突破,有望赋能公司保持行业内技术能力领先性。
2.AI算力发展带来液冷市场机遇
2.1.政策指引,PUE能耗管控持续重视
节能降碳政策指引。2022年,为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各部委发布了诸多重磅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共识,为不同主体全方位节能降碳提供目标指引。
国内一线城市出台多条限制PUE指标的政策,叠加东数西算对于能耗指标的要求,在一线城市建设数据中心难度加大,一线城市机柜资源稀缺性凸显。北京,上海以及深圳陆续出台了关于限制数据中心建设PUE值的政策措施,全力规划建设绿色数据中心。
2.2.AI算力性能高速提升,能耗增长带来制冷新需求
AI算力性能不断提升。根据英伟达,过去8年间算力千倍增长,算力的快速革新导致了当前对电力和热力需求的激增,也导致液冷技术逐步取代风冷成为选择。算力的背后支撑力量是电力,而电力最终会转化为热能,需要通过制冷散热过程来处理。算力芯片-电力-热力的架构解决方案是行业探索的重点。
GPU的不断迭代进化,带来能耗的增长。随着高密度CPU和GPU的发展,液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CDCC,液冷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挖矿行为和显卡的需求,以及GPU、TPU等超级芯片的发展,而非CPU。随着AI时代下不断迭代新的GPU芯片,液冷需求有望不断激发,或将逐渐成为高性能数据中心的必选。2024年,新一代GB200发布时,英伟达设计了1200W的风冷和液冷两种方案,两者可以兼容,液冷也是这时候风起云涌。
A100服务器系统功耗明显提升。以NVIDIA的DGX A100 640GB为例,其配置了8片A100 GPU,系统功耗达到最大6.5千瓦,未来随着A10 0服务器的应用增多,我们认为或将显著提升数据中心机柜的功耗。
机柜功率或将迎来大幅提升。通常19英寸机柜和42U机柜是标准机柜,参考高度1U=4.445厘米,宽度19英寸约为48.2 6厘米,英伟达DGX A100 640G B宽度上基本约为19英寸,高度上大约为5.94U,以标准机柜42U为参考,最大限度可以放下约7台DGX A100 640GB服务器(实际需要预留散热、挪动、走线等的空间),最大功率可达到约45.5KW。
制冷散热主要方式:目前发展的散热冷却技术主要有风冷和液冷两大类,其中风冷包括自然风冷和强制风冷,适用的机柜功率密度较低;液冷分为单相液冷和相变液冷。散热冷却系统所采用的冷却介质、冷却方式不同,移热速率差距大。传统风冷最高可冷却30 kW/ r的机柜,对于30 kW/ r以上功率密度的机柜无法做到产热与移热速率匹配,会使机柜温度不断升高导致算力下降甚至损害设备。
2.3.空调系统是降低能耗的关键因素,液冷/蒸发冷却应用前景是星辰大海
降低机柜能耗的关键:空调系统。根据CDCC数据,在不同PUE指标下,能耗占比呈现明显变化,越低PUE下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比呈现明显下滑。在PUE指标趋严下,机柜能耗的管控尤为重要,而降低PUE指标的关键因素,即为提供更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机房温控设备成为数据中心降本节能的重要突破口。
在数据中心发展集约化下,机房温控愈发受重视,而液冷以及蒸发冷却技术,凭借其更优的性能参数,越发受到数据中心厂商的重视,应用比例持续提升,市场空间广阔。
2.3.1.液冷具备低噪高效优势,未来应用空间广阔
水具有更优热性能参数,应用液冷效率高。对比空气和水的热性能参数,可以发现水具有更大的密度、比热容以及导热系数,载热能力和传热能力均比空气强,这也意味着使用更小体积的水可以实现冷却相同热量。黄廷等人的研究显示,与传统风冷散热方式相比,当使用循环水冷系统对数据中心进行散热时,总能耗可以降低约50%。
应用液冷有效提升服务器使用效率与稳定性。相较于传统风冷,液冷具备强冷却力,冷却能力是空气的1000-300 0倍,可实现超高密度制冷。根据曙光实验室的数据,传统风冷的PUE值多在1.5以上,冷板液冷的PUE值可小于1.2,曙光浸没相变液冷的PUE值能低至1.04。同时具有低噪声(噪音可低于50dB)的特点。
2.4.液冷有望为行业趋势,空间广阔
电信运营商发布液冷白皮书,积极推动液冷应用。2023年6月5日,在第31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算力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邀请液冷产业链的相关代表企业共同面向业界发布了《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电信运营商联合产学研上下游,凝聚行业合力,强化原创性、引领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打造高水平液冷生态链。同时,构筑开放生态,推进液冷机柜与服务器解耦,引领形成统一标准。此外,发挥规模优势,大力拓展应用。根据“白皮书”,运营商规划202 5年及以后,50%以上项目规模应用液冷。我们认为,运营商侧积极推动液冷,有望带动整体液冷渗透率快速提升,拉动产业链繁荣。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