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电动叉车行业报告:全球市场与技术发展
1、公司是国内叉车龙头,业绩快速增长
1.1、公司是国内叉车行业领军企业
公司是国内叉车行业领军企业,全球排名第七。公司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合肥叉车总厂;主要从事工业车辆(叉车)、智慧物流产业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在国内叉车市场上,公司销量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在国际叉车市场上,公司自2016年起连续多年在美国《现代物料搬运》杂志公布的全球叉车制造商排行榜中位列第7名。
公司由安徽省国资控股控股,股权结构稳定。公司于1993年经安徽省批准,由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发起,以合肥又车总厂的生产经营性资产出资,通过定向募集方式改制设立安徽合力,1996年公司挂牌上市。2022年6月,安徽省国资委将持有安徽叉车集团的90%国有股权划转至安徽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划转完成后,安徽省投资集团持有安徽叉车集团90%股权,安徽省国资委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公司以叉车为核心,业务覆盖上下游,包括整车、零部件、后市场、智慧物流等四大板块,是国内叉车产业链、供应链最齐全、实力最强的厂商之一。公司产品系列拥有30多个吨位级、600多类产品、5000多种型号,产品覆盖了0.2-46吨内燃和电动叉车、智能物流系统、港机设备、特种车辆、工程机械及传动系统、工作装置等关键零部件,可为不同行业、不同生态、不同场景用户提供综合性物料搬运解决方案。
1.2、盈利能力持续回升,业绩快速成长
受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影响,叉车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公司凭借锂电叉车的突出性价比优势以及海外市场快速放量,收入快速增长,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74.71亿元,20-23年CAGR约10.94%;受益于原材料成本降低、人民币汇率贬值以及产品结构优化,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回升,带动公司利润增长快于收入增长,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78亿元,20-23年CAGR约20.41%。1Q24,同样受益于公司电动叉车和出口占比提升带动盈利能力提升,公司收入43.05亿元、同比+2.50%,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48.27%。
2022年以来,随着原材料成本降低、人民币汇率贬值以及公司电动叉车占比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回升,2023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0.61%、8.1%,同比分别提升约3.6、1.56ct,从而带动ROE也同步提升。
国内市场公司主要采取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通常给予客户1-3个月的信用账期。国外客户主要采用采取经销销售,账期一般为3-6个月。整体看,公司回款条件较好,经营性现金流水平较好。
2、叉车电动化、国际化趋势加速,国产企业进一步崛起
2.1、叉车需求呈现弱周期性
叉车是工业物流搬运车辆,具有高度机械化、灵活机动、通用性强、活动范围广等特点,其下游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仓储物流、制造业、交通、港口、机场、邮政、烟草、食品等各行各业的提升、堆垛、短途搬运和装卸。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统计,制造业和物流行业贡献了叉车行业下游需求70%以上的份额。其中,2023年,电气、机械行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仓储、邮政业等制造业需求合计占比约41%。
按照常见的动力源划分,叉车可分为内燃叉车、电动叉车及手动叉车。按照世界工业车辆统计协会(WITS)分类,可分为I类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II类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III类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IV类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实心轮胎)、V类内燃平衡重式叉车(充气轮胎)。其中,第I类至III类属于电动叉车,第IV类和第V类叉车属于内燃叉车。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统计,2023年销量结构中,I类、II类、III类和IV/V类车辆分别占总销量的14.55%、2.04%、51.28%和32.13%。
叉车行业为典型通用资本品,主要为下游扩产投资所用,与下游行业景气度和需求直接相关。与其他工程机械如挖掘机等不同的是,叉车使用范围相对分散,需求弹性较小,因此不易受下游单一行业需求波动影响,但是与宏观经济整体增长情况关系较为密切。因而,叉车行业的需求周期具备3-4年的波动变化规律。另外,叉车作为搬运工具,本质是替代人工,叉车年均使用成本不到等效搬运工成本1/4,当下人工成本水涨船高,机器换人将是大势所趋。过去15年,我国叉车销量复合增速为13.8%,体现出明显的人工替代效应。剔除价值量较低的III类车,2008-23年我国主流吨位叉车(I+II+IV+V类车)合计销量CAGR为9.46%。长期来看,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背景下,人工替代效应或将成为行业上行的长期驱动力。
叉车行业销量也与PMI、仓储业指数、物流业指数相关性较强。2020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的景气度和海外需求出现明显错位,23年初以来虽然国内需求处于上升周期、但是海外需求逐步减弱成为增速的拖累项,导致23年通用机械整体需求复苏偏弱。而24年Q2开始海外制造业有望进入复苏区间,进而和国内需求共振。从领先指标看,中国制造业PMI自2023年1月回到荣枯线上方后,在荣枯线附近波动一年有余,3月中国制造业PMI重回荣枯线以上,显示高端需求已有率先企稳趋势。欧美PMI23年全年均处于荣枯线下方,显示海外需求的拖累;24年3月,中美PMI均重回荣枯线以上,有望开启全球共振上升。从叉车月度数据看,我国叉车行业从22年年年底已经走出需求低迷的困境。
2.2、电动化:锂电化助力电动叉车渗透率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国家环保政策相继出台,国内IV+V类车需求量在近几年增速放缓,电动叉车成为市场增长动力引擎,电动叉车占比从2017年的41.00%提升至2023年的67.87%。其中,随着物料搬运效率提升以及手动搬运车向电动搬运车转换需求释放呈现爆发式增长,从而带动价值量较低的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III类车)销售量快速增长;2023年销量达60.19万台,2013-23销量复合增速达29.4%,增速高于电动叉车总体销量水平。
近年来,价值量较高的电动平衡重式叉车加速替代内燃叉车,2023年我国平衡重式叉车中电动化率快速提升至31%,同比增长5pct,但仍低于欧洲64%、全球37%水平,相比之下我国电动平衡重式叉车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锂电池叉车发展潜力巨大,助力我国叉车电动化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电动叉车主要以铅酸电池或锂电池作为动力。过去电动叉车主要使用铅酸电池,铅酸叉车性价比相对油车不明显,铅酸电池充放电次数少,使用寿命短,维护要求高,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充电时间较长。相较于铅酸电池,锂电池具备质量更轻、体积更小、能量密度高的特征,锂电池较铅酸电池充电速度更快,使用寿命更长,维护成本较低,绿色环保。另外,对于内燃叉车,锂电叉车更具经济性。因此,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的进程将加速,锂电池叉车将加速我国叉车电动化进程。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数据,2017年我国锂电池叉车(I-III类)销售量仅为8681台,2023年锂电池叉车总销量为37.04万台,锂电池叉车销量占电动叉车比例达46.49%。全球市场上,叉车锂电化已成为全球趋势。全球叉车龙头凯傲集团预计2023年全球电动叉车锂电化率40%,2027年将提升至60%。
电动叉车产品附加值相对内燃叉车高,因而毛利率水平较高。我们估计主流吨位的吨位锂电叉车价值量约为内燃叉车的2倍,根据公司公告,电动毛利率高于内燃叉车2-3pct,因此,随着锂电叉车销量占比提升,叉车产业行业规模以及盈利能力有望中枢上移。
2.3、出口:叉车出口持续高增长,海外市场成长潜力大
随着我国叉车产品在技术性能等方面与海外产品的差距不断缩小,价格优势和品类优势逐渐凸显,国内叉车品牌出口竞争力增强,2023年我国叉车出口销量40.5万台,同比增长12%,出口占比达33%。
从我国叉车出口区域看,2023年,我国共向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叉车,遍布世界五大洲,其中欧洲、美洲、亚洲是中国叉车的传统出口市场;其中,出口到亚洲的叉车销量同比增长8.57%;出口到欧洲的叉车销量同比增长25.19%;出口到美洲叉车销量同比增长2.46%。2023年,我国叉车出口量最大的前五位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巴西、德国和法国;叉车出口地区增速最快的前五位是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巴西、白俄罗斯。
全球叉车市场总体稳步增长,亚洲市场领衔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叉车市场恢复增长,销量增速有周期性波动。从区域销售看,叉车需求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根据世界工业车辆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亚洲、欧洲和美洲叉车销量占比分别为47%、30%、20%。从各个地区叉车销量结构看,欧洲内燃车占比较低、仅占12%,美洲、亚洲的内燃车占比仍然比较高,内燃叉车占比均超过35%以上。
2.4、国内叉车双寡头格局稳定,加速国际化发展
我国叉车行业集中度较高,竞争格局较为稳定。我国叉车行业内主要企业包括安徽合力、杭叉集团、中力股份、诺力股份、比亚迪、龙工叉车等。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形成双寡头垄断局面,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2023年合计市占率约45.7%。从细分产品来看,内燃叉车与电动叉车领域市场竞争格局具有一定差异,在内燃叉车市场,以安徽合力、杭叉集团等为代表的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电动叉车和新能源叉车领域,除了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外,韶关比亚迪、中力股份、林德叉车具有一定优势。
全球叉车市场上,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品牌格局较为集中、且稳定,目前丰田、凯傲集团、永恒力集团等龙头企业占据叉车行业的主要市场份额。根据《MMH现代物料搬运》,2022年三家市占率分别为32%/15%/10%。2022年中国叉车企业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全球份额合计约8%,全球市场份额仍然较低。
叉车行业综合性壁垒较强,积淀要求高。叉车行业竞争激励、综合性竞争壁垒体现在:
(1)技术壁垒:叉车行业下游涉及行业众多,产品系列多达2万多种,工艺改进涉及的专业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需要熟知各类产品的关键性能、并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专业经验,具有较高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壁垒。
(2)品牌壁垒:下游客户对于叉车的可靠性、耐久性、操作性等要求不断提高,品牌的认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积累。
(3)渠道壁垒:叉车下游客户分散,通过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模式,对销售网络、营销理念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要求高。
(4)规模生产壁垒:叉车产品产业链长、差异化较大,存在品种多(一个车间需生产几十上百种型号叉车)、批量小,且交货周期短(最快3天交货期)的特点,因而要求叉车企业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