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联行】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前瞻报告

1.汽车工业之于中国消费与投资的“双主要”意义


长期以来,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一方面,汽车作为产业链极长的工业品,零部件数以万计,上游几乎囊括冶金、电子、化工等在内的所有制造业门类,对其它制造业具有强辐射力。另一方面,汽车亦属于重要的大众消费品,拥有广阔且持续的需求市场。中国汽车零售消费额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过去十年一直稳定在10%上下。2020年受疫情影响,社零消费整体出现下滑,但汽车却是为数不多保持正增长的消费品类。在中国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的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增量消费不容小觑。兼具大宗消费品和长产业链工业品双重特性的汽车制造业也因此成为为数不多的上下游辐射广阔、就业拉动性强的产业门类。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汽车相关税收占全国税收比例和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比例,两大关键指标连续多年超过10%。据测算,汽车制造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增加约七个就业岗位。


2.新能源汽车进入大众消费的第四发展阶段,消费特征显著转变


自2009年中国首次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即通过财政补贴,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以来,直至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终止,国补退场。中国新能源汽车经历过13年沉浮,在此报告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总结划分为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09年的“十城千辆”计划,这一阶段的发展对象主要为大中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以及市政车辆。由于公共交通车辆的使用规模有限,导致新能源汽车市场迟迟无法形成规模化发展。


第二阶段:在认识到以上问题后,中国产业政策逐渐向市场庞大的乘用车市场倾斜。2014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正式出台,但这一时期完全由补贴政策主导的销售模式使得中国电动乘用车“三电技术”缺乏提质增效动力,使用便捷远低于燃油车,无法真正被大众消费者接受,距离完全市场化的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转变补贴方式,从大水漫灌式的购车补贴向精细化扶持迫在眉睫。


第三阶段:2018年调整完善后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细则应运而生,对进入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的车型提出续航里程、百公里能耗、电池能量密度都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制定了国补金额逐年退坡的计划。由此拉开中国动力电池技术突飞猛进,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大幕。


第四阶段: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达28.3%。在国补完全退出的背景下,这一数字预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全面市场化驱动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更多首次购车群体的选择,同时也将激发大量“油换电”需求,新能源汽车逐步成为汽车消费的核心产品。


第五阶段:2030年后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趋近成熟,油电置换需求接近尾声,新能源汽车消费将回归低增长的“新常态”。报告后续内容将着重分析新时期的汽车消费环境有何特征,以及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带来的影响。

【仲量联行】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前瞻报告

在产业变革中,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刻画出时代的发展印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步入全面市场化驱动的大众消费阶段,市场由蓝转红。


在消费群体扩容、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前瞻性的行业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市场主体探寻差异化的产品路径,挖掘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长期投资机遇。


新能源汽车进入第四阶段,消费特征转变。自2009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终止,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分为五大阶段。


汽车是政策敏感型消费品,政策推出时市场销量大涨,但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下降。未来新能源汽车消费将更趋近于市场化消费,政府和车企将押注于下沉市场和海外市场。


2023年上海车展期间,外资OEM加速布局电动车型抢占中国市场。中资造车新势力面临短期生存命题,销量较小的OEM将面临研发及生产成本无法被规模分摊的困境。未来两至三年将是各OEM市场份额争夺期,新能源汽车时代胜负尚未见分晓。


2022年造车新势力淘汰赛正式打响,2023年战火蔓延至所有OEM。各大厂商纷纷加入价格战,长城举报比亚迪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文件将战火烧至顶点。车企短期指标是销量规模,中期考核是利润和品质,长期发展则必然看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


上一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22全球品牌战略与时尚产业白皮书

2023-11-15
下一篇

【微播易】B站平台营销投放趋势报告

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