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硬科技行业投资策略报告
1、成长风再起,聚焦“硬科技
1.1 市场情绪触底回升,成长因子相对亮眼
近期,国内市场悲观情绪有所缓解,处于底部回升状态;风格端,成长因子相对亮眼。强势股往往具备较强的示范效应,当市场情绪处于乐观状态时,强势股的持续上行能为整个板块带来机会,我们通过计算指数成分股的近期正收益的个数来判断市场情绪,如市场悲观情绪有所缓解,则该数据处于底部回升状态。从各量化因子在沪深300股票池中的表现来看,近一月成长因子相对亮眼。总体来看,资金面及主题持续性的核心变量仍未进入乐观区间,短线市场或难出现反转机会。我们认为,反弹之下需关注主题表现机会,短线持续关注以“硬科技”为代表的资金聚焦方向。
2 美债利率是“硬科技”投资的关键线索
美债利率作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对科技类资产价格的影响明显。一方面,流动性对资产贴现率和持有机会成本存在普遍影响,利率上行往往对价格产生负面影响,而流动性宽松通常对应着价格上升;另一方面,科技类资产对资本的需求更旺盛、对负债端成本更敏感,成本涨跌对相应资产价格的影响更强烈。虽然短期内美债利率再向下突破存在难度,但结合美国经济增速趋缓和货币政策的情况来看,中长期美债利率中枢将处于下行趋势。根据光大宏观团队研究,虽然6月非农数据可能延续较强表现、失业率继续上行的概率不高、叠加地缘冲突影响,短期内美债利率再向下突破存在难度。但结合美国经济增速趋缓和货币政策的情况来看,中长期美债利率中枢将处于下行趋势。经济数据方面,美国失业率上升、消费数据走弱、通胀降温均指向美国基本面经济动能开始趋缓,将推动实际利率下行;美联储议息会议方面,5月会议整体偏鸽,鲍威尔明确拒绝了加息的可能性,6月会议相对偏鹰,虽然并未明确降息时点,但综合美国通胀、就业市场降温趋势及大选年美联储呵护经济和股市的意愿更强的背景来看,9月可能会降息。从点位来看,今年4 月起至今美债利率震荡回落,4 月、5 月及6 月三轮利率波动的顶部分别是4.7%、4.6%、4.5%,底部分别是4.4%、4.3%、4.2%,可见市场在持续吸收数据的同时,慢慢去达成降息的共识,过程是反复的(震荡),方向是明确的(下行)。美债利率是“硬科技”投资的关键线索,从10年期美债利率和科创50指数走势和估值来看,负相关关系较为明显。美债利率上行将对科创板行情形成抑制,美债利率下行往往对应着科创板行情的上涨。中长期来看,美债利率中枢将处于下行趋势,相关板块估值的提升值得期待。
1.3 政策端的强力支持不容忽视
政策端长期以来对“硬科技”板块的强力支持不容忽视。一方面,科技产业政策持续出台。1)“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将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今年3月,“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2)国家大基金三期成立,将助力实现半导体产业跨越式发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 年5 月24 日成立,注册资本高达3440 亿元人民币,远超2014 年成立的大基金一期(注册资金为987 亿元)、2019 年成立的大基金二期(注册资金为2042 亿元)。
方面,近期科创板融资端迎来重要边际变化,证监会支持政策出台,将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4月19日,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更大力度支持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6月19日,证监会发布深化科创板改革的8条措施,进一步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健全发行承销、并购重组、股权激励、交易等制度机制,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1.4 半导体业绩弱复苏,光伏板块风险触底
科创板定位于“硬科技”,重点布局半导体、光伏、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从细分领域基本面来看,半导体行业业绩正处于弱复苏状态;光伏主产业链“业绩底”已现,估值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对边际利好的敏感度大于利空;医疗设备方面,“以旧换新”政策推进带来的需求扩大值得期待。半导体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有望迎来复苏,未来销售预期改善可观。根据Gartner数据,202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收入为5350亿美元,同比下降10.9%;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收入有望迎来复苏,Gartner预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收入为6240亿美元,同比增长16.8%。伴随全球半导体产业复苏,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也有望加速突破。
从2024年一季报情况来看,电子行业整体业绩逐步复苏,23 个子行业中半导体产业表现亮眼。根据光大电子团队统计整理,2024Q1 全行业(A 股)642 家公司(以申万电子、中信电子、长江电子三个指数成分股作为光大证券电子行业样本)归母净利润为368.3 亿元,同比+39.8%,环比-8.1%。我们把电子行业分为23 个子行业,其中,24Q1 归母净利润增速排名前3 的子行业为XR 供应链(24Q1 归母净利润为4.6 亿元,同比+180%,下同)、激光器供应链(18.7 亿元,+92%)、半导体(69.6 亿元,+74%)。光伏光伏主产业链“业绩底”已现。在2023 年和2024Q1 需求维持高增的背景下,受供给快速释放的影响,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光伏主产业链的盈利压力已经有所显现;随着产业链价格进入底部区间、价格跌幅逐步放缓,以及PERC 产能计提充分后,预计2024Q2主产业链计提资产减值所带来的业绩压力将得到明显改善,主产业链“业绩底”已现,“价格底”、“盈利底”、“产能出清”等仍需持续跟踪。
光伏设备方面,技术进步持续推进,电池片/组件设备订单有望维持高增。在TOPCon、HJT、xBC 技术革新趋势下,新设备需求应运而生。TOPCon 电池产线的大规模扩产给电池片和组件设备企业均带来了较为旺盛的订单需求,2023 年电池片和组件设备的合同负债和存货增速均有提升趋势。随着0BB 技术的成熟和进一步扩散,2024 年组件设备环节的景气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自2023 年起光伏产业链价格呈下行态势,相关公司股价走势持续承压,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估值持续处于历史低位,风险基本触底。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反映光伏产业上、中、下游公司的整体表现,截至2024年6月21日,PE为16.16倍,处近五年的18.47%分位水平。
光伏产业链股价下行过程中的每轮反弹逻辑均不尽相同,底部区间对边际利好敏感程度大于利空,光伏板块整体呈防御属性。
医疗设备医疗设备方面,“以旧换新”政策推进,有望持续扩大医疗设备需求。2024年3 月13 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来,各地设备更新改造政策相继出炉。多个省份公布医疗设备更新的相关计划,江苏、重庆、广东、湖北等地明确医疗设备更新方向及数量。预计后续资金、招标采购等相关配套措施有望持续落地。考虑到本次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和配套措施逐步推进,医疗设备和科学仪器领域的需求有望得到扩容,相关公司有望受益。大规模设备更新带来行业需求扩容,国产设备龙头有望把握政策机遇,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2、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2.1 基本信息:最具科创属性、规模较大的企业代表
科创50指数综合反映沪市A股具备科创属性且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代码:000688.SH,简称:科创50)于2020年7月23日正式发布,以2019年12月31日为基期。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组成,反映最具市场代表性的一批科创企业的整体表现。
.2 行业分布:聚焦半导体等细分赛道
科创50指数把握“硬科技”定位,聚焦半导体、光伏设备等细分领域的投资机遇,涵盖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从成分股申万一级行业分布来看,指数成分股主要集中于电子、电力设备两大与“硬科技”最为挂钩的行业。截至2024年6月17日,从成分股行业权重占比看,电子行业占比最高为54.4 %,电力设备、医药生物、计算机权重占比分别为9.76%、9.53%和8.77%;从数量分布来看,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行业成分股数量分别为22、8、5只,数量占比分别为44%、16%、10%。
相比同类型指数,科创50指数行业分布更为集中,在半导体这一细分赛道上权重更高,更易捕捉到由国家大基金三期成立等政策利好带来的投资机遇。截至2024年6月17日,科创50指数在电子行业上的权重占比为54.4%,同类型指数中,科创100和万得双创的电子权重占比分别为20.53%、20.23%。从细分行业来看,科创50指数在半导体这一细分赛道上权重更高,达49.04%,而科创100和万得双创分别只占15.6%和12.55%。此外科创100和万得双创指数的行业分布更为分散,还涉及通信、汽车、农林牧渔等。
科创50指数重仓半导体、软件开发、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等细分行业优质龙头,前十大重仓股权重占比合计53.41%。截至2024年6月17日,科创50指数第一大重仓股为中芯国际,权重占比9.32%。半导体领域其他龙头海光信息、中微公司权重占比为6.98%、5.92%。软件开发龙头金山办公权重占比为6.29%。此外涵盖医疗器械龙头联影医疗、消费电子龙头传音控股等。
2.3 盈利能力:年营收同比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科创50指数近年来营收稳健增长,指数盈利能力展现较强韧性。2021-2023年,科创50指数营收同比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2024Q1,科创50指数营收再创新高,营业收入(TTM)为6568.93亿元,同比增长14.08%,环比上一季度增加458.5亿元,环比增长7.50%。
横向对比看,科创50指数的盈利能力高于同类指数。2021-2023年科创50指数的ROA均高于万得双创指数的ROA。2024Q1,科创50指数ROA为4.09%,同期科创100和万得双创指数的ROA分别为0.65%和3.07%;科创50指数的盈利能力显著强于上述指数,略低于双创100指数。
2.4 估值水平:处较低分位数水平,安全边际高科创50指数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数水平,具备较高投资潜力和安全边际。纵向上看,截至2024年6月14日,科创50指数的市盈率TTM为44.32倍,处于基日以来历史估值42.48%分位数;市净率为3.33倍,处基日以来历史估值3.98%分位数,估值水平整体偏低,安全边际高。指数成份股公司积极响应号召,提高分红水平。截至2024年6月14日,科创50指数的股息率为0.85%,处于近三年以来76.82%分位数,股息率水平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未来随着企业分红意愿加强,股息率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具备一定吸引力。
2.5 指数表现:短期稳健,研发投入为增长赋能科创50指数短期较同类指数表现更为稳健。我们通过科创50指数与其他代表性指数的历史业绩走势对比研究指数的业绩收益表现。截至2024年6月14日,科创50指数2024年以来累计收益为-11.47%,相较同类指数科创100和万得双创指数分别获得超额收益为8.35%和2.55%。在市场环境整体欠佳情况下,科创5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和年化波动率指标亦相较于同类指数占优。
最近两个交易周,科创50指数反弹力度较大,较同类指数和市场宽基指数均获得超额收益。指数成份股中过半实现上涨,涨幅超5%的个股数量达18只。截至2024年6月14日,科创50指数最近两周上涨1.56%,同类科创100和万得双创指数分别下跌0.28%和1.11%,宽基指数如上证50、沪深300等也均下挫。指数成份股中,过半数成份股实现上涨且涨幅超5%的个股不在少数。随着股市回暖,科创50指数有望获得更高弹性及空间的回报。
科创50指数研发投入再创新高,为其业绩增长提供动能。2023年,科创50指数成份股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605.36亿元,同比增长16.4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1.90%。各企业注重研发支出,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科技能力,研发费用为业绩提升提供动能。
2.6 小结:科创50指数投资价值分析科创50指数综合反映沪市最具科创属性且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指数在科创板上市证券中,以市值和成交金额作为样本筛选标准,流动性佳、质地优良。相比同类指数和宽基指数,科创50指数聚焦半导体细分赛道投资机会,具备营收稳健增长、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盈利能力韧性足、估值水平整体较低、投资性价比高的特点:行业分布方面,科创50指数把握“硬科技”定位,聚焦半导体、光伏设备等细分领域的投资机遇,涵盖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相较其他同类和宽基指数,科创50指数行业分布更为集中,在半导体这一细分赛道上权重更高,更易捕捉到由国家大基金三期成立等政策利好带来的投资机遇。盈利能力方面,科创50指数近年来营收稳健增长,指数盈利能力展现较强韧性。2021-2023年科创50指数营收同比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且指数ROA均高于万得双创指数的ROA。估值水平方面,科创50指数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数水平,具备较高投资潜力和安全边际。截至2024年6月14日,科创50指数的市盈率TTM为44.32倍,处于基日以来历史估值42.48%分位数;市净率为3.33倍,处基日以来历史估值3.98%分位数,估值水平整体偏低,安全边际高。指数表现方面,科创50指数短期较同类指数表现更为稳健,不断提高的研发投入为其增长提供动能。截至2024年6月14日,科创50指数2024年以来相较同类指数科创100和万得双创指数分别获得超额收益8.35%和2.55%。最近两个交易周,科创50指数反弹力度较大,较同类指数和市场宽基指数均获得超额收益。此外科创50指数成份股2023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605.36亿元,同比增长16.44%,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为其业绩增长提供动能。
3、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
截至2024年6月14日,市场上共有8只跟踪科创50指数的被动型ETF产品,我们建议关注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代码:588000.SH)的配置机会。该产品作为首批跟踪标的指数的ETF产品之一,基金规模较大,具备较好流动性;近一年超额收益及最大回撤均占优,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3.1 产品基本信息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代码:588000.SH,基金简称:科创50 ETF)于2020年9月28日成立,并于2020年11月16日正式上市,基金以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代码000688.SH,简称:科创50)为标的,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备选成份股标的指数成份股(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90%)。为更好地实现投资目标,基金还可投资于非成份股、债券、衍生品、资产支持证券、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存款以及法律法规或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基金可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参与融资、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基金主要投资策略包括完全复制策略,替代性策略,存托凭证投资策略,衍生品投资策略,债券投资策略,资产支持证券投资策略,融资、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投资策略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