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打造可持续的超级智能城市报告
由“智慧城市”升级至“超级智能城市”
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达1,144亿美元,受新冠疫情影响增速有所放缓,预计2023年将有所回升,中长期的投资规模增速将会保持在15%左右。中国智慧城市正在转型升级迈入“超级智能城市”阶段,“超级智能城市”不再仅仅是透过先进技术与数据融合实现城市智能化,而是必须关注与实现绿色可持续,确保城市韧性,同时实现以人为本,方能建立高效、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从“人治+数治”转向“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城市空间、城市制度、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的四方面协调发展,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包容、联系、粘性、魅力、创新、参与的发展角度,形成一种有价值、有温度的城市发展体系,打造一个为市民创造价值和温度的城市,让市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城市服务改善。
从“粗放增长”到注重“绿色低碳”
十四五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时期,以人为核心、现代化城市治理、低碳绿色城市成为新的核心议题。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妥善运用智能化技术,加速实现低碳和绿色转型目标,领先城市正从能源、建筑、产业、交通四大方面实现降碳转型。能源方面正构筑多能互补,源、网、荷、储联动的清洁能源体系;建筑方面在推动建筑电气化、提升建筑能效,实施覆盖“设计、建造、运营、拆除”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管理;产业方面会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资源利用率提升;交通方面将兼顾结构性、技术性、管理性减排,大力引导居民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智能化发展。
从“被动规划”到“开放参与”
城市从被动规划管理到主动的转变,是由政府、企业、百姓共同参与城市建设,推进“开放参与”发展,通过完善的治理框架、数据共享融合推进成效评估和监督问责闭环,从而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双手抓,双保障
智能城市蕴涵海量数据,分布繁杂但又处处相连,攻击面众多,如果安全防范不到位,极易受到网络攻击,造成数据泄露和破坏。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体系围绕以数据为核心,保障从智能端侧、边缘计算、网络管道及云数据中心的生态化综合安全。智慧城市的安全不仅需要有敏捷的安全治理能力,更要应用以AI、大数据和可信计算下的自动化安全技术保障。以人为本的隐私保护更是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
为实现韧性城市夯实基础
现有布局的智能设施和平台为城市的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提供用于分析和决策的数据。在超级智能城市建设中嵌入韧性城市功能,打造“智能–韧性”一体化的管理平台和预测预警系统。中国城市在生命线系统工程、海绵城市、城市感知设备的建设已具有一定基础,越来越多城市将韧性城市作为十四五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北京、上海、南京、合肥、长沙都已研究制定了相应的顶层设计、评估体系、应急响应等规定。
场景驱动赋能超级智能城市
超级智能城市建设以经济、出行、环境保护、教育、社区、安防、等核心城市场景为驱动。新型的超级智能城市从市民体验和场景出发,注重可持续的长效运营,发挥数据价值支持智能决策,提升市民的满意度。
投融资模式趋向多方参与和多模式组合
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模式趋向多元和多方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利于优化资金配置、降低融资成本和促进产业发展,国资国企及平台公司从单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单位转型成为一体化城市运营商。此外,报告同时提出评估“超级智能城市”有四大评估纬度:是否有长远的战略规划;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基础建设支撑;城市是否保持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是否拥有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
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依然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推进,到2050年,接近70%的世界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所在的亚洲将成为全球城市化最快的地区。在城市急速扩张的过程中,先进的技术将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引领城市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经济、资源利用、生活质量、时间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城市化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各地城市管理者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应对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各国大力投资建设智慧城市,投入金额逐年升高, 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达到高峰, 由于拥有后发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有更大的发挥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