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行业协会】图书馆行业:图书馆网借服务白皮书
序言
足不出户就可以借阅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现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居民利用图书馆的最新方式。只要手指点点,读者就能像网络购物和外卖一样享受到图书馆的送还书服务,方便快捷.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激活图书馆馆藏,提高国民阅读率,促进全民阅读。
作为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界兴起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网借打破了时空限制,以星罗棋布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为基地,以散布在整个城市的千家万户为阅览室,极大地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边界,为读者解决借书还书的困难,真正打通了图书馆借阅“最后一公里”。同时,网借作为图书馆传统流通服务的补充和延伸,使馆藏资源得到更好地优化和利用,科学精准地服务于更多读者,正在成为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新增长点,也因此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图书馆服务品牌。
任何一项业务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生长之后,具备标准化的需求,才能迅速推广移植,实现规模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当前业界对网借的理解尚未统一,各地图书馆在资源储备、业务基础和综合实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也各不相同,对网借的业务模式也会造成影响,如果不加以重视并着手研究,很可能错过当前发展的良好机遇,影响到未来的健康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调研,尽快统一认识,确立一套较为规范的运行模式和技术标准,对具体实践进行指导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通过在下一代图书馆平台开发中推出标准化的网借模块,让网借服务更好地在有条件的图书馆尽快推广普及,并尽快将网借服务纳入图书馆基本服务范畴。
网借服务要实现标准化,开展相关技术标准的研讨交流、促进业界就网借服务形成共识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是当务之急。基于此,智慧图书馆技术与应用联盟专门组织专家,编撰了本白皮书,希望通过总结图书馆网借服务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网借服务的相关应用场景、业务流程、系统架构和主要功能,形成图书馆网借服务最佳实践,对具体应用中可以采用的不同标准,也给出了实施建议。
标准化是图书馆开展业务的基础,“最佳实践”是业务标准的一种形式。本白皮书的发布,旨在与业界分享在网借服务领域的思考和经验。希望全行业、全生态链能够共同关注图书馆网借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切实推动图书馆最基本的借阅服务在互联网时代获得复兴.并走上全面创新、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一章网借发展背景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报告中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八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早在2017年4月19日,李克强总理就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想搞好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从线下线上两方面同时入手,只有彼此结合好才能实现真正的网络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网借服务作为图书馆所提供服务的一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物流配送服务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馆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代表,其服务效能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对图书馆的阶段性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通过网借服务的建设,可以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扩展图书馆服务范围,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效解决图书借阅“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创造良好条件,为推进全民阅读提供有力保障。
目标
打破场地限制,延伸服务范围
随着图书馆实体资源的逐年增多,不断挤占有限的空间,在空间难以扩张的情况下,图书馆如何开创新的服务模式成为挑战。推出网借服务,通过“图书馆十互联网十物流”的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借阅相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满足读者选择多样化需求,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延伸。
通过铺设智能柜和城市书房,形成贴近群众、体量较小、社会参与度高的城市阅读空间,网借自助服务网点作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关键点,随着区县馆和社区服务点接入,能够很好地推动社区全民阅读,通过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借力公共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务。
开放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水平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提升资源利用率、提高服务效能的一项有效途径,随着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通网借服务,形成开放的网借平台,读者通过其中任意一家共享平台成员馆,即可完成线上线下图书借还的各种手续。依托智能立库技术,解决了图书借阅时间和仓储空间问题,实现了图书的全自动出入,读者最快5分钟可实现馆内借阅,大幅提高了图书使用和流通效率,使图书馆的藏书能够更大化的加强其利用率以及共享性。根据网借平台反馈的借阅数据,整体分析并提供本馆馆藏资源建设决策依据,进一步多样化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