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农药行业复苏与出海布局报告
1.公司简介:农药流通龙头服务商,服务规模全国领先
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农药流通及植保技术服务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构建以植保技术服务为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集产品、服务、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公司还建立了覆盖全国主要粮食产区的仓储配送和销售服务网络,打造了一支由数百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一线植保技术服务团队。2023年,公司荣获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国际贸易委员会“2022年度中国农药出口额TOP50”第9名、Ag roPages“2022财年全球农化企业二十强排行榜”第12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2023全国农药行业销售TOP100”第4名。
1.1.发展历程:前身中国供销联社,立足中华、服务三农
中农立华前身为中国供销联社的成员,将为农服务的基因融入血脉,不断扎根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当今在巩固主营业务的同时,业务协同发展,立志“成为农化流通服务领域优秀的国家队”。•1950年,中国供销联社及其分支机构成立,其中之一就是中农集团前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化肥农药采购供应站。•2009年中农立华成立。•2011年与农科院共建农药剂型联合研发中心,优势互补、共谋发展。•2014年融合自身业务,开创药械一体化模式;2014年通过设立爱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海外农药登记和出口贸易。•2015年开通国内首家专业原药价格指数分析平台,致力于“立足中华,服务三农”,充分跟踪行业周期性变化,为业内人士提供最准确、即时的信息参考。•2017年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迈入发展的新起点。•2019年,面对海外市场对优质农资产品和专业服务日益高涨的需求,公司与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新公司—中农红太阳(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为一个以绿色农药跨境供应链为主营业务的新平台公司,至此公司的组织架构更加完整和体系化。•2022年,公司收购中农集团种业控股有限公司,将“农药+种子”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持续发力。公司致力于打造“安全、高效、放心、专业”的品牌形象,荣获农资行业多项荣誉。•2019年,荣获“金质量”上市公司“优秀党建奖”、中关村西城园“2019年度高成长企业”称号。•2020年,荣获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农资最佳渠道品牌”。•2021年,荣获中国农药工业协会“202 1全国农药行业销售TOP100”第4名、党支部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2年,公司第一党支部被命名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作物健康销售部荣获“2019-2020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拉美团队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农药创新贡献奖”的“市场拓展奖”。•2023年,荣获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国际贸易委员会“2022年度中国农药出口额TOP50”第9名、AgroPages“202 2财年全球农化企业二十强排行榜”第12名、中国农药工业协会“2023全国农药行业销售TOP100”第4名。•2024年,以104.09亿元的农药销售额荣获中国农药工业协会“2024全国农药行业销售TOP100”第4名。
1.2.股权结构:中农集团为第一股东
从股权结构来看,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0.25%。其他前四大股东分别为广东益隆投资有限公司、杜卫丰、北京中农利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浙江浙农金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持股比例分别为9.45%、1.36%、1.20%和1.17%。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具有深入的农资产业布局。中农集团前身是1950年设立的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供应局农业生产资料处,现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企业。依托完备的生产、物流、销售体系以及品牌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农集团现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农资流通企业,围绕农资流通主责主业,逐步形成化肥、农药、农用汽柴油、种业、农机、农膜等多个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经营格局。中农集团在全国建有1个万吨级码头、9条铁路专用线、14个农资生产基地、200余座加油站、120多家中国农资®∙服务中心以及遍布全国的2万余个农资经销服务网点,国际贸易网络遍布世界10余个主要农资供应地和需求国。
公司总共控股或者参股23家公司。其中中农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是植保机械制造商,主要从事喷雾机、无人机、果园的全程机械化方案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中农红太阳(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药的国际贸易;爱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制剂和原药出口贸易业务,已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阿根廷、多米尼加和新加坡等国家设有子公司;中农立华(天津)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跨国农药企业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的分装、复配服务;黑龙江中农立华北大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为黑龙江垦区提供优质农化产品和专业化农技服务。
1.3.财务分析:归母净利润持续上升,毛利率稳中有进
近5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呈总体上升趋势。公司2023年营业总收入为104.60亿元,较上年同比-11%,4年CAGR为24.58%;归母净利润2.2 5亿元,较上年同比+7%,4年内CAGR为17.27%。2023年营业收入下降主要系原药价格大幅下跌所致,2023年国内原药价格持续下降,行业内产品库存处于较高水平。2023年12月31日,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报80.19点,同比下跌37.5%,跟踪的上百个产品中,约90%的产品价格下跌。从供应端看,行业内生产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采取大规模生产不断降低成本,化工全行业成本走低,产能过剩。我们认为,随着后续原材料价格企稳回升,国内备货活跃度有望增加,市场信心有望逐步修复。海外布局对收入规模扩大有明显贡献。公司2020年后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于2019年整合了南京红太阳的国际业务团队和渠道,同时依托中农立华原有的平台资源(如品牌、渠道和资金优势),融合成为颇具竞争性和成长性的业务板块,迅速推进全球市场布局的进程。
2023年公司“三费”(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变化较小,研发费用增长创5年新高。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同比+9.0%,主要系差旅费和宣传推广费增加所致;管理费用同比+7.5%,主要系培训费和租赁费增加所致;财务费用同比-28.2%,主要系利息支出减少所致;研发费用从202 2年的4579万元增长至202 3年的6536万元,同比+42.8%,主要是加大研发投入所致。公司重视“科技立华”,围绕绿色农药制剂不断提升研发水平。中农立华设有农药应用研发中心,在“科技立华”战略的引领下,以农药制剂产品的终端应用为核心,在农药制剂配方优化、性能评价、减量增效、应用试验、产品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扎实的工作。2023年取得“农药登记试验单位”资质,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国内农药科研院所以及三井化学、石原产业、日本曹达等国际领先的农药研发企业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农药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强化农药产品质量管理,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公司近年毛利稳中有进。2023年公司毛利达7.7 1亿元,同比+0.5%。毛利率方面,近3年公司毛利率稳步提升。分行业来看,20 23年公司农药流通毛利率7.4%,较上年+0.8%;植保机械毛利率3.9%,较上年+6.2%。受原药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农药原药产品销售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制剂产品销售比上年同期+11.49%,加上公司销售费用变化不大,因此公司2023年毛利稳中有升。
1.4.公司业务:立足农药流通,拓展植保,推动种业协同发展
公司主要业务为农药流通及植保技术服务业务,其中农药流通业务是公司的主导业务。公司销售农药原药、制剂及相关产品,同时面向种植户提供作物健康解决方案,开展植保产品的使用技术指导、应用示范、加工和分装等服务。公司集采购、销售、分装加工、服务、植保机械经营为一体综合经营。公司一方面在全球主要目标市场开展农药产品登记,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国内原药和制剂产品资源,建立稳定的供应链,致力为国际市场客户提供优质的农化产品和服务,业务范围涉及南美、非洲、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地区90多个国家和地区。植保技术服务方面,公司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农作物,提供有针对性的作物健康解决方案,通过新媒体线上渠道、经销商渠道和遍布全国主要农业区域的一线植保技术服务队伍,为种植户进行产品应用示范和科学用药技术指导。此外,中农立华控股子公司中农丰茂以经销的方式开展植保机械销售业务,通过投标、直销和经销商分销等方式获取订单。
我们认为,中农立华的植保服务打通了对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探索层面,公司开展农药制剂产品配方的筛选研究,不断开发农药制剂产品,并探索和拓展产品应用范围。如公司对引进的产品进行田间试验,以检验其药效及安全性,确定其田间使用范围、防治对象、使用量及其他技术条件。在应用层面,公司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农作物提供有针对性的作物健康解决方案。公司植保技术人员拜访农药零售店和种植户,通过田间植保技术推广、新型产品田间试验示范、店面技术讲解、产品说明会、新产品推广会和农民会等形式,向种植户提供专业的植保技术服务和作物健康解决方案,有力提升了中农立华在广大种植户中的品牌影响力,促进了公司农药制剂产品的销售。
农药流通占据主营地位,种子流通肩负使命,植保收入作为重要补充。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药流通业务,2023年农药流通业务营收104.09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99.51%。2022年7月14日,中农立华计划2700万元收购中农集团持有的中农种业18%的股权,计划通过种业研究,形成“种子+农药”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通过供销体系的协同,最终在终端提供延伸的服务,将有优势的方案推荐给农户。202 4年1月2日,中农种业公司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一种创造优势杂交粳稻的育种方法”发明专利权,与原有品种相比,实验测产亩产量可以提高15%以上。我们认为,从公司的远期发展而言,农化和种业协同关系较强,发挥“种子+农药”的协同作用意义重大,公司发展有望步入“快车道”。
2.行业:粮食安全强调农资供应链助力,央企加速海外市场“走出去”
2.1.国内市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农资供应链关键性突出
2.1.1.粮食安全重要性突出,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重要性提升粮食安全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习近平主席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并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们认为,由于耕地面积、耕地质量与生产成本三种因素,重视粮食安全、保障农业自主化是推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趋势。从耕地面积看,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守住了习近平主席强调的“18亿亩耕地红线”。然而,从“三调”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与此同时,2019年建设用地6.13亿亩,较2009年二调增加1.28亿亩,增幅26.5%。由于粮食安全关系长远,但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不大,因此各地方的土地使用存在“非粮化”的趋势,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建设用地需求居高不下。
根据《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农田耕地面积为20.23亿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g/kg以上的耕地面积为9.82亿亩,尚有10.41亿亩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g/kg以下。耕地质量问题需要关注。
从生产成本来看,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增加,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是推高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最主要原因。1992-2018 年,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中国小麦每亩人工成本实际增长了1.7 倍,每亩土地成本实际增长了6.2 倍。其中,200 5-2018 年,中国小麦每亩人工成本实际增长了1.06 倍,每亩土地成本实际增长了1.91 倍。2018 年,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人工和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分别达到57.94%、63.27%、55.55%。我们认为,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可能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提升粮食进口量与对外依赖度。尽管我国保持了18亿亩耕地的基本线,但近年来耕地面积有所缩减,土地利用效率低,建设用地需求增加,导致了“非粮化”趋势。同时,耕地质量较差,化肥和农药的高使用量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高。此外,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尤其是人工和土地成本的增加,推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此,国家尤其重视保住粮食安全的“命根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由此,我们认为,重视粮食安全和保障农业自主化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我国向综合强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大国小农”。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
2019年,我国有2.3亿农户,户均经营规模为7.8亩,其中经营耕地面积在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形成了小规模甚至超小规模的经营格局。从户均经营面积看,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和新疆外,其他省份的户均经营面积均在10亩以下。例如,江苏户均经营面积仅为3.8亩,广东为2.6亩,浙江更少,仅为1.3亩。从土地流转情况看,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15.45亿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中,仍然由承包农户耕种的为9.9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近2/3;流转出去的耕地5.5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 3略强。
从流入的主体看,流入到农户的面积最大,为3.12亿亩,占流转总面积的56.78%。其他流入方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因此,我们认为,小农户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基本力量,小农户能否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机衔接,直接关系到提高我国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1.2.发展现代农资供应链是助力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依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定义,农业全产业链是指由农资供应与采购、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仓储与物流、农产品加工与深加工、品牌建立与营销、农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在农业全产业链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形成的覆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过程和全要素的各类标准的有机体,标准体系中的标准不仅是齐全、成套的,而且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关指标优化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我们认为,在粮食安全重要性逐渐提升,以及“大国小农”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发展现代化农资供应链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