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公用事业行业报告:新能源发展与政策导向分析
政策推进电网侧消纳能力提升
2月28日,国家能源局公布2023年光伏发电建设情况,全年新增并网容量2.16亿千瓦,同比增长60.2%,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1.20亿千瓦、分布式光伏0.96亿千瓦;截至2023年底并网容量6.09亿千瓦,同比增长49.9%,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3.54亿千瓦、分布式光伏2.54亿千瓦。
新能源尤其是光伏装机的放量增长对于电网消纳与安全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急待加速。本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连续发布《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与《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两大《指导意见》聚焦电网侧调峰、配电网建设以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
《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1)提升支撑性电源调峰能力。深入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在气源有保障、气价可承受、调峰需求大的地区,适度布局一批调峰气电项目,探索核电调峰,研究核电安全参与电力系统调节的可行性。2)积极推动流域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提升水电调峰能力。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通过加强高精度、长时间功率预测技术和智慧集控技术的应用,实现风光储协调互补,推动电站具备一定的电网调峰和容量支撑能力。3)充分发挥大电网优化资源配置平台作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的协同,强化送受端网架建设,支撑风光水火储等多能打捆送出,提升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送出和消纳能力。4)挖掘需求侧资源调峰潜力。
《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1)在增强保供能力的基础上,推动配电网在形态上从传统的“无源”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双向交互系统转变,在功能上从单一供配电服务主体向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转变。2)到2025年,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有源配电网与大电网兼容并蓄,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开放共享系统逐步形成,支撑多元创新发展;智慧调控运行体系加快升级,在具备条件地区推广车网协调互动和构网型新能源、构网型储能等新技术。3)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首个生活垃圾制氢项目落地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垃圾资源化项目开工仪式在狮山举行,为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制氢项目。该项目采用了生活垃圾碳化气化制氢核心专利技术,计划于2024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2.3亿元,年均税收约2500万元,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约500吨,每小时可产生纯度达99.97%的绿氢超9100标立方米。
202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氢能作为鼓励类产业方向。2024年2月20日,广东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和省工信厅联合印发了《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提出绿色氢能提升工程,加快培育氢气制储、输运、加注以及氢燃料电池装备制造、低碳零碳工业应用的“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探索开展生物质制氢、工业废弃物制氢等示范。该生活垃圾制氢项目的落地,有望为大规模、低成本、绿色低碳的制氢方式提供新的方向,为提升生活垃圾处理经济性,降低补贴依赖度提供可能性。
电力
国务院新闻办就《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2024/02/26)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回答《条例》对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影响时表示,一是明确《条例》出台以后不再新建地方碳市场。二是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和企业不再参加地方的试点碳市场,就是不重复管控。三是地方试点碳市场应当参照这次发布的《条例》,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总的来说,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的同时,地方试点碳市场还将存在一段时间,生态环境部将指导地方试点碳市场在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实行总量控制、有偿分配、市场稳定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继续发挥好地方碳市场试点作用,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提供实践经验。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推动新型储能示范应用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02/26)
《方案》指出,支持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和市场化运营。对具有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带动性,并提供典型应用场景优质解决方案的新建用户侧储能项目(项目应于2024年-2026年投产,装机容量不低于1MWh,全容量放电时长不低于2h,年充放电次数不低于450次),按照项目装机容量规模给予200元/千瓦时的奖励支持,奖励分3年进行发放,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电力负荷高的用户,根据电力容量要求配置新型储能设施,降低用电费用。对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用户,试点建设锂离子电池、探索建设氢燃料电池等新型储能,提升电力保障能力。
贵州省工信厅印发《关于推进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24/02/26)通知指出,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节约能源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及电解铝行业电价浮动政策,全力保障电解铝企业用电需求。探索跨区域实施水电交易,鼓励将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纳入电解铝企业电力市场化交易,支持运用长协煤指标配额用于煤、电、铝三方联营交易体系。
《指导意见》着力提升支撑性电源调峰能力。深入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到2027年存量煤电机组实现“应改尽改”。在新能源占比较高、调峰能力不足的地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最小发电出力达到30%额定负荷以下。在气源有保障、气价可承受、调峰需求大的地区,适度布局一批调峰气电项目,充分发挥燃气机组快速启停优势,提升系统短时顶峰和深度调节能力。探索核电调峰,研究核电安全参与电力系统调节的可行性。
2024年2月28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3年发展回顾与2024年形势展望研讨会”在北京天泰宾馆成功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作“2023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4年形势展望”报告。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190-220GW。光伏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并举,大基地项目将成为集中式项目增长的重要支撑。光伏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消纳、电力市场化交易、项目用地、配储等开发附加投资带来的成本增加等问题依然需要解决。
明确提出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和制氢加氢站,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截至目前,明确“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的省级行政区已有吉林、河北和内蒙古。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垃圾资源化项目在狮山镇开工,这是南海首个“新环保+绿色能源”的新模式项目,也是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制氢项目。预计在2024年12月完工,整个建设周期为12个月。项目采用一种创新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碳化与气化制氢工艺,能够直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需进行传统的预分拣处理。项目总投资约5.87亿元,占地面积约为87亩,日处理能力达到500吨生活垃圾,预计年产氢气7300万Nm3,以及副产物液体二氧化碳8万吨和硫磺0.01333万吨。此外,通过采用碳捕捉技术(CCUS),项目有望每天减少385吨的碳排放,年减排二氧化碳总量达到14万吨。
明确提出允许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和制氢加氢站,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截至目前,明确“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的省级行政区已有吉林、河北和内蒙古。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