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磷化工行业报告:资源优化与高端市场发展前瞻
1、磷化工行业资源属性强,《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引领行业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磷化工产业链:磷矿石是上游主要原材料,黄磷、磷酸是重要中间体,下游产品主要用于农业和工业两大领域。磷化工产业链上游原料主要是磷矿石和硫磺,按工艺的不同,磷矿石可以直接与无机酸(硫酸等)反应制成磷酸,接着加工成各种磷化工产品;也可以先制得黄磷,再制成磷酸。下游磷化工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于农业中,如以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及磷酸氢钙为代表的磷肥,或草甘膦等含磷农药;另一类则是广泛用于工业、食品、医药领域的磷酸盐,包括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
我国磷化工产业基础优良,产业高质量发展仍受制约。近年来,我国依托相对丰富的磷矿资源和完善的产业基础,磷化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已是全球最大的磷矿石、磷化学品生产国;二是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形成磷矿开采,黄磷、磷酸、磷酸盐、磷化物等系列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三是集约发展具备较好基础,磷资源开采、黄磷及磷肥生产均主要集聚在云南、贵州、湖北、四川等四省,形成了云南安宁产业园、瓮安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湖北宜都化工园、绵竹新市化工园区等一批特色磷化工园区,培育了以贵州磷化、云南云天化、湖北兴发、川发龙蟒等为代表的磷化工龙头企业。
但也面临磷矿综合利用水平偏低、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不强、磷化工绿色发展压力较大、磷化学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印发,磷化工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2023年12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磷化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安全为底线、技术创新为动力、生态保护为前提、耦合协同为支撑,推进磷资源有序开发,加快改造升级磷肥、黄磷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端磷化学品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集聚化的磷化工产业体系。
从产业链看,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磷矿石、黄磷、磷铵、饲料级磷酸盐等产品价格震荡上行并于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期间创下历史新高,此后多数产品价格震荡回落至今,而磷矿石价格则高位坚挺。我们认为,出台《实施方案》,有助于引导磷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磷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和高效高值利用水平,引领磷化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篇报告将立足磷化工的资源端——磷矿石的供给端、需求端,分析当前磷化工产业链各环节主要产品的行业格局、发展趋势等。
2、资源端:磷矿采选行业壁垒抬升,国内磷矿资源投放收紧
2.1、我国磷矿石储量、产量居于全球前列,但区域分布不均、品味偏低
储量:国内磷矿石储量位居全球第二,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北、四川、贵州。磷矿石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重复利用的特性。全球磷矿资源分布不均,根据USGS数据,2023年全球磷矿石储量约740亿吨,其中摩洛哥储量500亿吨,占比67.6%;中国储量排名世界第二,储量约38亿吨,占比5.1%。根据《2022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全国磷矿保有储量为36.9亿吨,其中云南、湖北、四川、贵州保有储量分别占比36%、25%、18%、13%,合计达到93%。产量:国内磷矿石产量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以来国内磷矿石产量呈现缩减趋势,主产区包括湖北、贵州、云南、四川。根据USGS数据,中国、摩洛哥及美国是磷矿石生产大国,2010-2017年期间,我国磷矿开采量保持增长,2017年产量高达1.44亿吨;期间,2016年,我国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中将磷矿石列入24种战略性矿产之一,并启动第一轮环保督查,整治高污染、高能耗产能,实施供给侧改革;2019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指导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湖南、重庆、江苏等7省(市)开展集中排查整治(注:“三磷”指磷矿、磷化工企业(磷肥企业、含磷农药企业、黄磷企业)、磷石膏库)。政策影响下,2018年以来我国磷矿石年产量缩减,2023年全球磷矿石产量约2.2亿吨,中国、摩洛哥、美国位列前三,产量分别为9,000、3,900、2,000万吨,占比分别为40.9%、17.7%、9.1%。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磷矿产量主要来自湖北、贵州、云南和四川,2023年四省合计磷矿石产量占比99%,“南磷北运,西磷东调”成为我国磷资源供应的基本格局,2015年以来,湖北、贵州、四川地区磷矿石年产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云南地区磷矿石年产量相对稳定在2,700万吨左右。
进出口:2023年国内磷矿石进口量同比大幅增加,但进出口总量占比仍然较小。据海关总署数据,2018-2022年,国内磷矿石出口量均在60万吨/年以下,进口量均在15万吨/年以下;2023年磷矿石出口量29万吨、进口量141万吨,进口量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是国内磷酸铁(锂)产能集中投产、磷矿石价格持续高位,部分下游企业选择进口磷矿石缓解供给紧张。此外,2023年中国磷矿石进口相对集中,主要来自埃及、约旦、黎巴嫩、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其中埃及占比80.56%。
据USGS数据,2023年我国磷矿石储采比(储量/产量)仅为42,远低于世界平均值336,开采过度问题突出。此外,我国磷矿资源存在富矿少贫矿多、开采难度大、伴生矿多、品位低等特点,国内磷矿近90.8%为中低品位,磷矿平均品位为16.85%,较摩洛哥(33%)和美国(30%)存在较大差距,且在技术上可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磷矿储量只有总储量的22%,早期往往是只采富矿而遗弃贫矿,被遗弃的贫矿未来无法再利用,资源浪费严重。
国内磷矿资源获取及开采审批流程历时较久、矿业权出让收益提升,“采、选、加”一体化的大型磷化工企业更具优势。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审批登记管理的通知》以及《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在矿产资源勘查的登记和开采的审批方面,需要设立探矿权、获得审批并颁发采矿许可证。2023年3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税务总局印发《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办法》,《办法》完善了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方式,将现行对绝大多数矿种在出让环节“一次性趸交”,调整为对磷矿等144个矿种按“成交价+逐年按率征收”,矿业权出让收益是国家基于自然资源所有权,依法向矿业权人收取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矿业权出让收益包括探矿权出让收益和采矿权出让收益,原则上按照矿业权属地征收。矿业权出让收益=探矿权(采矿权)成交价+逐年征收的采矿权出让收益。其中,逐年征收的采矿权出让收益=年度矿产品销售收入×矿业权出让收益率。
《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强化资源保障支撑”:完善磷矿资源市场配置和矿业权出让制度,严格有序投放磷矿矿业权,支持“采、选、加”一体化的大型磷化工优势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取得矿业权,合理确定新建矿山开采规模,提升磷矿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支持优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中小磷矿,推动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磷矿企业依法依规退出。结合各类文件要求,国内磷矿资源在前期需要取得探矿权以进行矿山勘探,取得采矿证后进行项目设计并通过环评、安评、能评等审批政策,到完全形成产能历时数年,每年投放额度也受到限制。总体来看,磷矿作为一种分布相对集中的稀缺性矿产资源,已经被国家列入战略保护矿产资源,国内富矿资源不断消耗,磷矿石整体品位下降趋势明显;受国家安全督查、环保限采及长江流域保护治理等政策影响,磷矿开采行业落后产能持续退出,约束了磷矿增量,国内磷矿采选行业呈现出产业集中度高、上下游一体化程度高、准入壁垒高的基本特征。
2.2、新增供给:海外磷矿石扩产进度偏慢,国内新增产能预计自2026年大幅投产
海外:磷矿石新增供给有限。海外磷矿生产企业包括摩洛哥OCP、美国Mosaic、俄罗斯PhosAgro等企业,部分企业存在扩产计划,但整体扩产周期较长,未来新增磷矿石供给存在不确定性。国内:我们统计规划新增磷矿石产能7,885万吨/年,预计其中62%产能在2026年及之后建成投产。目前国内磷矿石企业主要分为磷矿石生产销售企业(柳树沟矿业集团、河北矾山磷矿等)和磷化工企业(云天化、兴发集团、川恒股份等)两大类。
据我们统计,截至2023年末,国内磷矿石有效产能10,031万吨/年,规划新增磷矿石产能7,885万吨/年:(1)从规划新增产能性质看,其中7,475万吨为新建产能、剩余410万吨为接续生产项目(包括瓮福集团350万吨/年接替项目、湖北大峪口现有60万吨/年产量预计2028年闭坑)。(2)按投产时间看,预计2024、2025、2026年及之后投产产能分别为645、2,360、4,880万吨,占比分别为8%、30%、62%。(3)按新增产能区域看,贵州、湖北、四川、云南分别规划新增产能2,810、2,750、1,850、475万吨,占比分别为36%、35%、23%、6%。(4)从产能集中度看,当前产能CR5达到41%,远期新增规划产能如全部投产,CR5将降低至31%。我们测算得到2024-2025年国内磷矿石产量分别为9,537、10,743万吨。
我们假设新建磷矿石项目投产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0%、80%、100%,同时按照投产时间对产能进行年化,对2024-2025年国内磷矿石产量进行如下测算:(1)2024年:预计合计投产产能645万吨、新增产量537万吨。2024年新增产能主要是即将复产或目前已经有部分工程矿产出或销售的项目,包括川发龙蟒绵竹板棚子磷矿复产60万吨(预计2024年新增产量60万吨)、和邦生物刘家山磷矿120万吨(预计2024-2026年新增产量72、24、24万吨)、芭田股份瓮安县小高寨磷矿新增110万吨(预计2024年新增产量110万吨)、湖北宜化江家墩矿业东部杉树垭磷矿150万吨(预计2024-2026年新增产量90、30、30万吨)、金诚信自2022年开始建设的30万吨(预计2024年新增产量30万吨)、贵州源翼矿业集团技改扩建增加70万吨(预计2024年新增产量70万吨)、宜昌圆融矿业七里冲磷矿90万吨(预计2024年新增产量90万吨)、西南能矿集团银厂沟磷矿50万吨(预计2024年新增产量50万吨)、2024年计划关闭的磷矿35万吨(预计2024年减少产量35万吨)。加总计算,我们预计2024年新增磷矿石产量537万吨,基于2023年国内9,000万吨磷矿石产量(USGS数据),对应得到2024年磷矿石产量9,537万吨。(2)2025年:预计合计投产产能2,360万吨、新增产量1,206万吨。
2025年新增产能主要包括云天化昆阳磷矿二矿200万吨(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120、40万吨)、瓮福集团350万吨/年接替项目(据中毅达公告,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260、90万吨)、新洋丰保康竹园沟矿业180万吨(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108、36万吨)、金正大全资孙公司贵州金兴矿业的瓮安县马路槽磷矿200万吨(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60、100万吨)、六国化工参股公司宜昌明珠的仓屋垭磷矿150万吨(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45、75万吨)、金诚信剩余的50万吨(预计2025年新增产量50万吨)、湖北神农磷业100万吨(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30、50万吨)、湖北三宁化工下属湖北宜安联合实业的麻坪磷矿400万吨(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240、80万吨)、贵州锦麟化工的摩天冲磷矿250万吨(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50、150万吨)、远安祥云矿业的高烽磷矿180万吨(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54、90万吨)、放马山中磷矿业的莲花山磷矿150万吨(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45、75万吨)、湖北黄麦岭的黄麦岭磷矿徐家河磷矿150万吨(预计2025-2026年新增产量90、30万吨)。加总计算,我们预计2025年新增磷矿石产量1,206万吨,基于2024年国内9,537万吨磷矿石产量,对应得到2025年磷矿石产量10,743万吨。
3、产品端:60%左右磷矿石用于生产磷肥,高效高值利用是大势所趋
目前60%左右磷矿石用于生产磷肥,磷化工景气核心在于磷肥。据卓创资讯数据,2018-2022年,磷矿石下游磷肥(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需求占比60%左右,其余是黄磷、磷酸盐及其他磷化物。此外,2022-2023年,湿法磷酸需求占比提升至11%,较2021年+4pcts。
3.1、磷肥:国内严控磷铵新增产能,春耕需求有望拉动景气上行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为主要磷肥品种。磷肥属于农作物的基础用肥之一,主要作用在干促进植物根部发育,施用季节较为固定,一般是以春秋两季为主,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大田作物初期使用,其他季节用量相对较少。磷肥按五氧化二磷(P2O5)含量可以分为低浓度磷肥和高浓度磷肥,高浓度磷肥是指P2O5含量在20%以上的磷肥,包括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重钙(TSP)、硝酸磷肥(NP)等,其中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市场占比达到85%以上(2021年),是主流磷肥产品。磷酸一铵(NH4H2PO4)、磷酸二铵((NH4)2HPO4)主要用于补充磷元素,氮元素贡献量较少,两者的区别在于:(1)氮磷比,磷酸一铵的氮磷比为1:4.5,磷酸二铵氮磷比为1:2;(2)酸碱性,磷酸一铵溶解到水后呈酸性,而磷酸二铵呈碱性,用在不同的土壤中;(3)使用方式,在我国磷酸一铵为直接施用,磷酸二铵需要制作成复合肥才能被作物吸收。
全球:2011-2021年世界磷酸一铵和二铵的表观消费量复合增速为1.35%,中国是重要的磷肥生产国和出口国。受磷矿石资源限制,磷肥供应主要来自于亚洲、北非和北美地区,磷肥主要需求地区为亚洲、拉美、北美。根据Nutrien数据,2022年,全球磷肥产量前三是中国、摩洛哥、美国,占比分别为34%、12%、12%;全球磷酸一铵和二铵进口量前三是印度、巴西、孟加拉,占比分别为27%、17%、7%;全球磷酸一铵和二铵出口量前三是摩洛哥、中国、沙特阿拉伯,占比分别为24%、22%、18%;国际肥料协会数据显示,2011-2021年世界磷酸一铵和二铵的表观消费量复合增速为1.35%,2022年化肥价格大幅上行、供给不稳定等因素导致表观消费量同比有所下降;Mosaic预计2023-2024年磷肥需求量将持续恢复。
国内:磷酸一铵、二铵行业产能收缩,2023年出口量、产量同比有所恢复。据百川盈孚和Wind数据,2019-2023年,国内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行业产能均呈现收缩趋势;2023年,国内一铵、二铵产量分别为1,013 、1,396万吨,同比分别-0.6%、+10.9%;出口量分别为204、504万吨,同比分别+4.8%、+41.2%,出口量同比有所恢复但仍低于2021年水平,主要是因为2022H1国内外磷矿石、硫磺、硫酸、天然气等上游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推动海外化肥价格大幅上行,与国内价格倒挂,同时2021年10月起国家对部分化肥产品实施出口商品检验,国内磷铵行业盈利持续承压、开工率震荡下行,导致2022年一铵、二铵产量和出口量均同比下跌。国内磷铵行业落后产能有望加快清退。根据国家发改委《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截至2020年底,我国磷铵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20%,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55%;工作目标是到2025 年,磷铵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低于30%,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增强。2022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严控磷铵、黄磷等产品新增产能,加快落后产能清退。政策驱动下,“十四五”期间,国内磷铵等磷化工产品的供给结构将持续改善,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