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制造业报告:地缘风险下的战略转型与机遇
大国博弈时代: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
“比较优势理论”:以经济效率为主导的另一面是什么?
过去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以经济效率为主导。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经济主体的福利都得到改善,即实现所谓“帕累托最优”。
这一“比较优势理论”是冷战后全球化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贸易参与度不断上升,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也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那么“比较优势理论”真正的代价是什么呢?
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比较优势理论的缺失
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全球化浪潮以强调效率为主,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忽视了安全。•安全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全球化浪潮中如果忽视安全,一方面会导致本国经济结构失衡,使得国内经济更加脆弱。另一方面,国家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会使得国家更容易受到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汇率变化和贸易争端的影响,使得整体风险加大。
过去几年来,国际地缘政治的主题逐渐从大国合作共赢转向大国博弈,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国际地缘政治的主题逐渐从大国合作共赢转向大国博弈,也反映出当今大国经济建设由效率优先逐渐转向安全优先。
市场视角vs安全视角:“硅谷—华尔街”模式的优缺点
美国的崛起:强大的制造业是重要基础
战时经济下,国家实力的根基在于军事实力,其背后则需要有强有力的工业实力作为支撑。•1941年日本海军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基地,导致美国正式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工业和科技水平整体落后于美国,缺乏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
美国拥有强大的军备生产力,工业基础和资源非常丰富,能够快速地转换到战时生产模式,大规模生产军舰、飞机和其他军事装备。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迅速动员其工业和军事力量,修复了受损的舰队,并建造了大量新的军舰和飞机,最后扭转战局。
美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将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如中国和墨西哥等。这导致了美国在大力发展设计,研发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的同时,国内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愈发严重。•美国的优质资产,比如苹果等企业将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的部分放在美国本土,而将制造等部分外包给代工厂商进行生产。
在战争年代,这类科技企业在美国本土无生产线,其价值创造能力有限。企业高利润持续推动美股走牛,驱动员工收入预期上升,进而推升消费需求与通胀,同时美国科技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疫情结束后,美国经济火热,内需较为旺盛。在服务业强劲需求的拉动下,美国CPI一路走高,失业率整体维持低位。•另一方面,自去年开始美国在AI等领域不断突破。各种大语言模型以及AI绘图工具已经逐渐应用于各领域,极大的提升了互联网、传媒等领域的生产力,中美在AI相关领域的差距逐渐拉大。过去世界经济的发展以经济效率而非安全性为主导,资本市场的逐利性使得欧美国家制造业空心化。
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进程本质上是为了迎合华尔街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将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如中国和墨西哥等。在全球化过程中过度追求利润使得美国在大力发展设计,研发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服务业,以及金融业的同时,国内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愈发严重,进而导致美国本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明显下滑,使得美国对进口的依赖上升,美国本土供应链风险加大。除此之外,本土制造业向外迁移同时也导致美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国内贫富差距加大,政治越来越极化。
美国“跨国企业”对制造业的转移,一方面使得美国顶层企业家、资本家获得暴利;另一方面,伴随大量制造业转移出美国本土,美国中产工作岗位与收入增长大幅萎缩。•2000年至2023年美国企业年化利润增速大约为7.59%,远高于工资增速(4.16%),美国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资本市场和股票的本质是给企业盈利能力定价,从市场视角看,中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整体弱于美国。•对比中美两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数据可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ROE整体低于美国以及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从优质公司数量来看,中国连续10年ROE高于15%的上市公司仅15家,美国有109家,远多于中国。即便统计ROE连续10年超过10%的公司数量,中国也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这说明我国仍缺乏优质上市公司资源。
资本市场视角下的中国企业典型模式:“重资产-低利润”
“重资产-低利润”下的经典“凯恩斯循环”:企业盈利能力不足,带来员工薪资预期下降,这又进一步降低了内需,形成“负向循环”,并进一步的对企业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和长期研发能力形成影响。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内需与外需均出现了一定的弱化。2023年5月过后,随着通胀,社融,社零,固投等经济数据公布且全面低于预期,国内消费需求较弱,房地产低迷,外贸承压的问题逐渐凸显。另外,中国上市公司也面临盈利能力弱,负债压力大等问题,导致中国股票市场相较于其他发达资本市场长期表现相对较弱。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具备全产业链(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6.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7%,且增加值与占比均处于上升趋势。•过去5年,我国一方面,通过大力推动国产设备替代与自主可控,一方面,通过与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合作,对于西方关键设备、关键资源的依赖大幅降低,供应链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制造业扩张带来的变化与机遇
全球地缘动荡加剧下,黄金中长期或将持续强势
近期金价涨势较好,一方面受美联储降息预期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期地缘政治局势愈发紧张。•展望未来5年,伴随上述全球动荡加剧,一方面,黄金避险需求将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去年以来各国央行都在购入黄金以增加的黄金储备,其中中国央行已经连续18个月购入黄金。
24年大选年,特朗普当选的预期,及其“强孤立主义”的竞选承诺,将进一步动摇美元基础并增加各挑战国试探的风险,从而使得黄金整体维持强势。•需注意的是,24年是大选年,拜登连任的大概率以及其“稳定秩序”的诉求,这意味着:•第一,24年黄金将在高位呈现高波动特征;•第二,11月美国大选前后要注意黄金可能出现中期调整的风险。
供应链重构与科技、金融限制升级:重要全球地缘风险的分歧
近期布林肯、耶伦、舒尔茨访华并非类似去年三季度的中美缓和周期开启,而是更类似2017年下半年“301关税”调查开启至18年初关税加强。这半年中美高层的密集沟通中,由于东西方在产能过剩与焦点国际地缘问题上“泾渭分明”的立场,预计后续需要关注中美欧在科技、金融、新能源车等方面限制强化的风险。
从中方公告表述来看,“如果美方执意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剥夺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我们也不会坐视不管。”等表述是此前没有出现过的。这种表态显示中方在面对美方可能的进一步施压时,可能会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
•综合以上中美磋商过程中的公告,以及近期其他相关新闻的一系列表述,我们认为美国可能会在光刻机和半导体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强限制措施,并可能针对新能源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同时,中国方面也可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应对这些变化。因此,投资者应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动向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我们预计,今年的中美摩擦更将聚焦于上述核心关切点的结构性、细分性领域。这种摩擦可能会通过政策、法律和外交途径逐渐酝酿和发展,以“渐近”的过程落地。考虑到为开好7月“三中全会”营造良好条件的要求,“三中全会”召开前类似18年的大规模贸易摩擦直接出现概率并不高。
自2018年以来,全球各主要国家平均关税水平与贸易摩擦大幅增加,近期美国耶伦、布林肯,德国舒尔茨等访华均表达了对我国“新三样”“产能过剩”的担忧,中方则给予了坚定回击,对于“降价抢出口份额”的细分,要关注年底欧盟对华新能源、医疗器械等反补贴调查落地带来的影响。•由于美国大选关键摇摆州的制约,23年纺织服装、轮胎等传统出口产品受影响概率较低。
全球制造业扩张周期:美国制造业回流
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始不遗余力推动制造业回流,如:特朗普对美国企业留存海外的利润一次性征税,拜登执政后,加大了补贴和公共投资力度,先后签署《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等法案,为基础设施、半导体、清洁能源等关键产业提供大量补贴。
近几年来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半导体和清洁技术领域。•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制造业增加值对GDP贡献有所提升。2021年初拜登就任美国总统,2022年全年美国私人制造业投资额达到6705亿美元,同比增长10.5%。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制造业扩张下的风险与机遇
1.欧美等国军工、制造业的扩张绝非易事,近20多年的“全球化”,带来的制造业“空心化”以及背后的配套产业链、电力、电网等基础设施等缺失,使得这一过程至少是3-5年左右的中期趋势。
2.在这一过程中,欧美武器库存、产能不足的劣势会伴随全球地缘频繁持续暴露,并加强各地区挑战国进一步地缘风险发生的概率,故黄金等品种的中期将维持强势。
3.全球各主要大国基于安全维度,不遗余力推动制造业扩张,这将带来上游有色等资源品的需求中期持续强势,同时,帮助西方建设制造业工厂的挖掘机、重卡等工程机械、设备的出口也将持续强势。
4.在主要财政资源用于制造业扩张而非需求刺激下,这种中游制造业的扩张,将进一步加剧下游产能过剩,因此,上游的涨价与整体的“通缩交易”并不矛盾,央企红利,特别是港股红利与公用事业中期仍将持续强势。5.西方主要国家基于安全角度推动供应链重构,要关注明年贸易摩擦升级对我国“降价抢份额”的新能源等“新三样”细分的影响(其他出口细分则要关注我国与各一带一路关系的边际变化等)。西方对我国科技限制增加,则对中上游设备、软件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构成利好。
投资启示:再论我国制造业升级趋势下的投资新机会
22供应链安全下“强国产替代”的“防御之盾”
“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一是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
二是要补齐短板,就是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如果说过去5年关键科技的国产替代主要是政策鼓励、引导下的,那么,未来5年,半导体等行业细分在封锁与禁运加剧下,EDA、光刻胶等科创50细分将迎来“强国产替代”机遇。
外围封锁与对抗加剧下,军工作为国产化率最高,和诸多先进技术的关键节点,其投资机会值得高度关注。从规模上看,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33.5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
然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当前中国制造业依然依赖低附加值,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我国研发支出虽然处于上升趋势中,但研发支出占GDP比例依然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或注重打造产业链“链长”企业
链长制可以简单总结为由“一长一主多员”组合的产业链发展协同机制,是过去三年国改经验中,国有企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作用、强链补链的重要模式。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或沿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注重打造产业链“链长”企业。央企科技龙头是承接前沿性技术的重要载体,后续或集中围绕央企给予资金等支持,将其打造为产业“链长”。
“链长制”通过集中资源优势壮大链主企业,从而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经营发展,最终实现引领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提升。“链主”企业对其他参与企业而言是“辐射效应”而非“虹吸效应”。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央企制造业发展主线
从中央角度看,与大国核心科技竞争力密切相关“颠覆性技术、前沿性技术”是中央层面“新质生产力”关注的重点所在。央企科技ETF/核心军工、海外科技映射主题或受益。央企科技龙头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支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项目,在颠覆性技术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研究,推动技术突破和创新,或是承接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的重要载体。
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国资委: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科技、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国央企或开展新一轮并购,赋能相关领域有核心自主可控的关键性技术,能够和国央企龙头形成互补的优质科技型民企。(注意与13-15年并购重组潮的本质区别)在国央企资金与相关资源的加持下,被收购的公司的技术实力与营收能力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央企通过收购也能够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与供应链整合能力,优化公司成本,提高公司利润。收购对于央企本身的加持未来或在财报中有所体现。当下可重点关注电信,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国央企收购动向。
典型案例:24年3月11日,国盾量子拟向特定对象中电信量子集团增发2411.23万股,募集资金总额19.03亿元,全部用于发展量子科技主营业务。本次发行完成后,中电信量子集团持有的股份比例为23.08%,拥有41.36%的股份表决权。本次发行完成后,中电信量子集团将成为国盾量子控股股东。
与央企科技龙头相比,地方国企的资金实力与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无法进行一些尖端科技成果攻关。地方政府的发力方向或更偏向于产业链中游的相关部分,发展新兴产业中相对成熟的部分。•从地方政府角度看,今年两会江苏代表团重点强调的“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或将是其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抓手。
参考国资委在两会时“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的明确要求,预计今年各地将进一步推进一批低空经济、芯片制造、新能源车、光伏等方面的项目。
属于战略新兴产业范围且毛利率绝对值高于传统制造业均值的新能源、半导体、无人机等成熟细分,今年或将迎来一大波国央企产能,下游的供求格局及竞争格局可能迎来进一步剧变。•考虑到上述产业链各环节的供求格局,建议重点关注上述新产业相关的中上游,如:设备、材料、资源品等,尤其是,其中供给相对受限的国央企。
1.《民营经济促进法》是两会的重点,这表明今年政策等对于供给侧民企出清概率较低。
2.2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本次集体学习对于新能源的重点,并非供给侧产能的大力约束与出清,而是新能源中的结构性方向,如:“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等,故对新能源板块而言,带来的亦更多是上述结构性主题性机会,如:核能、电网建设等,而非板块整体的反转性机会。
3.“不如特斯拉和比亚迪”,国资委将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考核项目包括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