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家居行业逆势增长策略报告:
1、核心要点
宜得利是日本最大的家居零售企业,上市20年营收利润稳步增长。宜得利成立于1967年,是日本最大的家居和家具零售企业。宜得利主打“极致性价比”标签,从制造、运输和销售端开始逐渐整合供应链,2007年开始至今在全球市场迅速扩张,布局美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东南亚市场。宜得利自上市以来营业收入和利润连续20年稳步增长,2002财年至2022财年,销售额从882亿日元增长到9481亿日元,经常收益从89亿日元上升到1441亿日元,二者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2.61%和14.94%。
日本家居行业先后历经“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家居行业从百废待兴开始迅速驶向快车道,一批家具企业和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日本家居行业开始不断整合,一批龙头企业开始崛起。90年代后,由于日本经济衰退、房地产泡沫破灭和需求变化等诸多因素,日本家居行业进入长期的缓慢衰退时期。
宜得利穿越日本地产周期,主打平价高质,供应链一体化及全渠道布局,逆势铸造龙头。在产品方面,宜得利从顾客角度出发,重视设计开发,选择进口原材料和商品,提高客户使用体验。在供应链建设方面,宜得利重视物流网络和基础设施布局,制造商可直达店铺,同时在海外建厂,提高物流和生产效率。在全渠道布局方面,公司在国内开店的同时迅速布局海外市场,率先突破家居传统线下模式,拓展电子商务业务,全方位提高消费者购物体验。通过积极顺应行业需求变化并构建自身能力与竞争优势,实现逆势增长与扩张。拓展市场,强化龙头竞争优势;聚焦用户,产品服务全面突围。通过复盘宜得利,我们认为其发展路径与历程对国内家居行业具有较多启示与借鉴意义。宜得利通过聚焦用户挖掘需求、寻求差异化定位,持续强化产品与服务能力,并布局全球市场拓展潜在需求,实现了在日本地产与家居行业下行期的逆势扩张。
中国的家居行业正面临增长中枢切换及渠道的深度重构的现状,在需求结构、流量入口、用户需求、产业链价值分配等各方面正在发生着迅速变化。展望未来,国内家具企业或将由于各自发展阶段、公司基因、管理团队风格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差异而形成战略方向及战术选择的区别。从行业格局来看,我们认为国内市场与日本或有所不同,凭借多样化的消费者偏好,国内家具行业有望呈现分层次竞争,即头部企业聚焦大众消费市场,以满足最广泛的消费者需求为主要方向,持续提升全渠道市场占有率;长尾中小企业聚焦个性化专业市场,针对更为精准的用户群体提供相应产品,并做深做透目标客群。
盈利预测及重点推荐:当前市场对地产后周期板块整体仍处在相对悲观预期的状态,我们认为随着优质企业积极提升产品力、加强整装家装等全渠道合作,有望实现逆势拓展及市场份额逐步提升。维持对家居行业的“推荐”评级。重点推荐:欧派家居、顾家家居、志邦家居、索菲亚。
2、日本家居行业:从繁荣到低迷,逆势铸造龙头
二战后至今,日本家居行业分别经历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家居行业从百废待兴开始迅速驶向快车道,一批家具企业和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日本家居行业开始不断整合,一批龙头企业开始崛起。90年代后,由于日本经济衰退、房地产泡沫破灭和需求变化等诸多因素,日本家居行业进入长期的缓慢衰退时期。
2.1、黄金年代: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家具专营门店应运而生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日本家居行业进入黄金时代。60年代前后,家具生产线的专用设备开发成功,家具制造商纷纷到海外先进国家考察,改善工厂的布局。在同一时期,零售渠道也发生变化,出现家具专营门店。日本家具零售巨头岛忠、NITORI、大冢等企业均在这一时期成立。
日本的家具工业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加速实现现代化。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日本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60年的17万日元增长至1979年的217.5万日元。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化快速增长,城市化率由1950年的53.40%提升至1979年的76.12%,住房建设量与销售额持续提升,加之西方生活方式的深入渗透,家具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日本家具行业逐渐转化为“根据订货合同、大规模集中生产家具”的模式。
2.2、白银年代: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增速放缓,家居行业持续整合
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家居行业整合,呈现差异化(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日本GDP增长率在20世纪70年代后边际放缓,80年代起日本GDP增速降至10%以下,90年代后进入个位数负增长区间。这一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动荡,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并使得日元迅速升值。日本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应对,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动日本房价迅速上涨,日本居民居住成本上升。1991年是房地产泡沫的顶峰,1980年以来结婚率连年下降导致家庭对家具产品的需求承压,进而对家具销售额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日本家居行业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开始显现,日本家居行业进入整合状态,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逐渐减少。从1991年至2016年,日本家具零售CAGR约为-3.76%,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大幅放缓,1980-1999年日本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均在-2%~8%之间。
2.3、青铜时代:90年代至今,地产泡沫破灭,家居行业长期低迷
日本新屋开工户数和建筑面积自1991年后快速下降,2009年后稍有回暖。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房地产行业长期处于萧条状态,新屋开工户数和建筑面积均不断下降,2009年后缓慢回升。1990-2009年,日本新屋开工户数由170.71万套下降至78.84万套,累计跌幅为53.82%,此后一直在低位徘徊,2022年日本新屋开工户数为85.95万套,同比2009年增幅为9.02%。在新屋开工的建筑面积方面,自住、空置待售和租赁用和办公楼的新屋开工建筑面积均处于下降趋势。
日本不动产行业稍有回暖,长期增长空间较小。2008年金融危机后,地产行业逐渐出现回暖信号。2009年后,日本不动产价格指数保持稳定,公共居住用建筑、民间居住用建筑的成交量逐步回升。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消费者购买力受限,不动产行业显著承压。此外,老龄化社会、结婚率降低等因素也形成外部冲击。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判断日本不地产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
房地产泡沫破灭,家居行业整体相对低迷(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并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缓慢,消费者消费欲望也相对低迷。日本民众消费整体趋于理性,高性价比、时尚感强的家居产品更受欢迎。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家居品类供应链并带来更多的进口产品。日本家居行业在供需双重压力下,竞争进一步加剧并导致大量厂商出清。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市场需求量有所增加,家居行业稍有好转。
日本总人口下滑,呈现老龄化趋势,主力消费者规模萎缩。2020-2022年的日本总人口分别为1.252亿、1.246亿、1.240亿,总人口自2010年达到顶峰后持续下滑。日本人口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2016年15-6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至59.51%,首次低于60%,2022年15-64岁人口比重下降至58.45%,日本主力消费者群体人数绝对值及占总人口比例都在下降。
城镇化成熟,大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由于日本城镇化水平基础较高,加上日本人口下滑,每年城镇化的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在大城市的人口比例方面,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于东京、大阪等城市的城市人口比例。近年来,日本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呈现企稳后小幅回升,扭转2010年前比重下滑的趋势。
结婚率下降,女性人口比重上升。结婚意味着组建新家庭,并随之产生新置房产或重新装修,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家具和家居产品的销售。然而日本的结婚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准,且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的日本东京的结婚率为7.6%,而到2022年结婚率下降至5.6%。此外,日本女性人口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日本人口性别比例不平衡的现状在加剧,也会对日本的结婚率产生重要影响。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私人家庭消费增长均陷入停滞。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迅速放缓,2008年金融危机至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呈现负增长,近年来才稍有好转。2000-2021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63%,收入端增长基本陷入停滞。在消费端,从私人家庭消费来看,2022年同比2000年增长仅有9.86%,私人家庭消费增长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家庭月可支配收入和月消费性支出长期低迷。由于家具和家居用品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因此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的变化会影响家居市场的消费量。日本两人及两人以上家庭的月可支配收入在2009年前处于下降趋势,2010年后缓慢回升,但2022年的可支配收入略高于2010年的水平,2022年同比2010年增长仅有16.50%。在两人及两人以上家庭的月消费性支出方面,日本家庭的消费性支出长期低迷,2022年的消费性支出略高于2010年,2022年同比2010年增长仅为0.21%。
家庭储蓄率不断上升,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在家庭月可支配收入长期低迷的情况下,日本两人及两人以上家庭的平均储蓄率不断上升,平均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在日本GDP增速缓慢,可支配收入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日本家庭避险情绪较高,消费行为趋于消极。由于传统大型家具的新置和替换的成本较高,日本家庭会相对慎重考虑大额支出,比如购置房产和购买价值较高的家具和家居用品。日本家具行业的工业生产指数和生产者出货价格指数今年来处于不断下滑的状态也验证了这个变化趋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