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生猪养殖行业报告:成本下降与高周转模式分析

1.地产业务稳步去化,生猪养殖主业地位渐凸显

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5.89%,存量去化的房地产业务依然为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4.17亿元,同比+107.10%,实现归母净利润17.46亿元,同比+125.89%。其中房地产业务实现收入85.82亿元,营收占比69%,生猪养殖业务实现收入28.13亿元,营收占比23%;饲料和禽养殖等业务实现收入9.87亿元,营收占比8%。

2023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7.46亿元,其中房地产业务盈利23.22亿元,生猪养殖业务亏损5.6亿元,其他业务亏损0.16亿元。2023年,公司存量去化的房地产业务依然为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2024Q1,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2.58亿元,同比-81.12%;实现归母净利润0.54亿元,同比-95.56%。其中生猪养殖业务实现收入6.79亿元,收入占比54%,主业地位凸显,地产业务实现收入3.99亿元,收入占比32%,存量去化持续推进;饲料和禽业务实现收入1.77亿元,营收占比14%。

2024Q1生猪养殖业务亏损0.39亿元,地产业务盈利1.09亿元,禽和饲料业务盈利0.02亿元。存量去化的地产业务仍然为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但2024Q1生猪养殖业务主业地位逐渐凸显,成为公司收入的最大贡献板块。

2024生猪养殖行业报告:成本下降与高周转模式分析

公司以自繁自养生猪为主,2023年开始探索代养模式。自繁自养项目上,2023年公司共有四个项目合计225万头产能,包括徐闻项目年出栏90万头,高州项目年出栏45万头,文昌项目年出栏30万头和贺州项目年出栏60万头。2023年公司在贺州试点“公司+农户”模式,1-9月份出栏量约为4.5万头,我们预计代养方面公司全年生猪出栏量约为6万头,2024年公司规划代养出栏60万头。

从各项目的生猪出栏量来看,据公司公告,2022年,徐闻、高州、文昌和贺州项目分别出栏生猪51.40万头、40.58万头、28.67万头和5.79万头。徐闻项目最早投产且承接公司的自供种任务,我们预计2023年该项目外销量/产能比为85%,高州项目2022年产能利用率90%,2023年有望实现满产满付,预计出栏量为45万头,文昌项目2022年产能利用率为96%,受环保整改影响,我们预计外销量/产能比例为70%,贺州项目2022年产能利用率为10%,贺州二期2022年年底投产,且2023年2月贺州二期项目配种尚未分娩,不考虑贺州代养出栏量,我们预计贺州项目外销量/产能比为60%。

基于此,我们预计2023年公司徐闻项目出栏76.5万头,高州项目出栏45万头,文昌项目出栏21万头,贺州项目出栏36万头。2024年,公司规划出栏生猪280万头,包括自繁自养项目的满产满付(225万头)和代养约60万头。2024年1-4月,公司生猪出栏65.25万头,同比19.27%,已完成出栏规划进度23.30%。

2024生猪养殖行业报告:成本下降与高周转模式分析

由于商品房预售时收取的售楼款项计入合同负债,会影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2021Q3-2022Q4,合同负债对公司资产负债率影响尤为显著,几乎都在40个百分点。随着公司存量房地产业务的持续去化,2023Q1-2024Q1,合同负债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减小,由15个百分点降至2个百分点。

从公司剔除合同负债后的资产负债率来看,2022Q3以来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主要原因在于猪价自2022Q3高位回落,后在低位持续震荡,持续亏损的背景下资产负债率攀升,但基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公司成本下降和猪价回暖,公司4月商品猪销售已扭亏为盈,未来资产负债率有望持续改善。从公司三费情况来看,由于房地产业务持续去化,公司销售费率自2023Q2开始高位回落,管理费率有所提升,财务费用占营收比例尽管近几个季度有所增长,但保持在较低水平。

2024生猪养殖行业报告:成本下降与高周转模式分析

2.降本显著,高州4月养殖成本降至12.44元/kg

成本显著下降,对冲猪价下跌风险。2018年非瘟导致猪价大幅波动,环保政策&生物安全防控难度升级,行业集中度提升,后猪价波动幅度相对减小,且大型养殖集团资金实力相对散户更雄厚,融资渠道多元,抗低猪价能力强,猪价磨底时间更长,因此,养殖成本对于公司的生存经营至关重要。公司2021-2023年的生猪出栏量分别为13.22/126.44/184.50万头,随着产能利用率提升和公司生猪养殖业务经营逐渐走上正轨,公司养殖成本显著下降。2021-2023年,公司育肥猪平均生产成本分别为17.7/16.9/16元/公斤,2024年1-4月,公司育肥猪平均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至13.5元/公斤,完全成本约14.6元/kg。随着完全成本下降及猪价上升,公司2024年4月实现扭亏为盈,根据投资者问答,公司商品猪出栏均重保持在110-120kg,公司4月商品猪头均盈利为70.4-76.8元/头。

我们根据公司披露的2023年和2022年徐闻、高州和文昌项目净利润情况测算了各项目生猪生产成本,我们假设:(1)2023年各项目商品猪销售均价等于公司销售均价,其中公司销售均价采用肥猪销售量对月度商品猪销售均价加权平均;(2)不考虑仔猪销量;(3)当商品猪出栏体重为110-120公斤时。高州保持优势生产,健康度提升徐闻成本下降显著,文昌成本未来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2023年各项目生猪完全成本都有显著下降,当销售均重为110-120公斤时,徐闻项目的完全成本为17.41-17.63元/公斤,对应2022年为19.73-19.74元/公斤,每公斤成本降幅为2.2元/公斤左右;高州项目的完全成本为15.24-15.27元/公斤,对应2022年为15.99-16.30元/公斤,每公斤成本降幅为0.73-1.06元;文昌项目的完全成本为19.02-19.39元/公斤,对应2022年为20.27-20.32元/公斤,每公斤成本降幅为1元左右。


徐闻项目成本改善最为明显,据公司投资者活动记录表,徐闻生产成绩的显著改善主要受益于猪群健康度的提升,另外生产效率提高和产能利用率提升也降低了头均折旧与费用摊销,最终表现为成本改善。目前徐闻项目在三个项目中成绩中等,我们认为未来徐闻项目能够通过吸取优秀项目经验提升管理水平,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文昌项目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目前完全成本水平依然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前期项目发生环保事故,环保问题整改,既需要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整改过程中项目也需要清栏,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据公司官网定期公布的项目检测报告,文昌项目目前整改顺利,公司官网定期对相关指标进行公示,未来随着项目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满产满付,单位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高州项目为公司的标杆项目,继续保持优势生产。考虑到费用,根据公司投关活动记录表中2022年育肥平均成本及三费贡献,我们预计2022年公司整体完全成本接近18元/公斤,而高州项目仅为16元/公斤左右(见“表1”测算),优势显著。高州项目成绩优异的主要原因在于“6750”工业化模式的良好运转,高度工业化和智能化极大节约了用工成本,另外高州项目是公司自供种体系搭建完毕之后才引种,内部供种均匀且成本较低。

2023年,随着饲料成本的进一步下降,高州项目完全成本继续下降,全年头均亏损控制在50元/头以内(见“表1”测算)。据公司投资者问答,2024年4月,高州项目平均养殖成本已降至12.44元/公斤,降本显著。

3.多因素助力成本下降,四周批高周转模式是关键

公司自2019年明确以“深化农业主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确立以现代农业为主业,对于房地产业务仅存量开发,至兴建猪场,到现在不到5年时间,已实现生猪出栏量接近200万头,且在猪价持续磨底时期,实现成本显著下降,是多方努力的结果,探其究竟我们认为以下几点为公司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1)产能利用率逐渐提高,四周批全进全出生产模式达到效益最高、最经济的状态,工业化高周转带来产能高利用率和猪群健康度提升;(2)据公司投关活动记录表,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比超过一半,原料及饲料成本下降直接带来成本显著下降;(3)精细化管理提升健康度,各生产指标稳定向好;(4)前期外购高价种猪逐步淘汰,由公司徐闻扩繁场补充新的后备母猪,断奶仔猪成本中母猪折旧摊销等下降,带来断奶仔猪成本和养殖成本显著下降。

3.1.四周批全进全出,尽显工业化高周转

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猪批次化生产模式是借鉴早期的工业化批次式生产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逐渐转变为猪等禽畜生产模式。此模式利用了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将生产阶段或日龄在同一批次的猪只圈养在一起,又同一批次转群或出栏,使猪群的健康状况、生产性能(增重速度、饲料报酬及上市日龄等)保持在最佳状态。

相比传统连续生产的方式,批次化生产将不同阶段的猪只隔离,在实际生产中,由连续难以分割状态的猪群,人为分为若干个群体,每个群体生产状态一致,利于批量针对性的管理。根据信得科技微信公众号,从母猪繁育周期来看,母猪妊娠期约为114天,泌乳期为21-28天,因此仔猪一般在21-28天后断奶,断奶至配种间隔为5天,那么母猪从妊娠到下次配种的周期大概为140-147天。根据信得科技微信公众号,目前常用的批次间隔为1周批、3周批和4周批,因此母猪批次数为母猪繁育周期除以批次间隔。1周批和3周批均需将将分娩舍分为多组,4周批能够实现整个分娩环节全进全出。

公司项目无论是平层还是楼房养殖均采用“6750”养殖模式及四周批全进全出模式。“6750”模式是指每条生产线配备750头祖代母猪和6000头父母代母猪,对应6栋育肥楼,年出栏生猪15万头,繁育育肥一条龙封闭式管理,基本无需对外引种,也减少了仔猪和后备母猪的周转,极大降低了疫病传播风险;在生产上,采用四周批全进全出模式,全场分娩舍母猪为1个批次,所有小猪在7天内出生,21天断奶,每4周转入、转出销售一次。四周批模式讲究四同时:同时配种,同时分娩,同时断奶,同时出栏。随着产能利用率提升,养殖成本中职工薪酬、总部费用、折旧、水电等支出摊薄,且满产满付使得经营达到效率最高、最经济的状态。

(1)首先,四周批模式母猪繁殖周期为140天(妊娠&提前上产床114天+哺乳21天+断配5天),每4周(28天)一批,每批次分为5群进行,每群母猪数量为1200头,我们将其编号为妊1、妊2、妊3、妊4、妊5;(2)假设2023年最后一批小猪断奶时间为2023/12/31,由妊1提供,根据妊娠114天,哺乳21天可以推断其妊娠开始于2023/8/18,由于每28天集中分娩、断奶,因此如下表所示,妊2、妊3、妊4、妊5分别于2023/9/15、2023/10/13、2023/11/10、2023/12/8开始妊娠,断配结束的妊1于2024/1/5日进入新一轮;(3)假设配种分娩率为88%、窝均断奶仔猪数为11头、育肥猪上市率为90%,因此四周批模式下,一年可实现13批集中分娩和断奶,6000头母猪可提供分娩窝数13728窝,断奶仔猪数151008头,出栏肥猪135907.2头。(4)每批次母猪的产房占用时间为4周,每四周转入转出一次,因此当配种分娩率为100%时,6000头母猪需配备1200个产房,可实现全进全出。

我们同时对其他周批次进行模拟,发现:每种批次化生产模式都有优缺点,适用生产规模也不同,其中4周批生产模式节奏快、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更高。以6000头母猪为例模拟各批次化生产模式的运转情况发现,(1)从批次群数来看:1周批批次群数最高,4周批群数相对较少,其批次群数高的好处在于批次劳动强度较小,灵活性强,每周工作节奏稳定,操作简单且效率高,但每周都有相应的工作安排,导致工作繁琐,员工休假难以安排;批次少的优点在于工作安排更为集中,员工有较多间歇性时间休息,员工福利更高,但是其对员工要求更高,且每批次工作强度大;(2)从需匹配产房个数来看:3周批所需产房数量最多,1周批(21天断奶)和4周批所需产房数量最少;(3)从母猪年产胎次来看:四种模式年产胎次均大于2,其中3周批年产胎次最低,1和4周批年产胎次均为2.29;(4)从产出率(断奶仔猪数/产房数量)来看,3周批产出率最低,1周批和4周批产出率最高;(5)从分娩舍分组来看,4周批可实现全进全出,有利于猪群饲养管理和后续销售。

我们在进行各生产模式模拟时,假设各批次下生产指标(配种分娩率、窝均断奶仔猪数、育肥猪上市率)均相同,而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同时配种、同时分娩、同时断奶和同时出栏,且一批次对应产房可实现全进全出,从而减少人流、物流以及猪群的接触,降低生物安全风险,我们认为该模式下,一方面高周转带来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生产成绩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产出率及产量。公司一条“6750”生产线包括750头祖代母猪和6000头二元母猪,楼房猪舍中,共有2栋种猪楼和6栋育肥楼。

根据四周批生产模式,全场分娩舍母猪为1个批次,所有小猪在7天内出生,21天断奶,每4周转入、转出销售一次;每栋育肥楼的设计存栏规模为12000头,当配种分娩率为88.5%,窝均断奶仔猪数为11头时,四周批模式下,每批次断奶仔猪数为11682头,每批断奶仔猪刚好适配1栋育肥楼,且不仅分娩舍可以实现全进全出,由于批次化生产,育肥猪健康度和整齐度高,育肥到销售也可以实现全进全出。采用该种模式有利于防控疫病传播,另外也提高育肥猪出栏的整齐度便于后续销售。

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技术是养殖行业中的重要管理技术,相比于连续生产,批次化生产更贴合工业化生产模式,尤其是非瘟后时代,规模化程度提升,批次化生产在大型规模场中盛行。目前国内多数上市猪企在探索及落实批次化生产模式,如金新农提出2024年将进一步强化以“批次化”为核心的生猪生产管理工艺;唐人神的母猪生产以“周”为节律,保育和育肥按照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东瑞股份的饲养管理模式也包括全进全出和批次化生产等。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养殖行业的新秀,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在养殖项目落地之初即设计“6750”一条龙模式和四周批全进全出模式,并在后续的生产管理中严格落实,目前随着公司各项目逐渐满产,四周批模式在提高生产指标和产出水平等方面显示出优越性,成本下降可观。目前高州贺州项目高水平运行,文昌项目环保整改完成恢复正常生产,徐闻项目猪群健康度改善生产成绩显著改善,且四周批模式对于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为公司培育、储备了优秀人员,模式复制未来可期。


3.2.饲料全面自供叠加原料价格下降,推动成本降幅可观

目前公司各项目配建饲料厂均已投产运营,饲料供应从委托加工模式转为自供自产模式,可降低代工及运输费用等成本。高州年产18万吨猪饲料厂于2021年11月率先投产,贺州饲料厂(年产36万吨猪饲料及6万吨预混饲料)、文昌饲料厂(年产12万吨猪饲料)及徐闻饲料厂(年产)也在2022年陆续投产,饲料自供一方面有助于生物安全防控,另一方面公司将原料和饲料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助于控制成本,降低代工费和运输费用等成本,有利于养殖综合成本降低。原料及饲料价格高位回落,公司持续受益。2021Q1-2024Q1,饲料主要原料豆粕和玉米价格经历冲高回落,玉米价格和豆粕价格在2022Q4达到高点,后持续回落至今,饲料价格走势与豆粕价格基本一致。2022Q4开始的原料及饲料价格下降推动养殖成本下降,由于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的占比约为60%,饲料价格高位回落至今跌幅为16%,可带来单公斤养殖成本的下降幅度约9.5%。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上一篇

2024航天电子行业报告:星网低空新机遇

2024-06-06
下一篇

2024银行理财行业报告:发行增速与产品创新分析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