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智库】2023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车载软件市场分析报告
智能化需求带动汽车软硬件解耦,软件架构向服务导向转变:传统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开始向域集中式架构转变,而软件也从“信号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基础硬件与嵌入式软件的传统强耦合关系被打破,底层软件与上层应用相互独立;各层级软件价值占比相对稳定,应用层软件是价值高地:应用层软件直接关乎用户体验,是不同车企竞争的焦点。随着功能持续迭代升级,单车价值占比将持续占据绝对大头,定制化、个性化、情感化等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ToB仍是现阶段软件供应商的主要商业模式,C端市场仍待观望:当下,软件供应商依然以ToB端的商业模式为主要盈利方式,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一次性收费、软件授权/许可以及以上二者结合衍生的方式。C端市场待特斯拉FSD入华后,或将搅动固有商业模式形成重大变革;中国车载软件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软件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难以追踪的新型信息安全风险,车企及相关安全团队需要从云、管、端三大方面进行信息安全的防范。
未来,在开源共建的生态合作模式之下,行业内各方将共同努力搭建软件相关标准,同时叠加AI大模型技术,为车载软件赋能“无限高”的增长天花板。
近两年来,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持续出台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等模块的政策布局,明确汽车软件在整车中核心零部件的地位,指导电子电气架构和系统软件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保障智能网联相关应用软件的测试认证。
国家层面政策覆盖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为汽车软件发展的网络信息安全做出指导意见,2023年发布的《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知》,明确了汽车OTA升级备案管理相关事项,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合规遵循,作为汽车产品准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规范汽车软件在线升级,不断完善汽车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管理方式,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市场角度看,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目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随着政策、技术与市场的驱动,在未来几年内有望迎来高速增长。2018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为6.4万辆,亿欧智库预测到2025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220.3万辆,拉动汽车基础软件的市场需求释放。
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稳定发展状态,2022年汽车软件达到264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规模化应用下,单车成本有望下探,但随着应用功能复杂度增加,软件单车使用量会有所提升,因此亿欧智库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373亿元。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进一步深化,智能化趋势下,传统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开始向域集中式架构转变,大量相同功能的ECU进行整合,交由域控制器进行统一的管理调度,使开发人员能够完全独立于底层硬件,进行上层软件的开发,实现软硬件解耦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同样,在软硬件解耦趋势下,汽车计算平台正从“信号导向”向“服务导向(SOA)”转变,基础硬件与嵌入式软件的传统强耦合关系被打破,底层软件与上层应用开始呈现标准化、相互独立、松耦合的特点,意味着软件工程师在修改或新增某一软件功能时,只需对上层服务组件进行代码编写,无需进行底层软件重复开发,提高了效率。
智能汽车SOA软件架构从上而下分别为应用软件、功能软件、中间件、操作系统、芯片驱动、虚拟机与芯片,其中功能软件、中间件、操作系统、芯片驱动与虚拟机组成广义操作系统(也被称之为基础软件)。
基础软件用于实现汽车系统软硬件解耦,为后续汽车系统服务提供可复用、稳定的软件支撑,其架构与性能直接影响上层应用的开发效率和质量,帮助实现上层软件的多功能应用与创新发展,带动汽车技术的革新与产品差异化发展。基础软件是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更是产业发展的底层基石。
功能软件与上层应用软件是实现智能化的核心,越多越多的主机厂与软件企业正在加速布局。随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渗透,相关车载软件将迸发出巨大的价值潜力与创新空间,为本土车载软件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应用层软件直接关乎用户体验,是不同车企竞争的焦点。随着功能持续迭代升级,单车价值占比将持续占据绝对大头,定制化、个性化、情感化等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功能域软件将会成为车企打造产品差异化策略的重要方向和变现载体。
智能电动汽车车载软件产业从底层基础到应用落地,囊括操作系统、虚拟机、中间件、功能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多层级企业在内。底层操作系统仍以国际巨头为主,但智驾操作系统和智舱操作系统已经涌现出一批新兴企业,如普华基础软件、国科础石、斑马智行、中科创达、博泰车联网、国汽智控等在智驾和智舱不同细分领域已有技术及产品积累。其中,国科础石础光软件工程工具产品,支持对础光操作系统与中间件进行二次开发、调试、测试、编译、封装、部署、监控、回放等全流程服务,可用于跨功能域、异构平台的服务化应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