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预焙阳极与负极材料行业分析报告:索通发展成长潜力探究
1“双驱两翼”战略持续迈进,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1.1深耕行业数十年,产能规模持续扩张
索通发展的前身为索通临邑碳素有限公司,于2003年8月27日成立,2008年公司更名为索通发展有限公司,2017年在上交所成功上市。索通发展自成立以来致力于铝用预焙阳极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国内预焙阳极行业和国际电解铝业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独立预焙阳极供应商,预焙阳极产品出口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拥有山东德州、山东滨州、甘肃嘉峪关、重庆綦江、云南曲靖五个生产基地七家工厂。近年来,公司根据“C+战略:双驱两翼,低碳智造”的发展规划,开始加快布局新能源相关的锂电负极行业,朝着以绿色能源供应为基础的“预焙阳极+锂电负极”碳材料产业目标不断迈进。
公司控股股东兼实际控制人为郎光辉先生。截至2023年5月11日,郎光辉、王萍和薛永为公司的前三大股东,分别持有公司股权20.77%、10.36%和6.98%。郎光辉先生、王萍女士和玄元科新182号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31.79%的股份的表决权。
公司下属子公司二十余家,其中嘉峪关索通预焙阳极有限公司、嘉峪关索通炭材料有限公司、山东创新炭材料有限公司、索通齐力炭材料有限公司、云南索通云铝炭材料有限公司、重庆锦旗碳素有限公司、甘肃索通盛源碳材料有限公司为主要从事预焙阳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的子公司。
1.2预焙阳极价格持续下行,拖累公司业绩
预焙阳极价格及原料成本持续回落,影响公司业绩。2023年前三季度预焙阳极价格同比下滑20.8%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12.98%,下滑至119.3亿元;由于预焙阳极产品定价为成本加成模式,受生产周期影响,公司营业成本滞后于原材料及产品市场价格变动,因此在产品及原材料价格单边下行时,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3亿元,同比-134.4%。
预焙阳极贡献主要业绩,负极材料为公司注入新动能。公司自2003年成立来就确立了以预焙阳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公司的主营业务,2022年,公司稳步推进阳极产能增产增效,预焙阳极自产产量达268.4万吨,同比增长29.74%,销售预焙阳极达269.50万吨,同比增长33.09%,贡献收入168.95亿元,贡献毛利23.34亿元,同比增长57.97%,占总毛利比重为90.88%。2023年上半年,内蒙欣源的加入为公司带来1.5亿收入和0.2亿毛利,同时公司的自建负极项目和欣源新建项目正积极投建,未来将成为公司的第二业绩贡献点。
公司吨毛利受产品价格趋势影响,但总体远高于同行业均值。受产品定价及生产周期影响,当产品价格出现单边下行时,单吨毛利大幅下降,反之,则利于毛利增加。2022年公司预焙阳极吨毛利866元/吨,达到近五年来最高水平,主要是由于自2020年以来预焙阳极价格单边上行所致。2023年受价格趋势拖累,H1预焙阳极单吨毛利仅为27元/吨,但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系公司规模化生产及集中采购优势等。
2行业部分:预焙阳极价格有望企稳
预焙阳极下游用途单一而重要性较高。预焙阳极用作电解铝过程中电解槽的阳极材料,即作为导体又参与电化学反应,是生产电解铝不可缺少的消耗型原料之一,其品质会对原铝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每生产1吨电解铝需要消耗约0.5吨预焙阳极。
预焙阳极是炭材料的一种,其生产成本主要为石油焦。按生产工艺分,预焙阳极属于炭材料中的炭制品,是炭阳极的一种细分子分类。其生产方式是以石化工业的副产品石油焦为骨料、以煤化工业的副产品煤沥青为粘结剂制造而成,石油焦、煤沥青成本占预焙阳极生产成本的75%左右,其中,石油焦是预焙阳极生产的骨料,占预焙阳极总重量的80%以上。
2.1电解铝终端消费持续向好,带动预焙阳极需求稳步上升
预焙阳极作为原铝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在工业生产中仅仅应用于原铝生产,因此预焙阳极的需求量与原铝行业景气水平高度相关。
原铝下游应用广泛,主要以建筑、交通运输、电子电力为主。近年来,电解铝消费量稳步增长,但受传统基建行业增速放缓影响,电解铝实际消费量增速也趋于缓慢。未来随着绿色能源、环保减排的要求日益提高,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增速较快,将贡献较多增量需求。
我国是电解铝供给大国,产能产量占比过半稳居全球第一。根据USGS数据,2022年全球铝产能7700万吨,我国产能4400万吨,占比57.1%;全球铝产量6900万吨,我国产量4000万吨,占比58.0%。2018 年颁布的《关于电解铝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施产能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确立了电解铝产能天花板为4500万吨,我国电解铝现有产能目前已逼近红线,原铝项目建设只能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而面对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旺盛增长,国内企业正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弥补电解铝产量缺口。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统计,目前我国已有7家企业在印尼投建或拟投建电解铝项目,合计产能约1000万吨。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和“双碳”背景下,“北铝南移、东铝西移”成为趋势。电解铝作为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对电力成本和环保政策较为敏感。从电力成本方面看,生产1吨电解铝平均需要消耗13500度电,而云南、内蒙古等地的电力成本远低于山东、河南等原有电解铝产能大省,因此电解铝产能向南、向西转移;从环保方面看,绿铝碳排放仅为煤电铝的20%,在国内“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高耗能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已是势在必行,西南及内蒙地区依托丰富的水力和太阳能资源,绿色电力资源更符合低碳生产的要求。
2.2预焙阳极目前产能过剩,但区域供需错配显著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原铝及预焙阳极生产国,预焙阳极的产量约占全球预焙阳极产量的一半以上。在全球预焙阳极市场,大型的独立商用预焙阳极生产企业较少,主要集中在中国、荷兰、美国、委内瑞拉等地,受政治因素和成本因素制约,许多国外独立商用阳极生产企业现阶段已停产,需要从中国采购预焙阳极弥补缺口。2022年,我国出口预焙阳极达215.13万吨,是全球最大的预焙阳极出口国,已成为全球预焙阳极生产基地。
我国预焙阳极产能整体过剩,小规模企业落后产能逐步出清。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的规定,新建预焙阳极项目产能必须达到10万吨以上,2013 年国家工信部发布的《铝行业规范条件》规定,禁止建设15万吨以下的独立铝用炭阳极项目,我国独立预焙阳极厂规模也相应扩大。规模短期内大幅提升,而需求并未快速释放,使得预焙阳极呈现过剩局面,2020年以前,预焙阳极整体开工率不足70%。近年来国内铝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其对预焙阳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要求不断提升,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概念的推行,许多小规模生产企业落后产能逐步出清,预焙阳极供给格局得到改善。2020年以来,伴随下游电解铝产量增长,预焙阳极需求量稳步提升,行业开工率随之提升,2022年,预焙阳极产量达2141.87万吨,开工率提升至71.72%。
新投预焙阳极产能有限。根据百川盈孚统计,截至11月27日,我国预焙阳极规划/在建项目有6个,产能合计达224万吨,其中预计在24年投产的产能有129万吨,25年投产的有60万吨,远期35万吨,因此未来新投产预焙阳极产能较为有限。
预焙阳极产能区域间分配不均,供需错配显著。我国预焙阳极产能主要分布在华东(32%)、西北(26%)地区,而电解铝产能主要分布在西北(33%)、西南(20%)地区,根据每生产1吨电解铝需要约0.5 吨预焙阳极进行粗略测算,发现华东、华中地区预焙阳极产能严重过剩,其中华东地区过剩约415万吨产能,而西南、西北地区产能严重短缺,其中西南地区短缺约230万吨产能。随着中国电解铝行业的“北铝南移”,将进一步加剧预焙阳极地区间供需不平衡。
优质预焙阳极是未来发展方向。优质预焙阳极能够降低阳极消耗,是电解铝行业碳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电解铝单位产量的需求,国内外铝企业使用高电流容量及高电流密度技术的比例逐步提升,这对预焙阳极的品质要求相应提升:一方面,电解槽电流容量的增大要求预焙阳极的尺寸相应增大,对生产预焙阳极的成型机设备大小、内部的均质性以及焙烧工艺设备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电流密度的增大意味着预焙阳极单位面积要承受更大的电流,这对预焙阳极的品质(电阻率、空气反应性及CO2反应性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预焙阳极供需矛盾暂不突出,价格受成本主导
预焙阳极行业目前整体产能相对过剩,开工率维持在70%左右,由于国内电解铝有产能天花板限制,因此限制了国内预焙阳极的需求,但23年价格下行趋势明显,带动行业落后产能进一步出清,未来供给过剩局面预计好转。
短期看,国内市场供给偏饱和,上游原材料为预焙阳极价格的主导因素。长远期看,价格的下跌将带动小规模、低端的预焙阳极产能的出清,市场或将达到紧平衡状态,行业景气度有望逐渐复苏,产品价格上行可期。
3公司部分:预焙阳极+锂电负极双轮驱动,助力公司成长可期
公司聚焦“预焙阳极+锂电负极”两大碳材料产业,历经多年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用预焙阳极生产企业,产能处于行业绝对领先位置,同时,规模效应带动成本优势显著。为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公司以“C+(carbon)战略:双驱两翼,低碳智造”为发展方向,通过低碳智造,打造中高端碳材料为主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3.1专注预焙阳极核心主业,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用预焙阳极生产企业,预计2025年签约产能实现500万吨。公司主要生产低消耗、高电流密度的绿色节能预焙阳极,目前拥有山东德州、甘肃嘉峪关、山东滨州、云南曲靖、重庆綦江五个生产基地,共7个工厂,在产产能282万吨。为顺应行业“北铝南移”的趋势,公司持续推进在西北、西南、山东、海外四区域的战略布局,争取十四五期间平均每年实现60万吨预焙阳极产能投放,十四五末公司预焙阳极签约产能达到约500万吨。
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公司预焙阳极产量年年创新高。2022年,受益于索通云铝二期项目的投产,公司预焙阳极自产产量达268.4万吨,同比增长29.36%,产能利用率达95.2%,接近满负荷生产,销售预焙阳极269.50万吨,同比增长33.09%。2023年,公司将保持现有282万吨产能稳定生产,预计全年阳极产量达286万吨,销量达288万吨。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