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机械设备行业周报:工程机械与船舶集运市场分析

1. 建议关注组合

2024机械设备行业周报:工程机械与船舶集运市场分析

2. 近期报告

【船舶行业】深度报告:大周期已至,关注量利齐升的中国造船产业链【柳工】深度报告:混改释放利润弹性,国际化&电动化助力开启新征程【集运行业】点评报告:如何看待集运价格上涨对机械设备行业的影响?【工程机械行业】点评报告:上海市发布工程机械更新补贴政策,国内筑底信号强化【工程机械行业】点评报告:5月挖掘机内外销均超预期,关注电动装载机渗透率提升【光伏设备行业】点评报告:通威1GW大产能HJT+THL电池首片下线,HJT产业化加速利好龙头设备商【中集集团】点评报告:集装箱供应链景气回暖,建议关注量利修复的行业龙头

3. 核心观点汇总

船舶行业:大周期已至,关注量利齐升的中国造船产业链供需共振,船舶行业大周期已至:船舶具有二十年以上的长寿命、一年半至三年的长生产周期和长扩产周期,导致造船业以十年为维度周期波动。本轮船舶周期启动自2021年,船舶订单量价齐升,当前仍维持较高景气度,头部船厂接单至2028年。我们判断船舶行业仍在周期上行阶段,需求侧船龄到期与航运业燃料转型为核心驱动力,供给刚性下周期有望持续至2030年后:


(1)需求侧:全球船队“老龄化”加剧,行业迎更新替代大周期。截至2023年12月,全球船队平均船龄(不包括总吨位5000吨以下的小型船舶)已达到13.7年,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值。根据我们粗略测算,仅考虑寿命更新,2030年全球将迎来船舶更新替换高峰。从2021年至今新签订单结构来看,集装箱率先复苏,而后油轮、散货船有望接力增长。同时,环保法规逐步落地,航运业燃料转型带来加速低能效旧船淘汰。


(2)供给侧:与上一轮周期相比,本轮周期供给侧弹性更弱,日韩造船业随中国崛起而萎缩,相对中国缺少劳动力投入,产能扩张受限,国内产能扩张速度则受资金等因素约束,本轮上行周期持续时间将更长。建议关注订单量利齐升、业绩兑现的船舶龙头:我国船舶制造业份额已提升至全球第一。按载重吨计,2023年新签造船订单占比约64%,手持订单占比约51%,交付量占比约51%。现代造船业为资金、技术、人力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的产业链完整度、原材料成本和汇率等比较优势短中期难以超越,在本轮周期中将最为受益,国内主流船厂的订单已经排至2028年。


尽管2021年起船厂订单高增,业绩释放从2023年起才开始,且我们认为造船业盈利空间仍将持续扩大:(1)前期订单受钢价、汇率影响,高利润率订单尚未兑现业绩。本轮上行期船价虽然自2021年开始上涨,但同期钢价同样高位运行。2022上半年钢价开始回落,同时人民币汇率开始下行,订单盈利质量才有所改善。未来高利润率订单占比将持续提升,这一业绩改善趋势将愈加明显。(2)绿色船型技术壁垒更高,利好订单价利。建议关注产品矩阵拓展、订单饱满的国产零部件商:船舶产业链自主可控为大趋势,国内船舶零部件企业将充分受益行业周期上行:(1)亚星锚链:全球最大的链条生产企业之一,专业从事船用锚链、海洋系泊链和矿用链。


2016年公司在全球和国内锚链市场份额分别高达65%和78%,并是全球唯二可以提供R6级系泊链的企业,全球龙头地位稳固,将充分受益行业景气上行。(2)纽威股份:全球工业阀门龙头,产品覆盖产球阀、蝶阀、闸阀、截止阀、止回阀、调节阀等十大系列,已基本具备为油气、化工、海工等行业提供全套阀门解决方案的实力。俄乌冲突导致海外能源产业链重构,LNG、海工船舶等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业绩高速增长。(3)中国动力:中国船舶集团控股的国内舰船动力及传动装备龙头。动力系统为船舶核心零部件,显著受益行业周期向上。当前公司船用发动机在手订单饱满,后续业绩有望持续增长。投资建议:1)船企推荐海工板块困境反转的中集集团,建议关注船舶龙头中国船舶、中国重工;2)零部件板块推荐亚星锚链、纽威股份,建议关注中国动力。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等【柳工】深度报告:混改释放利润弹性,国际化&电动化助力开启新征程国内装载机龙头,国际化&拓品类开启新征程:公司成立于1958年,以装载机起家并稳居行业龙头地位。2000年后公司开始扩展产品品类,横向布局挖掘机、起重机、路面机械等产品和相关零部件。2022-2023年行业下行期间公司进行多品类&国际化拓展,积极布局如高空作业机械、起重机械等新兴板块,并加大国际化扩张力度,对冲国内下行周期,2023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42%。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成为国内装载机市占率第一、全品类布局的国际化工程机械龙头企业。2023年公司营收/净利润为275.2 /8.7亿元,同比+3.9%/ +44.9%;2015-2023年CAGR为20.1%/59.2%。在国际化突破和混改后降本增效加持下,公司净利润年复合增速远超收入增速。2024Q1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22.8%/6.5%,同比分别+4.0/2.3pct。

2024机械设备行业周报:工程机械与船舶集运市场分析

引领全球装载机电动化进程,挖掘机渠道变革逆势扩张:公司为国内土石方机械龙头,核心品类装载机和挖掘机成长性凸显:①装载机:装载机下游应用场景主要为钢铁厂、矿山、物流、港口等,工作地点固定、设备相对集中,充电站建设难度较低,同时电动装载机环保属性强、全生命周期成本低、经济性强。易充电+成本低驱动电装国内渗透率提升速度快,2024M4国内电动装载机销量940台,渗透率18%,同比+14pct,远期来看国内电装渗透率有望达到80%。公司以装载机起家,经过50多年的积累和沉淀,2023年装载机市占率超过20%,稳居行业第一。


且公司电动化装载机布局早,2023年电装市占率30%+,公司作为电装行业龙头有望充分受益于电动化渗透率提升。②挖掘机:2022年公司前瞻性进行渠道变革,维持产品价格,提振渠道信心,在行业下行期间契合国内小挖提前复苏趋势,实现市占率逆势提升。2023年公司挖掘机市占率11%,同比提升3-4pct。展望未来,公司在挖掘机领域的渠道优势已经基本稳固、提前布局国四产品具备成本优势,静待国内上行拐点到来。混改大幅提升经营质量,股权激励&可转债提升综合竞争力:2022年公司完成混改并实现整体上市,混改完成后陆续发布股权激励和可转债扩张产能、升级智慧工厂、激发员工积极性,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①股权激励:绑定974名高管及核心骨干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指标聚焦经营质量,目标为2024-2026年公司ROE不低于6.0%、6.5%和7.0%,彰显公司发展信心。②可转债30亿元用于工厂升级、零部件产能扩张、“三化”研发。


挖掘机项目投产后工厂将升级为智慧工厂且中大型挖掘机实现产能翻倍;装载机项目投产后布局大型装载机提升竞争力;中源液压业务新工厂全面投产后液压零部件产能大幅扩张,零部件自制率提升有助于降本增效,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为国内土石方机械龙头,混改后定位国际化、拓品类开始新征程。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6/19.4/27.3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4年-2026年PE分别为15/11/8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国内行业需求回暖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出海不及预期。

工程机械:5月挖掘机内外销均超预期,关注电动装载机渗透率提升5月挖机内销超预期,销量走势更有可能是“L”型逐步筑底:5月销售各类挖掘机17824台,同比+6.04%,增速开始转正。其中国内8518台,同比增长29.2%,大幅好于此前CME预期(此前预期同比+19%)。1-5月挖掘机内销增速已经转正,且下半年基数压力大幅减弱,全年正增长确定性强。但当前挖掘机销量转正主要依靠小挖拉动,小挖具备机器人属性,下游主要系市政工程、农村水利等较为稳定的需求,需求改善和自身更替周期叠加下小挖增速恢复正增长。1-3月小挖累计销量占比达到75%,相较于2023全年提高6pct。而中大挖由于和地产基建相关性较强,当前销量增速仍未转正,销量占比继续下滑。


房地产投资短期转正难度大,我们判断未来2-3年内中大挖的更新替换速度慢于小挖。但我们认为随着房地产边际回暖、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带动基建新项目开工,中大挖销量降幅有望逐步收窄。因此综合来看,我们判断未来几年挖掘机销量将整体处于“L”型逐步恢复状态,而非保有量更替逻辑测算下的“V”型反转。5月挖机出口降幅大幅缩窄,短中期看一带一路、长期看欧美拓展:5月挖掘机出口9306台,同比下降8.92%,降幅环比大幅缩窄。去年同期挖掘机出口为全年高点,5月出口数据降幅缩窄超市场预期。我们判断5月出口数据亮眼主要系:①主机厂控制发货有效,库存影响减弱;②主机厂海外渠道进一步完善,各龙头企业的出海战略行之有效。


相较于国内市场,出口市场需求景气度好于国内且竞争格局相对优异,对企业的利润贡献更大,出口市场进展更值得关注。落地到主机厂之间的差异,我们认为应从短中长期的视角进行分析:①短中期来看,全球范围内一带一路国家工程机械需求较旺盛,市场空间大,一带一路占比高的公司最为受益;②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国家房地产和基建增速终将回落,而欧美市场2022年工程机械市场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占比50%,拥有全球最大的存量更新市场。欧美工程机械市场发展成熟、盈利空间大,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文化差异和销售渠道壁垒,对主机厂渠道建设和售后包括当地本土化布局均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长期来看,最为受益的将会是提前进行渠道布局和本土化建设的企业。


装载机内销同比+14%,关注电动装载机渗透率提升进程:5月销售各类装载机9824台,同比增长8.36%。其中国内市场销量5172台,同比增长14.3%;出口销量4652台,同比增长2.4%。其中电动装载机销量1250台,电装渗透率为12.7%,电动化进程加速。装载机下游应用场景主要为钢铁厂、矿山、物流、港口等,工作地点固定、设备相对集中,充电站建设难度较低,同时电动装载机环保属性强、全生命周期成本低、经济性强。


易充电+成本低驱动电装国内渗透率提升速度快,远期来看国内电装渗透率有望达到80%。投资建议:工程机械行业贝塔底部边际向上,投资价值逐步显现,综合企业竞争力及估值情况,继续推荐【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恒立液压】【浙江鼎力】,建议关注【柳工】【山推股份】风险提示:国内宏观经济波动;行业竞争格局加剧;国际贸易争端。

2024机械设备行业周报:工程机械与船舶集运市场分析

集装箱:集装箱供应链景气回暖,建议关注量利修复的行业龙头库存周期企稳+红海事件长期化,集装箱制造有望量价齐升:(1)中美库存周期企稳,补库存需求有望逐步显现。2023年中美去库存周期形成共振,集装箱产量、箱价持续下降。2024年中美库存增速回落至历史较低位,相继进入被动去库阶段。2024年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126亿美元,同比增长4.4%,出口、进口均实现同比转正,反映海内外去库存周期接近尾声,补库存需求有望逐步显现,集装箱产量、出口均价已环比回升。


(2)伴随全球贸易重构,集装箱存量被耗散在各地。原先从中国出口直达欧美的工业产品,现需绕道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进行组装加工,再运向欧美等主要消费国。运程加长下,港口的集装箱调度难度加大,集装箱需求增加。(3)红海事件长期化趋势下,船东备箱需求增加。红海事件导致大量船只绕行好望角,航运效率及集装箱周转率下降,船东启用更多船只及集装箱以满足航运需求。根据集装箱航运分析公司Linerlytica数据,2024年5月底新加坡港口的拥堵已达到200万标准箱,短期内或将导致船东用箱缺口产生。集装箱供应链景气回暖趋势下,制造端有望量价齐升。箱价回升钢价维持低位,规模效应下制造商利润端有望修复:集装箱制造毛利率受到规模效应与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其中钢材约占集装箱制造成本的50%。


(1)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4月中国集装箱出口平均单价达3279美元/吨,环比增长37.3%,相比2024年1月增长18.6%。(2)根据钢之家钢铁网,中国热轧板卷(集装箱制造钢材)价格2024年4月为3906元/吨,环比降低2.3%,相比2024年1月降低7.0%。在钢价保持低位震荡趋势下,箱价环比上升,集装箱制造商利润端有望进一步修复。海上油气投资加速,海工周期反转趋势显现:国际油价高位预期+存量油气田产量自然衰退,油气公司资本开支意愿明确,海上油气项目因储量大、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反转趋势显现。


(1)海工制造:得益于海上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以及海上钻井业务的合并带来的规模效应,海上油气开采成本大幅降低,自2014-2021年下降约40%,世界油气勘探开采正逐渐转向海洋。全球各大油公司资本开支稳中有升,公司FPSO等海工制造业务接单量有望持续增长。(2)海上钻井平台运营:经历多年的周期底部修复,Clarkson钻井平台日费指数已创下2014年末以来新高。公司持有共14座平台:5座半潜钻井平台(2座租出)、6座自升钻井平台(全部租出)、3座生活平台(2座出租)。钻井平台日费率增长趋势下,公司待租平台后续有望获取租约,续约平台合同租金明显提升,业绩反弹空间较大。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受益下游需求回暖,2024年起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改善。


我们维持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24.7/32.9/47.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为20/15/11倍,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原油价格波动等

光伏设备:通威1GW大产能HJT+THL电池首片下线,HJT产业化加速利好龙头设备商事件:2024年6月6日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HJT+THL电池首片下线,标志着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正式建成投用。通威积极布局HJT路线,双流为最新产能基地:通威HJT目前有3个基地,分别为金堂、合肥、双流,其中双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配置有最新的1GW HJT中试线,2024年4月底首批设备进场,该中试线同时配置银包铜和THL(铜互连,即电镀铜)产能,具备规模化生产和批量出货能力。


铜互连HJT电池目前在产能和良率上相比银包铜仍有一定差距,还需持续稳定跑量优化,长期来看,铜互连方案相比银包铜方案在降本增效上拥有更大潜力。得益于双面微晶&0BB&特色封装等技术,通威HJT组件最高功率履创世界记录:自2023年以来,通威已8次刷新HJT组件功率世界纪录,目前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记录为765.18W,光电转换效率24.63%,得益于以双面微晶电池技术为核心、更进一步优化铜互连金属化接触与光学性能、90μm薄片化技术、组件环节则采用通威特色的0BB互联技术,叠加超低传输损失及高密度封装等先进技术,最大化降低发电器件光学和电学损失。HJT产业化进程加速,传统大厂有望规模扩产:HJT最优非硅成本低于0.2元/W,与TOPCon顶尖企业相比,差距仅0.03-0.04元/W,这主要归因于HJT设备成本及折旧稍高,除去设备折旧因素后,HJT与TOPCon的非硅成本差距已基本持平,HJT产业进程有望加速,目前大规模HJT扩产的瓶颈主要在于下游对高设备价格的合理性及其投资回报率持谨慎态度,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需要一线光伏组件企业规模扩产HJT,提供可靠的HJT效率成本数据,另一方面随着1GW大产能产线的推出+设备零部件国产化,将显著降低下游客户的场地、人工、电费等生产成本,投资经济性凸显。


HJT电池片&组件龙头设备商充分受益:作为HJT电池片整线设备龙头,迈为过去一直保持70%左右的市场份额,存量产线不断反馈加速技术迭代,既能保持毛利率、又能通过提高可能有信用风险的客户的预付款比例来筛选掉信用风险客户,与友商相比,迈为具备充分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此外0BB能够降本增效,对HJT而言0BB技术应用最迫切,近期银价8000元/KG高位震荡,0BB产业化进度也有望随HJT扩产加速,奥特维为串焊机龙头,多种0BB技术路线均有布局。投资建议:重点推荐HJT整线设备龙头迈为股份、0BB串焊机龙头奥特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通信行业投资策略:光铜融合与AI算力前瞻

2024-06-10
下一篇

2024A股中期策略:盈利上升与信用回落下的市场展望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