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卫星互联网行业报告

1.卫星互联网是卫星通信的发展热点

1.1 以卫星为中介的通信,LEO卫星系统是必然选择

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中的转发器作为中继站,通过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航天技术的结合,并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控制的先进通信方式,是目前卫星技术最具产业化的应用方向,构成了卫星产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卫星通信可以分为空间段、地面段和运营段,空间段包括各卫星星座,地面段包括关口站和测控站,运营段包括各类用户设备及终端。


与传统的蜂窝通信相比,卫星通信最大的不同在于中继媒介是卫星而非地面基站。卫星通信具有如下优势:➢卫星通信波束覆盖范围较广,因而打破了距离限制。➢卫星通信突破了通信地理环境的限制,甚至不受两点间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的影响。


用于通信的卫星主要有LEO卫星和GEO卫星。按照轨道高度,卫星轨道主要可以分为LEO(低地球轨道)、MEO(中地球轨道)、GEO(地球静止轨道)、SSO(太阳同步轨道)以及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不同的轨道高度对应不同的卫星应用,目前用于卫星通信的轨道主要包括LEO和GEO。

2024卫星互联网行业报告

LEO卫星系统传输延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非常适合卫星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基于LEO和GEO这两种不同轨道构建的卫星通信系统,在系统寿命、容量大小、覆盖范围、系统时延、建设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GEO卫星系统使用寿命较长,频率协调难度低,前期建设投入低,但存在两极盲区,特定场景通信存在难度,整体成本较高。LEO卫星系统可实现全球覆盖,时延较短,应用场景丰富,是大规模卫星组网及应用卫星联网的必然选择,依靠众多卫星组网即使在单一卫星故障时仍然能提供稳定优质的服务。因此与GEO卫星相比,LEO卫星具有传输延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1.2卫星互联网爆发在即,低轨卫星竞赛已打响

低轨卫星互联网具有广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等特点。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球,构建具备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卫星系统,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具有广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等特点。LEO卫星系统由于具有种种优点,成为了卫星互联网组网的最佳选择。


全球卫星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2-2022年全球新发射卫星数量CAGR为34.2%。近几年全球卫星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根据trendforce预测2023年全球卫星产业规模为3083亿美元,同比增长4.5%。而据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测,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其中卫星互联网将占市场增长的50%,最乐观的情况下可达70%。从每年卫星发射数量来看,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12年,全球新发射卫星数量仅132颗,2022年全球新发射卫星达到2505颗,期间CAGR为34.2%。随着卫星互联网下游端的需求刺激,预计未来全球卫星产值还将持续增长。


地面设备价值量占比高且逐年提升,2022年占全球卫星产业链的52%。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地面设备和卫星服务这两大环节价值量占比高,从全球市场来看,近五年这两个环节的价值占比之和均超过90%。且地面设备占比有逐年提升的趋势,2019年超过卫星服务后便成为了产业链中价值占比最高的环节,到2022年时地面设备占比已经高达52%。从侧面可以看出,随着Starlink、OneWeb等星座的组网,卫星互联网下游应用端的需求逐渐打开,终端等地面设备的需求量增加,价值量占比逐渐提升。


中国卫星互联网体量较小,但发展势头强劲,预计2021-2025年市场规模CAGR达到11.2%。据UCS卫星数据库统计,截至2023年5月1日,全球在轨运行卫星一共有7560颗,其中美国5184颗,中国仅有628颗。从整体规模来看,国内卫星互联网体量较小,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受益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多项鼓励推动卫星互联在各行业规模化应用的政策措施,国内卫星互联网市场发展机遇良好。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1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约为292.5亿元,预计2025年将升至446.92亿元,2021-2025年CAGR为11.2%。


各国已开启低轨卫星竞赛,中国也积极布局低轨卫星互联网。低轨小卫星的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廉,传输延时更短、路径损耗更小,多个卫星组成的星座可以覆盖全球,频率复用更有效。各国已开启低轨卫星竞赛,近年来国内外多家企业提出卫星互联网计划,国外的企业主要有OneWeb、SpaceX、Telesat等。据报道,中国也已着手构建低轨卫星通信网,国有企业将牵头发射超过2.6万颗卫星,通信网络覆盖全球。国内多个近地轨道卫星星座计划相继启动,包括GW星座、G60星链、银河Galaxy等,发展后势强劲。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携手合作,有望推动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迈向跨越式发展,领先实现空天地一体大规模互联。

1.3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包含四大环节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主要包含了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运营及服务四大环节。其中卫星制造环节主要包括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卫星平台包括姿控系统、电源系统、结构系统、星务系统、测控系统及热控系统等。卫星载荷包括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以及其他金属/非金属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等。卫星发射环节包括火箭制造以及发射服务。地面设备环节主要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动式地面站(静中通、动中通等)以及用户终端。卫星运营及服务主要包括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宽带广播服务以及卫星固定服务。


.3.1 卫星制造:定制卫星中载荷和平台的成本各占50%卫星制造处于卫星产业链的上游,包括卫星载荷和卫星平台的制造。单从卫星生产和测试上来看,卫星的生产制造模式与火箭类似,都是由设计、生产、测试、总装组成。但是由于卫星不像火箭那样具备一个非常核心的动力系统,更注重卫星的功能,所以它的系统和供应商均比较复杂。并且和火箭相比,卫星和传统的制造业有更多相似的地方,这就使得卫星产业链的变化趋势具备制造业的特质。卫星一般包括卫星载荷与卫星平台两部分。目前在定制卫星中载荷和平台成本各占50%,但是随着卫星的批量化生产,平台的成本占比能降到30%,理想状态能到20%。


卫星载荷主要包括转发器分系统和天线分系统。根据电子发烧友测算,如果以通信卫星中平台成本占30%、载荷成本占70%计算,卫星载荷成本中天线分系统占到大头的75%。转发器分系统占卫星载荷总成本的25%。星载转发器负责将收到的信号经放大、移频后发射给地面。功率放大器是星载转发器的必备器件,其能量转化效率影响星上热处理和有效载荷容量,最终影响飞行器的重量和体积。目前采用的星载放大器主要包括行波管放大器TWTA、固态功率放大器SSPA 以及速调管放大器KPA三类。其中SSPA主要应用于低轨通信卫星系统,TWTA主要应用于高轨高通量卫星系统,而KPA则广泛应用于电视广播系统的上行站和一些带宽较窄的FDMA 地面站。天线分系统占卫星载荷总成本的75%。天线分系统用来实现空间中的电磁波信号与电缆中的电信号的转换,功能上分为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通信卫星的天线分系统主要包括反射面天线、多波束天线和大型可展开天线等。


其中多波束天线中的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是低轨卫星的核心载荷之一,星载相控阵天线一般为有源相控阵天线。天线中的T/R组件负责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并控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从而完成波束赋形和波束扫描,其指标直接影响天线的指标,对性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电子发烧友,作为有源相控阵天线的核心,T/R组件的成本可以占据天线成本的50%以上。

2024卫星互联网行业报告

卫星平台成本占比呈下降趋势,平台中姿控系统和电源系统成本占比高。卫星平台是有效载荷的服务系统,用于保障卫星从运载火箭起飞到工作寿命终止星上所有分系统的正常工作。定制卫星中平台成本占比较高为50%,在批量卫星中为30%,而商业公司期待的理想值为20%。卫星平台一般由姿控系统(占平台成本40%)、电源系统(22%)、结构系统(12%)、星务系统(10%)、测控系统(9%)、热控系统(7%)等六部分构成。从平台结构上看,为卫星提供机动能力和电力是它的核心作用,所以姿控系统和电源系统的成本占比最大,占卫星平台总成本的60%以上。


1.3.2 卫星发射:火箭成本占比最高且为最重要的可控成本卫星发射是运载火箭运送人造卫星起飞、加速、进入预定轨道的过程。卫星发射服务包括火箭制造和发射服务,卫星发射成本包含火箭成本、发射成本、测控成本、保险费用以及留存利润。一般来说在发射运载火箭的成本构成中,火箭成本占比最高且是民营火箭公司最重要的可控成本。以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为例,火箭成本占比达到了发射总成本的53%,占比最高。


SpaceX 公司作为在位企业,主要通过对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与对优质生产技术的专控两种方式,降低运载火箭成本获得绝对成本优势,使潜在进入者处于相对劣势。


1.3.3 地面设备:产业链中游,包括地面站及终端设备两部分地面设备处于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中游,随着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空间段的完善落地,将逐渐带动地面段的投资。卫星地面设备制造环节分为地面站及终端设备两部分。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地面站负责发送和接收卫星信号,并对卫星网络进行管理,通常也称为地球站。根据是否可以移动,将地面站分为固定站、移动站(动中通车载站/船载站/机载站)和可搬移站(静中通车载站、便携站、背负站)。


地面设备中的终端设备主要分为手持终端(卫星电话)和移动终端(车载、船载、机载通信终端、卫星通信热点)等。便携式/车载式卫星移动通信终端一般使用一体化平板天线设计,同时配备与动中通天线接口。终端设备与通信卫星间的链路称为接入链路,用户接入后即可实现卫星实时通信。按照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将卫星移动通信的主要用户分为海上用户、航空用户、陆地用户、M2M用户和政府用户。不同用户对应的终端价格有所不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民用卫星移动通信终端价格在5000元左右,单兵手持终端约2万元,而车载式和便携式终端价格大约为20万。


1.3.4 卫星服务:高度管制行业,需要取得工信部运营牌照卫星运营服务包括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宽带广播服务和卫星固定服务等。其中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和宽带广播服务属于地面段运营服务,而卫星固定服务则属于空间段运营服务。地面段运营服务是运营者利用合法使用的卫星转发器资源,组建相应类型的卫星通信网设施或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通信等通信业务。空间段运营服务则包括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是指将卫星转发器资源向卫星使用者出租或出售,以供卫星使用者利用该卫星资源进行相应应用的业务。

2024卫星互联网行业报告

国内卫星通信服务属于高度管制行业,需要获得工信部运营牌照才能展开相关经营活动。根据《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版)》,我国卫星通信业务分为两类,第一类中包括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第二类中包括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和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目前国内拥有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牌照的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国内拥有第二类中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牌照的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而取得第二类中的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的企业数量则相对较多。

2.相控阵天线是低轨卫星星地通信的标配

2.1 与传统机械天线相比,相控阵天线优势明显

相控阵天线指的是,通过控制阵列天线中辐射单元的馈电相位,来改变方向图形状的天线。控制相位可以改变天线方向图最大值的指向,以达到波束扫描的目的。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控制副瓣电平、最小值位置和整个方向图的形状,例如获得余割平方形方向图和对方向图进行自适应控制等。用机械方法旋转天线惯性大、速度慢,相控阵天线则克服了这一缺点,波束的扫描速度很高。它的馈电相位一般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相位变化速度很快(毫秒量级),天线方向图最大值指向或其他参数的变化迅速。相控阵天线最突出的特点包括:1)多波束成形和快速扫描,相控阵天线可以在一个重复周期内通过转换波束形成多个指向不同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这些波束可相互独立,且具有快速扫描捷变能力;2)波束赋形,通过调整相控阵阵列中各单元通道内信号幅度与相位,可改变天线方向图函数或天线波束形状;3)抗干扰能力强,相控阵天线可集中多个辐射单元的功率形成大功率模式,也可以通过自适应控制能量和主瓣增益向不同方向发射所需能量,从而提高其抗干扰能力;4)系统可靠性高,相控阵系统的阵列组件较多,且并联使用,即使部分组件功能丧失,系统仍能正常工作,这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控阵天线分为无源相控阵天线和有源相控阵天线。相控阵天线作为阵列天线的分支,通过在每个单元天线通道中集成移相器从而实现波束的快速扫描。因其具有高增益、低旁瓣以及波束赋形等优点,一直是天线领域研究的热点。相控阵天线可以分为无源相控阵天线和有源相控阵天线。相较于无源相控阵天线,有源相控阵天线的优点是使用微波集成的方法,将移相器、滤波器、衰减器、功放和低噪放等集成在芯片中,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轻型化,波束指向精度较高且具备一定的波束旁瓣抑制能力。


最初相控阵天线只在雷达方向、军事范围内有所应用。有源相控阵雷达波束切换快、抗干扰能力强,输出功率为传统机械扫描雷达的3-4 倍;同时相比无源相控阵雷达失效率低、可靠性高,在频宽、功率、效率以及冗度设计方面均有更大优势。总之,有源相控阵雷达在相同的孔径与工作波长下,反应速度、目标更新速率、多目标追踪能力、分辨率、多功能性、电子反对抗能力都更为突出。

2.2 相控阵天线在低轨卫星通信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控阵天线技术开始在通信等领域发挥作用。相控阵平板天线在卫星通信领域越来越受欢迎,但同步轨道应用存在一些限制。


主要是由于其扫描角度有限,通常超过60 度会导致天线的增益损失、效率降低。相控阵天线也可以设计为曲面,提高扫描范围,但这会导致天线控制更复杂、成本更高。然而,近几年随着中轨和低轨卫星星座越来越普遍,卫星通信市场正在从静止轨道卫星转向非静止轨道卫星。相控阵天线将不再局限于指向赤道上空的固定静止轨道卫星,可在其高性能的扫描范围内,在不同的非静止轨道卫星之间进行切换,天线扫描角度受限的问题将会消失。相控阵系统为低轨卫星“星-地”通信的标配。由于低轨卫星相对于地面终端快速移动,机扫天线只能实现单波束的移动,不能改变波束的形状及实现多移动波束模式,机械可移动装置的采用又往往可能导致可靠性下降、重量增加等新问题,因此以抛物面天线为主的传统机械天线进行持续连接非常困难。


而相控阵天线主要通过控制阵列天线中辐射单元的馈电相位来改变方向图形状,控制相位可以改变天线方向图最大值的指向,以达到波束扫描的目的,因此相控阵天线可以实现极窄卫星信号波束快速对准,解决“星-地”实时跟踪难题,是卫星互联网规模化应用的必要设备,也是当前低轨卫星商用的重要攻关点。空间段及用户终端均采用有源相控阵天线。相控阵天线以其小型化、快速扫描、高增益、低旁瓣以及波束赋形等突出优点,已经在卫星及终端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美国Space X的Starlink卫星及地面终端均采用了有源相控阵天线。在空间段主要是利用相控阵天线的同时多点波束、敏捷波束和空域滤波能力,在用户终端则是看重其低轮廓、灵活波束形成处理、空域自适应调零滤波以及潜在的低成本等特点。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汽车智能化行业报告

2024-06-25
下一篇

2024宏观经济行业报告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