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智能电表行业报告:新能源生态构建与市场前景
一、全球化智能电表龙头企业,逐步拓展智能配用电解决方案
1.1公司概况及其发展历史:深耕海外智能电表市场,逐步拓展智能配用电业务
公司深耕海外电表市场20余年,目前逐步布局新能源业务。公司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三个阶段:
1. 公司电表业务走向全球化。公司于1992年成立,开始生产制造机械表,1995年逐步出口到厄瓜多尔、英国、伊拉克、巴基斯坦、埃及等地。2000年首次在埃及为客户建厂,2000-2002年完成研发制造ANSI(美国标准)机械表,并且在墨西哥建厂,进入美洲市场。随后公司逐步成立巴基斯坦合资公司、巴西/孟加拉/尼日利亚/肯尼亚/塞尔加尔子公司、建设印尼工厂进入全球各个新兴发展中国家,产品也逐步进入美洲(2008年)、加拿大(2008年)、欧洲(2011年)等发达国家。
2. 丰富业务线,由电表切入智能配网业务。2015年公司成立南京子公司,拓展智能配网业务,由智能电表为主的用电端业务,向配网业务拓展。
3. 各单一产品整合为整体解决方案,形成配用电的整体解决方案生态。公司的产品生态布局较早,第一体现在软件系统的开发,2006年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开发基于STS的预付费表和售电系统,彰显其软件开发实力。另外,公司2015年切入配网设备,丰富了包括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智能配电终端、环网柜、柱上开关、重合器、互感器及系统软件等产品。2020年公司投资利沃得,布局新能源业务,随后与光伏组件龙头通威股份合作。目前公司新能源产品包括充电桩、逆变器、工商业储能等系列产品以及分布式微电网、光储充、综合能源管理等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公司为全球电力客户提供智能产品和配用电解决方案,向居民、工商业及公用事业机构提供包括储能、微电网等整体解决方案。
1.2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实控人具有较深行业理解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实控人为周良彰先生。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周良璋、周君鹤、李小青三人合计持股60.1%,其中实控人周良璋持股19.6%。实控人周良璋曾任杭州仪表厂外经处副处长,杭州意达工业仪表制造公司总经理;1998年起先后创办杭州海兴电器有限公司、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周良璋专注电力行业三十余年,对行业具有深刻的理解和经验。
1.2智能用电业务奠定基调,智能配电、新能源业务增添成长空间
1.2.1公司目前分为智能配、用电和新能源三大业务板块
公司业绩基本盘目前为智能电表等智能用电产品。2021年公司的收入结构做了调整,将原本细化的表计产品、系统解决方案等细分业务分为了用电、配电、新能源三大类。智能用电产品及系统:产品包括智能电能表、智能用电终端、智能网关、智能集中计量表箱、通信产品、系统软件及服务等。智能配电产品及系统:产品包括一二次融合成套设备、智能配电终端、环网柜、柱上开关、重合器、互感器及系统软件等。新能源产品及解决方案:充电桩、逆变器、工商业储能、Solar kits 等系列产品以及分布式微电网、光储充、综合能源管理等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收入规模来看,2022年智能用电产品收入占比87.6%,智能配电产品占比9.9%,新能源产品占比1.3%。
1.2.2公司营收稳步增长,海外收入占比较高
公司收入体量稳健增长。2018年-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从25.53亿元增长至28.73亿元;归母净利润从3.3亿元增长至6.69亿元。其中,2018年公司业绩波动较大,主要是受电网招标及厂房搬迁影响,2021年主要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近两年,公司的业绩增长稳健。
公司主要收入来自智能用电系统产品。收入结构上看,2022年智能用电系收入为29.01亿元,占比达88%,智能配网收入为3.27亿元,占9.9%,两者贡献公司的大部分收入。盈利上来看,2022年智能用电及智能配网毛利率分别为38.7%、34.9%。
二、分布式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带动配网智能化加速迭代
2.1电网投资保持高景气,电网智能化为主要方向之一
光伏行业维持高景气,分布式光伏占总量近一半。从光伏发电结构来看,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自2019年以来稳步提高,并在2021年之后占比超过集中式光伏。2023年分布式新增装机量达 96.29GW,延续上升趋势。分布式光伏具体可分为户用光伏和工商业光伏,22 年至今二者占比基本持平。其中,我们认为户用光伏是我国实现碳中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新增装机量从2019年以来呈上升态势,2023年新增装机量达43.48GW,同比增速为72.2%
电网建设或成为新能源消纳瓶颈,我们判断电网投资今年有望维持高景气。需求端看,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对电网的冲击越来越大,当前节点来看,部分省份的城市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已经接近瓶颈,配网容量亟需扩大。另一方面,集中式新能源大基地的建设对输送通道的需求愈加紧迫,因此我们认为电网投资有望进入成长周期,投资额有望不断创新高。
方向上看,配网智能化为电网公司“十四五”明确的投资重点。电网覆盖地区来看,南网主要负责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五省区,南网更加注重区域电网的生态建设,更加注重配电网智能化建设。“十四五”规划中,南网的规划投资为6700亿,其中配电网投资达到3200亿,占比48%。国网方面,十四五期间的建设重点与南网类似,为配电网建设、智能化建设,但是国网也肩负解决西北/华北/华中的大范围“西电东送”的责任,所以特高压建设会继续完善,国网规划“十四五”期间特高压建设投资将达到3800亿元。
近期,重磅政策出台,推动配网智能化建设。发改委、能源局发布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括:1. 提高配网承载力,2025年具有支撑500GW分布式能源、1200万台充电桩的能力。2. 提高能效和智能化转型。2025年全面淘汰S7、S8以及运行超25年且能效不到标准的变压器。2030年基本完成配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3. 推动微电网建设、虚拟电厂建设等新业态。
2.2电表是智能电网重要环节,电表升级/换表周期有望催动国内电表需求高增
智能电网要求增加源网荷储的联动,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的重要一环。电网智能化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调度管理等系统的智能化,要求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更需要加强源/荷的互动。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数据采集的重要基础设备,承担着原始电能数据采集、计量和传输的任务,由测量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控制单元及通信单元等组成。传统电表主要是单向信息流动,信息由用户侧流向电网侧,从而电网收集数据用于监控、调度;而智能电表除了电量计量功能之外,可以满足双向计量、阶梯电价、分时电价、峰谷电价、防窃电、信息储存和处理等功能需求,于电网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电表需求具有周期性,当前处于换表周期。2020年我国的智能电表的渗透率已经超过90%,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数量上未来的电表增长较为稳健。考虑到国内国家强制要求8年定期轮换的检定方式,因此电表的需求具有一定周期性,上一个换表周期在14-15年,换表周期下电表需求量更高。因此近两年我们认为电表处于换表周期,电表需求有望较快增长。
电网智能化推进带动电表升级,电表单价有望提升。电网智能化提升带动电表升级换代,电表的单位价值量有望提升。梳理我国的智能电表升级路径,OIML在2012年发布标准IR46,要求电表的电能计量和非计量功能逻辑独立;2016年国网推出针对IR46标准的方案要求;2020年国网推出2020标准(跟IR46一样需要模块化设计),同时开始智能物联表的试点招标;2021年细化ABCDE类电表的划分,按字母顺序提升无功测量精度及其他测量的准确度。我们认为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占比的提升,电网的稳定性会受到挑战,因此有更精确的计量需求,电表有望升级。2021-2022年智能电表的招标数量接近,但22年的总金额却有较大提升。
电表市场竞争较为充分,需求决定行业景气度。电表涉及的电压等级较低,并且主要的商业模式为电网招标,因此产品标准化,制造端的壁垒相对不高,智能电表的格局也相对分散。2022年国网的智能电表招标份额中,三星医疗、威斯顿、华立科技占比排名前三,份额分别为5.57%、4.88%、4.25%,海兴电力位于第六,占比3.32%。因此各企业的业绩主要取决于行业的走向,换表周期下我们看好各公司的业绩增长。
2.3海外电网投资中枢提升,我国电表出海正当时
欧盟十年期电网投资计划发布,海外新能源消纳压力转移至电网环节。欧盟委员会计划投入5840亿欧元(约6370亿美元)完成电网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具体方向为:1. 投资包括近4000亿欧元为配网投资。本次计划涉及68个电力项目(包括十几个储能项目),用于加快许可证以及欧盟资金的获取。2.欧盟计划也包括金融方面的支持以改善电网项目获得贷款、股权和担保的机会。
欧盟的电网投资计划项目落地实际上体现了新能源的发展已经转移到了电网的消纳瓶颈。欧洲电网投资中枢提升,智能电表为主要投资方向之一。2021-2022年投资额有提升趋势,欧盟电网投资额2015-2020年稳定在520-570亿美元,2021-2022年620、650亿美元。20-30年的4000亿欧元的投资结构拆分:现代化建设(包括老旧设备更替,配网为重点)900-1050欧元,零排放发电850-950亿欧元,数字化和自动化250-300亿欧元,建筑及工业电气700-800亿欧元,智能电表300-350亿欧元,交通电气化250-350亿,灵活性300-350亿,储能及其他占5亿左右。分国家来看,德法意为欧盟电网投资主要国家。德国1040亿、法国490亿、意大利313亿、波兰250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